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第1张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这种食物富含营养,这种药材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改善身体状况,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它泡水喝,身体寒凉的人要尽量少吃,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养生必备。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功效: 利水药;渗湿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功效与作用

1、 《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 茯苓治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3、 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4、 《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

5、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 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7、 《抗癌植物及其验方》记载:茯苓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

8、 《仁斋直指方》记载: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

9、 《补缺肘后方》记载: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

10、 《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记载: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

11、 茯苓治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2、 茯苓治脾虚泄泻;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13、 茯苓治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14、 茯苓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15、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16、 《证治要诀》记载:茯苓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

17、 茯苓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18、 茯苓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19、 《别录》记载: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20、 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1、 茯苓治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2、 《纲目》茯苓酒 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23、 茯苓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24、 茯苓治宫颈癌: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

25、 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26、 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

用药禁忌

1、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2、 《本草经集注》记载:马蔺为之使,茯苓恶白敛,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3、 《药性论》记载:茯苓忌米醋。

4、 《本草经疏》记载: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 《得配本草》记载: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茯苓。

6、 张元素记载: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处方用名: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

功效与主治: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治水肿,痰饮,脾虚诸证,心悸不寐等。

临证运用禁忌:

1、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2、阴虚而无湿热,肾虚而小便自利者忌用。

3、青光眼患者慎用。

4、孕妇慎用。

茯苓按其药用部分不同而分成以下几部分:外皮黑褐色者为“茯苓皮”,擅长利水消肿;皮内呈淡红色者为“赤茯苓”,擅渗利湿热;内呈白色者为“云茯苓”(白茯苓),长于渗湿健脾;苓块中穿有松根者称“茯神”,擅长于宁心安神。

茯苓用于宁心安神时,剂量宜大,可用30~100。克;用于利水渗湿时,剂量宜中,一般为15~30克;用作健脾补中时,剂量宜小,以6~12克为好。曾取大剂量茯苓治失眠,连续服药达数月之久,未见有不良反应。茯苓有安神、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之功,故无论虚实,皆可投之,这是茯苓安神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他安神药物所不可替代的。其力虽薄,只要药量恰当到位,亦不失为一味功效独特的安神良药。笔者用于治疗失眠,也常在辨证方中重用茯苓50~100克,每有效验可期。

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补脾益心,又能利水渗湿。凡脾虚湿困引起的痰饮,泄泻,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诸证,茯苓均为必用之品。本品能人心脾,补脾气,助运化,以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茯苓的特点是“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虚(脾虚)邪盛(湿盛)必不可缺”。因其性质平和,临床可与多种药物配伍。如用于治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食少腹胀,大便泄泻,多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用于治疗痰饮呕逆、胸膈痞满,多与半夏、桂枝、生姜等配伍;用于治疗气虚心悸,多与炙甘草、桂枝、党参等同用,或少加朱砂;若惊悸失眠属心脾不足者,又常与党参、桂圆肉、酸枣仁等合用,属心肾不交者,又多与石菖蒲、远志、龙齿等配用。

[FS:CONTENT_START]

茯苓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别名六味茯苓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处方半夏(汤泡七次),赤茯苓(去皮),橘红各30克,枳实(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支饮,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生姜七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茯苓汤--《万居集·上集》十九

处方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

功能主治健脾固摄,降火止遗。主治阴虚火旺。(男子 过亢)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万居集·上集》十九

茯苓汤--《古今医鉴》卷十二

处方当归3克,川芎3克,炒白芍3克,熟地黄3克,土炒白术3克,茯苓3克,泽泻3克,黄苓3克,栀子(酒炒)3克,炙甘草3克,姜汁厚朴3克,麦门冬3克(去心)。

功能主治养血清热,利水消肿。主治脾虚水泛。(妊娠水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羌活(去芦头)1两,当归(切,焙)1两,人参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芎藭1两,石膏(火煨)1两,黄耆(锉)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产后气血虚,头痛不定。目眩呕逆。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六○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甘草(炙,锉)1两,远志(去心)半两,白薇1两,龙齿(研)1两,熟干地黄(焙)1两半,人参1两,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芦头)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心气不足,血邪狂言,眠卧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海藻(洗去咸,焙)2两,海蛤1两,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晒干)1两,甘草(炙,锉)1两,庵(闾)子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瘿气,咽喉肿塞。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前胡(去芦头)2两,生干地黄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少气,咽喉不利,唾如稠胶。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2个(擘),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七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大黄(锉,炒)半两,升麻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人参半两,葛根(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热,舌干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甘草(炙黄)1两,芍药(锉,炒)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炒)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黄耆1两半(锉)。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虚汗不止,心悸恍惚,怵惕多惊。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大枣2个(擘),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FS:PAGE]

别名茯苓散

处方白茯苓1两,乌梅肉半两(微炒),干木瓜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伤寒,(口孜)啀喘粗,肌热烦躁作渴。

用法用量茯苓散(《魏氏家藏方》卷十)。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人参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痰实壮热。

用法用量8-9岁儿,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淡竹叶1握(切碎),白术1两,甘草(炙)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人参1两,栀子仁1两,大黄(锉,炒)2两,黄芩(去黑心)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热肿。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4两,泽泻2两,白术1两半,干姜(炮)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小麦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发,热甚口干。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茯苓汤--《宣明论》卷二

处方赤茯苓(去皮)2两,桑白皮2两,防风1两半,官桂1两半,川芎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去节)1两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肿。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加大枣1个,煎至8分,去滓温服,以姜粥投之,汗泄为度。

摘录《宣明论》卷二

茯苓汤--《医部全录》卷四四二

处方茯苓2分,川芎2分,鳖甲(炙)2分,枳壳(炙)2分,芍药2分,柴胡4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小儿闪癖,身体壮热,频服冷药,冷气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肠结,大便难。

用法用量以水1大升3合,煎至3合,空心为2服,去如人行5-6里再服。

注意忌苋子。

摘录《医部全录》卷四四二

茯苓汤--《全生指迷方》卷四

处方茯苓1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芩1两,秦艽(去土)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杏仁(去皮尖)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咳。恶热脉疾,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四

茯苓汤--《鸡峰》卷十

处方赤茯苓1两,沉香1两(一方用琥珀代沉香)。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便白浊,不利,时有作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

摘录《鸡峰》卷十

茯苓汤--《鸡峰》卷十一

处方茯苓1两,麦门冬1两,黄芩1两,秦艽半两,柴胡半两,五味子1两,杏仁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咳,恶热脉疾,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一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冬葵子半两,木通(锉)半两,车前子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5-6岁儿,每服1钱匕,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如人行10里以来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2两,旋覆花2两,生干地黄(微炒)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细辛(去苗叶)1两半,芎藭1两半,人参1两半,芍药1两半,桔梗(去芦头,炒)1两半,甘草(炙令赤色[FS:PAGE])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安胎,调匀血脉。主治妊娠恶阻,呕逆恶心,四肢疼,头痛,恶闻食气,心松烦闷,多损坠。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1片(拍碎),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栀子仁1两半,赤石脂1两,升麻1两,紫菀(去苗土)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豉(炒)1合,石膏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热气,调血脉,理中。主治脉极实热,血气伤心,好生嗔怒,口唇色变,言语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5片,煎至1盏,去滓,下芒消1钱匕,分2次温服,早食后、日午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茯苓汤--《顾[FS:CONTENT_END]

目录 1 拼音 2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万氏女科》卷二:黄连阿胶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镐京直指》卷二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阿胶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ā jiāo tāng

2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21 处方

黄连12克 黄芩6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 阿胶9克

22 功能主治

养阴泻火,益肾宁心。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2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1.2升,先煎三物,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烊尽,稍冷,入鸡子黄,搅匀,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24 备注

方中黄连泻心火,阿胶益肾水,黄芩佐黄连,则清火力大;芍药佐阿胶,则益水力强。妙在鸡子黄,乃滋肾阴,养心血而安神,数药合用,则肾水可旺,心火可清,心肾交通,水火既济,诸证悉平。

25 摘录

《伤寒论》

3 《万氏女科》卷二:黄连阿胶汤

31 处方

黄连1钱(炒),阿胶(炒)1钱,木香7分,干姜(炒)5分,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炙草5分,乌梅3个。

32 功能主治

清热和胎。主妊娠痢久不止。

3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食前服。

34 摘录

《万氏女科》卷二

4 《镐京直指》卷二 41 方名

黄连阿胶汤

42 组成

川连1钱,中生地5钱,炙甘草8分,炒地榆3钱,阿胶珠3钱,炒黄芩2钱,当归6钱,生白芍5钱。

43 主治

春温内陷,赤痢伤阴。

古籍中的黄连阿胶汤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

《伤寒论辑义》:[卷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愚以还宜芍药地黄汤。柯氏云。轻则猪苓汤。重则黄连阿胶汤。盖柯说为的对矣。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来,则为热证。执斯说也,何以阴病两三日即有用黄连阿胶汤及大承气汤者?盖寒气侵人之重者,若当时窜入阴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二、三日以上,即一日也,合一二三日而浑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寿世保元》卷六: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3克川芎3克白芍36克川黄柏(蜜水炒)3克生知母3克怀熟地黄45克天花粉3克生甘草3克元参6克白桔梗(去芦)9克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虚火上升,喉内生疮。用法用量水煎,入竹沥50毫升,温服。摘录《寿世保元》卷六《医便》卷二: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3克川芎15克白芍药(薄荷汁炒)黄芩各21克生地黄(姜汁炒)黄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24克柴胡21克熟地黄24克麦门冬24克功能主治治阴虚火动,起于九泉者。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别以附子为末,唾津调贴涌泉穴。气虚,加人参、黄耆各24克;咳嗽,加阿胶、杏仁各21克,五味子09克;咯唾衄血,加牡丹皮24克,藕节自然汁10毫升,犀角末15克。摘录《医便》卷二《赤水玄珠》卷十五: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黄柏(盐水炒)各45克知母牛膝生地各3克白芍36克甘草梢木通各24克功能主治治火燥血少,气不得降致淋。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摘录《赤水玄珠》卷十五《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滋阴降火汤处方白芍39克当归36克熟地麦冬m白术各3克酒生地24克陈皮21克盐知母盐黄柏各15克生姜3片大枣2枚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阴虚火旺,唾血鲜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喉舌备要秘旨》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熟地5分,元参3钱半,麦冬1钱半,生芍药1钱半,丹皮1钱半,泽泻1钱,北沙参3钱,女贞3钱,金钗石斛1钱半,天冬1钱半。主治阴虚火旺之喉症。用药禁忌如无潮热,方可用此方。《幼科铁镜》卷六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当归、地黄、白芍、黄连、白茯苓、知母、天花粉、莲子、黑元参、甘草、麦冬、灯心。主治小儿阴虚痰结之咳嗽,涕唾带血,甚至血溢。附注《幼幼集成》本方用法: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类证治裁》卷三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白芍1钱3分,当归1钱2分,熟地1钱,麦

详见百科词条:滋阴降火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07:20 共329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