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吃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立夏吃什么,第1张

以下为立夏吃什么的解答:

1、立夏的经典食物就是鸡蛋,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

2、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

3、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

4、镇江:地方有"立夏尝八新"的食风。这"八新"就是樱桃、新笋、新茶、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和石首鱼(黄鱼)。

5、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

6、温州:立夏日,家家吃淮百、春笋和青梅。民间认为,立夏吃淮豆固齿,吃春笋健脚骨,吃青梅养腰,可疰夏。

7、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

扩展资料

1、立夏的含义:

5月5日是2014年的立夏时节,很多人认为立夏就是立即要到夏天了,那立夏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立夏有三层意义的,第一种是天文学所说的夏季正式开始的意思,第二种是我国古代汉族所说的一个节气,第三种是古书记载的物候现象,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时节。

古籍种对于立夏多有记载,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言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节气的由来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

据载,立夏这一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且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关于立夏,各地有各种习俗和禁忌。

一、 斗蛋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二、饮食中的健康寓意

相传,立夏这天的饮食,必吃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吃竹笋拄腿,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吃豌豆拄眼,带壳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这些说法,目的都是出于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顺利度过炎夏的愿望。

三、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一说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孟获是心服口服。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看望蜀主一次。因嘱吒之日,正好是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每年立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晋武帝灭蜀掳走阿斗后,孟获依然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并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也就不敢欺侮阿斗。这样,阿斗的日子得以过得清静安乐。

从这一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清静安乐”生活的向往,因立夏秤人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就借此习俗,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另一说:孙尚香回江东的时候,刘备让她带上阿斗,便于照料;过段日子,赵云奉命过来探望,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秤了体重,说好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体重是否增加,由此表示孙夫人对这后儿子的精心照顾。此说法传入民间,就逐渐演变成,这一天称了体重,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四、各地的饮食习俗:

1、五色饭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2、吃软菜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3、吃虾面

旧时,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把虾掺入面条中煮食,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的祝愿。

4、吃“光饼”

福建一些地区立夏有吃“光饼”习俗。

5、“七家粥”

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 “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五、穿耳朵眼

旧时,母亲多选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眼,说法是此日穿通的耳朵眼不容易长回去。

穿耳朵眼时,母亲一般不事先说明,免得孩子护疼。而是预先准备好用火消过毒的绣花针,并把孩子哄到自己怀里吃鸡蛋,在孩子吃鸡蛋张口咬蛋时,一针快速穿过孩子的耳垂。

还有的人家为自己家的小猫穿耳朵眼、扎红头绳。

六、忌讳坐门槛

立夏日有忌坐门槛的说法,特别是孩子。俗传立夏坐门坎,夏天里会疲倦多病,且一年精神不振。

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门槛了,就必须要坐满七根门槛,才可解除这种禁忌。

立夏这一天,古时也称“春尽日”。春去夏来,往复循环,一年又一年。

立夏养生

在古籍中曾有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也被人们称为“孟夏”,即夏天的开始,这时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这个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节气相交的时候应该顺应天气的变化,所以立夏的养生中应着重关注对心脏的养护。

“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这些我国古代医学谚语都说明了心脏在人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心”在中医中既有“血肉之心”,即作为器官的心脏,又是“神明之心”,指的是人们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活动的能力。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阴阳相互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通应。心属夏气,也就说,夏天这个季节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保养。

立夏节气后,人们减少了穿衣,衣衫也比较单薄,即使平时身体很好的人也要当心外感风寒。在这个季节一旦患病,中医也不主张轻易使用发汗的药剂,避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预防心脏病发作。立夏节气,应当舒展心情,保持安闲的心态,以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清晨可吃洋葱少许,晚饭后饮少量红酒,保持血气通畅。在膳食保养中,这个季节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清淡为主。适宜的膳食有荷叶凤脯、鱼腥草拌莴笋、桂圆粥等,有清芬养心、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养血安神的功效。

中国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属于夏季的六个节气依次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典籍记载,古代皇帝在立夏的第一天,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南郊去迎夏。因为从阴阳五行的观点来看,夏是南方属火,颜色朱红,因此皇帝和他的臣子穿着朱色礼服,佩朱色玉带,乘坐赤色马拉着的朱红色的车子,车子上的旗帜也是朱色的。遥想当年,这样一群浩浩荡荡的朱色人马迎夏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热闹,他们向百姓提醒:夏天来临了!

一般来说,夏天最热的时间是夏至以后的“三伏”天。据明人陈文烛《天中记》(卷五)、清人陆凤藻《小知录》(卷一)等书的解释,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伏各占十天。三伏天的高温容易使人中暑,更容易繁孳各种致病菌,因此清初人李渔在《闲情偶记》卷十五里说:“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也因此,人们用打扫环境、注意卫生来减少疾病(像端午的浴兰汤——以菖蒲、艾、桃、柳等叶捣汁或煎汤沐浴),用苦茶、凉茶、绿豆汤来解暑。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卷六里描述苏州人过三伏天的情景说:“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浴堂亦暂停衅火,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麦肆添卖半汤大面,日未午已散市……”老百姓在三伏天里最紧要的工作是做酱,所谓“伏酱腊醋”。还利用三伏天来晒衣物、晒书,给家畜洗澡。人们相信农历六月六日这天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女人也赶在这天洗头,头发可保一年都“不腻不垢”。

三伏天也有惬意的一面,农夫和工匠可以早些收工,天还不黑就吃了晚饭,围坐在庭院前纳凉讲古。有闲的人可以租条小船,划到蒲深柳密之处,享受带着荷叶清香的凉风。隐逸高士可以袒胸赤足在柳荫下悠然自得地独饮独酌或吟诗长啸,富家千金也可以坐在自家别墅中临池的高轩爽阁里,披襟钓水或赏荷消夏。**摇着扇子,和小孩一同在铺着蕉叶或竹席的地上睡个悠闲凉爽的午觉,傍晚时把沉浸在井中凉透了的西瓜取出切食……

朝廷官家的夏天,就更考究、更多样化了。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皇帝在“三伏”的第一天要集合百官,赐肉给他们。两宋的皇帝在三伏天里,都有凉爽舒适的避暑馆阁,北宋是在汴梁城里的碧玉壶、风泉馆和万荷庄,南宋则是在杭州城里的复古殿、选德殿、翠寒堂和冷泉堂。因为这几处宫殿庭院的建造,早已考虑到气温、光线的调节,即是夏天也很凉爽。清朝的皇帝,每年三月天刚暖时,便从北京搬到热河的承德宫,在那儿避暑,一直住到农历九月才移驾返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