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的种类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茱萸的种类有哪些,第1张

茱萸的种类有三种,分别是山茱萸、吴茱萸、草茱萸。

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

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 、灯台树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

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布: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陕西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汉中地区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葱笼,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

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

采制: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

食茱萸别名:红刺楤、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鸟不等。

特征: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小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楤。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果实于秋季成熟,为蓇葖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

味道及用途:辛苦,温,有毒。①《千金食治》: "辛苦,大温,无毒。" ②《唐本草》: "辛苦,大热。"③《纲目》: "有小毒。"入肝、胃经。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至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引者)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国千年历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 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中代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并在明后期用为调味品后,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

分布:中低海拔山区到平地,常见于开阔地与次生林,现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地区。

茱萸用途

园林用途:可植于庭园角隅、草坪、林缘。

药理用途: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

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食茱萸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化学成份 9 性味 10 功能主治 11 食茱萸的用法用量 12 注意 13 附方 14 各家论述 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食茱萸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食茱萸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食茱萸 1 拼音

shí zhū yú

2 出处

《千金·食治》

3 拼音名

Shí Zhū Yú

4 食茱萸的别名

越椒(《广雅》),档子(《本草拾遗》),艾子(《本草图经》),辣子(《纲目》)。

5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果实。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6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干上常有基部为圆环状凸出的锐刺,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枝的髓部常中空。单数羽状复叶,长25~60厘米,最长的可达1米,叶柄长6~12厘米,基部膨大;小叶11~27,对生,纸质或厚纸质,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四形,长8~13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略偏斜,边缘具浅圆锯齿,齿缝处有透明腺点,下面灰白色粉霜状。花单性,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小而多,淡青或白色,有短花梗,基部具尖卵形细小苞片;花萼5,广卵形,细小;花瓣5,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雄花有雄蕊5枚,花丝线形,花药广椭圆形,药隔顶端有一透明腺点,退化子房极短小;雌花花柱短,柱头头状,子房略呈球形,由5心皮组成。蓇葖果由成熟的2~3心皮形成,果瓣的顶端具极短的喙,果皮红色。种子广椭圆形而近似半月形,棕黑色,带光泽。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本植物的树皮(樗叶花椒皮)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7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内或旷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较为湿润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分布我国东南部。

8 化学成份

种子和果皮均含异虎耳草素。

9 性味

辛苦,温,有毒。

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温,无毒。"

②《唐本草》:"辛苦,大热。"

③《纲目》:"有小毒。"

10 功能主治

温中,燥湿,杀虫,止痛。治心腹冷痛,寒饮,泄泻,冷痢,湿痹,赤白带下,齿痛。

①《药性论》:"治冷痹腰脚软弱,通身刺痛,肠风痔疾,杀肠中三虫,去虚冷。"

②《千金·食治》:"止痛下气,除咳逆,去五脏中寒冷,温中,诸冷实不消。"

③《唐本草》:"功用与吴茱萸同,少为劣耳,疗水气用之乃佳。"

④《食疗本草》:"主心腹冷气痛,中恶,除饮逆,又齿痛酒煎含之。"

⑤《本草拾遗》:"治恶血毒,起阳,杀牙齿虫痛。"

⑥《纲目》:"治冷痢带下,暖胃燥湿。"

⑦《重庆堂随笔》:"少食能疏风秘。"

11 食茱萸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12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药性论》:"畏紫石英。"

②《本草图经》:"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兼又脱发。"

③《纲目》:"动脾火,病目者忌之。"

13 附方

①治脾泻:豆蔻二颗,米醋面调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研末,更以炒榄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仓米为末,每用二钱煎作饮,调前二物三钱,旦、暮各一服。(《普济方》肉豆蔻方)

②治赤白带下:档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二钱。(《经验方》)

③治蛇咬毒:食茱萸一两。为末。冷水调,分为三服。(《胜金方》)

④治中贼风,口偏不语者:食茱萸子一升,豆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差。

⑤治皮肉痒痛:酒二升,水五升,食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

⑥治脚气冲心:食茱萸和生姜煮汁饮之。(④方以下出《食疗本草》)

14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食茱萸与吴茱萸性味相类,功用仿佛,而《本经》之文,向来错简在山茱萸条内。详其主心下寒热,即孟诜治心腹冷痛之谓;温中,逐寒湿痹,即中恶,去脏腑冷之谓……。虽常食之品,辛香助阳,能辟浊阴之滞。已上主治,岂山茱萸能之乎其治带下冷痢,暖胃燥湿,水气浮肿用之,功同吴茱萸而力少逊。"

15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食茱萸的方剂 五噎丸

十六方之五噎丸:别名:食茱萸丸(《普济方》卷二O五)。处方:干姜、川椒、食茱萸、桂心、人参各五分,细

茱萸内消丸

,去皮、脐)肉桂茴香(舶上者,淘去沙石,焙炒)食茱萸吴茱萸(微炒)青皮(去白)各60克海藻(洗焙)

续命散

。《普济方》卷二四八:方名:续命散别名:食茱萸丸组成:食茱萸2两,芍药1两1分,细辛1两1分(去苗叶

麦糵丸

皮)1两,陈曲(炒)1两,甘草(炙,锉)1两,食茱萸1两。功效:温中下气,令人能食。主治:虚劳。脾

小泽兰丸

芷、川椒、藁本、细辛、白术、桂心、芜荑、人参、食茱萸、厚朴各十八铢,石膏二两。制法:上药为细末,炼

更多用到中药食茱萸的方剂

用到中药食茱萸的中成药 艾煎丸

(节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食茱萸(汤洗)当归各22克白芍药熟干地黄各45克制法

艾子

自《本草图经》,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的食茱萸之别名。别名:艾子、辣子。来源及产地:芸香科植

二和丸

之大香连丸:组成:黄连(去芦,须二十两。制法: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四两八

香连丸

之大香连丸:组成:黄连(去芦,须二十两。制法: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四两八

桂附地黄口服液

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本品含山茱萸以熊果酸(C30G48O3)计,不得少于001

更多用到中药食茱萸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食茱萸 《证类本草》:[卷第十三]食茱萸

食茱萸味辛、苦,大热,无毒。功用与吴茱萸同。少为劣尔。疗水气用之乃佳。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食茱萸

有杀毅党然之状,故有诸名。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诜谓茱萸之闭口者为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七疝门]诸疝

实丸(出卫生宝鉴)川楝子(炒)茴香(炒)山茱萸食茱萸吴茱萸青皮陈皮芫花(醋炒)马兰花(醋加减。以沉

《普济方》:[卷二百五膈噎门]五噎

。干姜(半两炮制锉)川椒(半两去目闭口者微炒)食茱萸(半两)羚羊角屑(一两)射干(术(一两)赤焙)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诸虫伤

目录 1 拼音 2 茱萸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用药禁忌 10 《千金翼》卷十九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1 《千金》卷七引苏长史方 111 方名 112 茱萸汤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功效 115 主治 116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17 附注 12 《医心方》卷十一引《深师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3 《医心方》卷九引《小品方》 131 方名 132 茱萸汤的别名 133 组成 134 主治 13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36 附注 14 《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141 方名 142 茱萸汤的别名 143 组成 144 主治 14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47 用药禁忌 148 附注 15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竹林女科》卷一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8 《杨氏家藏方》卷七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86 附注 19 《易简方》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0 《得效》卷五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1 《普济方》卷三五五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普济方》卷三五六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3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幼科金针》卷上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5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茱萸汤 1 拼音

zhū yú tāng

2 茱萸汤的别名

木瓜汤(《医心方》卷八)、木瓜茱萸汤(《普济方》卷二四四)。

3 处方

吴茱萸6克 木瓜(切)12克

4 功能主治

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

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二味,以水13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约隔一小时半服一次。服后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愈。

6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引苏长史方

7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71 方名

茱萸汤

72 组成

食茱萸(炒)1两,白术1两,干姜(炮)1两。

73 主治

脾心痛兼吐水。

7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午间、临卧各1次。

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 《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81 方名

茱萸汤

82 组成

山茱萸半两,当归(切,焙)半两,五味子半两,山芋半两,黄耆(锉,焙)半两,芎藭半两,生干地黄(焙)1两,白术1两,独活(去芦头)2钱,酸枣仁(微炒)2钱,木瓜(去皮子,焙)半两。

83 主治

肝脏邪气,两胁胀满,筋脉拘急,痛连小腹。

8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大枣2个,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2次。

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9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91 方名

茱萸汤

92 组成

吴茱萸1升,甘草2两(炙),干姜2两(炮),蓼子1把,乱发1两(烧),桂心2两。

93 主治

霍乱转筋不止,乃疼痛欲入腹者。

9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3合,绞去滓,分3次温服。服别相去如人行67里。

95 制备方法

上切。

96 用药禁忌

忌生葱、海藻、菘菜、生冷粘腻。

10 《千金翼》卷十九 101 方名

茱萸汤

102 组成

吴茱萸2升,半夏1升(洗),生姜1斤(切),芍药3两,桂心3两,大枣20个(擘),人参2两,黄芩2两,甘草(炙)2两。

103 主治

男子虚热寒冷,妇人寒劳气逆,及胸腹苦满而急绕脐腹,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脐四边坚,悸气踊起,胃中虚冷,口中多唾,或自口干,手足烦,苦渴湿痹,风气动作,顽痹不仁,骨节尽痛,腰背如折,恶寒,大呼即惊,多梦。

10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先煮枣极沸,乃纳诸药,煮取4升,每服8合,日3次。

11 《千金》卷七引苏长史方 111 方名

茱萸汤

112 茱萸汤的别名

木瓜茱萸汤、木茱汤

113 组成

吴茱萸6升,木瓜2颗(切)。

114 功效

下气除湿泄毒。

115 主治

脚气毒气上攻心,手足脉绝;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喘急,风湿胳膊,腰脚不能举动。

116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3升,煮取3升。分3服,相去如人行10里久进1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

117 附注

木瓜茱萸汤(《普济方》卷二四四)、木茱汤(《奇正方》)。本方方名,《医心方》引作“木瓜汤”。改为丸剂,名“茱萸丸”(见《三因》卷三)。

12 《医心方》卷十一引《深师方》 121 方名

茱萸汤

122 组成

茱萸1升,黄连2两,附子1两,甘草1两,生姜3两。

123 主治

霍乱呕吐,水药不下。

12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13 《医心方》卷九引《小品方》 131 方名

茱萸汤

132 茱萸汤的别名

吴茱萸汤

133 组成

生姜3两,半夏3两,桂心3两,吴茱萸3两,人参1两,大枣30个,甘草1两(炙)。

134 主治

胸中积冷,心下淡水,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欲痛。

13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纳白蜜5合,分3服。

136 附注

吴茱萸汤(《千金》卷十八)。

14 《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141 方名

茱萸汤

142 茱萸汤的别名

当归汤

143 组成

吴茱萸2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桂心1两,生姜5两,半夏1升,小麦1升,当归2两。

144 主治

寒冷腹痛。产后虚冷。

14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5升,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日3次。

146 制备方法

上切。

147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

148 附注

当归汤(《千金》卷十三)。本方方名,《千金》(注文)引作“吴茱萸汤”。

15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151 方名

茱萸汤

15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3分,生姜(切,焙,微妙)半两,豉(微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153 主治

寒疝,来去腰腹攻痛。

15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酒少许,同煎7分,去滓温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161 方名

茱萸汤

162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5两,乌梅半两,犀角屑2两,升麻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

163 主治

中水毒,手足指至肘膝下冷。

16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加生姜2枣大(拍破),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腹温服。日3次,夜1次。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7 《竹林女科》卷一 171 方名

茱萸汤

172 组成

熟地黄1钱,当归1钱,白芍1钱,川芎1钱,吴茱萸(滚水泡)1钱,人参1钱。

173 主治

妇人五旬以后,而月经血去过多,热随血去,冲任伤损,为漏为崩,腹痛寒热者。

17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18 《杨氏家藏方》卷七 181 方名

茱萸汤

182 组成

当归(洗,焙)3钱,干姜(泡)3钱,肉桂(去粗皮)2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吴茱萸1两(汤洗7次)。

183 主治

肠胃虚寒,泄泻不止。

18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86 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茱萸丸”(见《普济方》)。

19 《易简方》 191 方名

茱萸汤

192 组成

槟榔2两,橘红1两半,茱萸1两半,木瓜1两半,紫苏1两半。

193 主治

脚气上攻,中满气急,更有下元虚冷,并尊年气虚之人,素有上壅之患,服补药不得者。

19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加生姜10片,水煎服。

20 《得效》卷五 201 方名

茱萸汤

202 组成

吴茱萸(洗净)不拘多少。

203 主治

脾泄。老人肾虚,水土同化。

20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白水煮,去滓,入盐少许,通口服。

21 《普济方》卷三五五 211 方名

茱萸汤

21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3分,桂1两,细辛1两1分,当归2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213 主治

产后肺寒及咳嗽不已。

21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盏,煎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2 《普济方》卷三五六 221 方名

茱萸汤

222 组成

椒叶、橙叶、茱萸叶。

223 主治

妇人数日不产, 已冷,无药甚窘。

22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浓煎汤,可下手,则和脐腹人门处皆淋洗。即刻气温,血行遂产。

23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231 方名

茱萸汤

232 组成

诃梨勒皮2两,当归(炒,切)2两,黄连(去须)2两,干姜(炮)半两,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

233 主治

脓血痢。

23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 《幼科金针》卷上 241 方名

茱萸汤

242 组成

吴茱萸、川椒、甘草、苍术、橘核、大茴香。

243 主治

疝气有卵翼偏坠者。

24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河水煎数沸,入罐内熏洗。出汗。连浴45次即愈。内以五苓散加防风、丹皮治之,外以本方煎汤熏,汗出即安。

25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251 方名

茱萸汤

252 组成

茱萸根1两,地榆根1两,蔷薇根1两。

253 主治

月蚀疮。

25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煎至2升半,去滓,温洗疮,冷即止,1日洗23次,敷以他药。

255 制备方法

上锉细。

古籍中的茱萸汤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四脚气门]香港脚冲心附论

(出活人书)专治香港脚冲心。脏腑虚惫烦闷。木瓜茱萸汤治香港脚攻心闷绝。脚冷头痛。木瓜(切片曝干一两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七]少阴经证治四十七条

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常氏云。可四逆汤、甘草干姜汤。(金匮方)又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五]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注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尤〕胸中。阳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

《西塘感症》:感症变病

重阳节登高和赏菊的习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要说到插茱萸,估计就没什么人知道了。以下是懂视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由来和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重阳节插茱萸的由来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成熟后变成紫红色。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山茱萸又叫山萸肉、山芋肉,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演变为茱萸。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避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插茱萸的传说重阳节插茱萸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人心害怕却又毫无办法。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

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

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艺。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回到家乡后,恒景按仙长的叮嘱,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意欲祸害人间。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青龙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实践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相关记载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厂“辟邪翁”(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猜你感兴趣:

1重阳节干什么

2宋朝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3重阳节各地的的习俗是什么

4重阳节的谜语大全

52017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6重阳节礼仪常识

7重阳节有什么意义

8重阳节的习俗你知多少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生长于温暖地带,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 形,长5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近于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叶柄细圆柱形,长06-12厘米,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稍被贴生疏柔毛。

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多用于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症。《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中记载吴茱萸“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药性论》中记载吴茱萸“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本草纲目拾遗》还记载吴茱萸有“杀恶虫毒,牙齿虫匿”之功效。

山茱萸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功效,多用于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大汗虚脱等症。山茱萸是男人的补药,对于肾虚、阳痿遗精、气虚的男人都适合这种药。《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山茱萸能“壮元气,秘精。”《名医别录》中记载山茱萸能“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强力。”《药性论》中记载山茱萸可以“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日华子本草》记载山茱萸可以“暖腰膝,助水脏。”这里的水脏就是指肾脏,因为五脏里面肾主水。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插茱萸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历史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山茱萸

原料别名:药枣皮、蜀枣、魃实、鼠舌、鸡足、山萸肉、实枣儿、肉枣、枣皮、红枣皮

食用提示:内服:煎汤,6至10克,或入丸、散。

原料介绍

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实山茱萸主要是生长在河南的伏牛山,陕西、山西一带山茱萸一般清明时节开有**的花,“秋分”至“寒露”节气时会生长成熟山茱萸的食用和药用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山茱萸果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至15厘米,宽05至1厘米,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或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柄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以肉厚,柔软,色紫红者为佳

相关人群

命门火炽,肝阳上亢,及素有湿热,小便不利者禁服

食物相克

本品与桔梗、防风、防己相克

制作指导

本品大剂量(30-60克)服用可治疗大汗亡阳欲脱之证,可配人参、附子同用凡肝肾精血不足,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骨蒸潮热者,可与熟地、山药、牡丹皮等配伍;凡肾元亏损,封藏失司,症见遗精,滑泄者,可与菟丝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配伍;凡肺肾气虚,卫阳不固,虚汗不止者,可与人参、黄芪、熟地、白芍、五味子等配伍

食疗作用

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质润敛降1补肾益干,涩精止遗本品酸涩收敛,有滋补肝肾、固肾涩精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眩晕耳鸣、月经过多等症状2敛汗固脱小便频数,五更泄泻,虚汗不止,崩中漏下,心悸怔忡本品甘酸温润,主入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长于固涩下焦,为肝肾亏虚、下元不固之要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