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商穴的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少商穴的功效,第1张

1、功效:清热利咽、醒脑开窍、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

2、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善调气血阴阳之逆乱,开窍启闭,醒脑宁神,用于治疗经络闭阻、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的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等神志病变

你好,不知你指的是以下内容否:

30岁前灸“肺俞”

  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固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林国华介绍,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施灸频率不拘时灸,即感到身体不适或即将感冒时,或进食冷饮后施;随年壮灸,即在农历生日当天灸,小儿可灸5分钟左右,青年灸15分钟左右。此外,转季灸,即每月灸两次,分别在转节气的前1-2天施灸。

  30至50岁灸“足三里”

  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林国华说,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肺俞穴,频率可不拘时灸。“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50岁后灸“关元”

  步入老年,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脱发白发等症。《医经理解》记载:“关元,在脐下三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该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艾灸方法同肺俞穴,最佳频率为一日一次,亦可不拘时灸。

望能帮助到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常用配穴法 41 本经配穴法 42 表里配穴法 43 阴阳配穴法 44 上下配穴法 45 前后配穴法 46 左右配穴法 47 远近配穴法 5 古代文献中的配穴法 51 主客原络配穴法 52 八脉八穴配穴法 53 子母补泻法 54 泻南补北法 6 特殊的按时配穴法 61 子午流注法 62 灵龟八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配穴法 1 拼音

pèi xué fǎ

2 英文参考

point patibilit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ints bin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oints associ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配穴法(points bination points association)指腧穴配伍的方法[1]。即在选穴原则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症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同时配合应用的方法[2]。

4 常用配穴法

常用的针灸临床治病时穴位的配伍方法有: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3]。古代文献中还有主客原络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等[3]。此外,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则是一种特殊的按时配穴法[3]。

41 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bin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bin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指选取同属于一条经脉的腧穴配合应用, 以防治本经及其内脏的病变的配穴方法[1]。即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发生病变时,就选取这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应用[2]。多用于治疗单一的脏腑、经脉病证[2]。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局部),同时取“尺泽”、“太渊”等[2];胃病选天枢(局部),同时取“足三里“等[2];督脉病脊强反折者,可取大椎、腰阳关、筋缩、命门诸穴等[4],均属本经配穴法。

42 表里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5]。指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表、里经穴两相配合应用[5]。即在表里相合的经脉上选配穴位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6]。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病症[2]。一般以原络配穴法(原络配穴法是指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配以表里经的络穴为辅[7])为代表,但不局限于此[6]。表里配穴法适用于一般常见疾病,在临证应用时,既可单选其表经腧穴,也可选里经腧穴[2]。如胃胀满疼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配足太阴脾经的公孙[2];癫、狂、痫,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和手少阴心经的神门[5];咳嗽取太渊(肺)与合谷(大肠)[6];肝病取太冲(肝)与阳陵泉(胆)[6]等。

43 阴阳配穴法

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配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配后溪治盗汗;复溜配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两经如属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8]。

44 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superiorinferior points bination superiorinferior points 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9]。指将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应用的配穴方法[1]。上,指上肢和腰以上;下,指下肢和腰以下[9]。即上下部穴位两相配合应用[9]。此法临证应用很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症[2]。如失眠,上取神门、心俞,下取三阴交[9];脱肛,上取百会,下取长强[9];牙痛取上肢的合谷,下肢的内庭[10];偏头痛,上肢取“外关”,下肢取“丘墟”[2];头项强痛上取“天柱“,下取“昆仑“[2]。胃痛取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10]等。古代文献记载的八脉八穴配穴法,也属本法范围[9]。

45 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bination 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association )为配穴法之一[11]。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11]。前,指头面、胸腹;后,指枕项腰背[11]。前后配穴即前、后部穴位两相配合应用,多用于五官及内脏疾病[11]。如舌强不语,前取廉泉,后取哑门[11];咳嗽气喘,前取膻中、天突,后取肺俞、定喘[11];胃脘痛,前选中脘、建里,后选胃俞、脊中[2];胃痛取腹部的中脘、梁门,背部的脾俞、胃俞[12];咳嗽气喘取胸部的膻中、天突,背部的定喘、肺俞[12]等 。

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可归属前后配穴法类[11]。

46 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leftright points bination leftright points 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13]。又称双穴并用法[13]。指左右相对两穴同时应用的配穴方法[1]。根据经络循行左右交叉的特点取穴,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2]。多用于治疗头面、四肢、脏腑的病症[2]。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2]。又如心悸、心痛,取两侧的心俞和神门[13];头痛取两侧的太阳和列缺[13];呕吐取两侧内关[14];胃病取两侧胃俞[14]等。呕吐取两侧内关等[14]。

47 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distalproximal points bination distalproximal points association )为配穴法之一[15]。指远离病痛部位的穴与近部穴的配合应用[15]。远近配穴法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症[2]。如胃痛近取中脘、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腰痛近取肾俞、腰眼,远取委中、昆仑等[15]。

5 古代文献中的配穴法 51 主客原络配穴法

主客配穴法(hostguest points bination hostguest points association )为针灸配穴法之一。指主穴为主,客穴为辅,一主一客相配伍的配穴方法[1]。主客配穴法又称原络配穴法[16]。即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与其相为表里经脉的络穴为“客”[17]。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18]。如肺经有病取本经的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大肠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合谷,配以肺经的络穴列缺[17]等[18]。因本法以取本经的原穴为主,表里经的络穴为配(客),故又称主客配穴法[18]。其具体配用见下表:

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脏腑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偏历

列缺

公孙

丰隆

支正

通里

大钟

飞扬

外关

内关

蠡沟

光明

52 八脉八穴配穴法

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19]。又名八法配穴法[19]。见《针灸指南》。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19]。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19]。如内关与公孙相配,主治心、胸、胃部疾病;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列缺与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19]。

53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为针灸补泻法之一[20]。指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视病情之虚实可予以补母或泻子的补泻方法[20][21]。《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根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故亦称子母配穴法[21]。人体脏腑经络各分属五行;其五输穴也各配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20]。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20]。其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二法:一是取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来进行补泻[20]。如肝经配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肝经实证,可泻本经子穴行间(火);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经实证,可泻本经(金)子穴尺泽(水),或子经(肾经)的穴位,称实则泻其子(金生水);余类推[20][21]。二是取病变经脉的母经母穴或子经子穴来进行补泻[20]。如肺经配五行属“金”,肺经虚证,可补母经(脾经,属土)母穴太白(土);肺经实证,可泻其子经(肾经,属水)子穴阴谷(水);余类推[20]。临床上,此两法常同时应用,以加强疗效[20]。

54 泻南补北法

泻南补北法为配穴法之一[22]。《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肝),西方虚(肺),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它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22]。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心火则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去克金(肺)的作用,使金气得复[22]。水(肾)是木之母,金之子,补肾水可资肺母之虚,又可制火之亢,使火不克金,则金气当胜。金胜则能抑木[22]。所以说“子(水)能令母(金)实,母(水)能令子(木)虚。”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22]。并可据此原理推演;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肺实心虚,要泻肾补脾;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等[22]。

6 特殊的按时配穴法 61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point selection by middaymidnight flowing of qibloodpoint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是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21]。指以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五输穴进行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1]。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23]。系以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五输穴进行针刺治疗[23]。见《子午流注针经》。子午,代表时间;流注:指气血循行[24]。认为人体的气血循行,是从子时到午时,从午时到子时,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阖,开时气血就盛,阖时气血就衰[24]。因而主张以十二经的五输穴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变易,来决定某天某时治病应取的穴位[21]。

《针灸大全》载《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对开穴有具体记载[23]。总的原则:阳日、阳时取阳经五输穴,阴日、阴时取阴经五输穴[23]。即日时干支逢单为阳,逢双为阴[23]。十天干各配合脏腑和经脉,即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戌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三焦、心包络并入壬癸[23]。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23]。又如乙日于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穴少府等[23]。阳日逢阴时或阴日逢阳时无开穴,则可取用其相合日干的开穴,如甲日与己日通用,乙日与庚日通用等[23]。若相合时均无开穴,则可取十二经的子母补泻穴,称做子母互用[23]。

根据这种理论,按时取穴,如顺水行舟,获得更好疗效[24]。这种学说从总体来看,认识到人体经脉气血的变化受到自然界日、时变异的一定影响,有它合理的因素[21]。但有些内容尚待今后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加以整理提高[21]。

本法是以日期的天干为主,因称纳甲法;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23]。

62 灵龟八法

针灸穴位经典配伍应用大全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针灸是源自中国的一种传统疗法,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利用针法和灸法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以及调整人体的机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疗效。那么针灸的穴位怎么配伍应用,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 穴位经典配伍应用

  1、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之邪在表皆能疏解。

 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

 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

 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

 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

 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

 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

 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

 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

 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

 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

 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

 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

 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

 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

 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

 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

 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

 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

 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

 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

 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

 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

 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

 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挟胃属肝而络于胆。

 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

 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

 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

 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

 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

 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

 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里下死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

 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

 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

 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

 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

 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

 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

 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

 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

 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

 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

 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

 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温中救逆之功。

 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

 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

 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血。

 风、寒、暑、湿、燥、火六*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

 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

 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

 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

 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

 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

 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

 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

 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

 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

 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

 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要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

 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

 无可而不胜也。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