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野人有哪些记载?
1940年,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的王泽林坐汽车行进在秦岭地区的公路上,忽然听到前方有枪声,待汽车开到打枪的人群前时,下车一看,才知原来打死了一个母野人,她还躺在公路边。建国初,重工业部下属的一个地质队在秦岭北坡进行地质普查,地质队中的樊井泉听说周围有野人活动,出于好奇,便给了向导5个银元,请他带路去看看野人。一天傍晚,他们偷偷地离开地质队,在一片野栗树林中遇到一个母野人及一个孩子。小野人非常活泼,跑到向导那儿抓吃向导拣好的野栗,但母野人不时发出非驴非马的叫声,把小野人叫到身边,以防不测。过了一天后,他们又在野栗树林中遇见这对野人母子。向导还自豪地说,他是看着小野人长大的。向导说野人住在山洞里,洞口用石头封住,以防野兽袭击。
那么野人到底是什么模样呢?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和对脚印等分析,野人是两脚直立行走的人形动物,全身长着浓浓的毛,披头散发,没有尾巴,成年体高2~3米,比人强壮;手很长,可达膝部;会笑,而且有感情,会发出各类声音,甚至能与人交配。在神农架地区还发现了48厘米长的大脚印,它的体重可能有二三百千克。野人住山洞,吃野兽,怕火。
然而科学考察是极为严谨的工作,科学考察的结论应建立在真凭实据的基础上。在目前收集到的资料,不少有关“野人”的传闻和证据并不可靠,在少数目击报告中,在脚印上反映了可能有某种尚未被科学所知晓的生物存在,它们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区。至于它是大猩猩、巨猿还是什么动物,只有等待时机,直到有一天捕获或打死一个活体后才能作最后的判断。“野人”的科学考察
作为世界四大谜之一的“野人之谜”关系到我们人类自己的起源,因此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许多国家都有科学家进入原始森林对这种人形动物进行科学考察。
“野人”传说,在我国已有3000年历史。据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在“枭阳国”的注释中说,《周书》记载南方“州靡国”将捕获到的“野人”献给了周成王。屈原在《九歌》的《山鬼》中描述了“野人”的生活习性,并拟人化,抒发了诗人的情思。自汉以来,我国历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野人”的记载,明代大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部名著中还对历代文献记载的“野人”进行了综合分析。但是,对“野人”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40多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野人”多次进行过考察,尤其是我国在鄂西北神农架一带,从1976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与有关单位组织的多次进山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西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10多个省区都有“野人”行踪的报告,现今唯一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活“野人”被抓获。
3000年以来的历史记载至最近为止,已经有很多关于“野人”、“毛人”和“山鬼”等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动物是直立的、两足走路的,颈部是灵活转动的,前肢是挥动自如的,头上和身上是披毛的,腹部的毛是短而少的,牙齿排列是像人而没有明显獠牙的。这种动物确实被传说,被看见过,还打过人、吃过人,被汽车逼到崖边而被人围堵过。
新近,周国兴研究员则认为,“既然是人,它必然具有人类的某些特征,比如直立行走,有自己的语言,会使用和制造生产工具等。而且,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孤零零的个体,而应是个群体。从理论上说,野人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停留在某个阶段上的群体,这个意义上的野人,我认为是不存在的。如果讲是存在某种未知的动物,甚至是人形动物的话,那存在的可能性只有5%,95%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我的这个判断跟一个美国科学家不谋而合。”
那么,在人们心目中,这种动物又是什么呢?古今中外的研究者,他们的看法是不是一致呢?
在世界各地流传着许多有关“野人”的故事,中国亦不例外。除古代典籍及地方杂志中有关“野人”的记载外,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目击或遭遇“野人”的消息。
有一种观点认为“野人”曾经是人类社会的成员,由于某种原因流落在大自然里,因为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人性逐渐泯灭,成为如同“野兽般的生物”。当他们返回到人类社会后,颇难恢复其人性,这就是所谓的“野人”,即野化了的人。法国大革命时期,有位猎人在阿威龙地区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位约17岁的少年。这个从小被遗弃在森林里的孩子被发现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孩子”,经过20多年的驯化训练,才失尽他的动物行为。以后,所谓的“狼孩”、“豹孩”和“猴孩”等一度为动物哺育的小孩,都被称作“野人”。
对于什么是“野人”,科学上尚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野人”是原始人的残存代表,即人类发展过程中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残存下来的群体。如前苏联的有些学者将流传在蒙古和高加索一带的“阿尔玛斯野人”看作是石器时代的尼安德特人。
然而,现在所称的“野人”含义却颇为混杂,几乎所有那些尚未被科学搞清楚的“人形动物”都被称为“野人”。即使现在已知的一些人形动物,在它们尚未被科学搞清楚之前,也曾被称为“野人”,如亚洲的猩猩,甚至藏匿在原始丛林中某些非常落后的野化民族,在他们被发现之初,都曾被称为“野人”。现在我们在各种媒体上所看到的有关“野人”的传闻,并非指严格科学意义上的“野人”,而是一类科学上有待探清的未知“人形动物”,这也是现在对“野人”比较流行和直观的解释。
1953年,新西兰探险家希拉里成功地登上珠穆郎玛峰后,喜马拉雅山区存在“雪人”的传闻开始出现在当时的报刊上。在众多的“雪人”消息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列宁格勒大学与乌兹别克科学院联合考察队的水文队队长普罗宁于1957年8月两次见到“浑身披覆毛发的类人动物”。消息披露后,帕米尔地区是否也有“雪人”出没引起了争议。
前苏联科学院为此组织了一个“雪人问题专门委员会”负责收集有关“雪人”的情报,同时还派遣一支考察队前往帕米尔进行调查。此时,我国**摄影师白辛在报上发表文章,宣称他在新疆帕米尔的慕士塔格冰山拍片时,偶然碰见两个莫名其妙的人在雪峰上行走,给他留下的印象与普罗宁所见到的“驼背”、“身材不高”等特征颇为相似,意即他也碰见了“雪人”。我国学者开始在报上展开讨论,认为所谓“雪人”很可能是喜马拉雅棕熊,但不排除喜马拉雅山区生存着一种特殊灵长类动物的可能性。
1959年1月,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致函前苏联科学院有关人士称:“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内增设一个人类学研究室,负责进行雪人问题的研究工作。研究雪人问题的负责人是裴文中教授。”当时我国正组织首次攀登珠穆郎玛峰的活动,便将“雪人”列为考察内容之一。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与登山队于1959年5~7月间在珠穆郎玛峰最大的河谷——扎卡曲河谷进行了考察,但没有什么重要发现,只是在珠穆郎玛峰东南部的卡玛河附近获得一根长达16厘米、据说是“雪人”的毛发。后经化验检查,表明此毛与牦牛、猩猩、猴子及棕熊的毛发均不相似,但也无法证明它是“野人”的。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文化局局长约乐瓦斯曾在1995年抓获一个名叫“卡桑•恰卡尔贝拉莫尔”(意为“砸铁锅的人”)的“野人”,据约乐瓦斯的描述,那“野人”原来是一个流落在外野化了的人!
20世纪60年代初,从中国西部边陲云南省传来在西双版纳的原始密林中发生两起遭遇“野人”的消息。其一是1960年11月在修建励腊至勐棒的公路时,架桥队队长和班长发现两个“野人”,他们向“野人”射击,一个被击伤后逃走,一个被击毙。他们拖回“野人”尸体,原想美餐一顿,但见到“野人”与人竟如此相像,以致战士们不敢食用。第二件是1961年2月底,一位励腊县小学教员夜晚去当地密林里打猎时,碰到了“野人”母子,因恐惧该教员没敢放枪就仓惶而逃。云南思茅地区文教局将这两件事上报了省文化局,同时与中科院西南分院动物研究所取得联系。该所所长根据报告分析,认为“野人”情况与长臂猿相仿,但因没有实地调查难于确定。
20世纪80年代,云南西南边境的沧源和西盟等地不断传来猎取到佤语叫“古”的“野人”,但这些“古”都是有尾巴的。其中包括有1980年春节勐来公社一位佤族小学教员猎获的一头高约22米的“古”,他保存了“古”的一只左脚掌,1982年在班岩公社猎获的“古”的头骨标本。这两件实物曾被鉴定为“合趾猿”的脚掌和“最大的灵长类”或“猿”的头骨。野人的特征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没有一个活体“野人”与我们相见,也没有一个野人活体或实体可供科学家做鉴定,因此,如果地球上真有这种所谓的野人存在,科学家们只能把它作为未分类的动物来处理。
本书只能根据从古今中外搜集到的野人故事来分析野人的有关特征。
无论是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山脉的“雪人”,还是美洲的“大脚怪”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此动物似人又非人。
说它似人,是因为它有许多人的特征:其一,凡目击者都说野人直立行走,绝大多数没有尾巴,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征。其二,四肢亦像人上肢,有臂、掌、手指和指甲;下肢有大、小腿之分,也长趾甲。它的上肢还会使用工具,用“野人石”击毙老虎,用棍棒打人或击水中之鱼等。其三,它的五官也像人,而且能发出与人类相同的声音来。其四,野人与人类一样,也有不同的种族,高的达3米以上,矮的1米以下;人类有不同的肤色,野人有不同的毛色。
说它非人,是因为它有许多兽类的特征:其一是它浑身上下长毛,更像是猿类。其二是野人吃生食,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而现代人的主要食物是熟食。其三是野人行动神秘,且大体上都是单个行动,不像人类那样喜欢集群活动。
野人的生活习性与野生动物一样,身上有难闻的异味,都住在深山的密林和山洞中。它们力大无比,连老虎都不是它们的对手。它们行走如飞,奔跑的速度比兔子还快,让人类望尘莫及。
1 宋人献玉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1、解释字词
异( 不同 )
2、翻译
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
你把玉当作宝物,我把不接受别人的赠物当作宝物
3、子罕指的“宝”是___廉洁的品质___
译文
宋国一个农夫耕地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的宝物,希望相国赏小人脸而把它收下。”于罕说;“你把玉当作宝物,我把不接受别人的赠物当作宝物。”所以德高望重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当作宝物的东西与别人不同啊!” (《吕氏春秋》)
参考
补充:
子罕却玉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民耕地的时候,从地里挖出一块玉来。他恭恭敬敬地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可是子罕却不愿收下。农夫说:“我们种田人把玉看作是宝贝呢!请相国收下吧!”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的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这件事被宋国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知道后,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的宝贝和一般人的宝贝不同罢了。”如果把一百两金子和一团玉米给小孩选择,小孩子一定是要玉米而不要金子;把贵重的和氏璧和一百两金子给那些庸人去选择,那些庸人一定是要金子而不要和氏璧。如果把和氏璧和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送给那些贤智的人去选择,那些贤智的人就一定是要那种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了。所以知道得越精深的人,他所选择的就越珍贵;知道得越粗浅的人,他所选择的也就越粗贱。
《吕氏春秋•异宝》原文:
宋之野人①耕而得玉,献之司城②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③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玉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以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④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⑤与百金以示鄙人⑥,鄙人必取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⑦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⑧,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注:
①野人:指农夫;种田人。
②司城:春秋时期宋国的官名,原叫司空,因避宋武公之名讳,改称司城。
③相国:对子罕的尊称,因为子罕官为司城辅助国君治理宋国,故亦可称为相国。
④搏黍:搏即团;黍即玉米;搏黍就是玉米棒。
⑤和氏璧:璧是古代一种玉器,作装饰品,平圆形,正中有孔。和氏璧是春秋时楚国人卞和所得的一块玉璞剖出的宝玉所做成的璧,价值连城,传为至宝。
⑥鄙人:指郊野之人,也指庸俗的人。
⑦至言:至当的言论,犹金玉良言。
⑧弥:愈;越。精:精深;精确。这里指了解得清楚,深知其价值。下句“其取弥精”的精则指某物的珍贵。
希望能帮到你,
祝你开心每一天,
望采纳O(∩_∩)O~
2 《孔子马逸》文言文解释原文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冯述评〕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译文有一天孔子出游:途中马儿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人很生气:捉住马儿并把它关起来子贡知道后,就低声下气的前去恳求农人放了马儿,没想到农人不理会子贡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三牲,是最丰盛的牺牲),请飞鸟聆听九韶(古乐名,相传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优美音乐)一样这是我的不对,并非农人的过错」于是命马夫前去马夫对农人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农人听了觉得有理,就把马儿还给马夫〔自是至理,安得不从!〕 〔冯评译文〕物以类聚,在粗人面前谈论诗书,这是不知变通的读书人所以误事的原因马夫的话虽然有理,但这番话若是从子贡口中说出来,恐怕农夫仍然不会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和农夫两人的学识、修养相差太远,彼此早已心存距离;然而孔子为什么不先要马夫去,而任由子贡前去说服农夫呢?--若一开始就让马夫前去,子贡心中一定不服!如今不但子贡心中毫无怨尤,也使得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圣人能通达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尽其才世人常以成文的法规来约束他人,以资格来限制他人,以兼有所长来期望他人这样,天下事哪有成功的希望呢?。
3 文言文翻译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
穆公追着一直赶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
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
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上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
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而归。
第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然后 第二个而:表示递进关系,并且 第三个而:表示转折关系,但是,还 第四个而:表示承接关系,然后,才。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小题1:C小题2:A小题3:C小题4:(1)幸运的是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
得分点:“材”,“为……所”,“患”,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得分点:“好事者”,“以为”,“脱”,“远”,句意,共4分(3)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得分点:“野人”、“所薪”“理”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小题1:。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1 B 12 C 13(1) 一旦失去 双 亲 (父母) , 我就孤苦伶仃 ,没有再继续依靠下去的支柱,怎么能再凭借我平庸的资质来玷污清明的 朝廷 呢? (采分点:“茕”;“恃怙”;“尘默”各1分,通顺1分,共4分)也可翻译为:如果哪天自己变得孤苦伶仃,没有了父母,我怎么能再用我那愚钝的才能来辱没我朝的英明呢? (2) 凡是有人送他东西,也不随意(也姑且不)推让,只要对自己来说是有盈余的东西,就(总是)会又随心将东西散发给需要的人。
(采分点:“ 遗”“让”“散”各1分,通顺1分,共4分) 14 孝顺家人、节俭寡欲、不慕名利、热心助人 诚心待人 (1点1分,共5分) 15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每处05分,共4分。
“ 野人者 ”与“ 几希 ”断开不扣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题中,B项解释有误。这里的“赡”是 “充足、富足” 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项的“乃”,前句中作连词,相当于“ 于是 ”;后句中作副词,相当于“ 竟然 ”。 B 项的“以”,前句中作 连词,表 目的,可译为“来”,也可不译;后句中作 介词, 表原因,相当于“ 因为 ”。
C 项的“为”都作 介词, 都相当于“ 给,替 ”。 D 项的“而”,前句中作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地”;后句中也作 连词,表承接 ,可不译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茕”是孤苦伶仃的样子;“恃怙”指依靠的对象,多指父母亲;“尘默”喻指污染、辱没。第(2)句 “ 遗”即“赠送”;“让”是“推让”之意;“散”是“散发”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主观题,答题时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由他对母亲的照顾和母亲死后的表现得第一点;原文得第二点;坚决辞官得第三点、帮他人赎身,散财助人得第四 、五 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给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可先初读文段知大意,然后根据文段中的动词何以特殊词语进行判断。
( 译文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何琦,字王伦,司空充之的堂兄。祖父何龛,身为后将军,父亲何阜,身为淮南内史。
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喜欢古学,学识渊博,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颜悦色。
常常担心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举荐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
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要匍匐在棺材上嚎啕大哭。一会儿,风停火息,只有堂屋一间,免于火灾,这是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的结果。
服丧完毕,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想用自己的智慧来博得点滴功劳,实在是为了获得俸禄,来供养家人。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
于是,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沉溺于玩弄古籍,弹琴读书,自娱自乐。不谋求产业,节俭寡欲,富有贫苦,与乡邻一起共度。
乡里遭遇动乱,姐姐被嫁他人,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在身边,于是替她赎身,还她自由。这样做,不是为了小的谦让,凡有所馈赠,也不苟且推让,只要自己有多余的,就会拿来派发给他人。
任心做事,凭着心意去行动,不去占卜,也没有任何渴求。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同时征召他,都不就认。
征召他做博士,也没有去。简文帝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又召为参军,最后借病坚决请辞。
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没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不诚服于他的。
桓温曾经攀登琦县界山,长叹说:这山南有人吗,为何你到此止步了。 何琦善于修养性情,年长而脸色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
死年八十二岁。
6 英语翻译帮我翻译下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於历山,陶於河滨,钓於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於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於民,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於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於道之谓达,穷於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於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於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吕氏春秋》十四、孝行览——慎人) 译文: 功名大立,是天意为了这个缘故,就不谨慎做人,不可舜遇尧,是天意舜在历山耕作,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垂钓,天下人都喜欢他,优秀的人士都追随他,是尽人事禹遇舜,是天意禹周游天下,以求贤者,做事利于百姓,可以疏通的江河湖泊,禹全都疏通,是尽人事汤遇桀,武遇纣,是天意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体恤民生疾苦,是尽人事 舜在耕作打渔时,他的贤与不肖之处与后来做天子时相同,只不过那时还没遇到时机而已,只好与他的弟子们耕作,捕鱼,编蒲苇,结鱼网,手足长了胼胝也不休息,这才能免于挨冻受饿的遭遇等他遇到时机时,登基为天子,贤士归附他,万民赞誉他,男男女女,热热闹闹,无不喜悦舜自做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应有尽有应有尽有的时候,他的贤明并未增加;一贫如洗的时候,他的贤明并未减少这都是时机造成的啊 百里奚怀才不遇的时候,逃出虢国却为晋国所虏,贩牛于秦国时,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发现并很看重他,举荐给缪公,三天后,请求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管理缪公说:“把国家大事交给用五张羊皮买来的人管理,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公孙枝回答:“相信贤明并任用他,这是君主的明智;让位于贤明而甘列下位,这是臣子的忠心君为明君,臣为忠臣他的确是贤明的人,境内将信服,敌国将敬畏,谁还有闲心耻笑?”缪公就任用了百里奚他谋划的事没有不适当的,举动必定有功绩,却并非增加了贤明假使百里奚虽贤,没遇到缪公,必无此名望如今怎么知道世上就没有百里奚那样的贤者呀?所以说人主要想求得人才,不可不广开才路哦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吃不到粮食,野菜里一粒米都没有宰予疲惫了,孔子在室内抚琴唱歌,颜回在外面择菜子路与子贡一起对颜回说:“夫子被驱逐于鲁,绝迹于卫,被砍树驱赶于宋,困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辱夫子者不禁,夫子还抚琴唱歌击鼓跳舞,不曾停止难道君子就不知耻到这般地步吗?”颜回无话可答,进门告诉孔子孔子变色推琴,喟然而叹说:“由与赐是小人哪叫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与子贡入,子贡说:“这种情况,可算是穷困了吧!”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才叫达,困于道才叫穷如今丘恪守仁义之道,遭乱世之患,属于正常,何来穷困之说?所以说自省而无愧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已至,霜雪已降,我因此知松柏之茂盛昔日桓公醒悟于莒,文公醒悟于曹,越王醒悟于会稽陈、蔡之困阻,对丘是幸事!”孔子刚毅地返身抚琴,子路昂扬地持盾而舞子贡说:“我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下”古之得道者,穷困也乐,显达也乐,所乐的不是穷困显达得道至这种境界,则穷困显达都无所谓了,不过是寒暑风雨的顺序而已所以许由怡然于颍阳,而共伯自得于共首 评论: 想那舜在未发迹时,也不过“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
7 《孔子家语》卷五“困厄”,求译文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缺粮,饭菜全无,七天粒米未进,体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着休息。
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一些米,回来后就煮起了饭,快要熟了。孔子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
(用过的饭是不能祭奠的,否则就是对先人不尊重——成杰注)颜回回答道:“使不得!刚才煮饭的时候,有点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不好,我就抓起来吃掉了。”孔子叹息道:“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时也依靠不住。
学生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大致的意思就是这样。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6B(陈述、说明)7B(①说的是“先主”; ④是邓芝说的话;⑤也是邓芝说的话;⑥说的是邓芝的俭朴)8D(“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与原文不符,应为“两国可以再开战”)9(1)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另外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
(2)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文言文翻译:邓芝的字叫伯苗,是义阳新野人,汉代司徒禹的后代。
汉朝末年到蜀地,没有受到重视和厚待。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喜欢人才,就前去投奔他。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后,邓芝任郫邸阁督。先主出行到郫县,和他谈话,(他的才干)感到非常惊奇,提拔他任郫县县令,后又提升为广汉太守。
邓芝在任期间清正严明有政绩,后又入朝任尚书。先主死在永安。
在此之前,吴王孙权请求结盟,先主接连派出宋玮、费等和吴国洽谈。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不同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
邓芝求见诸葛亮,说:“现在国君年幼,刚登帝位,应该派大使重新缔结与吴国的友好关系。”诸葛亮回答他说:“我已经思考好久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呀,现在才找到了。”
邓芝问那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派遣邓芝到孙权那里恢复关系。
孙权果然在犹豫,没有及时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写了份奏章请求见孙权,并说:“我现在来这里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国呀。”
孙权于是接见了他,孙权对邓芝说:“我本来确实想与蜀国结盟,但是怕蜀国国君年幼,再加上国家小,力量弱,被魏国利用机会,自身也难保,因此而犹豫呀。”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有四州土地,您是个当代英雄,诸葛亮也是当代豪杰。
蜀国有层层坚固的天险,吴国有三江的阻挡,整合这两个长处,共同组合成齿相依的关系,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是理所当然的。您现在如果投靠魏国,魏国上策一定是要你入朝为臣,随后要求你的太子做他的内侍官;你如果不听从,他就会以叛逆为借口来讨伐你,蜀国此时一定会根据情况决定对策,这样的话,江南的地盘就不再是属于你的了。”
孙权沉默了好久说:“你的话说的对。”于是决定和魏国断绝关系,与蜀国结盟;随即派张温到蜀国通报。
蜀国又命令邓芝再次前往,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两个国君分头治理,不也是很好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国君,如果吞并魏国之后,您还没有深深知道谁是应该承当天命的人,那么国君就各自弘扬他们的道德,大臣就各自竭尽他们的忠诚,武将敲起战鼓,战争就又开始了。”孙权大笑说:“您说得实在恳切,就是应当这样呀!”邓芝任大将军二十多年,赏罚英明果断,善于体谅士兵。
身上的衣服、吃的东西都依靠官府供给,在朴素节俭方面毫不马虎,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他的个性刚毅直率,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因而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喜欢。
周人武装拓殖的“城”通常有两层城墙,内者曰城,外者曰郭。《孟子·公孙丑下》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周七里的小面积就是古代的“国”。居住在城郭之内的称为“国人”,以别于郊外的“野人”或“鄙人”,即“庶人”。“国人”和“野人”都是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公社农民,灭商后的周族公社农民与奴隶主贵族一起分别驻守在城邦与都邑,被征服的商族等公社农民则居住在野鄙之中,或隶属于“国”,或隶属于采邑,即“都”或“邑”。西周时期的“国人”和“野人”,由于前者是征服族,后者是彼征服族,因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一样。
“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所以国王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尚书·洪范》)。由于史料的残缺,关于西周各地“国人”干政的情状,虽难确知,但从西周铜器《�》铭文“邦人(“国人”)正人师氏人”、“虐逐厥君厥师”,与“国人”有力量放逐厉王于彘相似测之,可知西周时代“国人”的政治力量当不亚于春秋时代。
“国人”干预政治的方式很多,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大凡中原的中小国家如郑、卫、宋、曹、陈、许或山东半岛的莒、纪等表现得最为明显,这可能是这些国家中保留原始公社的遗习较多的缘故。《左传》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邢人、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荀能治之,毁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干訾娄。狄师还。“国人”不是统治阶级,无权染指王位,卫侯让位,只能让给“父兄于弟”,这本来是氏族共同体的现象,但是,凡国之事又要经过全体成员的认可,所以卫侯让位而朝“众”即“国人”,“国人”反对,奴隶主贵族也无可奈何。这也是氏族共同体的残留习俗。《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三月,郑国贵族于如立公子�,越一月,“郑人(即郑国“国人”)杀�,立髡顽,子如奔许”。这种内政外交方面的例证很多。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小国深受其苦,朝楚则晋攻之,朝晋则楚攻之。卫国夹在晋、楚之间,有一次,“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乃“出居于襄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卫国国君在外交上违背“国人”的意见而自作主张,就被流亡于襄牛,如果不从氏族社会遗习去看“国人”的行为,是很难做出充满的解释的。
春秋未年,吴国兴起于东南,与楚争霸,滨临的陈、蔡深受其害,《左传》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军人楚都,“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载:楚子围郑,十又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国人大临,守阵者皆哭”,准备迁都。这都是“国人”参与国之迁徙与和战的例证。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入主晋国,晋惠公恩将仇报,秦、晋两国战于韩原,惠公被俘。秦伯会晋使暇吕怕甥,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国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左传》傅公十五年)。以晋这样一个大国,还承认国是由贵族(君子)和国人(小人)构成的,可见,“国人”发挥氏族社会传统与遗习,晋国的统治阶级已经予以事实上的承认。
《左传》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载:吴国称霸,召集卫国参加诸侯会盟,卫侯由于观望而迟到,吴太嚭责备卫君“之来也缓”,“故将止之”,即不许卫君回去,要扣留他。亏得子贡为之辩解曰:“卫君之来,必谋于其众,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来。”这番话说得“太宰嚭说,乃舍卫侯”。可见,国君有事“必谋于其众(即“国人”)’,是当时统治阶级所认可的。
综上可见,有周一代历史记载虽有东西南北之分,时间悬隔虽有几百年之遥,但其承认“国人”干预政治则是相同的。所以,《周礼·秋宫·小司寇》职询万民三政,即“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绝非虚构。
“国人”在当时政治上所以有着这般重要作用,是与他们所依附的公社组织密切相关的。“国”中的“国人”基本上是周族奴隶主贵族的后裔及其平民,他们虽然也受当时统治阶级的“百亩而彻”(《孟子·滕文公上》)的剥削,但在政治上却与统治阶级有利害一致的地方。所以,晋国史苏说:“昔者之伐也,兴百姓以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尽忠极劳以致死也”(《国语·晋语一》)。氏族共同体的公社农民各有其权利义务,各人的生命权也不会随便遭到统治者的剥夺和危害。邾文公所说的“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传》文公十三年)。师旷也说:“夭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左传》襄公十四年),尚有共同体之遗风。春秋时代,山东半岛的莒国“国人”几次放逐国君,都是因为国君危害传统共同体存在的缘故。例如,公元前609年莒纪公子“多行无礼于国”,太子仆“因国人以弑纪公”(《左传》文公十八年)。公元前542年,“犁比公虐,国人患之”,展舆“因国人以攻莒子,弑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越二十三年,“莒子庚舆虐而好剑,苟铸剑,必试诸人。国人患之”。庚舆甚且想与齐为盟,出卖共同体,贵族“鸟存帅国人以逐之”(《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上引事实表明,“国人”的利益遭受危害时,他们有权,也有能力反抗,而贵族也利用“国人”的力量更换国君。氏族共同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国”中公社农民的“国人”也都尽力维护这种传统。不过,由于历史的前进,象莒国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少,多数国家业已有所改变。大体说来,春秋以前,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精神依然存在,也只有这种遗习遗俗才能维系各个邦国的存在。“野人”地位的低下
住在“野”里的“野人”亦即“庶人”,与西周的统治阶级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的来源是被征服的民人。庶字,似有卑贱、藐小、旁 出和次等诸义,例如,庶子、庶姓就是指的次于嫡长子和姬姓的人。古籍中称“野人”又作“庶人”,可能就有次于周族奴隶主贵族、周族平民的含义。武王灭商和东征胜利以后。他们对于被迫迁于成周的殷民称之为“殷庶”或“庶殷”(《尚书·召诰》),对一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小国,则称之为“庶邦”(《尚书·梓材》)。《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说:“三姓之后,于今为庶。”杜注云:“三后,虞、夏、商。”可见,不但殷亡后的民人成了庶人,虞、夏灭亡后的民人也成了庶人。西周时期的庶人与“国人”不同,前者是外族,后者是本族。惟其如此,他们的地位差别,表现得非常明显。当时的“野人”虽然也保有公社组织,但在古籍中绝无“野人”与政之例。《周礼》六遂中的官吏职守大都说的“掌其政令”、“掌其戒令政事”、“掌其教令政事”等,从来未有见到“库序”、“宾兴”之类的记录。由于“六遂”的“野人”只从事农业生产,因而凡属六遂的官吏也都只是注意管理农业之事。例如,《遂师》职说:“巡其稼秸”;《遂大夫》职说:“以教稼稿”、“简稼器,修稼政”;《县正》职说:“趋①其稼穑而赏罚之”;《酂长》职说:“趋其耕褥,稽其女功”;《里宰》职说:“以治稼穑”。《遂人》职更说:
凡治野,以下剂(下等役法)致甿,以田里(分授田里)安甿,以乐昏(劝其昏姻)扰甿,以土宜(指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辨十有二壤之物)教甿稼稿,以兴锄(指征收锄粟以时颁发与民而助之)利甿,以时器(铸作农时所用的器具)劝甿,以疆予(郑注云:“谓民有余力,复予之田,若余夫然”)任甿。”甿”,郑康成注云:“变民言甿,异内外也。贮犹懵懵无知貌也。”说颇可取。这里把“野人”不称“田民”而言“甿”,亦作“萌”或“氓”②,可能反映了“野人”在当时无政治权力,也不能建学受教育、“懵懵”无知的历史实际。“野人”与“国人”的地位差别不但表现在政治上,在法令税役上二者的地位亦极悬殊。《周礼·地官·小司徒》职云:
掌建邦之教法……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此追胥,以令贡赋。这就是说,当时的平民阶级需为统治阶级服兵役、从事田野生产、提供劳役、纠察通逃之事,但是这些负担“国人”与“野人”是不同的。所以在稽察户口时则有“国中与四郊都鄙之夫家”(《小司徒》)的分别,具体些说,当时参与卒伍虽属义务,也是权力,只有“国人”才有资格“以起军旅”,“野人”只能做些“田役”之事。鲁国伯禽就封于鲁国后,准备伐淮夷、徐戌时,首先对“国人”誓师,要他们整修甲胄、干戈和弓矢;对三郊三遂的“野人”则曰:“峙乃桢……我惟筑,无敢不供……峙乃刍茭,无敢不多”(《尚书·费誓》)。刍茭以喂饲牛马,桢以备筑城,“野人”只有服苦役、干杂役的资格。《周礼·地官·乡大夫》职云:
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疏云:“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服摇役的年龄,“国人”二十至六十,“野人”十五至六十五岁,相差十年,可见,他们对统治阶级所提供的劳役有轻有重。《周礼·地官·均人》职又云:
凡均力政(征),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凶札(指年谷不熟而有疾病流行),则无利征,无财赋。这段记载是说,“国人”对西周王国的劳役范围可能限于“修城郭”、“除道”、“成梁”(《国语·周语中》)一类工作,并且说明“国入”依年成丰欠起役。但是,“野人”的劳役则没有时间、种类和轻重的规定。《诗经·幽风·七月》中的具体写照,便是其证。诗中说,“野”里的公社农民,男耕女织,粮食收获完毕,立刻就为奴隶主贵族服徭役,开春后马上又需耕种。“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陶,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十二月的寒冬季节,“凿冰冲冲”,“纳于凌阴”,准备明年夏天供奴隶主贵族享用。“野人”一年四季耕为奴隶主贵族而耕,役为奴隶主贵族而役,劳役也就无所谓对不时了。
“国人”与“野人”之身分地位的不同,亦见于免役的规定上。《周礼·地官·乡大夫》职云:
其舍(免除)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前面已经指出,六十六岁以上的“野人”,六十岁以上的“国人”和疾病者一律免役,这里又说“国”中还有贵、贤、能和服公役的人都可以得到免役的优遇。这条记载不管其真实程度如何,但总可以反映西周时期“野人”的地位较之“国人”低下的事实。由于“野人”即“庶人”的身份地位比“国人”低,目前不少同志主张庶人就是奴隶。他们把“庶人”说成奴隶的主要根据之一是《大盂鼎》铭中的一句活:
易(锡)女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九夫;易尸(夷)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夫。
他们说“人鬲”是奴隶,“自驭至于庶人”统统包括在“人鬲”之内,因而就都成为奴隶了。其实,情形未必如此。铭文中的邦司、夷司以及人鬲、驭、庶人等都是按被俘以前的身份称谓说的。他们由周天子赏赐给贵族之后,是不是都变成了奴隶呢?铭文中没有说明。即使他们已经变成了奴隶,那也不能根据这段铭文证明庶人本身就是奴隶①。还有人根据1954年6月在江苏丹徒县出上的《宜侯矢》(即《俎侯簋》)中也有赏赐庶人的记载,认为庶人即奴隶。周王赏赐宜侯的有田土、邑落、人民,又值周初伐商之后,这是封国。如果说赏赐的人都是奴隶,奴隶不能有姓,也不能有“才(在)宜王人”、“宜庶人”的道理。铭文中的“奠”即“郑”,和“奠七白(伯)”一起封赐的“千又五夫”当是他们所属的庶人。这里的赐土赐民,是指周天子将其征服地区划归被封者的统治区而已。铭文中的“才宜工人”、“宜庶人”和“郑七伯”,绝非奴隶。就已知铜器铭文看来,周王赏赐奴隶的规模很小,如:“学(余)其舍女(汝)臣十家”(《令鼎》),“易(锡)……臣五家”(《不婴毁》),“易(锡)女(汝)尸(夷)臣十家”(《》)等等。这种“锡人”恐怕只是供奴隶主贵族使唤的奴隶,不一定从事耕作。金文锡人之例,唯《麦尊》有赐二百家的记载,铭曰:
雩王才(在),已夕,易(锡)者(诸)臣二百家。这个“臣”可能与《叔夷钟》铭“余易(锡)女(汝)马车戎兵厘(莱)仆三百又五十家、女(汝)台(以)戒戎(作)”中的“以戒戎作”的“戎兵莱仆”一样都是一种“虎臣”性质,不是一般的奴隶或土地劳动者。武士既然可赏,可知金文中的“锡人”的记录不能完全视为都是赏赐奴隶。
奴隶是无生命权的。例如,骊姬为了诬陷申生,将祭于曲沃的祭肉置毒,呈献给晋献公,“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毙”(《左传》僖公四年)。可见,“小臣”与“犬”的地位不远。又如,重耳在齐,有齐姜为妻,又有马二十乘,乐不思晋。从者为使重耳归晋,“谋于桑下,桑妾在焉,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姜氏杀之”(《国语·晋语:四》)。女奴传了一句话,就赔掉了一条性命。但在古籍中,从未见到“野人”即“庶人”任意被奴隶主贵族杀戮的记载。可见,“野人”即“庶人”不是奴隶。在残有公社的古代社会中的公社农民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他们被束缚在公社之内,是不能随意迁徙的。所以,《周礼·地官·比长》职云: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若徙于他,则为之族节而行之,若无授无节。则唯圜土内之。《邻长》职又云:
徙于他邑,则从而授之。至于公社农民有时被奴隶主贵族当作隶属于自己的人而被赏赐域交换出去的现象,在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一些国家里也是不乏其例的。
http://hibaiducom/razor99
这个是我的百度空间 是为了百度的乡村信息大赛专门做的
里面内容全部是跟湖北房县桥上乡(神农架林区)的野人以及野人旅游有关的
收录了很多野人故事和传说
最早引起轰动的野人遭遇事件就是发生在这里的 你去看看吧 肯定有帮助的
从前有一户人家,住在深山老林,方圆几里没有人家。爸爸在外干活,家里有妈妈和三个个孩子。大女儿叫顶针,二女儿叫门栓,最小的男孩叫锅刷。有一天妈妈去给爸爸在地头送饭吃,走的时候不放心。安顿三个孩子说:“我不在的时候,谁敲门你谁都不要开。等妈妈回来你再开。”孩子说说:“妈呀,你放心,我可精了。”
妈妈走呀走呀,刮了一阵黄风,谁知道在转弯路上碰到个毛野人。毛野人扮作村妇模样对她说:“大嫂,大嫂请坐下,让我们拉拉知心话,你家住在哪?家里有些啥?”他大婶听我说:“我家住在西山下,三个孩子是好哇。大女儿叫顶针,二女儿叫门栓,最小的男孩叫锅刷,现在老公干活在深山,我去给他来送饭” 毛野人听了心里喜滋滋,我吃了老的还能吃嫩的。毛野人说大嫂我头痒,你给我找虱子吧。妈妈越看这个人越像毛野人,心里好害怕。捉了一会儿虱子毛野人说:“大嫂我给你来捉虱子吧!”。妈妈说我金梳子、银梳子刮的尽尽的。无奈毛野人的力气大,硬拉在怀里口里念念有词:“金指甲、银指甲脑子掐的白呱呱“。于是毛野人把妈妈给吃了,剩下两条大腿。毛野人穿着妈妈的衣服,提着两条大腿,还变成妈妈的样子,向西边山脚下的村子走去。
到了庄子里毛野人把吃剩的大腿给磨道碾道各放一条,走在门前就开始叫门了:“顶针给妈开门啦!”顶针透过双扇门缝看到不是她妈说:“你不是我妈,你不是我妈!我妈长的黑头发,你的红毛把人吓。”毛野人东庄讨一碗锅底灰,西庄讨一碗锅底灰,把他头发染的黑黝黑。又走到门前开始叫门了:“门栓给妈开门来!”门栓又从门缝里看到不是她妈就说:“你不是我妈!你不是我妈!我妈的脸白又白,你的脸就像锅底灰。”毛野人就在东山挖一碗白土,西山挖一碗白土,把脸涂的白东东。毛野人又开始叫门了:“锅刷给妈开门了!”。锅刷一看吓了一跳:“你不是我妈!你不是我妈!我妈的牙齿白又齐,你怎么长着猪獠牙。”毛野人气的直跺脚,说:“锅刷你把手指从门缝里伸出来,妈给你带个金戒指。”锅刷伸出手指毛野人一口咬定疼的哇哇大叫,没有办法只得开开门。
毛野人回到家里说:“磨道一条牛腿,蹍道一条驴腿,拿回来我给咱们做饭吃。”三个孩子去拿牛腿和驴腿,老大老二一看这哪里是牛腿驴腿,这是妈妈的腿啊,小声哭了起来。拿回了大腿,毛野人给她们煮在锅里,顶针和门栓没有吃偷偷的倒在了灶火里,只有锅刷不懂事吃掉了妈妈的肉。
到了晚上了,要睡觉了,毛野人说:“胖的胖的
因扑朔迷离的“野人”传说而闻名遐迩。
神农架隶属于湖北省直管,是全国唯一以林区为行政区域的县级人民政府,同时也是一座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森林绿洲。千百年来,神农架以浩瀚的原始森林,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蜚声中外。尤其是有关“野人”的传说,纷纷扬扬,扑朔迷离,给神农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进入神农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似人似猿的“野人”群雕,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触景生情,会使人浮想联翩,油然而生一种进入野人世界的神秘感。尤其是走进神农架野人博物馆,看到更多的有关野人的和详尽的文字介绍,不得不信以为真,“野人”真真切切的存在,而且就在这浩瀚神秘的大森林中。
关于神农架“野人”,自古以来,据说从先秦古籍《山海经》到屈原的《山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有记载。尤其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野人”出没于神农架的消息再次传出,据说还有毛发、脚印、粪便为证。或因如此,神农架“野人”之迷被列入了世界四大迷团之一,至今吸引着许多中外科学家和探险者的猎奇。
本文2023-08-21 03:19: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