古书怎么翻新,书都快坏了,不敢翻页。怎么才能弄成现在的新书
你好,古书有几种方法:
1古书修补法:将残破古籍直接拿到古籍修复中心(省市图书馆都有付费修复服务、或者去书藏网w
w
w
s
h
u
c
w
c
o
m
。问问),这种修补法是将残破古籍托裱成“金镶玉”就是整页用特制纸张裱起来,一页页都这样再装订成册,就可以翻阅了。
2直接影印古书。图方便可以直接用复印机复印,使用复印件就行。
3古籍脱酸法,就是用特制技术将发脆古籍进行脱酸处理,使纸张变软。但是这种需要有一定量,古书较多可以找机构处理,少的话一个不划算、再一个别人也可能不会答应。
以上资料来自
书藏网
(百度下
书藏网)
问题一:工程档案资料的装订线应该是怎样穿的?希望有 先将绳子对折
对折处,穿过中间那个孔,其他两头分别穿过另外2个孔,翻过来,2头穿过对折处,打活结即可
问题二:古书的装订线是怎样穿的 大部分古籍都采用了线装(订) 工序是先打孔 再穿(棉)线 后穿绕 绑紧 打结 最后裱糊绳结 现在很多城市的数码印刷企业都能提供仿(古)线装服务,你去看看或许有收获。
问题三:古书的装订线是怎样穿的?? 10分 古籍都是线装,先打孔,后穿线。
问题四:财务装订线怎么捆 看起来好像挺麻烦的,不过实际操作一下,还是很方便的:
订之前,要设计一下,看一个月的记帐凭证究竟订成几册为好。每册的厚薄应基本保持一致,不能把几张应属一份记帐凭证附件的原始凭证拆开装订在两册之中,要做到既美观大方又便于翻阅。
一本凭证,厚度一般以15一20厘米为宜。过薄,不利于戳立放置;过厚,不便于翻阅核查。凭证装订的各册,一般以月份为单位,每月订成一册或若于册。凭证少的单位,可以将若干个月份的凭证合并订成一册,在封皮注明本册所含的凭证月份。
由于原始凭证往往大于记账凭证,从而折叠过多,这样一本凭证就显得中间厚,装订线的位置薄,订出的一本凭证象条鱼一样。这时可以用一些纸折成许多三
角形,均匀地垫在装订线的位置。这样的装订出来的凭证就显得整齐了。
装订前,要以会计凭证的左上侧为准,放齐,准备好铁锥、装订机或小手电钻,还有线绳、铁夹、胶水、凭证封皮、包角纸。
下面介绍一种角订法:
(1)将凭证封皮和封底裁开,分别附在凭证前面和后面,再拿一张质地相同的纸(可以再找一张凭证封皮,裁下一半用,另一半为订下一本凭证备用)放在封皮上角,做护角线。
(2)在凭证的左上角画一边长为5厘米的等腰三角形,用夹子夹住,用装订机在底线上分布均匀地打两个眼儿。
(3)用大针引线绳穿过两个眼儿,如果没有针,可以将回形别针顺直,然后两端折向同一个方向,折向时将线绳夹紧,即可把线引过来,因为一般装订机打出的眼儿是可以穿过的。
(4)在凭证的背面打结。线绳最好把凭证两端也系上。
(5)将护角向左上侧面折,并将一侧剪开至凭证的左上角,然后抹上胶水。
(6)向上折叠,将侧面和背面的线绳扣粘死。以上参见下图。
(7)待晾干后,在凭证本的侧脊上面写上“某年某月第几册共几册”的字样。装订人在装订线封签处签名或者盖章。现金凭证、银行凭证和转帐凭证最好依
次顺序编号,一个月从头编一次序号,如果单位的凭证少,可以全年顺序编号。
目前,有的帐簿商店有一种传票盒,将装订好的凭证装入盒中码放保管,显得整齐。初接触会计工作的人员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可能对一些操作不是很熟悉,为大家介
绍一下会计凭证装订方法:
1从方向上来说,有左边装订线处装订法;有左上角包角装订法。左边装订线处装订法因使用较为普遍和直观,在此不再做介绍。
只介绍一下左上角包角装订法的具体做法:用两条适当宽度和长度的纸条互相垂直折叠放在封面左上角,承蒙凭证一起装订。亲完后沿装订线向后折,剪去尾
部多余的部分,折好后封条在凭证封面左上角显三角形,凭证封底显矩形,可以将装订线全部包住,最后用胶水粘牢即可。并在骑缝处加盖装订人名章压缝。
2从装订方式来说,介绍一种夹塞法,即在左边装订处夹塞,以求厚度与右边持平。这种法适用于业务较多,凭证较厚的情况。夹塞时可用记账凭证裁段做塞,可用纸折叠做塞,实际工作中有把使用过的特快专递按凭证的大小和适当的宽度剪裁好夹芯做塞的,方便而且也很节剩
处理左边与右边持平的方法还有:每张记账凭证下附的原始凭证尽可能少或很少的原始凭证即做记账凭证;这样记账凭证数量多得接近原始凭证数量,右边翘的可能性就小些。
(二)注意事项:要将科目汇总表及T型账户表装订进去,这样便于不查看账本就能快速查找某笔凭证。虽然现在电算化了,科目汇总表还是应装订进去,起码不看账本就能知道当月的发生额。
(三)推荐一种原始凭证的折叠方法。当原始凭证大过记账凭证时,我们大多数的做法是先折叠左边的角,再向里面折叠。这样折叠后折叠的角在下面,在查
阅时要先拉开折叠的部分,再拉开折叠处的左边边角。>>
问题五:word装订线如何显示 在文件――>页面设置下设置的装订线不能自动显示,但可以利用页页脚来实现装订线,用竖排页眉就可以了
问题六:案卷装订方法 20分 案卷装订多采唬三孔双线法,具体步骤如下:
在档案左侧适当位置打三个孔,如图所示:
剪一根适当长度的装订线,再将其对折成双股,从档案正面穿过至背面形成活口,具体如图所示:
将双线两端分别从档案正面两头孔穿过,形成W状,如图:
4、将档案反过来,使两头的线交叉穿入中间孔的活结口中拉紧打结即可完成。
问题七:古书的装订线是怎样穿的?? 大部分古籍都采用了线装(订)
工序是先打孔 再穿(棉)线 后穿绕 绑紧 打结 最后裱糊绳结
现在很多城市的数码印刷企业都能提供仿(古)耽装服务 大致同于古法步骤
图`不知道怎么弄上去`
问题八:在word里左侧的装订线怎么放进去 文件>页面设置>页边距>装订线设宽度,位置选左(边)要设线就用文本框,去边框,加文字(----装-----订-----线),再自己排版下,就OK了
问题九:装订线 怎么系 ? 订了两个孔,不知道线怎么穿,怎么系。 5分 很容易的 你再打个孔,要是只有两个的话,直接绑了,打死结。
问题十:三孔凭证怎么穿线 如何用三孔法装订会计凭证 三孔法装订会计凭证:
1、先从最上面的第一孔开始,从正面穿线到背面,稍拉长一些从凭证顶上绕到正面,再从第一孔穿线到背面留出5cm长一段备用。2、用装订线的另一端从正面穿第二孔到背面,再从背面穿第三孔到正面。3、将装订线从凭证的底下绕到背面穿第三孔至正面,再从正面穿第二孔至背面,然后拉紧与第一孔留出的5cm线绑紧打平。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唐朝开始,逐渐繁盛。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梵夹装
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于是一种卷轴外表,以粗长厚纸做底,书叶片片粘裱于底纸右端,如龙鳞般排列,这种装帧形式叫“旋风装”。这样的装帧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
写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现存中国古代书籍旋风装的唯一例证,弥足珍贵。
蝴蝶装
五代时期,政府开始允许并主持雕版印《九经》。至于宋,雕版印书事业空前发展。卷轴装帧的书可以不分段落的连写下去,雕版印书就不行了。这就需要将一书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来的是以版为单位的书叶。于是就有了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的诞生。 古代的印刷技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可以双面印刷,而是采取单面的印刷。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个书版,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面字对字地折齐。集数页为一叠,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彼此粘连。这样的形式很像现代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装书籍一版一页,版心集于书脊,即使磨损也伤不到文字,同时也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散了重装也不至于损坏,这些优点使它在宋元两代流传了将近400年。 包背装 蝴蝶装优点很多,但书页粘连两个文字区域的版面,容易造成两个半页文字彼此吸连。包背装从蝴蝶装发展,跟蝴蝶装不同,包背装的书口向外,书本的装订用浆糊黏贴,书背连在一起,跟现在的书一样。
线装
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线装由包背装发展而来,不同于包背装,线装是用线装订的,而且把包背改为露背。
线装书的折法跟包背装一样,但跟蝴蝶装、包背装的不同就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将书页码齐之后,再加上封面和封底(两页,而包背装和蝴蝶装是一页)在边上订四个孔,然后用线穿起来。古籍的装帧形式大抵就是这样。正是因为有这些古籍,才成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代的文化传承。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很多喜欢研究文学的人们都会想要去购买一本真品。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去鉴别清楚它的真伪吗以下是懂视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古书的纸质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如何通过字体鉴定古籍年代唐刻本
现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除了敦煌所出乾符四年(877)与中和二年(822)两种唐历和刻于咸通九年(868)卷本《金刚经》已流散异国以外,未见其他传本留存。所以说,唐代古书都是传说级别的东西。
宋刻本
前面说到,宋时刻书印书事业繁盛,两浙、四川与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刻书的中心,刻书单位有监司、州学、书院、家塾、书坊等。但为何到今天宋版书寥若晨星呢因为即使排除战火、天灾的因素,一般纸的寿命也只不过千年而已。像唐代遗留下来仅存的那几本书,若不是纸张在湿度为零、几乎真空的敦煌戈壁滩的洞窟中存放,绝无保全的可能。
每一册宋版书都是艺术品,弥足珍贵,因此现代按页卖,且每页都在万元以上。其实早在明末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就按页购宋版书了。他在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谓:“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宋代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由工于刻书前要请书法大家缮写上版,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字体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元刻本
元代初期刻书承南宋遗风,字体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误为宋刻本,后流行赵体字。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经手,流风所及,自然流行赵体,渐有颜体字,字瘦一些、圆劲一些,不像南宋建本字那样横细竖粗。元代俗文化发达,故刻本中多简体字和俗字,许多简体字跟现代一致。
官刻、家刻中较少,经史文集中较少,坊刻和话本类书中较多。元本墨色稍淡,刀法也显软弱无力。早期用纸,白麻纸、黄麻纸兼而有之,中期以后,则多用黄麻纸。元朝皇帝为蒙古族。人名汉字都是音译、无法避讳也不用避讳。元人礼制观念淡薄,查禁的也不严,元刻本中几乎没有讳字。
明刻本
明代刻书情况,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明初至正德一百余年间,刻书风格继承元代余韵,无论官刻私雕,概括起来讲,那就是“黑口、赵字、继元”。
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20)时期,近百年间,由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反映在刻书风格上,一洗前期旧式版式、行款、字体,全面仿宋。这一时期所刻的书,除了司礼监刻一遵旧式少有变化外,其余无论官雕私刻,完全变为另外一种风格,即“白口、方字、仿宋”。颇有宋版遗风。
嘉靖六家文选字体
万历后期至崇祯(1628-1644)时期,刻书风气又一变,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更显死板,讳字也较以前为严。
清刻本
清代刻本繁多,综而观之,大致有如下特点:清代刻本以康熙为界,其字体变化分作两个时期,康熙以前是明万历后的风格,字体长方,横细竖粗。
猜你感兴趣:
1珠宝鉴定真伪的方法与技巧
2星月菩提辨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
3古瓷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4哥窑鉴别真伪的技巧与秘诀
5鉴别红糖真伪的技巧与秘诀有哪些
本文2023-08-21 01:15: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