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有哪些?,第1张

中华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包括了许多独特的食材、制作技巧和饮食文化等。以下是一些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

饺子:饺子是一种包馅的传统美食,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中国汉朝。传说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可以消灾除害,保平安。

粽子: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包裹各种馅料的传统美食,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粽子是用来纪念屈原的,现在则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龙虾:龙虾是中国南方的传统美食,起源于唐朝,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最初,龙虾是穷人的食物,现在则已成为了高档的美食。

酱油:酱油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最初是由豆制品发酵制成的,现在已成为中国厨房不可缺少的调料之一。

豆腐: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由黄豆制成的,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雪花酥:雪花酥是中国传统糕点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为了纪念南宋诗人陆游而制作的。

综上所述,这些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印记,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无论是饺子、粽子、龙虾、酱油、豆腐还是雪花酥,它们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狮子头 (淮扬菜系中菜品名称) 

狮子头是中国江苏省扬州淮扬菜系中的一道传统菜肴。传说狮子头做法始于隋朝,是在隋炀帝游幸时,厨师以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为主题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四道菜。

据说原名葵花斩肉、葵花肉丸,唐代郇国公韦陟的家厨韦巨元做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葵花斩肉四道名菜,令座中宾客叹服,葵花斩肉被改名为狮子头。此菜口感软糯滑腻,健康营养。

二、宫保鸡丁 (中国四川、山东、北京和贵州的一道传统名菜) 

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是一道闻名中外的特色传统名菜,在鲁菜、川菜、贵州菜中都有收录,其原料、做法有差别。

该菜式的起源与鲁菜中的酱爆鸡丁、贵州菜中的胡辣子鸡丁有关,后被清朝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改良发扬,形成了一道新菜式——宫保鸡丁,并流传至今,此道菜也被归纳为北京宫廷菜。之后宫保鸡丁也流传到国外。

宫保鸡丁选用鸡肉为主料,佐以花生米、辣椒等辅料烹制而成;红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浓、肉质滑脆;其入口鲜辣,鸡肉的鲜嫩可以配合花生的香脆。

三、东坡肉 (以猪肉为主材制作的浙菜系菜品)

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浙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尝尝,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四、桂花糕 

桂花糕是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用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美味糕点,中国特色传统小吃。历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简单,种类多种多样,满足人们对于味道的各种需求。并且拥有美丽的历史传说,更增添了桂花糕的历史价值。

五、马蹄糕

马蹄糕是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等地的一种传统甜点小吃,相传源于唐代,其以糖水拌合荸荠粉或者地瓜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和闽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

马蹄糕口感甜蜜,入口即化。其口感使马蹄糕在粤菜中十分突出。

——狮子头

——宫保鸡丁

——东坡肉

——桂花糕

——马蹄糕

1、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

甘善美——中国饮食思想萌芽

袁枚——“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五味适口者皆曰甘”

“羊大则肥美”

“膳之言,善也”

称为“食圣” 的中国古代美食大家袁枚(1716~1797年)认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随园食单·须知单》)

这里“先知而后行”,并非认识先于实践的唯心主义颠倒认识论,其义是“知而后行不难”,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认识——实践”的回归和深化。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经验和知识之后才能制出一道好菜,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美学修养才可能创造相应的美食生活。

可以说,中国古代食文化的辉煌发展,正是历史上无数美食家、饮食理论家、美食制作者以及无数美食活动的积极介入者在漫长的民族食生活史上对“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的结果,是他们在美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独特审美理论,更是他们在这种理论绵指导下把自己的食生活、食文化推进到了辉煌的历史高度。

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 关于“美”的起源问题,历来是美学家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由于审美角度、研究方法和理解程度的不同,于是有了诸如“原始宗教意识说”、“人类爱美天性说”、“劳动说”、“游戏说”等种种说法。

应当说,上述各种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感觉和意识,是人类对我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各理解。

因此又可以说,上述诸说都不够全面。因为“美”的认识意识和所由引发的对象是极为广泛和无所不包的。

这样看来,美的起源应是人类的生活——人类思维触角的一切领域。这就决定了美意识的极端广泛性和昨杂性。

饮食生活水平的审美意识,就可以理解为人类(民族或个人)对饮食生活“美”的感受和觉悟。而饮食审美思想,则是上述意识的丰富、深化、飞跃和系统完善,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美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理论化。它当然不能排除其他对象、领域美意主只的启迪、参悟。但不能理解为是后者简单的和机械的移植与借用。丰富的文字记录和出土文物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大量可信的证据。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说文》释云:“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羊大则肥美。”这似乎道出了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意识产生的一般规律:直接来源于饮食的实践。羊肉味“甘”,《说文》释:“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段注:“五味适合口者皆曰甘。”“食物不一,而道则一。所谓味道之腴也。”食味可口为美,美是一种感受,一种境界——“道”,千差万别的食物都有着具体而又抽象的“道”。所谓“道则一”,不是一种“味道”,而是诸种味道都具有,或曰都可以引人达到的一种意境,一种主观对客观的审视。

羊在古代,是黄洒流域的先民们广泛牧养的家畜之一,是供应人们日常食用最主要的肉源。其二,大概由于羊为任何人所需,和它的能行走(免得持者负重)、可产乳、繁殖、增肥(作为物币不磨损),所以,在古代,羊在物物交换中又最易充当媒介作用。这一点在世界许多民族商业发展史上都具有共性,所以马克思才在他的《资本论》中把羊作为“一般的或社会的等价形式”。其三,在祭祀和会盟中,羊又例被用作牺牲。大概正因为如此,羊之用之祭祀,便具有了非常意义。“示”,《说文》释为“天象。见吉凶。”“示”“见吉凶。”为趋吉避凶,所以祭羊,示羊可以致祥。这又是羊之“美”意的生发。其四,羊既是祀鬼神的“圣物”,那么在人事中,馈人以羊便视为重礼。因羊是祭礼的象征,故隆重的祭礼非羊便不成礼。当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论语·八佾第三》)时,便遭到了恪守礼的老师孔子的反对。综合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羊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经济生活、宗教祭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推断,古人创造“美”字时,正是选用了这个极具普遍意义的“羊”来作为“美”字的象形和会意。

2008-2-4 14:13 回复 ♂淡墨轻杉♀ 1位粉丝 2楼

然而,我们仍觉得仅有以上四点似还不够。因为它只是回答了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受重视的程度和一般原因。这只是说明了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一般文化上的意义,还不足以充分说明美学意义。那么,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究竟是羊的何种本质属性诱发了人们的钟爱,使我们的先民灵犀触发,产生美的遐想和思考呢?还是让我们再来看《说文》的解释吧:“美,甘也。……美与善同意。”再查《说文》“甘”部可知:“美也,人口含一。”段玉裁分别释为:“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甘。”“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谓之美。”而“善”字,许文、段注均为“美与善同意”。又,《释名》:“甘,含也,人所含也。”即表示好吃的食物。由此,“甘”,“美”互训,美、善同义;入口知味,美由所生,善由所发,饮食美感出现。

“甘”之美味,经人的咀嚼之后,引起人们触觉、味觉及心理的惬意感、舒服感。此意象又可以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绘饰(图略)。该图寓意虽另有它释,但直观上看,更宜理解为一人口含二鱼,脸带微笑,似乎正陶醉在这鱼的甘美善味之中。我们认为,饮食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甘”这一美味——即首先是官能性愉悦感。

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

“和”的思想源泉

“和”的内容——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有需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枯矣。先武火而后文火者,收汤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也。

和的效果——“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厚

五世长者知饮食的——高层次审美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原料和成品的品质与营养

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

原料的质美是一切其他诸美的基础与灵魂,因而很早便作为美食要素提出,并一直是中国古代饮食审美的基本要素。

鼓诱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

所谓未见其形,“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小仓山房文集·厨者王小余传》)闻香是食物美的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观指标。

“香”字表义,最早是源于人们对饮食美的感觉。《说文》释云:“香,芳也。从黍,从甘。”

色,悦目爽的颜色润泽,既指原料自然美质的本色(质美是前提,但烹调中的火候等因素也至关重要),也指各种不同原料相互间的组配。以美是又一审鉴指标。美色,不仅可以看得出原料的美质,也可以看得出烹调的技巧和火候等加工手段的恰到好处。还可以看得出多种原料色泽之间的晖映谐调美。色、香两个感观指标的直观判断,即可基本测定出肴馔的美学价值,

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造型。

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中对于肴馔形美的理解和追求,是在原料美基础之上并充分体现质美的自然形态美与意境美的结合。如同中国古代的诗和画一样,都追求一种自然古朴和典雅清逸的意境。

中国冷菜的发生和发展,与热菜相比要晚得多,也逊色得多。冷菜有重要发展期在唐宋,着重于质、味、色、香、形的要求,要在拼配上表现原料的自然本质和烹调与刀工的技巧,而非舍本逐末的刻镂琢饰。

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以饮食器具为主。

饮食器具不仅包括常人所理解的肴馔盛器、茶酒饮器、箸匙等器具,还包括专用的餐桌椅等配备使用的饮食用具。

“葡萄美酒夜光杯”,“美食还宜美器”,“美食不如美器”,美器不仅早已成为古人美食的重要审鉴标准之一,甚至发展成为独立的工艺品种类,有独特的鉴赏标准。

饱口福、振食欲的滋味,也指美味

强调原料的“先天”自然质味之美和“五味调和”的复合美味两个宗旨。

这是进食过程中美效果的关键。无论是“独行”原料的的先天质味,还是多种原料相互“反革搭配”的复合之味,都要“味得其时”(《礼记·仲尼燕尼》第二十八)

2008-2-4 14:13 回复 ♂淡墨轻杉♀ 1位粉丝 3楼辨味既属于生理功能,又属一种技能,一种高层次的饮食文化鉴赏能力;

而美味便是中国古代饮食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味之美便成了一种最高的的理想境界。

辨味,是鼻、眼、舌、神的综合审鉴活动。通过嗅香、察色形、口味和领悟味韵最终完成。

(适)

舒适的口感,是齿舌触感的惬意效果。

对于“适”的理解和追求,“滑”、“脆”是两个最常的词。

脆,因原料质地应时美好、烹调巧妙因而口感爽利酥润之意。

“滑”、“脆”因此也常被用来作为美味的赞美之词,“甘脆”、“滑美”屡见文录。

“滑”、“脆”之外,适口的又一重要指标是温度。

由肴馔适宜的滑、脆、热、冷等触觉引起的美感,使宴饮者在进食过程中获得了极惬心的感受,达到一种享乐愉悦的意境。

指一台席面或整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湿度、色泽、味型、浓淡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上菜的科学顺序;宴饮设计和饮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等。

“序”的注生,是把饮食作为享乐之事,并在饮食过程中寻求美的享受的必然结果。

。“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先,有汤者宜后……度客食饮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随园食单·须知单·先后须知》)

优雅和谐又陶情怡性的宴饮环境。

宴饮环境有自然、人工、内、外、大、小等区别。

饮食生活,被人们认作为一种文化审美活动之后,“境”就自然成了其中一个美学因素

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

在物质熟受的同时要求精神享受,最终达到二者结合通洽的人生享乐目的和境地。

为此还要伴随整个宴饮过程安排各种丰富多彩的唱吟、歌舞、丝竹、伎乐、博戏、雅谈、妙谑书画活动等等,从而使宴饮过程成了活动和伴随生理活动的心理过程,就成了充分体现文化特征的生理和心理的谐调享受。

(欢)十美的最终目的

袁宏道的《觞政》中就宴饮的“欢之候”开列了十三条标准,产同时指出了败坏情趣之美的十六种弊端。十美风格的集中体现,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袁宏道的“欢”,即情趣格调高雅脱俗,与宴者最后是其乐的陶陶,尽欢而止

2、中国贵族的饮食思想

从来不成实现的“大烹以养大德”的传统饮食观念

“关于君子远庖厨”的口是心非的双重人格思想与行为背离现象

庶民的饮食思想

果腹知足——民以食为天

备荒防饥——天晴防备天阴,有饭防备没饭

节俭持家——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的勒紧裤带过日子的性格

安贫自慰——粗茶淡饭吃到老,粗布棉衣穿到老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中国知识分子的饮食思想

“据说这个民族中的大部分人终生不断的惊人的砥砺德行,他们自觉保留祖先传下来的古老圣教的回忆。”

柏拉图《理想国》:“仅怀财货口腹等嗜欲者为低贱”

清正人士的饮食思想——尊崇食道、恪循食礼、耻于味欲、安于俭食、养生为度

本草家的饮食思想

合理饮食的四个原则——谨和五味、饮食有节、饮食卫生、制宜进食

强调未病先治的思想——“食治则身治”、“上工医未病一术”

强调食疗——药补不如食补、药治不如食治

素食者的饮食思想

早期的准素食者人群——“饥俭,人皆素食”

道教养生学的素食观——“肥肉厚酒、各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关于佛教戒律的素食思想——萧衍《断肉酒文》

示孝食素的民族传统

明教的“食菜事魔”

美食家的饮食思想

“慕诗客,爱僧家”组成的茶饮美食家

酒饮美食家的形成——“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义也”“凡夫醉于无明,二乘醉于涅磐,唯大圣人能饮酒不及乱”

关于“美味佳肴”的思想——物无贵贱,皆可入馔

北京的传统美食豆汁

豆汁是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

景东传统美食

据史书记载景东已有500多年的烧烤历史了,已发展为一道地方名菜。有烤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鱼肉、洋菜、韭菜、茄子等,其中最有名气的是火烤猪和火烤乌骨鸡。

火烤猪的做法为:选用40公斤左右的细骨猪(也称核桃猪),宰杀洗净后,在猪周身擦上食盐、酒、花椒、大蒜等调料,用特殊的铁叉穿住猪身,在栗炭火上翻烤,待猪皮烤得微黄时,边翻烤边擦上卤水、麻油,继续再烘烤。约4个小时左右,待整个猪身烤得金黄,达到皮脆肉酥时,火烤猪即成。之后把火烤猪切成坨,再用酱、醋、胡椒、芫荽、葱配成调料蘸着吃,味道清香,肉皮酥脆,别有一番风味。

扩展资料

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

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传说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

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传统美食

中国自古以来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当今走过的地方太多,吃过太多的美食,而且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食更是琳琅满目。我们就来聊聊古往今来那些民间小吃。

——1、桃花面

       距今有150多年历史,桃花面是山西榆次的一种特色面食。"桃花面"原意"逃荒面",主要是烧肉丸子等。因有肉混合起来感觉很好吃,就把这种吃法流传下来,改名为"桃花面"。原来逃荒的时候要饭吃,遇上大户大家办事宴就把剩下的面和菜混合起来给要饭的。桃花面在各地的做法略有不同,霍州喜食饸饹面,而平定喜食丸子,榆次喜食鸡蛋、烧肉等。

在当地是很出名的,每逢春节,家家都要做小烧肉。桃花面卤汁中最主要的是烧肉,说起山西的小烧肉,所以这个桃花面指的不是面条,是说这个卤,是用丸子,烧肉和鸡蛋来象征桃花。

——2、桂花糕

桂花糕是已有300多年历史,桂花糕是一种十分传统的糕点,也是广为大众所喜爱的特色食品,在经过传统的工艺蒸制之后,外观十分的金黄,入口更加的幽香浓郁。

历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简单,种类多种多样,满足人们对于味道的各种需求。用以鲜美的桂花为主要的制作食材,面质更是十分的松软无比,细腻香醇,且糕点多吃更加令人回味无穷。

是用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美味糕点,中国特色传统小吃,古代人们说它“香气袭人”,在现在的社会还有桂花糕,有机会好想去尝一下。

——3、炊饼

炊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吧,水浒传中武大郎就是买炊饼的,说白了就是烧饼,因为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宫廷上下都把蒸饼唤作炊饼,这种叫法也很快在民间传开,只知道著名的“武大郎”,就是靠炊饼营生的。正因为如此,两种说法在民间并存,小说里才会一物异名,同时出现的。

在《水浒传》故事的时代,馒头的地位要比炊饼高。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河郡王张俊向宋高宗进奉食品,就有“炙炊饼”一味,那肯定不是武大炊饼可比。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10月23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这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是说霜降期间,天气变得更冷,露水开始凝结成霜。这个时期,古人讲究“补冬不如补霜降”,食肉进补、吃柿子就成了这个节气的饮食习俗。

霜降北方秋收扫尾

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这个时期,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全国各地气温逐渐下降。气温的变化也在影响物候变化,这也是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意思是此时豺开始捕获猎物准备过冬;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

在农业方面,这一时期,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农民会及时将收获后的庄稼地秸秆、根茬收回来,以防越冬虫卵和病菌。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而在一些南方地区,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开始收割;早茬麦、早茬油菜开始播种。

霜降传统美食有这些

古人讲究“补冬不如补霜降”,那么传统的霜降美食有哪些呢?

萝卜

山东地区有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在当地,霜降时节流行吃萝卜。而民间也有“十月萝卜赛人参”的说法,意思是指在十月吃萝卜有益健康。萝卜是秋冬家常菜,可以生吃、凉拌,也可以做成热菜、汤饮、粥品等。

柿子、柚子

“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福建泉州流行在霜降吃柿子,在当地人看来,霜降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加之霜降前后,正好是柿子完全成熟时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味美,营养价值高,广受追捧。

此外,霜降时节正好柚子成熟,有些地区也讲究吃柚子。这个时期的柚子水分多,营养丰富,正是口感最佳时。

牛肉、羊肉

霜降时节,气温逐渐变冷,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羊肉“进补”的习俗,俗称“煲羊肉”“煲羊头”。人们认为牛肉、羊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适宜这个季节滋补。在北京地区,霜降流行吃铜锅涮羊肉或者炙子烤肉,以达到“贴秋膘”进补的功效。

鸭子

在闽南,霜降来临会吃鸭子“贴秋膘”。据说,每到霜降时节,当地的鸭子就会销售火爆。

兔肉

古人“秋补”还讲究在霜降期间食兔肉,称“迎霜兔肉”。有说法认为,经霜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适宜秋冬滋补。这一习俗在北京地区较为流行,此前有报道称,稻香村这个时期还推出过霜降兔肉的点心。

新京报记者 刘欢 来源 视觉中国、新京报资料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