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凤庆土壤普查散文随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3收藏

我亲历的凤庆土壤普查散文随笔,第1张

  1982年1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地的安排部署,凤庆县全面展开第二次土壤普查,抽调55名工作人员,历时三年零八个月,于1986年6月全面结束,查清了全县土壤资源和耕地土壤肥力状况,编印了《云南省凤庆土壤》资料成果。应用土壤普查成果30多年来,为推进凤庆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凤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2年7月,我临沧农校毕业分配到凤庆农牧局,安排参加凤庆土壤普查工作,亲历了土壤普查培训试点、外业详查、内业制图和成果应用,从事制图、资料整理和成果应用工作。

 培训试点

 1982年7月29日至14日,县土壤普查技术负责邱怀珊老师带领我们土壤普查队员,到凤山区象塘乡开展利用航片开展土壤普查试点,摸索中山地区利用航片进行土壤普查方法,经过半个月实地调查测量,利用航片查清了象塘乡16757亩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土壤分布情况,为利用航片开展土壤普查,总结了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的经验,培训了技术力量。

 1982年9月22日至10月14日,县政府从单位和部门抽调37名同志,进行土壤普查业务培训。在培训动员会上,县农牧局局长李铭强调:“这次土壤普查是根据国务院的决定进行的,要以党的十二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摸清我县土壤资源,做到问题抓得准确、分析数据可靠、调查材料齐全、规划合理、措施有力”;鼓励我们要珍惜难得机会,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技术、艰苦奋斗,同心协力搞好普查,为振兴凤庆经济作出贡献。

 在培训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凤山区平村乡作试点,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初步查清平村乡11740亩土地利用现状,核对全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勾绘土地利用现状图,挖土壤剖面11个。结合评土归类,查清了土壤类型,找到了障碍因素,总结了群众改土经验,提出了土壤改良利用意见和发展方向。通过23天学习实践,使我初步掌握了利用航摄照片、地形图进行土壤普查的知识和技能。

 外业详查

 1982年11月,凤庆土壤普查全面开始外业详查,历时15个月,于1984年2月结束。根据交通条件、行政区域和技术力量,外业详查分四批进行:第一批诗礼、鲁史、新华、永新四个区;第二批马街、腰街、风山、洛党四个区;第三批勐佑、大寺、德思里、营盘四个区;第四批雪山、郭大寨两个区。为了保证质量,达到好中求快的要求,普查工作实行分区包干,责任到组到人。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安排我到第三组,先后参与第一、二、三批外业详查,负责鲁史、洛党和营盘三个区外业勾图工作。

 外业详查是土壤普查工作最艰苦的一个阶段。队员们挑着行李,徒步到各乡;部分偏僻的乡,自己买米,自己砍柴;晴天上箐下坝子挖土壤剖面、外业勾图,雨天在室内加班加点整理资料和转图。在这种条件下,队员们艰苦奋斗,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工作中互相帮助;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按照“规程”要求,认真完成各乡逐块土壤类型、面积、分布规律、肥力特性、农业生产情况、作物长相、产量水平、存在问题、改良措施、发展利用方向等情况调查。

 在外业详查中,我和韩罗成队员同睡,一直由他帮挑行李,协助我完成外业勾图等工作;在鲁史区,赵满云同志带过我核对航片图斑、目估手绘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我白天背着绘图板、航片和地形图,在向导带领下,逐块勾图,早晚和雨天将野外勾绘图斑转制成土地利用现状图。说实在话,这段经历当时感到很苦;现在回忆,觉得非常珍贵和温馨。

 内业工作

 1984年2月,土壤普查外业详查结束,转入面积量算、资料整理汇总、土样化验分析、评土归类等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历时两年零五个月,于1986年6月结束,形成了详实完整的《云南省凤庆土壤》、《风庆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和《土地评级图》资料成果。

 在内业工作中,我参与了利用航片外业工作底图,勾绘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转绘成图工作。主要是把经外业详查中校核的土壤现状,通过明显地物点控制,勾绘成土壤图;把勾绘成的土壤现状图、土壤图分别手绘于1:25000的地形图上,结合实测和量算,反复校对修正,制成底图,经过描版、晒兰,制成区级1:25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用缩放仪分别将区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缩为1:100000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在县级土壤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的基础上制成县级土地评级土;在县级土壤图的基础上制成县级改良利用分区图。

 通过土壤普查工作,使我初步熟悉了凤庆土壤情况、农业生产概况,学会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整理资料的工作方法,受益匪浅;为我以后做好土壤普查成果应用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成果应用

 投资大、抽调人员多、跨越时间长的凤庆第二次土壤普查,经云南省土壤普查办公室验收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提拔使用了一批农业技术骨干,大力开展了成果应用,为凤庆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6年7月,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和省、地农业区划委员会统一安排部署,凤庆县应用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开展了种植业区划工作;经过半年外业资源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认真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和各种自然规律,进行以种植业结构、作物布局和分区为中心内容的区划,于1986年12月,编印成为《云南省凤庆县种植业区划》资料成果;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决策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凤庆县种植业区划》,领导组人员有:邱怀珊、李家学、张忠信、沈正荣、贾仲宜、苏仁勋、聂其昌七位同志;审定:张忠信;编写:赵尔能、字联光、李忠荣;由我和张朝东、赵鹅、赵满云同志负责完成制图资料整理工作。

 1987年1月至1990年12月,我在马街区农科站负责应用凤庆土壤普查成果,大力推广杂交包谷、杂交水稻和小麦良种,为提高马街区粮食产量作出了应有贡献。

 1993年,我在县蚕桑站参与凤庆蚕桑基地论证、筹建和育苗工作中,应用凤庆土壤普查成果,有效地做了一些项目材料拟写和苗圃施肥管理等工作。

 1994年至今,我先后在县农牧局办公室、林业局办公室和造林绿化股,应用凤庆土壤普查成果,分别参与了《凤庆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论证、《凤庆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论证、凤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凤庆核桃基地建设和凤庆红花油茶基地建设等工作,得到了领导肯定和专家认可。(

参考资料:

《云南省凤庆土壤》、《云南省凤庆县种植业区划》)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工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 汤色红艳,香气高醇,滋味浓厚。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成功。据《顺宁县志》记载:“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产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积极开发西南茶区,

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今凤庆茶厂),筹建与试制同时并进”。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西双版纳勐海等地也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云南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普洱茶就已大量生产,至今普洱沱茶、饼茶、方茶、紧茶仍有相当数量的生产与销售。云南是古茶树分布最多的地方,树龄千年以上、树高数十米的大茶树仍有不少数量。从这些大茶树演化选育出的云南大叶种是制造红茶的优良品种,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强,芽叶肥壮,茸毛多,制造出红茶,金黄毫多而显露,滋味浓醇鲜爽,是我国出口红茶的姣姣者。

  滇红产区主要是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红河6个地州的20多个县 。滇红工夫茶采摘1芽2、3叶的芽叶作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制成;滇红碎茶是经萎凋、揉切、发酵、干燥而制成。工夫茶是条形茶,红碎茶是颗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后者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

  滇红的品饮多以加糖加奶调和饮用为主,加奶后的香气滋味依然浓烈。冲泡后的滇红茶汤红艳明亮,高档滇红,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

 滇红工夫茶最大的特征为茸毫显露,毫色分淡黄、菊黄、金黄。凤庆、云昌等地生产的滇红工夫茶,毫色呈菊黄;临沧、勐海等地所产,毫色则多为金黄。即使是在同一茶园,不同季节的茶色也各不相同,春茶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秋茶则多为金**。滇红工夫茶的另一大特征为香郁味浓。香气以滇西云县、凤庆、昌宁为佳,尤以云县部分茶区所出为最,这里所产滇红工夫的香气中带有花香。滇南所产之茶。滋味浓厚,刺激性较强,但回味不及滇西之工夫茶。

 滇红工夫茶中,品质最优的是“滇红特级礼茶”,以1芽1叶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条索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多而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

 滇红主产区位于滇西南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高山峡谷区,包括凤庆、勐海、临沧、双江等县。1939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利用云南大叶种茶鲜叶,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成功工夫红茶,当时命名云红。1940年,采纳香港富华公司建议改名滇红。滇红问世后,因产品"形美、色艳、香高、味浓"而博得市场赞赏。

 滇红碎茶于1958年试制成功,1964年开始批量生产。勐海茶厂红碎茶一号于1984、1985年荣获省优、部优、国家银质奖。

名茶鉴赏

 滇红工夫茶采摘1芽2、3叶的芽叶作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制成;滇红碎茶是经萎凋、揉切、发酵、干燥而制成。工夫茶是条形茶,红碎茶是颗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后者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

 冲泡后的滇红茶汤红艳明亮,高档滇红,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滇红工夫茶中,品质最优的是"滇红特级礼茶",以1芽1叶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芽叶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

滇红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系举世欢迎的工夫红茶。

滇红因采制时期不同,其品质具有季节性变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但净度较低,叶底稍显硬、杂。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

另外,同一茶园春季采制的一般毫色较浅,多是淡**的,而夏茶的毫色则多为菊黄,只有秋茶多呈金**。

 优质红碎茶外形颗粒重实、匀齐、纯净,色泽油润,内质香气甜醇,汤色红艳,滋味鲜爽浓强,叶底红匀明亮。

滇红产区群峰起伏,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昼夜温差悬殊,而且土壤肥沃。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普洱、西双版纳、德宏和红河等地。

1、是因为高山气候冷凉,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导致茶树芽叶中所含"儿茶素类"等苦涩成分降低,进而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对甘味有贡献的成分。

2、是由于日夜温差大及长年午后云雾遮蔽的缘故,使得茶树的生长趋于缓慢,让茶叶具有芽叶柔软,叶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等等的优点。

3、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烈,空气中的氮很容易离子化,浸入土壤,充足的氮源,为茶树积累芳香物质

4、高山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茶叶甜度高。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红茶中,找到一款高品质的滇红呢?

“眼”

    就是要看其外形肥硕显毫,条索完整,褐色。观其外表,可以知道鲜叶的老嫩,是一芽两叶,还是一芽三叶。根据芽叶的大小也可以判断其在萎凋过程中是否适度,如果萎凋不足,细胞紧张状态未消除,叶质硬而脆,揉捻时芽叶易断碎,茶汤稀薄易充失,在发酵进展不均匀而难掌握,制成毛茶条索短碎多片末,香低味淡,水色浑浊,叶底茶杂带青;萎凋过度时,芽毫枯焦,叶质干硬,揉捻时茶汁不出,不易紧卷,发酵不匀,毛茶松泡多扁条,色泽灰枯不显毫,香味淡薄,汤色、叶底暗杂。

“鼻”

    通过闻可以了解茶叶的香气。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比较复杂,在滇红香气中多有樟香、栗香,多与茶树生长环境中与樟树或其它树处混种。鲜叶中含有“棕榈酸”,它本身没有香气,但是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吸收香气,也能吸收异味,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闻,知道茶叶的运输和存贮是否正常。

“喉”

    茶只有喝到嘴里,才能真正知道其“今生”的滋味。高品质的滇红醇厚浓郁,汤色红艳明亮,入喉生津。滇红中的茶黄素是影响茶汤亮度、香味鲜爽程度、浓烈程度的重要因素。茶红素是关系茶汤浓度的主体,收敛性较弱,刺激性小。如“发酵”程度偏轻,茶黄素含量高,茶汤显淡薄欠红艳,滋味不够浓厚;如“发酵”程度偏重,茶红素含量高,汤色深红欠亮,滋味平淡,叶底暗红,降低了品质。因此,只有比例适当才能制成优质的滇红。

“心”

    一款好茶通过身体的体验可以直达心灵的愉悦。长生在云南高原上的原生态茶山的滇红,更是集天地灵气于一身。高山云雾出好茶,高品质的滇红在出生即带着山野的气息,闭上眼睛可以让身心处于高山之颠。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说说滇红工夫茶与滇红碎茶。

滇红工夫选用云南大叶种芽叶加工而成,内含物丰富,一般水浸出物42%以上,茶多酚类物质26%-30%,咖啡碱38%-5%,氨基酸39%-55%,粗纤维12%以下。

滇红工夫茶品质以芽叶肥壮、金毫显露、香气馥郁,滋味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明为好。

滇红工夫茶以甜香为主,因此审评的时候,主要审评香气的类型、鲜纯、高低和持久性。一般高级茶香高而持久,冷后仍能嗅到余香;中档茶香高而稍短,持久性较差;抵挡茶香低而带有粗气。

品评汤色主要是比较深浅、明暗、清浊,汤色红艳,碗沿金圈大的品质为好;红亮或红明次之;深暗或深暗浑浊者为差。

叶底就是比较嫩度和色泽。嫩度比芽尖的多少,以及叶质软硬、厚薄。一般芽尖含量多,叶质柔软、肥厚,用手指按压感觉柔软如棉的为好,反之较差。

而滇红碎茶其品质要求汤味浓、强、鲜。发酵程度偏轻。总的来说,其品质要求外形匀称、粒型较小,净度好,内质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香气高锐持久。

滇红工夫茶的等级介绍

  1、特级滇红:特级滇红外形比较紧结肥硕。干茶的颜色为乌润特显金毫。冲泡出来的汤色比较艳亮。闻之鲜郁高长的香气,品之鲜爽醇厚的茶汤。那是特级滇红独有的魅力。

 2、一级滇红:外形肥硕雄壮,色泽乌黑润泽。金毫比较显著。茶汤鲜亮,香气比较长。茶味浓厚鲜爽。

 3、二级滇红:紧结肥硕的外形。带有少些的金毫。呈现出乌黑润泽的颜色。冲泡出来茶水比较明亮。品一口刺激性较弱但是回味很鲜爽。

 4、三级滇红:三级的滇红工夫茶叶外形虽然没有那么的肥硕雄壮,但其蕴含有兰花的香味。

滇红茶的历史发展

  天岭红茶1937年秋,中国茶叶公司派遣公司技术专员冯绍裘和郑鹤春两位先生到云南实地观察并调查茶叶产销情况,觉得凤庆县的凤山有着很适合茶叶的生长自然条件,于是开始试制红茶;然而结果大大的出人意料,红茶试制成功了,茶叶条索肥实,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茶种闻所未见。在试制红茶的时候也经历了很多的艰辛,从大理至凤庆的崇山峻岭间,有一条五尺宽的石板山路,古道悠悠,却隔着澜沧江天险。马帮必须在江边放下驮子,商人们乘竹筏而过,马自己凫水到对岸;当时没有现在这样通畅的公路,机器设备必须在大理拆卸成零,用马帮驮运到凤庆,来回需费时半月。为了试制成功,冯老先生等先人们土法上马,用木质揉桶,脚踏烘干机,竹编烘笼等等,保证了试制工作的顺利展开。

 1939年,第一批滇红500担终于试制成功了,先用竹编茶笼装运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铝罐包装投入市场。滇红茶创制出来了,冯老先生终从众人之意,定名“滇红”;“滇红”名茶就这样诞生了。此后,滇红茶产业年年向前发展,成为祖国茶叶生产上一朵璀璨的名茶之花;滇红特级工夫茶,中国著名红茶;其在前苏联、东欧各国和伦敦市场上享有崇高声誉,是中国出口红茶中售价高创汇多的佼佼者。

科普__种质资源保护

  种质资源是指携带遗传物质的植物材料,又称遗传资源。从基因水平看,两株不同基因型的茶树就是两份不同的种质。茶树种质资源是茶产业的基本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原始材料;新品种不能凭空产生,必须有种质资源作为原始材料。茶产业未来的竞争之一就是品种资源的竞争,谁先拥有了品种资源,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云南省凤庆茶厂茶叶试验站成立至今的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茶叶科学研究院,茶树种质资源收集开发利用工作历经几代滇红人的持续承接与坚守,先后建成了品种园(资源圃一)、资源圃二、资源圃三、资源圃四、资源圃五,资源圃面积由392亩扩大到15亩,保存种质材料(品种)从66份(个)扩大到1000多份(个)。资源材料收集从国内扩大到国外,从一般材料发展到对稀缺资源和古茶树资源的科学收集保护,有的材料已被广泛应用,有的属于保存型树种,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丰富的茶树种质材料,为滇红集团茶科院茶叶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资源圃一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共收集保存了71个(份)品种(材料)。有来自印度的阿萨姆种、云南特色品种紫鹃。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铁观音、龙井43、黄旦、梅占、毛蟹等国家级优良品种及全国各产茶省代表性品种福鼎大白、英红1号、长叶白毫、储叶齐等,还有自选单株材料及育成品种清水3号、凤庆9号等,有勐海南糯山大茶树王、凤庆新源本山茶等珍贵古茶树单株材料及目前发现不含咖啡碱的野生茶树资源可可茶。濒危资源十里香及昔归、冰岛、玛玉茶等地方名山种也寄存于此。本圃按现代茶园标准种植,统一株行距和农艺管理措施,以观测对比茶树品种适应当地环境的能力,更好确定其推广价值,另外也是茶树基本知识教学材料。资源圃二是由培育茶苗的固定苗床改建而成。本圃收集保存珍稀、濒危的单株古茶树资源,比较典型的有凤庆小湾“锦秀茶王”、凤庆大寺“羊山大茶树”、云县白莺山“本山茶王”、镇沅县“千家寨1号”等,有印度、斯里兰卡的国外品种,有国家级良种福建水仙、黔湄502、中茶108等,有省级良种乌牛早、安吉白茶、佛手、英红九号、凤凰单枞、春兰、鄂茶一号、黄观音等,有地方良种浙农139、桂绿1号、景谷大白茶、雪芽100号等,有武夷山名枞大红袍,有叶片黄化的中黄1号,有广西、湖南、云南文山、云南凤庆等地的优质油茶资源。本圃种植模式为自然生长,充分展示品种个性,做到科研和观赏有机统一,每种材料(品种)保留5~10株。资源圃三始建于2007年。是由大棚苗圃改建而成,本圃收集保存的茶树品种及种质材料主要有金萱、金观音、湘波绿、高桥早、劲峰、菊花春、寒绿、台茶13号、短节白毫、雪芽100号、矮丰、早春翠芽、探春、石洞寺一号、石洞寺二号、滇红三号、滇红四号等。资源圃三采取现代茶园加自然生长模式种植,充分呈现茶树现代管理技术和自然状态下的强烈反差。2016年我院开展了“不同种植管理模式茶树主要内含物变化趋势”课题研究,为了解探索同龄品种在不同管理生长条件下内含物变化趋势,客观反应管理模式对茶叶自然品质的影响程度,其间撰写了一篇名为《不同管理模式对茶树生理指标和内含成分的影响》的论文,并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上刊登发表。现已形成滇红集团的一大亮点,同时引起同行及茶界专家学者的强烈关注。

      资源圃四始建于2013年。收集保存有来自全国产茶区的品种紫牡丹、春波绿、紫玫瑰、大叶乌龙、九龙大白茶、瑞香等,有凤庆、云县、双江等地的单株古茶树资源,有格鲁吉亚实生种以及部分优质油茶资源。资源圃五建于2017年。资源圃五是由中英友好茶园中种植清水4号的地块改建而成。资源圃五可以说是为纪念滇红集团茶科院成立40年而建立的一个资源圃,收集种植了283份材料,品种有冰岛、昔归、小户赛、邦骂、坝糯、懂过、地界、凤庆鲁史、永德乌木龙、凤庆平河等名山头珍贵的单株古茶树材料。

      40年来,在历任企业负责人的支持重视下,我院积极开展茶树良种选育工作,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材料,采取单株育种与无性繁殖相结合,育成了清水3号、凤庆9号、凤庆3号、清水4号、早春翠芽、探春等一批优良品种(品系)。1994年,“凤庆茶厂茶科所”完成的茶树良种“凤庆9号、清水3号”选育项目就荣获临沧地区(现为临沧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临沧甚至其他地方发展建设高优生态茶园,推广优良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广良种进程中,我院积极协调,采取与科技局、茶办、乡镇、村办等有关部门进行科技协作的方式,在全市推广我院培育的清水3号、凤庆9号,推广面积达到近15万亩,有力支持了临沧市高优生态茶园建设。

      同时我院培育的清水3号、凤庆9号等品种目前已被贵州等省引种,并在省内的大理、保山、普洱、德宏等地州市得到大力推广,到目前为止,已累计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2500万株,极大地加快了茶园建设良种化、标准化的进程。其次,以这些品种为原料,开发了早春绿、经典58、中国红等为代表的高品质滇红茶,使滇红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另外,滇红集团茶科院种质资源圃是一座茶树基因库,已形成凤庆茶叶科普园地,也是滇红集团的一张名片、一个窗口,每年来参观学习、指导交流的人员不断增加。“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应用”曾荣获2009-2010年度临沧市科学技术评比三等奖。我院茶树种质资源收集是通过信函交流、利用出差机会、专业收集与项目推动等方式和渠道实现的,倾注了参与者的大量心血。所收集的种质材料中,“友谊材料”居多。茶树种质材料收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辉事业。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时间积淀、点滴积累和不计功名的付出。从良种选育到良种推广再到新产品开发等等,茶科院都已创造足以载入史册的辉煌成绩。

文化

《咏滇茶》

年代:清 作者: 陈维崧

胭脂绣缬,正千里江南,晓莺时节。

绛质酣春,红香宠午,惟许茜裙亲折。

晓印枕痕零乱,浅晕酒潮明灭。

春园里,较琪花玉茗,娇姿更彆。

情切,想故国。

万里日南,渺渺音尘绝。

灰冷昆明,尘生洱海,此恨拟和谁说?空对异乡烟景,蓦记旧家根节。

春去也,想蛮花[犬旁+乞]鸟,泪都成血。

咏滇茶

[清] 陈维崧

秾春冶叶朱门里,弄东风红妆初试。

残莺天气香棉坠,惆怅最宜著此。

见多少江南桃李,斜阳外翩翩自喜。

异乡花卉伤心死,目断昆明万里。

该行政村隶属凤庆县大寺乡,地处大寺乡西边,距大寺乡政府所在地19公里,到乡道路为弹石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36公里。东邻大寺村,南邻岔河村,西邻昌宁,北邻双村龙。辖荒田 、楠木、大岭干、萝卜山、杞木林、水沟寨、杨家寨、猪火塘、鲁家寨、大道场、寨子头、猴子箐、回龙街、大松林、红木树林、冷水塘、团山、新寨等1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30户,有乡村人口2504人,其中农业人口2504 人,劳动力 16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640人。全村国土面积165平方公里,海拔1810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1500 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276 亩,人均耕地 0 91 亩,林地 1174875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1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该村委会隶属凤庆县大寺乡,地处大寺乡东边,距大寺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25公里。东邻德乐,南邻鸡街,西邻漭街,北邻永新村。辖马洒、麦地、力巴、中排、文华、象庄、瓦房、施家、龚家、常家、箐头、张家、上寨、高井、水槽、柏技树、老君山、施家山、黄家、穆家、烟房、上马庄、下马庄、大歇厂等2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37户,有乡村人口3582人,其中农业人口3582人,劳动力204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045人。

全村国土面积2071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核桃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147亩,人均耕地 088亩,林地11878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60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5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

鲁史镇地处凤庆县境东北部,镇政府驻地鲁史街距凤庆县城80公里,东邻新华、西接永新,南与大寺乡和小湾镇隔江相望,北邻诗礼,以黑惠江与大理州的巍山县为界。辖区面积19244平方公里,地形呈东西窄、南北长,最大横距15公里,最大纵距20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970米(位于金马、沿河交界处的光山头),最低海拔970米(位于尾巴河澜沧江入口处),山高谷深,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为13807毫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等10个民族。人口密度为107人/平方公里。

    鲁史,原称阿鲁司,历史上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鲁史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有名的历史古镇。明万历二十六年在此设巡检司,辟为街场。民国2年(1913)设区团,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于澜沧江北地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澜沧-龙桥建成,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与日俱增,鲁史成为顺宁通省驿道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住宿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带着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和信息经过这里,从而促进了鲁史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使鲁史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这里的人民受外来思想影响较早,接受新事物快,经济意识较强。加之鲁史地处凤庆县江北地区的中心位置,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凤庆县江北三乡一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