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最下层有一镈钟,这一镈钟有什么典故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曾侯乙编钟最下层有一镈钟,这一镈钟有什么典故吗?,第1张

这件镈钟的相关典故就是它是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是一件由六十五件大小不等的编钟组成的一套大型青铜乐器。这套乐器的编钟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最上层共有十九件编钟,分为三组。中间层的编钟个数则为三十三件,同样分为三组。最下层则有十三件编钟,分为两组。就这些编钟的排列方式来说,每一组的编钟基本上都是按照从大至小的方式(从右往左看)进行排列的,但是最下层的编钟之中却有一个例外。

最下层的十三件编钟,其中十二件为甬钟,剩余一件则为镈钟。这件稍显突兀的镈钟位于从右边数来的第五个编钟位置,位置相对比较居中。而这件镈钟其实还有一个专属名字,名为“楚王镈”。这件楚王镈的镇部刻有三十一个铭文,这些铭文所传达的信息便就是这件镈钟是楚王熊章,即楚惠王专门为了曾侯乙而下令制作的。待制作完成之后,楚惠王将其送至西阳,让曾侯乙得以永世享用。

其实这件楚王镈不管是从形制,还是从铭文内容来看,它都与曾侯乙编钟中的其余编钟都不一样,是以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件镈钟其实并不属于曾侯乙编钟。学者们认为,本不是曾侯乙编钟一部分的楚王镈之所以会被安置进编钟之中且还占据了比较居中的位置,可能是为了表示对楚惠王以及楚国的尊重。

楚惠王统治下的楚国曾国势强盛,其领域也一度扩大至东海、泗水等地。而曾侯乙所统治的曾国则被视为殷商正统代表,是以这个诸侯国十分注重礼乐,曾侯乙编钟这件大型乐器便反映出了这一点。如此重视礼乐的曾国不惜在破坏编钟整体结构的情况下也要将楚国专门赠送的镈钟加入到编钟之中,可见当时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是非常友好且亲近的。

1978年,考古学家在随州擂鼓墩发现了曾侯乙墓,这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墓葬,曾经在“考古中国”反复播出,曾侯乙墓出土了众多的随葬品包括著名的编钟和尊盘等。

题主问的《史记》没有记载的曾国是周代的“曾国”。这个“曾国”在《史记》是没有记载,但是,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可见“曾“字,并且既有作为地名出现,又有作为方国名出现的。

考古学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随国地望与曾国青铜器分布范围大体相同;曾国青铜器记载曾国为姬姓与随国为姬姓吻合;曾侯乙的编钟有楚王赗赙的镈钟,正好与随国曾接纳逃难的楚昭王,楚人后来可能为了报德等证据,认为曾国和史记中的随国可能是一个国家。这只是其中之一的观点,学界还有其他的观点,详情请见本人的《历史上,周代的曾国与随国这两个名称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可 以说,曾国是在传世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基本上是由考古工作者发现和研究所揭示出来的周代诸侯国。有考古学家就指出:“五十年来的考古工作,揭示出一个存灭时间、活动地域、文化面貌、国族属性等等方面内容基本清晰的曾国。近五年来,由叶家山的发现可以提出对周王朝经营南土、分封制下诸侯国的社会与生产组织等问题的理解,由义地岗的发现可以丰富楚系统之下的一个附庸诸侯国的社会结构、贵族阶层以及与宗主国关系等。”

需要说明的是,《史记》等文献并没有把所有历史都记录,所以,才需要考古学家不断复原之前的历史。

 中国的 古代乐器 种类十分多,有各自的不同音色,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中。今天,要介绍的关于我国古代乐器中最大的乐器编钟。作为大型的打击乐器,编钟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就跟我一起去了解吧。

  中国古代乐器中最大的是编钟。

 编钟,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编钟的原理: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编钟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编钟的发明者由于年代久远和文献、资料的不完整已不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编钟在商朝时已出现,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

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编钟是中国古代就有的,而圆钟来自于佛教,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者不会产于同一时代。

编钟应该最早源自于商周时期,总所周知曾侯乙编钟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而佛教真正传到中国是东汉时期,所以可以肯定,在中国圆钟比编钟形成时间要晚。而圆钟在设计方面也借鉴了一点编钟,两者互有不同。

曾侯乙,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姬姓,氏曾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现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史籍并无其人记载。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1978 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共 64 件,其中钮钟 19 件,甬钟 45 件。此外另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 433)制镈钟一件。最大一件甬钟通高 1544 厘米,重 2036 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排,分别悬挂在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呈曲尺形。钮钟全部悬挂在上层,甬钟挂在中、下层,镈钟挂在下层右面甬钟中间。木质梁架上满饰黑漆彩绘花纹,两端都套有浮雕和透雕的青铜套,起着装饰和加固的作用。钟架十分坚固,承受重达 2500余公斤的全套编钟,历时 2000 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钲部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阶名。甬钟正面隧、鼓部位(即钟口沿上部正中和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反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续,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每枚能发两音,即隧部和鼓部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相符。全套编钟音域十分宽广,共有 5 个八度,而且有比较完备的变化音,因此,能演奏中外各种曲调,能进行独奏、合奏、伴奏。演奏时由 3 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 3 个组的甬钟,另有 2 名乐工,各执一根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合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曾侯乙编钟,其枚数之多,钟体之大,乐律资料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空前,举世瞩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