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头文言文怎么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坟头文言文怎么说,第1张

1 求高手,翻译祖墓上的古文

这段古文不难,是你上面的句读没有分好,所以读起来感觉晦涩。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此圣贤之谈因果也,若先生者可谓有明徵也。先生讳德峻明功字也。祖居开封府禹州之西章里渡水村,累代以耕读传其家。洎先生成立以后,志在四方。乾隆乙酉岁末,游于叶爱厥风土德配靳,儒人卜于平山之阳居焉。生平敦伦持身,教子饴孙,均足为世楷模,垂诸永久。里乡人高其吕式其00(两字字迹不清)咸,卜其家之必昌,迄今数十年矣。或有疑余庆之说不足凭者,余谓不然 。余兴先生三子瑢公属至威尝过诸其家,上下欣欣,内外怡怡, 孝友克明固居居然有道者不禁美之曰是殆,先生之余庆也,夫彼世之籍祖宗之福荫,得高第登抚仕。势位熏心,富贵移情,尽反其祖宗之所为者,家声隳矣,鸟睹所谓余庆哉。

里面有三句话我不懂,所以没有断开,不知你抄错字了没有?最好发个碑文照片我看看。碑文大意是:易经上说:积累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就会有享不尽的福,如果积善之人今世享受不到,来生必有正报(指本人),就像先生您就是明显的例子。然后简要讲述了墓碑主人的生平,最后做出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没有照此行事的家族,则家族衰落。 等我完全弄清楚了,给你详细的翻译,因为这个地名和历史年代什么的,还要去图书馆查一些资料,你记得传个比较清晰上来。 留个QQ号,发翻译后的文章给你。

2 坟墓的坟字应该怎么理解

坟 fen 坟 grave; tomb; 坟 (1) 坟 fén (2)(形声。

从土,贲(bēn)声。本义:大防) (3)同本义[embankment] 坟,大防。

――《尔雅·释丘》 坟莫大于河坟。――《尔雅释地》 遵彼汝坟。

――《诗·周南·汝坟》。传:“大防也。”

(4)注:“或曰河坟,汝坟、淮坟也。” (5)土堆 [mound] 崇坟夷靡。

――潘岳《射雉赋》。注:“今呼为塘。”

登大坟以远望兮。――屈原《九章·哀郢》 (6)又如:坟家(用土堆成的坟包) (7)通“濆”。

水边;沿河的高地 [highland] 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坟。――《方言》 背坟衍之广陆兮。

――王粲《登楼赋》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诗·周南·汝坟》 坟延者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於泉。

――《管子·地员》 (8)特指坟堆,坟墓 [grave] 坟,墓也。――《说文》。

按,此字本训大防也。 坟,冢。

秦晋之间谓之坟。――《方言十三》。

注:“坟取名于大防也。” 古也,墓而不坟。

――《礼记·檀弓》。注:“土之高者谓之坟。”

出郭门直视,但见近与坟。――《古诗十九首》 古也墓而不坟。

――《礼记·檀弓上》 不治坟,欲为省。――《史记·文帝本纪》 吾往河阳省坟墓。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9)又如:坟兆(坟墓之间的界域);坟陵(帝王的陵墓) (10)古代典籍名 [ancient classics]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 (11)又如:坟典(坟策、坟籍、坟素,都泛指古书,古籍) 坟 (1)坟 fén (2)起土堆;筑坟 [mound;bury] 渐就壤坟。

――《后汉书·明帝纪》。注:“起也。”

(3)又如:坟土(墓葬) (4)划分 [divide]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楚辞·天问》 坟 (1)坟fén (2)大 [big] 牂羊坟首。――《诗·小雅·苕之华》 共坟烛庭燎。

――《周礼·司烜氏》。注:“大也。”

(3)又如:坟烛(大火炬);坟首(大头);坟仓(大粮仓) (4)顺从的 [obedient] 坟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实,义礼明也。――《管子》 坟包 fénbāo [mound] 坟墓地面部分的圆锥形土堆 坟场 fénchǎng (1)[tomb]∶坟地 (2)[graveyard]∶停放尸体的院子或围场 坟地 féndì (1)[tomb]∶埋葬死人的地方;坟墓所在地 (2)[cemetery]∶供埋葬或建坟墓的地方 坟堆 fénduī [grave mound] 坟上圆锥形土堆 坟墓 fénmù [tomb] 安葬死者的坟头与墓穴 坟山 fénshān [hill cemetery;public cemetery on hill ground] 用做坟地的山。

泛指坟地。也指坟墓;高大的坟头 坟头 féntóu [grave mound] 坟墓在地表部分,多为土堆,亦有砖石砌垒者 坟茔 fényíng (1)[tomb]∶坟地 (2)[grave]∶坟墓 坟冢 fénzhǒng [tomb] 用土堆成的坟包 坟(坟) fén ㄈㄣˊ (1)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墓。

~地。~冢。

~茔(坟地,坟墓)。 (2)水边高地:汶~。

(3)大:~首。~烛。

(4)古代的典籍:~典。~籍。

[ 国标码:B7D8 部首:土 笔画:7 笔顺:1214134 ] 1 a grave 例句与用法: 1 墓碑,墓石置于坟墓上作为记号的石头;墓石 A stone placed over a grave as a marker; a tombstone 2 镜头转换到一座坟墓。 The scene shifted to a sepulcher 3 你继续这样大量吸烟,就是在自掘坟墓。

You are just digging your own grave if you go on oking so heavily 4 她把这束花放置在新铺上草皮的坟墓上。 She laid the bouquet on the newly turfed grave 5 你千万别穿戴成那样子出去 那会让你祖母躺在坟里也不得安生 You can't go out dressed like that It's enough to make your grandmother turn in her grave! 鲁迅杂文集 《坟》杂文集,作者鲁迅。

写于1907年——1925年间,鲁迅之所以要出版这些旧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 坟 拼音:fén 繁体字:坟 部首:土,部外笔画:4,总笔画:7 五笔86&98:FYY 仓颉:GYK 笔顺编号:1214134 四角号码:4014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75F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字部 坟 -------------------------------------------------------------------------------- 〔古文〕。

3 翻译:吾之旧友吊似汝而今坟头草丈五

1 译:我过去的朋友就像你这么 ,现在他坟头的草已经五丈高了。他那已经成为寡妇的妻子在床头和醉汉躺在一起,留下的孩子饥寒交迫,没有饭吃也没有衣裳穿。你应该拿他来当前车之鉴,规劝自己,自己明白过来,早日浪子回头。

2 原文及出处

吾之旧友吊似汝,而今坟头草丈五。

望坟草兮一丈五,思故友兮吊似汝。

故友如君,坟草齐眉!

——张步威《帝吧》

吾之旧友吊似汝。

后人据此仿写,而今坟头草丈五。全诗是这是打油诗。寡妻床头卧醉汉,不是文言文,有许多版本,浪子回头自为知。君当以勉前之鉴,遗子衣襟腹无食。而今坟头草丈五的意思是,可是他如今坟上的草都有几米高了:我有一个老朋友和你很像。可是如今(死了后)他坟头上已经长了有5米高的草了(形容草长得很长)。

语出网上打油诗:

吾有旧友 似汝,如今坟头草丈五。

免得到时骨难全,见君犹见吾故友。

4 语文文言文翻译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

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

两人生活环境迥然。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有句话叫闻弦音而知雅意 他们两个互为知音 知音已死。

留琴何用 断弦以鸣念知音而绝琴之意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

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简单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

关羽,蜀汉五虎将之首,死后地位更加巩固,历代尊崇无比,晋升为武圣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他死后,后世对他的身世却知之甚少。他出生于什么家庭,长辈和妻室是谁,都是谜团。明清时期,小说大行其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把关平写成是关羽的养子,很多人也都信了,估计关平泉下有知,也会忿忿不平,俺分明是亲生的,罗大才子怎么能骗人呐?

关羽家族与庞会有怎样的恩怨导致被族灭?

其实也不能怪罗贯中,就算正史也没交代明白关羽家世的详细情况。《三国志·关羽传》中也只是简单提了一句话“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至于关平,《三国志》的叙述更简单:“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只交代了关羽和关平是被孙权杀害的。

正史远没有三国演义对关羽父子的叙述多,罗贯中还给关平虚构了一个爹,说他是冀州关家庄庄主关定之子,关羽过五关时收他为义子,从此跟着关老爷子南征北战,成长为蜀汉一员猛将,甚至能与曹魏名将庞德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可见武功也是了得,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关羽和关平被孙权杀害后,次子关兴一支撑起关家的兴旺。关兴有两个儿子关统和关彝,嫡子关统无子,所以由庶子关彝繁衍生息,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成为关公后裔的一大宗派。

《三国志》里写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关羽和关平被杀40多年后,关羽家族便遭受了灭族之祸。魏军邓艾攻蜀夺下成都,魏将庞德的儿子庞会尽灭关羽满门。南朝刘宋裴松之引用《蜀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庞德的儿子庞会为什么要灭关羽满门,有什么深仇大恨?原来是关羽曾经斩杀了庞会的父亲——庞德。《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让关羽威名远扬,但演义和历史出处却很大。

襄樊一战中,关羽并没有蓄水决堤使用水攻,而是天下大雨导致了汉水溢流的自然水灾,困住了魏军,关羽借势乘船进攻,生擒于禁、庞德二将。于禁投降,庞德却不服,辱骂刘备,关羽恼怒将其斩首。

虽然关羽杀了庞德,但战争就是战争,二者没有私人恩怨,各为其主。如真是庞德之子庞会灭关羽一族,那么离襄樊一战已经过去44年了,庞会复仇可谓40年不晚啊!

不过庞会灭关羽一族质疑声不断,原因在于庞会在历史上口碑不错,是一位忠勇之人,而且那时蜀国已经投降,他没有理由杀害手无寸铁的关羽一家。而且《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蜀人,没有理由不把这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但记录这件事的却是东晋人王隐的《蜀记》,《蜀记》的真实性确实值得质疑。

邓艾入成都的时候,严格约束将士,不得滥杀。而庞会此时却跟随钟会,与姜维对峙剑阁,可见没有作案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就算庞会有作案时间和动机,邓艾以安抚为大计,也不会允许庞会这么干。不过既然《蜀记》记载了庞会灭关羽一族之事,想要给庞会以清白,也是需要强力证据的。

古墓揭开关羽身世之谜,关平是关羽亲子无疑,关索就是个传说

我们回到关羽的身世上来,虽然古籍中给出的答案不多,但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终于揭开了关羽身世之谜。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记载:“

康熙十七年戊午,解州有常平士于昌者,读书塔庙,……见濬井者,得巨砖,碎之。砖上有字,昌急合读,乃纪侯(指关公)之祖考两世讳字、生卒甲子大略。……遂奔告解州守朱旦,朱旦作关侯祖墓碑记。记中载侯祖石磐公,讳审,字间之,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解州常平村宝池里。公冲穆好道,以《易》、《春秋》训其子。卒于桓帝永寿三年丁酉,卒年六十八。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殁,庐墓三年。既免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侯。侯长,娶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平。“

这里说的是清康熙年间,解州守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意外发掘出关家的墓碑及墓道。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朱旦据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

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族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

大概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关羽也喜欢读书。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释,就写道:“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 古代大将是将《左氏传》当兵书来看的。

《关侯祖墓碑记》文中云:“(羽父毅)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旁结庐守丧三年,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生子关平。”

这里面提及关羽的父亲叫关毅,也是忠孝之人。死后,关毅为父守丧三年,后来生了关羽,关羽娶胡氏为妇,生子关平。如此看来关平的确是关羽的亲生儿子,而不是《三国演义》中编纂的养子。《三国演义》已知的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如今差不多500年了,尽管是小说,我们不能当做正史看,但还是很多人信了关平是养子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罗老爷子是骗了不少人啊!

除了前面史书和墓砖上记载,证实关羽有两个儿子——关平和关兴外,《三国演义》还出现了关羽的第三个儿子,即关索。

《三国演义》中,关索随诸葛亮南征,担任先锋。另外明成化年间流行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也有关索的生平,关索还娶了夔州鲍家庄鲍三娘为妻,夫妻二人同扶汉室。那么这个关索有无其人呢?其实关索的出现也就是明朝民间的传说,没有见任何正史提及。还有人说“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差不多,关索大概就是指的关平。

但关平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也是臆想。史书无载,又无任何证据证实,所以关索也是罗老爷子或者说是明朝人虚构的人物。

关羽的身世有了答案,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关羽家族被庞会所灭。按说关羽就没有后人流传下来。但就在关羽族灭的17年后,也就是西晋灭吴后,关羽后代又在荆州出现。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庞会放过了关家的后人?其实庞会如果执意灭关家,自然不会放过一人。而当所谓的关羽一族被灭后,关羽后人却在荆州出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羽家族被庞会所灭,为何荆州复现关羽后裔?

其实史书没有记载关羽的这一支后人,史家也不知道这档子事,是地方县志记载了关羽的这支后裔。

据清光绪年间的《荆州府志》和《江陵县志》载:当年关平随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娶赵云之女为妻,生有一子叫关樾。后来关羽兵败麦城,关羽和关平父子被杀。赵云之女抱着8岁的关樾逃出荆州,易姓改名,是居乡下,到西晋灭吴后,才重回荆州城,恢复关姓,世居荆州,以守陵家为业。

这一记载未见于史书,但据荆州关姓祖上相传,他们确是关羽的后裔。至于真假,我们可以从清朝对于关家的待遇可见一斑,古人的辨别能力应该不会逊色于我们。

清代雍正年间,关樾嫡系奉祀当阳关林,乾隆年间奉祀荆州关庙,特准世袭五经博士,并免除一切杂派。既然能享受到这些待遇,证明应该是真实的关羽后人。

《关氏家谱》佐证,庞会灭关羽一族之说太荒诞

有趣的是除了关樾这支关羽后裔,河北省冀县也有关羽的后裔,这来源于邓州《关氏家谱》。这版关羽家谱是朝廷编制的,在清康熙到嘉庆年间递经增修,编修人为嘉庆时的关文榜,据称是关氏五十八代孙。令人诧异的是河北省冀县的关羽后裔,就是继承关羽爵位的关彝那支。

前面说到关羽儿子关兴有两个儿子关统、关彝,嫡子关统无子,所以由庶子关彝繁衍生息,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成为关公后裔的一大宗派。

既然关羽的后裔自蜀汉灭亡后迁移出来的,那么庞会到底有没有灭关羽全族呢?《蜀记》中记载庞会尽灭关氏家,岂不是跟天下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关彝系下这支关氏族人迁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带,最后定居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唐朝时还出了个大官,唐德宗时宰相关播就自称是汉寿亭侯关羽之后。既然《关氏家谱》都没说庞会灭关羽一族的事,那《蜀记》的真实性更是大打折扣了。

历史的真相到底怎样,需要时间验证。史书也是人编的,编者也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真相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就像关家祖墓中的墓砖为我们揭示了关羽的身世之谜一样,庞会是否如史书中记载的灭关羽家族,也可能会在某个时候给我们揭示真相。

金庸先生曾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虚构了一个名为古墓派的武林门派。据小说中的描绘,古墓派弟子皆隐匿于“活死人”墓中。其中,第三代弟子李莫愁和小龙女,都是江湖中数一数二的高手,并且小龙女后来又收杨过为徒,并演绎出了一段旷世绝恋。

很显然古墓派只是虚无缥缈的门派,不然哪还有弟子愿意投其门下,每天都住在古墓中,岂不是像幽灵一样可怕。金庸迷之所以会坦然接受这个门派,皆因国人心目中人死伟大的思想,以及传承了几千年的丧葬礼仪使然。

当文明诞生之际,敬畏死亡的思想便同步出现,早在夏商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具有等级之分、比较完备的丧葬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种制度被进一步完善,并成为了“五礼”之一的“凶礼”,简而言之就是礼节性的丧葬礼仪。

让古人既忌讳又敬畏的死亡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凶礼的核心思想,除了是对死亡的一种敬畏之外,还有“入土为安”的朴素想法。至此古人将一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都容纳进了“五礼”之中。

实际上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古人就意识到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由于他们特别忌讳死亡,所以才会按照凶礼的规定,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亡,使用不一样的代称去指代。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可见阶级不同就连死后的代名词都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根据凶礼的规定,还按照尊卑划分了不同阶级的墓地规模,以及陪葬品的数量和祭祀形式。

可以说这些不同阶级的死亡代称,一一对应了不同阶级埋葬地点的称呼。其中,不同埋葬地点的称呼大相径庭。

这就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罪恶,就算死了也要承受等级压迫。那在古人丧葬习俗中,“坟、墓、冢、陵”有何区别?分别用来埋葬哪种人呢?

第一、“陵”中埋葬的皆为天子、帝王

黄帝陵、秦始皇陵、茂陵、阳陵、昭陵,都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极为宝贵的帝陵。陵中埋葬着的天子、帝王都是华夏大地的风云人物。所以按照当时的社会制度,拥有天下独一无二权力的天子,就算是驾崩之后也要葬在最大、最好的陵寝中。

据《汉书·五帝纪》记载:“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将天子的死称为“崩”,实乃本有山体倒塌之意。也就是说天子、帝王之死,就像天崩地裂一般声势浩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出他们生前的地位,以及死后无限的哀荣。

《说文》中“陵”的解释是大山级别的坟墓,据说秦始皇陵,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而茂陵的规模也不逊色。

《晋书·索綝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可见倾举国之力修建的茂陵气势十分雄伟。

第二、“冢”中皆诸侯、高官

《说文》中有:“冢,高坟也”的说法,可见冢也势必高大巍峨,《史记·高祖本纪》中曾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冢的规模应该次居于陵之后,可见冢中所埋之人非富即贵。

相传曹操曾设“七十二疑冢”,作为东汉末年权倾朝野的魏王,他的“冢”的规格绝对不可能太小,或许仅次于帝王陵。

“衣冠冢”乃为王侯将相一级的官员,如果战死沙场就会将其生前衣物埋葬于冢中,这样看来冢就是天子之下的诸侯、高官葬身之地。

第三、“墓”中皆士大夫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的地位不可小觑,他们是仅次于王侯的国家执政者。他们生前高官厚禄死后曰“卒”或“不禄”,可见厌恶或忌讳死亡都是上层社会的说法,如果用“死”去代替则会不合法度。

在当时社会中,“墓”的规制为不凸出于地平面,或者说与地平面持平。《礼记·檀弓》曰:“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

下葬时间应该选在黄昏时刻,寓意死者与太阳一同隐没,因此根本没有坟茔。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只有冤屈而死的人才会立坟茔,表达死者蒙冤而死之意。

据说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曾命人给比干的墓添土筑坟头,以表达他的冤屈之意。可见“墓”中所葬之人皆有身份有地位,类似于比干这样的国之重臣。

第四、“坟”中皆庶民

《礼记》有云:“土之高者谓之坟。”可见坟与冢看似是同一种类型,但是大家这样想就是错的,因为老百姓的坟,又怎么可能和诸侯的冢相提并论呢!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的“坟”,就是用黄土堆砌起来的高出地面的一个小土包。

在古代社会由于庶民的地位,一直都处于当时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位,并且要受到等级制度的束缚,所以在此了之后只能称作“死”,并且也只能埋在简陋的坟茔中。

《坟》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包括《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娜拉走后怎样》、《论“他妈的!”》、《文化偏至论》、《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等二十四篇。

这些杂文写于1907年到1925年间,在这些杂文中,鲁迅突出地运用史笔,生动形象地引据事实,表达自己的是非爱憎,指陈时弊,论证古今,显现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形象。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古人经常将“坟墓”两个字放在一起去使用,但实际上,“坟”和“墓”是两种完全不同规格的东西,“坟”的字面意思是平地上的一个小土堆,可想而知,坟就是用来埋葬普通人的。

古代的棺材非常贵,农民家庭多半是买不起棺材的,所以在死后都是用草席等物品将尸体包裹起来,然后挖坑填土去埋葬,因为古人死后多半是埋葬在自己地里,也很少去立碑,可能竖一个牌子就结束了。

虽然坟看起来十分简陋,但对于古代平民来说,却是一种标准的埋葬方式。

当一个家族发展起来后,会进行迁坟然后儿子安葬,这个时候就会使用墓,很多地主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墓地区域。

相比起坟,墓显然就要高出一个级别,因为墓的地表是平面的,而且还有一个记录死者姓名和生平的石碑,有条件的还会用石材建造一个小平台,如果说坟所针对的是普通人,那么死后能够享用墓的,基本上都是社会中的精英人士,例如官员、商人、士子等,他们不但有钱去做这件事,还希望自己的墓可以保留下来。

因为墓是经过加固处理的,在没有天灾、战争和家道中落的情况下,墓是能够保留上千年的,例如在烈士陵园中,埋葬烈士使用的就是墓,在好的保护情况下,墓上的文字都能够保存百年清晰可见。

但墓往往是小规模的出现,使用石材搭建平台已经是高规格,如果出现了类似雕像、亭子等物品,就已经脱离了墓的范围,属于冢。

冢等同于冢,字面意思为高大的坟,但在实际情况下,冢的规格要比墓高非常多,因为冢所针对的人群,已经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王侯将相和名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埋葬项羽的霸王冢和埋葬霍去病的地方。

虽然霍去病的埋葬点被称之为霍去病墓,但这是偏现代的称呼,在古书中,霍去病冢是这样记载的:“冢象祁连山”,在那里不仅数米高的石碑,还有石台、楼梯等,规格非常高,可见当时汉武帝对霍去病的重视,能够以冢的规格埋葬,几乎达到了古代普通人的巅峰,因为即使是王公贵族的后代,也不一定具备使用冢的资格。

除此之外,冢最出名的还有衣冠冢,这种情况多半是为将军准备的,将军战死沙场后尸体无法寻回,就会为他设立衣冠冢,例如三国时期的姜维,在战死后尸体被魏军抛尸荒野,无法寻回,只能用他生前的衣物为他设立衣冠冢,以此来纪念他。

陵多见于我国古代的皇家园林,由此可知陵是古代埋葬死者的最高级别,在封建社会时期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享用,而且陵还有两大特征,一个是规模大,一个是聚集度高。

规模大的陵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陵了,仅仅是陪葬坑的兵马俑就被誉为世界奇迹,因为技术原因,秦始皇陵还没有完全开发,谁也不知道里面还埋葬者怎样的精彩。

而在规模方面,明朝的皇陵和清朝的皇陵最为明显,两朝皇陵不仅埋葬了大量的皇帝,甚至还有专门的安保队伍去看守,可见其规格,为了表达对战争中死亡战士的尊敬,我国在全国各地建设了不少烈士陵园,将他们以最高规格安葬。

那么陵为何代表最高规格呢?“陵”字的最早来源是“阜”和“夌”演化而来,字面意思为攀登高山,深度寓意为攀登高山,登上天界,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变,古代的皇帝又被称之为天子,所以死后会升天,因此才使用了陵这个字。

同时,“陵”这个字本身也有高山的意思,而在我国的风水当中,高山还有另外一个含义:龙脉,将皇室成员安葬在龙脉上可以保佑王朝持续发展。

这四种陵墓完全对应四种不同身份的死者,同时也可以表现出死者生前的身份和地位。

例如一个人生前原本是大官,但是临死前却被撤掉了所有官职,所以死后多半以坟或者墓来收尾,不过也有死后被追封官职,以冢埋葬的官员和将军,换句话说,埋葬形式代表了对死者的一种认可。

古代的社会基层十分明显,不可逾越,这不仅表现在生前,同样表现在死后,例如霸王项羽,这位没有登基却被司马迁所认可的猛将,死后依旧只能以冢的形式埋葬,因为那时汉朝建立,项羽自然是不能和刘邦所相提并论的。

除了表面形式外,陵、冢、墓与坟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墓室或者地宫的规模。

古代的有钱人或者达官贵人,已经不满足于挖坑填土的规模,他们会为死者建造一个墓室,大型墓室中四通八达,简直比别墅还气派,里面不仅有防止棺材的墓室,还有大量放置宝物和陪葬人的墓室,尤其是皇陵之下,诺大的地宫完全可以直接用来居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