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代文献学是古代文献学的最高成就
宋代语言文字之学对古代文献的影响,体现在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
欧阳修:北宋代古文献学重要学者,著有《易童子问》《诗本义》《集古录》等,参与编纂《崇文总目》,撰其类序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重义理,轻训诂,开宋学之先河。
郑樵:南宋考据学家,著有《通志》,其古文献成果体现在《通志·二十略》,目录学方面继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传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张把小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
洪迈:南宋考据学家,著有《容斋随笔》,义理考据并重。
朱熹在古文献学上的成就与不足:朱熹(南宋)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宋代古文献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及后人所编《文集》与《朱子语类》。其古文献学特点:1主张分析义理与训诂考证相结合,即集理学之成,又畅考据之流;2考辩群书,指伪摘谬,在辨伪原则方法上成就显著;3重视校勘,得失相兼;4力求说解文字简要明晰。
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
王若虚:金朝著名古文献学家,著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史记辨惑》,考辩以史实为中心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社会的各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
有人亦把后设语言学(metalinguistics,亦作“元语言学”)归类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
研究范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别,以及他们的社会因素在传统的语言地理学中也有相同的研究,但是自社会语言学出现以后,这些内容都算做社会语言学的范畴了
对社会本质的研究包括:
语言的社会本质的特点及其规律
语言、意识、社会在起源上的相互关系
民族语言和民族形成的关系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语言演变与社会演变的关系
对语言差异的研究包括:
标准语与方言、行话的差异o 发音差异o 用词差异o 地位差异 同一语言在不同国家、地区以及社会所产生的差异
网上好象没相关信息,以下是个人理解:
文献知识是古籍整理的基础和必要工具,更是整理好古籍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说文献知识是古籍整理的基础和必要工具,是因为:没有文献上的历史记载,古籍的整理用什么做依据,最基本的按朝代、按地区分类就不可能做到,没有历史依据的整理只可能是破坏,不可能达到保护性目的;一些古籍可能有缺损、残缺,要修补、整理就要有相关知识,知道缺失了什么才能知道该补什么,又该到哪里去找这些可以补上的信息,这时候,文献就是很好的查阅资料,没有文献,就好比航海中的船只没有罗盘,它是指引古籍整理的必要工具。
做同样一项工作,不同的人来做也能区分出好坏,古籍整理也是这样,要整理好古籍,没有丰富的文献知识做后盾,在碰到问题时不可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甚至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古籍信息,因此文献知识又是整理好古籍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由于纸张大都是以木材为原料制成的。木头去皮碾碎之后,经过洗涤漂白,纸张里繁荣木材纤维素变成白色,接著会用亚硫酸盐来烹煮处理,以去掉木材的其他部份,只留下纤维素,最后再经过各种处理,就得到我们所用的纸了。因此,在纸张上含有少量的酸。可是在空气中放置久了,这些酸会慢慢分解掉纸张中的纤维素,再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变成**。(氧化反应)纸里的纤维素变黄,自然纸看起来就是**的了。光也可以使纸里的纤维素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纸变黄、变脆。(光合反应)
因此收藏的书籍报纸最好是放在干燥并且避光处保存。
博物馆存珍贵书籍文物是密闭氮气环境。
因为书是用木材做原料的,它含有白色木材纤维素。由于长时间的接触空气,使得木材纤维素与空气中的氧结合而产生了化学反应,加上阳光的光合作用。因此书籍越用得时间长也就越黄了,所以书籍最好放在书柜里。
去翻翻那些积存的旧书报,就会发现旧书报的纸张颜色变黄了、质地变脆了,甚至翻几下就碎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纸张的原材料说起。纸的前身即原材料是木材或芦苇,它们经过粉碎、蒸煮、打浆、漂白变成纸浆,然后经过造纸机连拉带压,同时烘干,最后就变成了 一张张白纸。木材或芦苇变成了纸张,它们里面的纤维素也随之迁入到纸张里。 纸张放久了,纸里面的纤维素会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变为**,纸张也就慢慢变黄了。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决没有破坏那些有价值的书籍,而是咸阳城有些“术士”,这些人听说秦始皇在寻找关于延长寿命的方法,于是他们就写了一些讽刺秦始皇的书,这可是侮辱皇帝的标准死罪啊!秦始皇能不杀他们吗?能不把那些污蔑他的书籍烧掉吗?之后幸存的一些术士,自然就把秦始皇描写成了迫害文人的暴君。
秦始皇不但没干过损害古籍文献的坏事,反而保护了不少文献书籍。比如“六国的国史书籍”,秦始皇曾派人精心收藏了起来。
六国被灭后,秦始皇下令搞“文禁”,不许老百姓私自收藏六国的史书,只许官方收藏,并未因六国曾经是敌人就毁掉他们的史书,秦始皇考虑到这是历史记载,对历史要负责,所以说秦始皇还是比较英明的,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暴君人物。
所以说秦始皇对古籍文献不曾有过损害。
乾隆修《四库全书》,因思想偏见太深,删去了很多珍贵内容,对古籍文献损害巨大。《四库全书》是乾隆亲自组织人修订的,期间用了10年才完成。
1、因乾隆思想过于封建,他认为只有儒家的内容,值得留存在四库全书中,那些西方的科技内容属于“异端邪说”,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但不能把内容学说记录到四库书籍中。
2、乾隆只允许把少量的农业、医学、天文类科技学说,留存在四库全书中,其它科技学说一概删除不留。
3、乾隆不允许把戏曲、小说类的文艺内容留存在四库全书中。
4、四库全书的部分图文内容,有被删掉或被篡改过。
乾隆的这种封建愚昧思想,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难怪清朝末年我们与西方的差距那么大,乾隆对此事贡献不小啊!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乾隆的修四库全书,很明显谁才是损害过古籍文献的凶手。
中华文明在大唐时代至为辉煌,形成了以大唐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处于核心地位的大唐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辐射力对周边诸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长安文化对日本奈良时代古典文献影响有哪些呢?
一、唐代官修史学文献对奈良史撰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时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极为重视修撰史籍的工作。新政权一旦确立,统治者一般会专设修史机构并任命史官,不但修撰前朝史书以作为本朝治国方略的借鉴,同时还敕令修撰本朝史书及政录,作为对皇帝治国之志及儒家仁心仁义的歌颂和褒扬。
日本历史上极为重要且流传至今的古典史籍著述如《古事记》《六国史》,民俗志《风土记》,诗文集《万叶集》《怀风藻》,诗歌理论集《歌经标式》等均成书于奈良时代。这些史籍的编撰,离不开大唐官方史籍撰述的直接影响作用。这种影响表现在日本史书的撰述动机、编撰体式、结构脉络、语言架构、史学思维、历史事实等方面均完全承袭唐代史籍的特点和风格,甚至照抄照搬某些文字表述。
二、唐代长安文学对日本奈良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第一部极富文学特色的韵文集《万叶集》亦成书于奈良时代。《万叶集》在日本文学史上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成为后世其他文学著述的鼻祖,尤其对日本诗歌的发展功不可没。牧此,奈良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日本的“万叶时代”。但《万叶集》并非一日骤成之作。当是以大量吸收学习大唐长安文化,模仿因袭大唐诗文词赋,逐渐萌生文学创作意识作为前提的。
综上所述,正是经由遣唐使、学问僧和留学生,甚至还有来自于不同职业,不同身份背景的赴日唐人,源源不断地将唐都长安活跃而富于养分的文化种子播进日本奈良这一块迫切需要先进文化滋养的土地,从而结出了奈良时代特有的史学典籍硕果,促成了日本官方史学
的诞生,为之后的平安时代,甚至日本中世、近世乃至当代史学承续产生了深远而悠长的影响 。
禁毁。
先秦古文献史上最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是统治者或政治家对于古代典籍的禁毁。孟子早就注意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国争斗中秦始皇的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的劫难。
其次是古代儒家经典残缺,汉人整理和传授儒家经典文献主要是通过两种文本方式,一种是口耳相传,靠背诵和记录来流传的文本,记录所用文字是当时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
另一种是从墙壁夹层或地下发掘出来的文本,是用先秦流过的文字书写的称为古文,除了注释学,郑玄对于校勘学也有很深的造诣!
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2古书开始有注解,训学萌芽。
3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4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
1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2校理汲家竹简(汲家竹简的发现)。
本文2023-08-21 03:40: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