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归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芎归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芎归汤 31 组成 32 功能主治 3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4 《审视瑶函》卷四方之芎归汤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效主治 44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5 《严氏济生方》卷七方之芎归汤 51 芎归汤的别名 52 组成 53 制法 54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55 功能主治 56 附注 6 《普济方》卷三四五引《通真子秘方》之芎归汤 61 芎归汤的别名 62 处方 63 功能主治 64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65 附注 66 摘录 7 《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芎归汤 71 芎归汤的别名 72 组成 73 制备方法 74 功能主治 75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76 附注 8 《医方类聚》卷二二七引《徐氏胎产方》之芎归汤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9 《何氏济生论》卷二方之芎归汤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94 运用 10 《嵩崖尊生》卷十四方之芎归汤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0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11 方出《摄生众妙方》卷十,名见《松崖医径》卷下方之芎归汤 111 组成 112 功效主治 11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12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芎归汤 121 组成 122 功效主治 12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13 《竹林女科》卷一方之芎归汤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1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芎归汤 1 拼音

xiōng guī tāng

2 概述

芎归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一首。

3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芎归汤 31 组成

川芎、当归、龙胆草、白芷、甘草各一钱[1]。

川芎、当归、白芷、甘草、胆草各等分。

32 功能主治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芎归汤主治子宫脱垂,阴痒[1]。

主治妇人阴中突出如蛇,或似鸡冠、菌样,阴痒者。

3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煎汤浴洗,随后搽雄黄藜芦散[1]。

每服5钱,煎汤浴洗患上,随后搽药。

4 《审视瑶函》卷四方之芎归汤 41 组成

川芎、当归、赤芍药、防风、羌活各等分[1]。

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1]。

43 功效主治

《审视瑶函》卷四方之芎归汤主治目疡热痛[1]。

功在活血祛风。主治实热目疡。

44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频洗[1]。

水2钟,煎至8分,去滓频洗。

5 《严氏济生方》卷七方之芎归汤

芎归汤为方剂名,出自《严氏济生方》卷七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方记载的芎䓖汤的别名[1]。

51 芎归汤的别名

芎归汤、佛手散、神妙佛手散、活血散[2]。

52 组成

当归、川芎各等分[2]。

53 制法

上药为粗末[2]。

54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煎去渣,稍热服[2]。

55 功能主治

《严氏济生方》卷七方之芎归汤主治产后、伤胎、崩中、金疮等失血过多而致的昏晕欲倒;并治妊娠伤胎腹痛,难产,胞衣不下。[2]

56 附注

本方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但无方名[2]。

6 《普济方》卷三四五引《通真子秘方》之芎归汤 61 芎归汤的别名

立效散(《普济方》卷三四五引《通真子秘方》)。

62 处方

川芎 当归各1千克

6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四五引《通真子秘方》之芎归汤主治妇人产后乳悬,两乳忽然伸长,细小如肠,向下垂坠,直过小腹下,痛不可忍,危在须臾;兼治产后恶露不下,腹痛,或下血太多,眩晕不能支持;或妊娠胎动,腹痛下血。

64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取川芎、当归各250克,为粗末,放瓦器内加水浓煎,频频温服。余芎、归各750克,切作大块,放香炉内慢火烧,使烟出,用口鼻及病乳熏吸烟气。待一料药熏尽后,看病情如何,若未全愈或略缩减,再如前煎服及烧烟熏吸,若仍未完全复原者,用冷水磨蓖麻子1粒,涂头顶百会穴,片刻后洗去,亦可全愈。

腹中刺痛,加芍药;口干烦渴,加乌梅、麦门冬;恶寒,加干姜、白芍药;水停心下,微有呕逆,加茯苓、生姜;虚烦不得眠,加人参,竹叶;大便闭涩,加熟地黄、橘皮、杏仁;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腹胁膨胀,加厚朴;血崩不止,加香附子;咳嗽痰多,加紫菀、半夏、生姜;腰痛脚痛,加牛膝;心下疼痛,加延胡索;恶血不下,腰腹重痛,加牡丹皮。

65 附注

本方用法中之熏烟法,只适用于乳悬,其他主治证不用;加减法,适用于口服方,熏烟方中不用。

66 摘录

《普济方》卷三四五引《通真子秘方》

7 《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芎归汤 71 芎归汤的别名

川芎汤

72 组成

当归尾5钱,川芎5钱。

73 制备方法

上药锉1剂。

74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芎归汤主治胎漏下血不止,或心腹胀。

75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好酒煎,入童便1盏,同煎服。

76 附注

川芎汤(《宋氏女科》)。

8 《医方类聚》卷二二七引《徐氏胎产方》之芎归汤 81 组成

川芍、当归各等分。

82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二二七引《徐氏胎产方》之芎归汤主治妊娠胎动子死,或不死;妊娠血攻心腹痛。

8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5钱,加紫苏数叶,酒、水合煎服。死者即下,未死者即安。

9 《何氏济生论》卷二方之芎归汤 91 组成

川芎、当归。

92 功能主治

《何氏济生论》卷二方之芎归汤主治血症。

9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食前服。

94 运用

中满者,去枣。

10 《嵩崖尊生》卷十四方之芎归汤 101 组成

当归2钱,川芎2钱,人参1钱,紫苏1钱,干葛1钱。

102 功能主治

《嵩崖尊生》卷十四方之芎归汤主治感冒。

10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11 方出《摄生众妙方》卷十,名见《松崖医径》卷下方之芎归汤 111 组成

当归3钱,川芎3钱,陈皮1钱5分。

112 功效主治

方出《摄生众妙方》卷十,名见《松崖医径》卷下方之芎归汤功在临产催生。主治胎前因事跌仆,子死腹中,恶露妄下,疼痛不巳,口噤欲绝;及胞衣不下。

11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1钟,煎至7分,温服。

12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芎归汤 121 组成

川芎5钱,当归5钱(俱不洗炒),连须葱白5根,生姜5片(焙干)。

122 功效主治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芎归汤功在补阴血。主治产后去血过多,阴血已亏,阳气失守所致的头痛。

12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13 《竹林女科》卷一方之芎归汤 131 组成

当归身1钱,川芎1钱,香附1钱,枳壳(炒)1钱,滑石2钱。

132 功能主治

《竹林女科》卷一方之芎归汤主治妇女脾胃虚弱,形瘦食少,过期经行者。

133 芎归汤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寒霍乱的病因病机 4 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的辨证要点 5 寒霍乱轻证 51 症状 52 证候分析 53 治法 54 寒霍乱轻证的方药治疗 6 寒霍乱重证 61 症状 62 证候分析 63 治法 64 寒霍乱重证的方药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寒霍乱的穴位 2 治疗寒霍乱的方剂 3 治疗寒霍乱的中成药 4 寒霍乱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寒霍乱 1 拼音

hán huò luàn

2 概述

寒霍乱为病名[1]。见《症因脉治·霍乱》。又称寒气霍乱[1]。因阳气素虚,中气不足,偶值时令寒邪,直中三阴所致[1]。症见恶寒身痛,腹痛吐利,唇青爪青,脉多沉迟等[1]。治宜温运[1]。方用理中汤、补中汤、四逆汤[1]。内有积滞者用治中汤[1]。

3 寒霍乱的病因病机

霍乱的致病原因,不外感受时邪和饮食不慎等两个方面。由于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最易使外界秽浊之气得以乘虚而入;外界之寒热湿邪困脾,则中气不健,也易导致饮食内伤。若中阳素亏,脾不健运,或重感寒湿,或畏热贪凉,过食生冷瓜果,则病从寒化而成为寒霍乱。[2]

4 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的辨证要点

霍乱证型分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三类。寒、热霍乱,皆以吐泻交作为主证,但寒霍乱之吐泻较缓,以吐泻物不甚臭秽,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象微弱为辨证特点;而热霍乱之吐泻较急,以呕吐如喷,吐泻物臭秽难闻,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脉象濡数为辨证特点;干霍乱,是以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绞痛,烦躁闷乱为辨证特点。三类证型,各有特征,临床是不难分辨的。[2]

5 寒霍乱轻证 51 症状

暴起呕吐下利,初起时所下带有稀粪,继则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秽,腹痛或不痛,胸膈痞闷,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象濡弱。[2]

52 证候分析

寒湿秽浊之气,壅滞中焦,阳气受遏,以致清浊不分,升降悖逆,上吐下泻。寒气偏胜,水不运行,下走肠间,故下利清稀,或如米泔而不甚臭秽。邪正相争,气机逆乱故腹痛。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清冷。寒湿困于中焦,故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象濡弱,为寒湿偏性,中阳被困之征。[2]

53 治法

散寒燥湿,芳香化浊。[2]

54 寒霍乱轻证的方药治疗

藿香正气散[备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合纯阳正气丸[备注]纯阳正气丸(成药):陈皮、丁香、茯苓、茅术、白术、藿香、姜半夏、肉桂、青木香、花椒叶、红灵丹加减。方中藿香辛温,芳得化浊,辟秽止呕;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利膈;半夏和胃降逆;茯苓、甘草、厚朴和中祛湿。合纯阳正气丸加强温中散寒,燥湿化浊的作用。在汤药未备时,可先吞服纯阳正气丸,或吞服辟瘟丹[备注]辟瘟丹(验方):羚羊角、朴硝、牙皂、广木香、黄柏、茅术、茜草、黄芩、姜半夏、文蛤、银花、川连、犀角、川朴、川乌、玳瑁、大黄、藿香、玄精石、郁金、茯苓、香附、桂心、赤小豆、降香、鬼箭羽、朱砂、毛茨茹、大枣、甘遂、大戟、桑皮、千金霜、桃仁霜、槟榔、蓬莪术、胡椒、葶苈子、牛黄、巴豆霜、细辛、白芍、公丁香、当归、禹余粮、滑石、山豆根、麻黄、麝香、菖蒲、水安息、干姜、蒲黄、丹参、天麻、升麻、柴胡、紫苏、川芎、草河车、檀香、桔梗、白芷、紫菀、芫花、雌黄、琥珀、冰片、陈皮、腰黄、斑蝥、蜈蚣、石龙子芳香开窍,辟秽化浊;或来复丹[备注]来复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杜先生方):玄精石、硝石、硫黄、橘皮、青皮、五灵脂助阳化浊,理气和中,以图急救。[2]

6 寒霍乱重证

寒霍乱重症,一经吐泻,肌肉脱削,身冷厥逆,汗多烦躁,口渴得饮即吐,不得误为热证,关键在舌质淡润,得饮即吐,为无热之征。[2]

61 症状

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汁,面色苍白,眼眶凹陷,指螺皱瘪,手足厥冷,头面出汗,筋脉挛急,舌质淡,苔白,脉沉微细。[2]

62 证候分析

中阳不运,清浊混淆,以致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汁。吐泻之后,津液大伤,无以濡润充盈肢体,故眼眶凹陷,指螺皱瘪。脾肾阳虚,阴寒所胜,则手足厥冷。阴盛格阳,则头面汗出。寒性凝滞,气血不能温煦筋脉,筋失所养,故筋脉挛急。舌淡,苔白,脉沉微细,均为阳虚寒盛之象。[2]

63 治法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2]

64 寒霍乱重证的方药治疗

附子理中丸[备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为主方。方中附子辛温以回阳救逆;党参、白术、炮姜、甘草以健脾温中。仓卒之间,汤药不及,可急用食盐填满脐中,取大艾柱灸之,借以温通阳气。并用行军散[备注]行军散(《霍乱论》):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雄黄、火硝、金箔一至二分,开水送服,以辟秽开窍,亦可搐鼻取嚏以宣通窍络。如证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声音嘶哑,拘急转筋,脉细欲绝,乃属阴津枯竭,阴阳离决,危在顷刻,若骤与大剂辛温回阳,则虑其津液愈涸,此时应使用反佐从治之法,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备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论》):炙甘草、干姜、生附子、猪胆汁为主方,亦可在前方中加姜汁炒川连,使辛苦相济,调和阴阳。[2]

7

小肠病为病证名,六腑病候之一。小肠受盛胃中水谷,主转输清浊,与心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蕴热、气滞郁结或气虚不禁所致。临床表现多见二便失常,并可兼见心经症状。《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太平圣惠方》卷四:“若虚则生寒,寒则肠中痛,惊跳,乍来乍去,小便数,此则小肠虚冷之候也。”又“小肠实则生热,热则心下急痹,口张,舌上生疮,身热来去,汗出,心烦身重,小腹胀急,小便赤涩不利,则为小肠实热之候也。”《杂病源流犀烛·小肠病源流》:“小肠气,小肠经病也,小腹引睾丸,连腰脊而痛。”“小肠痈,小肠火热病也,……其症发热恶寒,脉芤而数,肤皮错纵,腹急渐肿,按之内痛,大便重坠,小便涩滞若淋。”治宜通利小肠、清心泻火等法。

详见百科词条:小肠病 [ 最后修订于2015/9/11 10:06:55 共3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伤寒大白》卷四: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枳壳、厚朴、甘草。功能主治伤寒阴厥。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摘录《伤寒大白》卷四《片玉痘疹》卷十二:调胃承气汤处方枳壳、酒大黄、槟榔末、甘草。功能主治痘后滞下。因平日食煎炒,素有积热,痘后气血虚,不能胜积,故利脓血,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疗肠垢,因痘出之后,饮水太过,水停作泄,热毒乘虚入里,便下脓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次用黄芩汤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普济方》卷四○四: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功能主治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而发斑。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用法用量上用水1盏半,先煎大黄、甘草、姜,煎至6分,后入消,水煎去滓,温服。摘录《普济方》卷四○四《伤寒论》方名调胃承气汤别名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散、承气汤组成大黄4两(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两,芒消半斤。功效推陈致新以和中。除热荡实,润燥软坚,甘平和缓。主治阳明腑实,发热汗出,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脉滑数。胃热发斑,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见上述症状者。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误攻其表,胃气不和,谵语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属实者;太阳病未解,但阴脉微者;伤寒13日,过经谵语,自下利,脉和,内实者;太阳病,过经10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太阳病3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中热,或口舌生疮。善食而瘦。热结旁流。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斑疹,

详见百科词条:调胃承气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7:49:10 共158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邪气即病邪。简称邪。与正气相对而言。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统称。《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它包括内生和外来两部分。外来之邪,多指自然界和社会因素对机能活动的干扰或对防卫机能的破坏;内生之邪,是指由脏腑机能失调或因此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均可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

详见百科词条:邪气 [ 最后修订于2016/3/9 10:49:07 共15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辨证录》卷五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破假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破假汤 1 拼音

pò jiǎ tāng

2 《辨证录》卷五 21 方名

破假汤

22 组成

人参3钱,白术5钱,陈皮1钱,神曲5分,柴胡2钱,山楂10粒,甘草5分,白芍5钱,鳖甲3钱,石膏1钱,半夏1钱。

23 主治

春月伤风89日,如疟之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不呕吐。

24 破假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剂恶寒除,2剂发热解,4剂如疟之症全愈。

古籍中的破假汤 《辨证录》:[卷之五]春温门(三十三则)

非疟也。治法亦治其如疟,而不必治其真疟耳。方用破假汤∶人参(三钱)白术(五钱)陈皮(一钱)神曲(五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虚证类]血证

。总由中气颓败,有以致之也。如血瘀不行者,以破瘀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为衄血者,缘火泄金刑,气伤血沸

《医学摘粹》:[杂病证方歌括虚证类]血证

旋生便不安,闭脱病成须细辨,证分虚实热兼寒。破瘀汤(证附)血瘀不行治有方,茯苓桂草共生姜,芎归通络

《辨证录》:[卷之三]咽喉痛门(七则)

围,而先捣其本国者乎。所贵有兼治之法也。方用破隘汤∶桔梗(三钱)甘草(二钱)柴胡(一钱)白芍(五钱

《医宗金鉴》:[卷五初生门]悬痈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生料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生料五积散 1 拼音

shēng liào wǔ jī sǎn

2 处方

白芷(七分) 陈皮(一钱) 厚朴(姜制二分) 桔梗(九分) 枳壳(去穰制炒八分) 川芎(八分) 甘草(炙六分) 茯苓(八分) 苍术(米泔浸二钱) 当归(八分) 麻黄(一钱) 肉桂(六分) 芍药(八分) 干姜(炮八分) 半夏(汤洗七次七分)

3 功能主治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并皆治之。

4 生料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葱白三茎,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古籍中的生料五积散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卷之三寒]附诸方

生料五积散(《和剂方》)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呕吐,或有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

《伤寒证治准绳》:[卷二太阳病]发热

加不换金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罗卜子感寒头痛发热身疼

《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太阳病]发热

加不换金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罗卜子感寒头痛发热身疼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伤寒门]伤寒杂治(附论)

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与萝卜子。感寒头

《卫生易简方》:[卷之一]伤寒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