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日本的针灸
日本的针灸技术与目前中国占主导地位的针灸技术差别很大。这些差别表现在理论和操作技术两方面。
日本的中医,又称汉方医学,和中国的中医同源,自汉唐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各自走了不尽相同的发展道路。日本的中医,重视中医经典古籍。与中国不同,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实践者很少演绎出新的中医理论和观点,取而代之的是在不断的试图充分的解释中医经典著作中晦涩的理论。正是如此,日本的中医,在某个层面上,保留了更多中医在汉唐以前的原貌。这对我们后人学习中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尤其是对提倡 中医应该回归经典 的人士,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那么日本的针灸有什么特点呢?
1针感轻,易于接受
日本针灸大多用很细的针灸针,大都直径014mm,和人的头发差不多粗细,再加之针刺入皮肤的深度极浅,甚至有时针都无法留在皮肤上,因此,患者很少有被针刺入的感觉,同时减少了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和不适心理。
2疗效好,标本兼治
说到这,很多人都会怀疑这么轻的针感,疗效是否能有保障?答案是肯定的。在治疗任何疾病的时候,日本针灸首先重视的是调节人的身体整体状况,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帮助机体自己恢复健康。其次,再是对具体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例如,一个急性腰痛的患者,用日本针灸的思路来治疗,首先会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扭伤的恢复能力的影响,甚至会考虑患者发生扭伤倾向性的大小与身体状态的关系,同时首先进行针对身体状况的整体治疗,如果有需要, 再对急性的腰扭伤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的治疗思路的好处是,第一,增强机体自身的自愈力的同时,加上针对性的治疗,会使得损伤修复加快。第二, 患者由于身体状态失衡导致的其他疾病或症状,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恢复,甚至痊愈。 这在临床中很常见。经常有患者因为某种疾病来就诊,当疗程结束的时候不仅这个问题好了,其他诸如失眠,便秘等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也跟着一起好。其实,这就是治标和治本统一的过程,日本针灸称之为“根治疗”和“旁支治疗”。
1日本针灸的理论
如之前提到的,日本汉方医学的理论就是中国中医的传统理论。再具体一点,就是基于汉唐以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 脏腑——经络系统理论 。这是日本针灸的核心理论。这个理论是在反复大量临床的基础之上,整合各种古籍中的观点之后总结出来的。所以它朴素,简单,还原了传统的经典中医理论,没有过度的延伸和强行的解释,只有基于临床的合理推断和对经典理论深度的发掘。它不同于中国目前主流的中医理论框架。举一个例子,经络是针灸学的重点理论概念,我们国内人卫版中医高等教育教材《经络腧穴学》中对经络功能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定义,即“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反应症候”。这是我们现代学者对经络功能的总结,但这是否是对经络功能的正确、全面的阐释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至少,对于具体的经脉的作用没有阐明。比如肺经和其他经络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经络如何运行气血?和相关脏腑是怎么联络的?这些问题都没有说清楚。但是,日本针灸理论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试想,如果能够区分开某个脏腑和其同名经络的功能,那么针刺的时候就更能明确针灸治疗影目的,到底是治经络,还是治脏腑。另外,明白这些问题,对更好的理解经典中医理论的构架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同学们,选一条正确的,不困惑的路,往往比努力更重要。(这些问题,脏腑经络系统章节会讲)
除此之外,《伤寒论》的内容被十分合理的、恰当的融入了针灸的理论当中,使中医的理论更加的完整,实践性也更强。
2针灸实践操作上的特点
1重视针感,尤其是医生的手感
这个针感,不仅是患者的感觉,也是指医生实施针灸的感觉。先说 患者的感觉 。因为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都不相同,所以,即便是同样的针灸手法,同样的刺激,患者的感觉却可以因人而异。例如,有一种灸法叫“知热灸”,这种灸法要求在患者皮肤上点燃艾柱,随后一旦患者皮肤感到温热,就立刻把艾柱换下。所以,更换艾柱的时间不是固定的,是根据病人的感觉而定的。日本针灸中还有很多技术是以患者的感觉为治疗量的参考标准。
其次 医生的感觉,主要是针灸师的手去触摸患者的皮肤,肌肉等结缔组织时感觉,包括触感,温度感,这些是更为重要的治疗标准 。中医古籍《难经》中的一句话“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这就是强调医生右手的感觉在针灸过程中的重要性。 临床中,以医生感觉为治疗标准的意义在于,很多时候一些病症的反应无法被患者自身所察觉,同时,患者对疗效也没办法及时、准确的主动反馈,此时,医生通过用手触摸或者用眼观察可以取得反馈的信息,作为判断病情和治疗的依据。 简单的说,医生把自己变成一个检查身体的机器,跟医院里那些检查设备不同的是,医生是用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判断患者的反馈。
2重视补泻手法
在日本针灸技术中,很少有平补平泻的操作出现。因为日本针灸理论认为,疾病,绝大部分情况下存在机体阴阳不平衡的状态,即,或虚或实。这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如果治疗,首先需要治疗的是机体的内因,所以不管是补虚,还是泻实,一定要用到补泻的手法。而这些补泻的手法的疗效,也在临床中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
日本针灸补泻的手法很多,例如呼吸补泻,开合补泻等等,虽然和目前国内主流的补泻手法本质内容差不多,但是日本针灸会更注重操作细节。另外,与普通针灸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针灸把“泻法”分为两种,一种叫“泄”,一种叫“泻”。“泄”是指,将有形的东西排出体外,例如,将血排出体外的放血疗法。“泻”是指,消散体内积聚的阴气,阳气等物质,让它们正常的循环起来。因为病机的原因,“泻”法在临床中用的更多一点。
3“根治疗”和“分支治疗”
“根治疗”就是治本,相当治疗主要病机,是关键。很多时候,患者只需要“根治疗”,病情就能恢复。临床上往往可以异病同治。一个肾虚腰痛的病人和一个肾虚耳鸣的病人,他们的病机同样是肾虚,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只需要进行同样针对肾虚的治疗,腰痛和耳鸣就能完全恢复。同样,“根治疗”同病异治的情况也会发生。而“分支治疗”,就像针对某种疾病的特效药,是针对特定疾病的特异性的疗法,这些方法多来自于实践,与“根治疗”配合,相互辅助,提高疗效。
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除此之外,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如石门“女子不可剌灸”、手五里“禁不可刺”、缺盆“刺太深令人逆息”等。另载禁灸穴24穴,分别为:头维、承光、脑户、风池、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脊中、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液、经渠、鸠尾、阴市、(膝)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瘛脉。其中,耳门,“耳中有脓,禁区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扌适,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属相对禁忌。余穴均为“禁不可灸。”但,该书各经穴项下所载,略有出入,如耳门、瘛脉二穴,可灸三壮;而五处、心俞、素髎三穴列为禁穴。
明代《针灸大成?卷四》所载禁针穴歌介绍绝对禁针穴22个:脑户、聪(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手五里、三阳络、青灵。
另有一些穴位则是有条件禁忌和部位禁忌:“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清代《针灸逢源》一书,绝对禁针穴又增加:角孙、急脉、会宗、乳中、犊鼻五穴。这样绝对禁针穴达到26穴。
另载有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 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至清代,《针灸逢源》载脑户、耳门。禁灸穴总计为47穴。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针灸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虽然会对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有需要禁忌,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针灸,并且在针灸之后也要注意调理身体,以下是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的知识分享。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1
1、针灸有什么好处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2、 针灸要注意什么
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病人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病人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医学|教育网|整理,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灸治中,出现晕灸者罕见。若一旦发生晕灸,则应按晕针处理方法而行急救。
施灸过程中,应防止艾火烧着衣物、被褥等。施灸完毕,必须将艾条或艾炷媳灭,以防发生火灾。对于昏迷、反应迟纯或局部感觉消失的病人,应注意勿灸过量,避免烧烫伤。
3、哪些人不适合针灸
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做针灸留下的针眼非常不容易愈合,很容易使针口处发生感染,所以糖尿病病人不适合做针灸。
凝血功能障碍人群:比如血友病,这些病人的凝血时间非常长,很难凝血,容易出现针口处血流不止等情况,所以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也不适合做针灸。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2脸部针灸有什么注意事项。
一、不是人人都适合针灸
在进行针灸美容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皮肤状况,因为有些人是不适合针灸的。像皮肤比较敏感、有皮肤病、高血压、心脏病、白血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孕妇都不适合,以免造成生命危险。
二、针灸前要做好清洁
跟整容一样,针灸前一定要认真做好清洁,不要带妆。如果化了妆,一定要用卸妆产品卸干净,用洗面奶再清洁一次才可以哦。针灸的针器一定要进行消毒,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更加干净和安全。
三、针灸之后注意事项
针灸后的第一天皮肤不要碰水,避免寒湿邪气入侵。针灸之后不要开空调或者对着风扇吹,饮食上也要注意,像牛肉羊肉这些暂时不要吃。还有暂时不要化妆了,先暂停一个星期。
四、其他
个别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盲目进行针灸可能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以下五类情况不要进行针灸美容。
1、美容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孕妇慎刺,一般妊娠前3个月禁刺,以免引起流产。在月经期间,亦不应针刺。
3、若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也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求美者,不宜针刺。
5、头面部禁刺穴位:中医古籍中记载头面部承泣穴、总会穴、脑户穴、神庭穴、玉枕穴禁用针刺。
针灸美容的三大好处。
1、健形养神
针灸美容在生活中也被很多人认可,在您的生活中就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美容方法。神,又称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征。一个人的精神容貌则是人体精、气、神的充分体现,而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赖气血奉养而精明。根据中医“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针灸临床历来注重“形与神”而强调以“神”为主。
进行针灸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种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合理的针灸。针灸就其保健延年、美容美形方面可谓形神兼备,以神养形,以神治形,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积极因素,调理脏腑,运行气血,使肌肤得濡润,毛发获滋养。若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面容憔悴,皮肤苍老晦暗、弹性减弱,皱纹渐增,腹部脂肪堆积等,可以通过针灸调节使其精充气足,容光焕发。
2、通经消斑
进行一些斑块的消除也是很大的作用的,在生活中你就要进行一些合理的针灸措施。黄褐斑,临床上很常见,是指对称性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斑,好发于鼻部、额部、颧部、口周和面颊等处,多无自觉症状。
发生褐斑的情况一般就会和患者的自身的身体条件相关,进行针灸也是对身体的一种调节。根据临床观察认为黄褐斑往往与一些妇科疾病相关,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妇女以血为本,其生理特点,则以经血为重点,首重调经。脏腑和调,精气、津血上荣,黄褐斑自然消退。针灸既可以改善局部盆腔的血运,又能通调面部血运,既调整了内在脏腑功能,又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3、祛痤疮
在生活中我们始终会被一些疾病缠身,进行针灸也是一种面对痤疮的良方。痤疮,又称“粉刺”,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若不及时治疗或防治不当,可遗留终身难愈的瘢痕而影响容貌。现代医学认为痤疮主要与雄激素、毛囊和皮脂腺内微生物有关。
神经性皮炎为病症名。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癣化为主症的慢性皮肤炎症。属祖国医学“顽癣”范畴。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摄领疮”,因其好发于颈部,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须坚,抓之如朽木。”临床特点为皮肤苔藓化,肥厚粗糙,瘙痒剧烈,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常数年不愈,愈后易复发。多发生于颈、肘、骶等部位,以皮肤瘙痒、苔藓化为特征。根据皮损范围大小,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两种类型。本病常呈慢性,易于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壮年。其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现代西医学治疗一般采用镇静或抗组织胺药、x线照射及封闭疗法等,但多不能根治。
神经性皮炎在中医学中称为“干癣”、“牛皮癣”、“摄领疮”等,又因其顽固易发而称之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曰:“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著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外科正宗·顽癣》也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皆属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历代医家临床上多用凉血清热疏风、养血润燥、健脾渗湿等法为主,并配合外治。一些医籍,如《儒门事亲》、《本草纲目拾遗》等还有用针灸方法治疗顽癣的记载。
现代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始见于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献多是用针灸疗法和外治法960年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内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比较普遍;针灸治疗则以皮肤针的应用报道较多。70年代,一些新的穴位 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水灌疗法等,中药局部注射也用于治疗本病,使临床疗效有所提高。自80年代以来,除了在临床上获得较大进展外,还开展了有关神经性皮炎防治的实验研究。如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的脑电图检查显示,此类患者大多数表现为界限性异常和轻度异常脑电图,异常率为622%,远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的异常率(274%)。有人通过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学疗法进行探索,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原因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对此病患者做说服教育以及避免再 ,可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之一。对一组神经性皮炎病人进行针灸治疗前后的血浆亮氨酸脑啡呔样物质(LEKIS)含量测定,发现针灸治疗后血浆中LEKIS比针灸前有明显增高(P<001),而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浆中LEKIS无明显变化。据统计,目前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一般在90%左右。
详见百科词条:神经性皮炎 [ 最后修订于2015/6/24 14:49:28 共90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 治疗扎针的文言文说法
病入膏肓bìngrùgāohuāng〖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典故〗成公病重,打算去聘请医术高明的人来给自己治病。
医生还没到来之前,成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人在自己的肚子里谈话。一个说:“成公这回请的人,医术十分高明。
那个医生来了,用药会伤害我们。这回怎么逃哇?”另一个说:“不用怕!我们呆在肓之上,膏之下,那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生也拿我们没办法。”
第二天,医生到了。详细地望闻问切之后,叹道:“这个病,我的医术无能为力。
因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我的药力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医生说罢,面带惭愧之色。
成公听后说:“这是良医呀,所诊之病情,与我昨夜所梦,完全吻合。虽不能治,我也要赠之厚礼而送归。”
后人遂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情严重,无药可医的程度。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
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了。
2 文言文《针术》的翻译殷元礼是云南人,擅长医术。因为遇到了贼寇的叛乱,就逃入了深山。一天,天已经很晚了,他距离村子还很遥远,害怕遇到虎狼。他从很远看见前面有两个 人,就急忙追赶过去。追上他们后,那两个人就问殷元礼是从哪里来的,殷元礼就告诉了他们自己的家族籍贯。那两个人于是拱拱手说:“原来是名医殷先生,我们 仰慕您已经很久了!”殷元礼转过来问他俩。二人自称姓班,一个叫班爪,一个叫班牙。二人又说:“先生,我们也在一间石室避难,幸好可以住宿,冒昧地委屈您 到我们住的地方,并且想有求于您。”殷元礼高兴地跟随着他们。一会儿到了一个地方,石室依靠着山谷。二人点燃柴木代替蜡烛,殷元礼这才见到,二人容貌身躯 都很威猛,好像不很良善。殷元礼没有什么办法,也就听从二人的安排。又听到床上有 的声音,仔细一看,就看见一个老妇人僵卧在床上,好像很痛苦的样子。 于是殷元礼就问道:“是什么毛病?”班牙说:“因为这毛病,想求先生您医治一下。”于是他就用火把照着床,请殷先生近前查看。就见老妇人鼻子下面嘴角的地 方有两个赘瘤,都像碗那么大,老妇人说:“这两个瘤子痛得不可以触摸,已经妨碍饮食了。”殷元礼说:“这病很容易治的。”于是他拿出艾团,为老妇人针灸了 十余下,说:“隔一晚上就可以好了。”二班大喜,烤了一块鹿肉来招待客人;并没有什么酒饭,只有一块肉。班爪说:“时间很仓促,不知道客人您的到来,希望 您不要因为我们的冒失而见怪。”殷元礼吃饱后就睡觉了,用石块当枕头。二班虽然诚朴,但粗鲁莽撞让人恐惧,殷元礼辗转反侧不敢熟睡。天还没亮殷元礼就招呼 老妇人,问她的病怎样了。老妇人刚醒,就用手去摸,那瘤子已经破开结成了伤疤。殷元礼催促二班起来,用火照着,在伤疤上敷上药屑,并说:“一定会好的。” 于是殷元礼就拱手和二班告别。临走二班又送给殷元礼一块鹿肉。
后来又过了三年,殷元礼和二班也没什么联系。一次殷元礼因为有事进了深山,在路上却遇上了二只狼,被阻住道路不能前行。太阳已经偏西了,狼群又到 了,殷元礼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狼扑向殷元礼,殷元礼倒下了;几条狼争着去咬他,衣服都被咬碎了,殷元礼想自己一定会死的。忽然来了两只老虎,那些狼都四 散逃走。老虎大吼一声,群狼因为害怕而伏在地上。老虎把狼都扑杀尽了,之后竟然离去。殷元礼很狼狈地往前走,又害怕没有投宿的地方。忽然遇到一个老妇人, 老人看到殷元礼的情状,说:“殷先生怎么吃这么大苦!”殷元礼很凄然地把自己的经过说了一遍,又问老人是怎么认识自己的。老妇人说:“我就是那年你在石室 中针灸治瘤子的老人啊。”殷元礼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他便要求寄住一晚。老人引他进入一处院落,灯火已经点上,老人说:“让我来伺候先生您吧。”于是老人拿 出袍裤,让殷元礼换下破败的衣服。又摆上酒水,肯切地劝他吃喝。老人也拿出陶碗来自斟自饮,谈话饮酒都非常豪爽,很不像女子。殷元礼问:“先前那两个男 子,是您老人家什么人呢?怎么没见到他们?”老人说:“两个儿子被我派去迎接你,还没有回来,一定是迷路了。”殷元礼被他们的义举所感,不知不觉就多饮了几杯,在座席间睡着了。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殷元礼四下里看了看竟发现根本没有房子,自己独自一人坐在岩石之上。
3 中国古代针灸医书1、《黄帝八十一难经》 (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 (战国?)
3、《黄帝明堂灸经》 (唐?)
4、《灸膏肓俞穴法》 (北宋医学家 庄绰。)
《针灸资生经》 (南宋针灸学家 王执中)
《备急灸法 》 (南宋针灸学家 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 (金代针灸学家 何若愚)
《针经指南》 (金元时期针灸家 窦默)
《针灸四书》 (元代针灸家 窦桂芳)
《针经摘英集》 (元代医家 杜思敬)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元·王国瑞)
《金兰循经取 解》 (元·忽公泰)
5、《针灸大全》 (明代针灸学家 徐 凤)
《奇经八脉考》 (明·李时珍)
《针灸聚英》 (明代针灸医家 高 武)
《针炙节要聚英 》 (明·高 武)
《经络全书》 (明·徐曾)
《针灸问对》 (明·汪 机)
《针灸集成》 (明·作者不详 廖润鸿刊)
6、《针灸逢源》 (清代针灸学家 李学川)
《太乙神针心法》 (清初针灸医家 韩贻丰)
《灸法秘传》 (清·金冶田传 雷少逸编)
《绘图针灸易学(图说)》(清代针灸学家 李守先)
7、《针灸传真》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孙秉彝)
《针灸真传》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
4 《针灸三字经》全文针灸三字经》
针灸术 自古传 有记载 数千年 古圣贤 著书篇 积累下 好经验 千古辈 代代传 叠国宝 树人寰 万万年。学针灸 心莫乱 若想学 并不难 勿浮燥 莫嫌烦 先读经 后继典经络歌 甚看好 容易记 用得着 循经脉 取穴准 遇临症 心明了起诸厥 愈瘫痪 解病苦 除患难 凡疾病 皆能痊 论病种 甚广泛 医疼痛 特明显 妙法存 效果显 诸前辈 好经验 应继承 虚心学 好心态 不间断 针一到 立刻验 保健康 乐无边。省资源 少花钱 即经济 又简便 大众欢 随师承 用心力 内气潜 只半年 执着劲 勤奋全 若求精 伴终生。有一技 能立身。添合乐 己获安 救人命 保亲眷 无病苦 身康健 享天年。针是针 灸是灸 论针灸 切莫混。针去病 人畏痛 有疑虑 是常情。灸去病 恶瘢痕 医者心 务端正。患人虑 解释清 愿去病 勿惊恐。 存疑惧 扰内气 不利病。为医者 有仁心 医患合 速去病。下针前 验针具 莫等闲 古九针 用不同 泄内气 散痈肿 体衰弱 样五夺。察气色 设先防。溃痈疡 明补泻 忌虚阳 保安康。医者技 是首宗 患之凭 首由从 先定气 内劲生。心气定 指随应。勿邪视 勿旁听 辨准穴 押手擎 指针尾 通神情 内意在 体意生。针直入 气贯通 毫发具 千斤凭 双手合 定盘星 取斜剌 论应从 指法熟 不生痛。剌手正 如握虎 探准穴 欲擒龙 双手间 一有行 另手从 沿途行。指持针 紧握柄 开皮速 莫乱气,居有地 锣纹转 如箭矢 锋尾涧。于天部 稍事停 随动气 手法行 若留针中部存 术语名 天地人。除沉疴 随息入 内外应 一息贯 半息提 随呼吸 补泻宜针内入 患吸气 纳真元 于患补欲开泻 急吐气。子午凭 流注通 兜率合 千斤顶 卧藏龙。
5 寻文言文翻译,急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6 神医华佗文言文及注释原文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 ,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译文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 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象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注释)往:前往 立:马上 县:通“悬”酢:同“醋” 逆:迎面 塞:堵住 欲:将要 就:靠近 驻:停止造:到……去
《针灸大成》-现存版本 2006年7月14日,姬女士将珍藏多年的祖传医书古籍首次拿出展示,书画鉴定家将其中的《针灸大成》鉴定为珍贵的医学古籍,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更具有医学实用价值,为我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 在众多医学古籍中,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沈广杰,认出了医学古籍瑰宝《针灸大成》10卷,该医学古籍封面上,还印有“内附铜人明堂全图”字样。《针灸大成》扉页上,印有“道光癸卯秋镌”、“会稽章廷珪”、“经余堂梓行印”等字样。该书由赵文炳作序;目录有周身穴位图、针道源流、刺热刺虐论、奇病论等,并附有“针灸铜人”全图。 沈广杰介绍说,姬女士珍藏的《针灸大成》,为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会稽章廷珪重修该书的刻本,于清代道光癸卯秋,由经余堂梓行重新印制。“针灸铜人”是古代医学教具,《针灸大成》是诠释“针灸铜人”周身所有穴位的教科书,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更具有医学价值。史料记载,“针灸铜人”是古代供针灸教学用的以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两代也曾制作,对经络腧穴直观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针灸大成》记载的针灸穴位,与明代“针灸铜人”身上穴位,完全吻合。
针灸疗法的历史文化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起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的历史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历代针灸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刺法灸法的内容不断充实,理论不断完善,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2023-08-21 04:26: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2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