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夹竹桃 31 夹竹桃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夹竹桃的用法用量 36 使用注意 37 化学成分 38 夹竹桃的药理作用 4 夹竹桃中毒 41 临床表现 42 实验室检查 43 诊断要点 44 治疗要点 45 预后 5 《全国中草药汇编》·夹竹桃 51 拼音名 52 夹竹桃的别名 53 来源 54 毒性 55 性味 56 功能主治 57 夹竹桃的用法用量 58 使用注意 59 摘录 6 《中华本草》·夹竹桃 61 出处 62 拼音名 63 夹竹桃的别名 64 来源 65 原形态 66 生境分布 67 栽培 68 性状 69 化学成份 610 夹竹桃的药理作用 611 毒性 612 性味归经 613 功能主治 614 夹竹桃的用法用量 615 使用注意 616 附方 617 各家论述 618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夹竹桃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夹竹桃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夹竹桃 1 拼音
jiá zhú táo
2 英文参考Nerium indicum Mil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weetscented oleander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夹竹桃夹竹桃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1]。
夹竹桃原产伊朗,现广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各省区均有栽培,茎叶可制杀虫剂,有毒,人畜误食可致命,或作药用过量而中毒。
31 夹竹桃的别名
柳叶桃、白羊桃、半年红[1]。
32 来源及产地夹竹桃科植物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的叶[1]。我国各地均有栽培[1]。
33 性味苦,寒,有大毒[1]。
34 功能主治功在强心利尿[1]。主治心脏病心力衰竭[1]。
35 夹竹桃的用法用量研末服:每次005~01g,每日一至二次[1]。
36 使用注意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剂量,不宜多服久服[1]。如发现呕吐、心慌、脉搏缓慢、不整脉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药[1]。孕妇忌服[1]。
37 化学成分本品含强心苷为欧夹竹桃苷丙[1]。还含葡萄糖基夹竹桃属苷,16乙酰基真地吉他林,夹竹桃苷A、G,夹竹桃叶苷等[1]。另含欧夹竹桃苷乙,无强心作用[1]。还含齐墩果酸、熊果酸、兰香苷等[1]。
38 夹竹桃的药理作用欧夹竹桃苷丙对各种动物均现洋地黄样强心作用,属慢作用强心苷类[1]。浸剂及醇提物对豚鼠、大鼠有利尿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1]。中毒时的处理原则与解救洋地黄中毒相同[1]。
4 夹竹桃中毒夹竹桃的茎、叶和花均有毒,以叶的作用较强,主要致毒成分为强心苷类[2]。其毒性反应类似洋地黄,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紊乱,严重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等心脏毒性反应[2]。但其毒性反应较洋地黄为低,可能与排泄快、蓄积作用弱有关[2]。其毒性也可因采集时间、叶片老嫩的选择而又不同[2]。一般服用鲜叶10余片即可中毒[2]。
41 临床表现患者中毒后先有流涎、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继而头痛、眼花、全身不适、呼吸急促、心动过缓或过速,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晕厥、抽搐、瞳孔散大、进行性嗜睡、昏迷、休克、心律不齐、心搏骤停而死亡[3]。
42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表现与洋地黄中毒相似,显示高度不完全传导阻滞,ST段、T波改变[3]。
43 诊断要点1有进食夹竹桃的病史[3]。
2类似洋地黄中毒的症状[3]。
3心电图显示高度不完全传导阻滞[3]。
44 治疗要点1洗胃,导泻和 ,并服鸡蛋清[3]。
2吸氧[3]。
3 10%葡萄糖加维生素C静脉点滴,促进毒物排泄[3]。
4一般中毒反应均可口服氯化钾[3]。尿少、尿闭、高钾血症者禁用[3]。在应用钾盐中定时作心电图、血钾测定,以防高钾血症[3]。
5如有异位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可用普鲁卡因胺控制心律[3]。如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时可用阿托品注射或异丙肾上腺素[3]。利多卡因适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3]。对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必须掌握适应证和剂量,严密观察血压、心律的改变和恢复[3]。
6对症治疗[3]。
7禁忌使用钙剂[3]。
45 预后轻症中毒者可在1~2周内自然恢复。恢复期间出现胸闷、心悸者应送医院急救,视具体情况采用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3]。
5 《全国中草药汇编》·夹竹桃 51 拼音名Jiá Zhú Táo
52 夹竹桃的别名红花夹竹桃、柳叶桃
53 来源夹竹桃科夹竹桃属植物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以叶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54 毒性中毒症状:先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说胡话。其后四肢冰冷而有汗,脸色苍白,脉搏不规则,瞳孔散大,对光不敏感,继而痉挛,昏迷,心脏停止而死亡。
解救方法:若毒物未吐出时可催吐,洗胃,中晚期可导泻,服蛋清,维生素C;大量饮浓茶;肌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保温。
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痉挛者给予镇静剂(口服水合氯醛12克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如循环衰竭则给予兴奋剂。
55 性味辛、苦,涩,温。有大毒。
56 功能主治功在强心利尿,祛痰杀虫。用于心力衰竭,癫痫;外用治甲沟炎,斑秃,杀蝇。
57 夹竹桃的用法用量用量1日量干叶粉3~5厘,鲜叶3~4片,水煎分3次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58 使用注意有大毒,不可过量,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孕妇忌服。
59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6 《中华本草》·夹竹桃 61 出处1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夹竹桃,有毒部位:全株及乳白色树液。新鲜树皮的毒力比叶强,干燥后毒性减弱;花的毒力较轻。中毒症状:先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说胡话。其后四肢冰冷而有汗,脸色苍白,脉搏不规则,瞳孔散大,对光不敏感,继而痉挛,昏迷,心跳停止而死亡。解救方法:若毒物未吐出时可催吐、洗胃,中晚期则可导泻;服蛋清,维生素C;大量饮浓茶;肌肉注
62 拼音名Jiá Zhú Táo
63 夹竹桃的别名拘那夷、拘拏儿、棋那卫、柳叶桃、枸那、桃叶桃、叫出冬、枸那异、水甘草、九节肿、大节肿、白羊桃、红花夹竹桃、状元竹、柳竹桃、柳条花、三季红、三李白、洋桃、柳叶树、洋桃梅、四季红、红羊皮
64 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夹竹桃的叶及枝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rium indicum Mill.
采收和储藏:对2~3年生以上的植株,结合整枝修剪,采集叶片及枝皮,晒干或炕干。
65 原形态常绿直立大灌木,高达5m。全株含水液,无毛,枝条灰绿色。叶34枚轮生,下枝为对生,叶柄扁平,基部稍宽,长58cm;叶片窄披针形,长1115cm,宽225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叶缘反卷,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多数洼点,侧脉扁平,密生而平行,每边达120条,直达叶缘。顶生聚伞花序;着花数朵;苞片披针形,花萼5深裂,红色,内面基部具腺体;花芳香;花冠深红色或粉红色,单瓣或重瓣,花冠筒内被长柔毛,花冠裂片5,倒卵形;副花冠鳞片状,先端撕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花丝短,被长柔毛,花药箭头状,与柱头连生,基部具耳,药隔延长呈丝状;无花盘;心皮2,离生,柱头近圆球形。蓇葖2,离生,平行或并连,长圆形,两端较窄,长1023cm,绿色,无毛,具细纵条纹。种子长圆形,先端钝,基部窄,褐色,种皮被锈色短柔毛,朱端具黄褐色绢质种毛,种毛长约1cm。花期几乎全年,果期一般在冬、春季。栽培很少结果。
66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尤以南方为多。
67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好阳光充足,能耐一定干旱,不耐寒。具耐堿性,多生长于低海拔地区。
栽培技术 用扦插或压条繁殖,通常多以扦插育苗为主。春季选取健壮枝条,截成15~20cm长的插条,将其1/3~1/2插入苗床中,保持湿度,在16~18℃下生根,待成活后移栽。
68 性状性状鉴别 叶窄披针形,长可达15cm,宽约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稍反卷,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于下面凸起,侧脉细密而平行;叶柄长约5mm。厚革质而硬。气特异,味苦;有毒。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复表皮13列细胞,最外1列细胞面叶,上表皮内方栅栏细胞2列,细胞较长,下表皮内方栅栏细胞1列,细胞较短;海绵组织细胞间隙较大,下表皮内方可见气孔窝,有的表皮细胞外壁延伸呈非腺毛状。主脉维管束双韧型。薄壁组织中散有乳管群。
69 化学成份树皮含多种强心甙:夹竹甙(odoroside)A、B、D、F、G、H、K[1],欧夹竹桃甙乙(adyner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芸香甙(rutin)等。叶含夹竹桃甙(oleandrin),16去乙酸基去水夹竹桃甙(16-deacetyl anhydro oleandrin),欧夹竹桃甙乙,△16去氢欧夹竹桃甙乙(△16dehydroadynerin)[24]。
610 夹竹桃的药理作用1强心作用11湖南产红花夹竹桃及福建产白花夹竹桃叶之醇提取液,对蛙、在位猫心、衰竭之狗心肺装置以及猫、狗心电图研究均证明有强心甙样作用。红花夹竹桃叶醇提取液在肠内吸收较快,但不完全(最高达527%);福建产夹竹桃叶提取物,经胃与经肠给药效应相似,吸收较有规律,但吸收率仍比洋地黄毒甙低,其蓄积作用介于羊角拗甙与洋地黄毒甙之间,与欧夹竹桃甙丙接近。夹竹桃叶中提出之无晶形粉,亦有显著的蓄积作用。浸剂及醇提取液对豚鼠及大白鼠均表现利尿作用;煎剂及醇提取液对小白鼠还有镇静作用,在此作用量时已影响心率,此镇静作用(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延长圈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对小量或中量的咖啡因及苯丙胺所引起的小鼠活动增加有拮抗作用)可能是其所含之强心甙或甙元所致。
12欧夹竹桃甙丙(简称甙丙)最初自欧洲夹竹桃(NeriumoleanderL)中提出,现知国产夹竹桃中亦含此有效成分(Neriolin、Folinerin),与甙丙为同一物。在豚鼠及兔的离体心脏、蛙及狗的在位心脏以及猫的心电图研究中,均证明自国产夹竹桃中提得的甙丙具有强心甙的作用特点,作用强度则介于毒毛旋花子甙及洋地黄之间,在作用速度方面(用鸽作试验),应属于迟效心甙类。口服吸收较洋地黄毒甙(31%)、地高辛(25%)、毒毛旋花子甙G(不吸收)均高,鸽口服3小时后吸收率为53%,猫口服3小时后的吸收率为50%,也高于羊角拗甙(27%)。对不麻醉猫,口服量需二倍于静脉注射量,方达同样作用。以半数致死量为指标,则口服与静脉注射之比为1416。在胃肠道不被破坏,但具有较明显的蓄积性,三天消除量为563%,15天才排泄完。生物活性:甙丙为0368士0032mg/kg(鸽)、027士00095mg/kg(猫),较毒毛旋花子甙G017士001mg/kg(鸽)为低,大约为其1/2或更低,但高于地高辛0544土044mg/kg(鸽)及洋地黄毒甙0777士0071mg/kg(鸽)。甙丙治疗指数(86),较羊角拗甙(6)或黄花夹竹桃醇提溶液(666)为高,因此较安全。甙丙对热较稳定,有较强的致吐作用。低浓度扩张血管,高浓度则使之收缩;小量抑制子宫收缩,大量则使其张力增加。对猫无催眠作用。当患者对洋地黄及毒毛旋花子甙不能耐受时,口服甙丙仍能耐受。口服吸收出现作用快、睡眠好转;利尿作用较洋地黄弱。
2其它作用21 抑制腹水癌作用 叶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22 兴奋子宫作用 叶和根皮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611 毒性夹竹桃叶的毒性反应类似洋地黄,主要表现在胃肠道紊乱及心率不整。煎煮的时间,可影响其毒性。
612 性味归经苦;性寒;大毒。入心经
613 功能主治功在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祛瘀。主心脏病心力衰竭;喘咳;癫痫;跌打肿痛;血瘀经闭
614 夹竹桃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09g;研末,00501g。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酊剂外涂。
615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不宜多服久服,过量则中毒。
616 附方1治心脏病并心力衰竭方(《湖南药物志》):夹竹桃绿叶(不老不嫩者),用湿布拭净,于6070摄氏度低温下烘干研末,成人第一日用一分至一分二厘,分二至三次服;第二日,第三日,每日八厘至一分二厘,分二至三次服,至病情好转,可减为每日三厘或更少量。2治哮喘方(《岭南采药录》),夹竹桃叶七片,粘米一小杯。同捣烂,加片糖煮粥食之,但不宜多服。3治癫病(《云南中草药》):夹竹桃小叶三片,铁落二两,水煎,日服三次,二日服完。
617 各家论述1《岭南采药录》:堕胎,通经。
2《科学的民间药草》:叶:强心,利尿,祛痰。
3《陆川本草》:叶:镇痛,去瘀。治跌打损伤肿痛。
4《中国药植图鉴》:催吐。
5《陜西植药调查》:镇痉。
6《湖南药物志》:通利关节。
618 摘录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于内,治宜甘热。
28.热*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子瘖的方剂 2 治疗子瘖的穴位 3 古籍中的子瘖 4 治疗子瘖的中成药 1 拼音
zǐ yīn[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
2 英文参考gravid aphas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子瘖(yīn音)为病名,出自王肯堂《胎产证治》[1]。亦名身重瘖、哑胎、妊娠失音、妊娠不语[1]。指妊娠后期出现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的一种病症[1]。《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瘖。”因孕至八九个月,胎儿长大,阻绝胞中之络脉,胞脉受阻,肾阴不能上荣舌本,以致逐渐或突然不能发声[1]。一般不需治疗,待十月子生,胞脉复通,可自然恢复[1]。亦可滋肾益阴,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以生其津,津足则荣舌本,自能发声[1]。慎勿宣窍开发[1]。
本病多发生在妊娠九月左右,因胎儿增大,胞脉受阻,肾脉不通,肾阴不能上承,以致逐渐或突然发病。如无其他症状,一般不需治疗,待分娩后,胞络通,肾水上滋舌本,其音自复。如音嘶而兼见咽喉干燥,颧红。掌心灼热,头晕耳鸣等,治宜滋肾益阴,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生其津,津足则荣舌本,自然发声。宣窍开发之治不宜于本证。
4本文2023-08-21 02:27: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