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指的是那些地方的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蛮夷指的是那些地方的人,第1张

在古代,蛮夷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黄河及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蛮夷。

现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经》表明,两千多年前,一点四方的结构便已产生。这本书中,“天下”以中原为中心,被分作五个部分。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仔细地描绘出了一个以中原“天子之国”为中心,再向东南西北分别以500里、300里、200里依次延伸划出的若干个等距离层次。

从这种观念出发,历代政权皆以中原汉文化为本位,把周围四方称为“蛮夷”。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从夏朝开始,功劳系在禹一个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九州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扩展资料: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四周皆为“蛮夷”,融合华夷等级世界的“天下”观,或者说是国家认同,这是早期国家建构和塑造的观念基础,从殷商时期就以东西南北方位来建构世界,将自己居中作为四方的统治者。

西周继承这个传统,以周王朝为中心,周围封建诸侯,形成周的天下。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权威失坠,中原诸侯起而尊王攘夷,成为华夏的中心,周边分布着不同于中原文明制度的“夷狄”。无论是西周的诸侯,还是春秋战国的中原霸主,都以礼制文明相高尚,作为天下的中心,在他们眼里,越往外走,文明程度越低。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由此产生具有中国的特色的天下观和华夷观念。

-蛮夷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在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而代之。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带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汉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在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而代之。

蛮夷戎狄是古人对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在春秋时期,各个文化经济发达的诸侯国会自称华夏,而把周边一些比较落后的小国、后者部落称为蛮夷戎狄。实际上这几个民族之间有着常年混居的历史,各族人之间的差别也没那么大,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都成了中华民族。还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所以不同方位居住的人民,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诞生,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我们翻阅古籍会发现,蛮-夷-戎-狄、鞑靼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很多今人的理解范畴内,这类词大都有着略微负面的含义。

但从历史本身来看,发明这些称呼的古人似乎并没有这层意思。相反,几个字的相关描述,全都是特点区域族群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字本身的面意义都是中立客观,带有情绪色彩的感情意义属于后人加上附会。

蛮-夷-戎-狄都具有特定的方向属性

比如在周朝的《礼记-王制》中就有出现: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中国戎夷,无妨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在这类较早版本的解释里,都对生活习俗的客观描述。周人之前还有殷商,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也会发现,命名四方族群的逻辑就是生活习俗。

环境气候因素 让南蛮在生产空间内遭遇更多其他生物

蛮这个字,在金文中的上半部分表示驯兽的缰绳,下半部分意为要求听话。也有人说,蛮字是舞蛇人的意思,描述南方地区有很多虫兽的现实状态和特定习俗。由于纬度低的地区的气温较高,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发育。所以生活在当地的人群,就更容易和不同种类的生物发生密切联系。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近现代,非常符合“蛮”字创造者的初衷。

商朝军队每年都会捕杀东方的夷人

夷这个字,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意思是当地人善于用弓射猎。但是许慎应该没有见过早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这个字恰好是带有立场倾向色彩的。最早的夷假借“尸”代指夷,金文里的这个夷还被加上了绳索,意思是被中原捕获的东方外邦人。只是到了篆书的年代,因为转写时字形的流变让人们忘记绳索本意,这才有了许慎的背弓箭的人的解释。

回看商朝时,每年固定时间都会对周围方国和族群发动减丁战争。除了战争中直接杀伤,还会将活捉的成年人砍头。夷人这种叫法,可能来自当时中原地区的人对东方邻居的咒骂。

盾牌与戈 一直到先秦时代结束都象征着武力

戎字本身其实是1个盾和1个戈,最早应该是对武装的描述。因为西部族群高大好战,所以中原人才会给他们这个称号。戎本身是器物,进而引申出尚武风俗,这才成了民族描述。

与之类似,甲骨文里的戎字左边有个犬由旁,右边则是人字。意思是北方的牧猎民族带着猎犬的狩猎形象。

猎犬是北方猎手的必备助手

综上所述,蛮-夷-戎-狄和后来出现的鞑靼,都是对于其它族群生活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本身不具有任何贬义,顶多算是中性词。就算夷字最早有歧视色彩,但是在后来的再诠释中,人们倾向于将它和其他三个字对齐。比起今日的很多不明所以者,可谓是睿智许多。

从现代people的定义来看,必备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蛮-夷-戎-狄的描述顶多就是对共同经济生活,和不精确的共同地域。字的本意不涉及对语言和心理素质的讨论。

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

以前

北方的化外之民叫做狄

南方的化外之民叫做蛮

东方的化外之民叫做夷

西方的化外之民叫做羌

我们居中,所以叫中国之地。其他联合起来都叫做蛮夷羌狄。

然后魏源在这里说,我们以前叫做蛮夷羌狄的人,是因为他们性情残暴,文明野蛮,是从文明文化的角度来说的。但是并不是说不是我们国家的人,即使其他国家也有教化有文明,就都叫做蛮夷羌狄。因为在别人眼里说不定我们还是所谓的“蛮夷羌狄”呢。

魏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拨人了,有感于当时中国(清朝)的落后与腐朽,西方列强的强大先进,所以撰写《海国图志》,希望国人能够对“洋人”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再以高高在上的上国天朝自居了,把洋人叫做“夷人”(因为西方列强从东边海上来,所以叫做夷人),其实只是自欺欺人,因为在你口中这些“夷人”,他们国家的教化和文明比我们还先进呢,你不要把不是自己国家的人统统叫做“蛮夷羌狄”,那些是因为我们当时文明领先世界,但是当你已经远远落后世界列强时,你还好意思把人家叫做“蛮夷羌狄”?在人家眼里,说不定我们才是所谓的蛮夷羌狄”呀!

蛮夷意思: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词语:蛮夷

拼音:mán yí

一、蛮夷基本释义:

泛指华夏民族以外、九州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

二、蛮夷引证解释:

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为降虏于蛮夷。”

白话释义: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三、蛮夷用法示例:

1、宋代的渝州处于蛮夷环绕之下,民族冲突与斗争不断。

2、中国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责任,而蛮夷则有向慕中华,定期朝贡的义务。

扩展资料

蛮夷近义词:夷狄、戎狄

一、夷狄

词语:夷狄

拼音:yí dí

释义: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示例:

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二、戎狄

词语:戎狄

拼音:róng dí

释义: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示例:

华夏族受惠于中原有利的自然资源,对自己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华夏之华就有辉煌灿烂之意。他们鄙视周边的民族,称其为蛮夷戎狄。

-蛮夷

这主要是从秦国的建国历史和秦国的文化来说的,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也就是说,秦国原来是在最西边守卫边疆的,在长期的征战中,才慢慢强大起来的,这是被称为蛮夷的其中一个因素。第二个是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国力还不是很强盛,文化经济落后,这也是被称为蛮夷的因素之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