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呵护宝宝肌肤~ 婴儿皮肤湿疹的中医疗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温和呵护宝宝肌肤~ 婴儿皮肤湿疹的中医疗法,第1张

温和呵护宝宝肌肤~ 婴儿皮肤湿疹的中医疗法 小婴儿 的皮肤患婴儿湿疹,往往让爸爸妈妈心疼不舍。本篇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婴儿湿疹,除了如何预防婴儿湿疹的发生,也提供对宝宝较为温和的治疗方式,并且详细说明居家照顾注意事项,让每个宝宝都能够健健康康长大。

中医古籍里提到的婴儿湿疹

婴儿的皮肤是最细致完美的,但却也最薄嫩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内在诱发或外来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各种皮肤疾病。婴儿湿疹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到底婴儿湿疹是什么呢?宝宝皮肤上的红疹就是婴儿湿疹吗?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昆明院区中医儿科刘佳祐主任指出,婴儿湿疹,更精准的来说就是异位性皮肤炎,并非常见的婴儿脂漏性皮肤炎,两者常易混淆。脂漏性皮肤炎多见于六个月内的初生婴儿,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便能自愈。婴儿湿疹则好发于宝宝六个月至一岁左右时,在中医古籍中又叫奶癣、胎敛疮,奶癣之意就是指婴儿开始吃奶出现的症状,奶癣的「癣」跟现在皮肤疾病中的「癣」定义并不同。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有关于婴儿湿疹的纪录提到:「小儿头疮,眉间生疮」。以中医角度来说,婴儿湿疹乃因风溼邪气搏击气血发于颜面部,意即因体质过敏、风邪而引起婴儿颜面部的皮肤搔痒、干燥、红痒、丘疹、渗液等情况。

婴儿湿疹分两种类型

刘佳祐医师提到,婴儿湿疹从症状的表现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风热型,风热型的湿疹为风邪造成,皮肤通常太过干燥粗糙,症状为搔痒、红疹、脱屑。另一种为湿热型,湿热型的湿疹为湿邪造成,除了红疹,还会夹杂渗液,会有水泡及血水。

预防婴儿湿疹有妙方

不管是风热型或湿热型的婴儿湿疹,刘佳祐医师说明,得到婴儿湿疹的宝宝都因体质偏热性,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提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说明宝宝有心火而表现在婴儿湿疹这样的病症上,也是俗称的火气大。因此,预防婴儿湿疹的方式有下列几个原则:

1饮食尽量单纯,吃食物原型:

饮食往往是宝宝过敏的来源,宝宝开始吃副食品后,要避免太早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加工食品容易诱发过敏。此外,吃母乳的宝宝,也比较少有婴儿湿疹的状况,如果可以就多让宝宝喝母奶。

2注意食物属性:

给宝宝吃水果时要注意属性,风热型体质避免太燥热,所以芒果、龙眼、荔枝等属性偏热的水果,不建议太早给宝宝食用;反过来讲,湿热型体质就要小心比较湿以及属性比较生冷的水果,例如瓜类,西瓜、哈密瓜、火龙果等都要避免。

3写饮食日记:

找出过敏原对避免宝宝湿疹是很重要的一环,爸爸妈妈可以写宝宝饮食日记,纪录饮食,以及宝宝食用后的身体反应,了解什么食物会加重或诱发宝宝湿疹。奶粉有时也会是造成宝宝过敏的原因,有必要时也需要更换奶粉。

Tips:关于小朋友的体质调整

刘佳祐医师提供一个观念给爸妈参考,宝宝或小朋友体质属于稚阴稚阳,调整体质时不像大人是「如果燥热就吃什么退火」,只要平衡饮食,避免食物属性太燥热或太寒凉,小朋友自己就会随着生长调整。

婴儿湿疹的中医疗法

在中医疗法中,治疗婴儿湿疹有下列几种方式(吃药建议六个月以上,外敷与药浴出生后即可使用):

1吃药:

以一般科学中药等药粉,加进适量开水中(一包中药粉大约加入20~30CC的温开水),以匙喂的方式,不建议加进母乳或牛奶中喂食,避免引起交互作用,或造成宝宝有厌奶的反应。

2外敷:

除了内服,也能透过外敷的方式缓解症状。不管风热型或湿热型都可以擦芦荟类皮肤凝胶或乳液。芦荟具有止痒解热的功效,未使用完的芦荟产品可以放冰箱冷藏。风热型的湿疹如果出现干燥脱屑,可以擦紫云膏,其中含有紫草和当归的成分,可治疗干燥脱屑的皮肤。湿热型则建议用黄芩、黄连、黄柏三种药材磨粉制成的三黄粉。这三种药材在中医里都具有清热燥湿的疗效,将这三种药材磨粉过筛,直接抹在伤口上面可以帮助伤口愈合或收敛,效果很好,通常隔天就结痂。但是因为药的性味苦寒,要小心宝宝不要误食。

3药浴:

药浴是透过皮肤吸收的方式达到功效,以金银花、薄荷再加一点当归,让宝宝泡澡、洗脸,清洁皮肤。若宝宝不排斥,金银花、薄荷加上黄菊花泡开,让宝宝喝一点,都是很好又温和的治疗方式。

宝宝湿疹生活照顾守则

皮肤疾病的照顾,往往不容易,除了宝宝可能因此难受哭闹,睡眠饮食都会受到影响,除了靠药物调养,生活上还有各个面向要注意的细节,得靠爸爸妈妈每个环节一步一步有耐心的慢慢克服。

首先爸爸妈妈要懂得分辨病症,刘佳祐医师提醒爸爸妈妈,若宝宝不只脸部,嘴巴、 或四肢躯干都有疹子,又加上发烧,这就是病毒感染,不是一般的婴儿湿疹。另家中有上学的哥哥姐姐,要更注意,可能是肠病毒。婴儿湿疹除了脸部,较少出现在其他部位。

确认病症之后,接下来就是食衣住行上的生活照顾了。首先要注意温度及溼度,提醒爸爸妈妈,婴儿湿疹特别需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夏天若有需要可开空调,将温度降低至27~28度。让宝宝穿着透气的包屁衣。头面是身体的阳位,宝宝头部散热容易流汗,所以头部的包覆上不宜太多,冬天则要注意不要让宝宝处在温度落差太大的环境,例如因为天气冷就包很多件衣物,反而会让宝宝皮肤闷住不适。冬天睡觉时可以开暖气,宝宝有时包太多衣物睡觉,反而容易流汗,不利皮肤恢复。湿度则需要控制在50~60%。另外也可使用空气清净机,空气中的尘螨会加重婴儿湿疹的病情,所以空气干净会帮助皮肤的过敏或发炎反应不再持续。

除了外在环境,宝宝吃进身体的东西也要特别留意,副食品尽量吃食物原型:给宝宝的副食品种类不要太复杂,每一次尝鲜不要太多种,若有过敏,会无法分辨是哪一种食物引起。

内外环境都调整之后,可以再观察宝宝的睡眠品质如何,宝宝睡眠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宝宝睡眠充足有助改善湿疹。若宝宝晚上因为湿疹睡不好,可用金银花、连翘、竹叶帮助宝宝清心火(金银花、连翘、竹叶吃药建议六个月以上,至于外敷与药浴出生后即可使用金银花)。改善睡眠品质也是治疗婴儿湿疹、帮助宝宝身体恢复的手段之一。

最后就是帮宝宝洗澡时的水温不宜太烫,太烫的洗澡水反而容易引起婴儿湿疹的病灶(太过 或是洗澡前后的温差过大)。一般的沐浴精内含的清洁成分也可能 宝宝的皮肤,可以清水清洗即可,洗澡完要尽快帮宝宝擦乾,减少水分滞留皮肤的 。希望经过爸爸妈妈悉心的照护,每个宝宝都可以快乐健康长大。

刘佳祐

学历:长庚大学中西医双主修医学士、长庚大学传统中国医学硕士、阳明大学传统医药博士

经历: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台湾中医儿童暨青少年科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现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昆明院区中医儿科主任

 一、祛风类药

1防风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肺,脾经。

功效解析: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医学启源》记载,防风“主治诸风及祛湿也”。防风辛温发散,可治疗一切风邪,而且在祛风药物中作用比较温润,祛风而不伤阴液。皮肤科常用其与荆芥配伍,增强止痒之效,治疗湿疹伴瘙痒者。

现代研究:防风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等,有解热发汗作用,并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抑制组胺释放。

2刺蒺藜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风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风止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相配,增强止痒效力,用于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还可用与何首乌配伍,一补一散,既可养血,又能疏风止痒,适用于湿疹日久,血虚风燥,症见皮损肥厚、干燥脱屑、瘙痒甚者。

现代研究:刺蒺藜含挥发油、皂甙、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等。皂甙可以抑制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并能改善皮损部血液循环状态。

3全蝎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经。

功效解析:全蝎具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玉楸药解》中记载全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就是说其药力能够入络脉,祛除深藏于其中的风湿邪。因其祛风而止痒故可用治风邪入络引起的皮肤瘙痒。临床则多用来治疗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效果良好。全蝎与蜈蚣配伍使用,两药走窜搜剔,可以增强祛风活络、息风止痉的功效。另外,全蝎还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结的作用,尤适宜于风毒恶血蕴结肌肤引起的顽固性瘙痒、皮肤增厚者。

现代研究:全蝎含有蝎素、氨基酸、无机元素、甜菜碱、胆甾醇、蝎酸等成分,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全蝎与蜈蚣配合使用可达到止痒的原因,与两药均有镇静作用,可降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有关。但二药均有毒,用量过大可引起溶血反应,临床曾有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因此,使用时应注意剂量。

4僵蚕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解析: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僵蚕可治“皮肤风疮”。因其祛风止痒,多用于治疗湿疹伴皮肤瘙痒者;又因其有疏风热的作用,可治疗风热蕴结肌肤引起的湿疹,常与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药配伍使用。

现代研究: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惊厥作用,体外试验有轻度抑菌作用。

 二、祛湿类药

1苍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解析: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湿。因其有特异香气,还可以进行香疗,即中医理论所说的“芳香辟秽”。中医认为,身体异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机体内有湿热,体表孔窍是散味的“门窗”。香疗可以疏通体内代谢,祛湿热,让身体“门窗”自然散发清香。使用苍术时,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温,不宜用于有热象证候者。

苍术对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尤为适宜。如果伴有面色无华,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黄等脾虚症候,可与白术、茯苓、泽泻配伍使用。若伴胸闷恶心,腹胀等气滞症状,常与陈皮、厚朴合用,增强除湿理气的效力。

现代研究:苍术含挥发油,并含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皮损部位愈合。

2厚朴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湿消痰,温中下气除满的功效。中医认为,性味苦燥的药物可以祛除湿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湿邪,同时,因其性温可下气除胀满,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疗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常与苍术、陈皮同用,如平胃散。

现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对皮肤肿瘤有抑制作用。

3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渗湿健脾的功效。《世补斋医书》记载,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湿。皮肤科常用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泛发性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临床上多同山药、白术、薏苡仁配伍,达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参苓白术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湿汤等。

现代研究:茯苓含糖类、酸类物质,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的功效。因其性凉,能清热而利湿,又能健脾,临床常用治湿疹证属脾虚湿盛型。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如参苓白术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药外,还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对粉刺、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现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薏苡仁酯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作用。

5车前子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解析:车前子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车前子可利水道,除湿痹。且本药利湿而不伤阴,车前子利水作用大于清热作用。车前子与健脾祛湿药配用,可利湿止泻,用治湿疹水疱明显,皮肤湿烂者;与清热利湿药同用,增强清热效力,并通过利小便的作用使湿有出路,如配伍龙胆草、黄芩、泽泻、通草之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治疗证属湿热的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等。

现代研究:车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陈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解析:茵陈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其祛湿作用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还可用治小便不利,风痒疮疥。茵陈配伍清热药,如茵陈蒿汤,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的湿疹。

现代研究:茵陈含香豆精、茵陈酮、茵陈挥发油,有利胆解热作用,在试管内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7萆薢

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经。

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风除湿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萆薢为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祛风湿功效显著,能治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临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湿,治疗脾虚湿浊不化之急性、亚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萆薢含薯蓣皂甙,有抗真菌作用,并能扩张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归经:味辛、微,性温。入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藿香不仅具有芳香化湿、祛暑辟秽、和中止呕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气。《本草正义》记载,藿香芳香而猛烈,温煦而燥烈,能祛除阴湿邪,同时助脾胃正气,是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有效药物。皮肤科常用来治疗暑湿引起的皮肤病,如亚急性湿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气散。

现代研究:藿香含挥发油,促进胃液分泌,并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三、清热类药

1黄芩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经。

功效解析: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于清中上焦的湿热。金代医家张元素归纳黄芩泻热功效显著。皮肤科常用其治疗皮炎湿疹类过敏性皮肤病,辨证属湿热者。清代名医邹澍总结张仲景使用黄芩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黄芩与黄连配伍,清中焦之湿热。现代临床中也常使用黄芩与黄连配伍来增强清热燥湿力量。黄芩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对热毒疮疡有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黄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黄芩苷对皮肤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2黄连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解析: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热燥湿作用大于黄芩,并且对中焦湿热最有效,而且善于清心经实火。中医认为,火分为实火或虚火,实火多为外感邪气,治宜泻火,若外邪已伤阴则泻火同时还要滋阴。虚火为阴虚而不制阳,治疗宜滋阴,若阴损及阳则需阴阳共补,不过仍以滋阴为主。

黄连可内服或外用治疗湿疹、痈肿、颜面红斑等。黄连配伍黄芩、栀子可治疗急性湿疹皮炎类疾病,辨证属湿热证者,又因黄连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经有实火而兼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表现的,使用黄连尤为适宜。黄连制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单味黄连外洗亦有收敛止痒作用,可治疗阴囊湿疹、下肢湿疹。外涂黄连浸汁,可治耳道流脓。

现代研究:黄连主要成分是小檗碱,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同时还能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反应。黄连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黄柏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长于清泄下焦湿热,也是治疗湿疹最常用的外用药之一。内服可用于因湿热下注、瘀阻经络而引起的诸多皮肤病,症见焮红肿痛、溃破渗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对下肢皮肤病效果较好。若外用该药,还有清热燥湿,收敛疮面的作用。常与苍术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肤科对湿热见症明显的湿疹,手足汗疱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现代研究:黄柏含小檗碱,具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黄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

4龙胆草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析:龙胆草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龙胆草皆能治愈。可见其清肝胆热功效显著。因此,龙胆草常用于治疗以湿热为主证的急性湿疹、过敏性皮肤病,方用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赵炳南创制)等。龙胆草配伍苦参、栀子、黄柏、车前子效力更强。外用龙胆草单味药水煎冷敷,可以治疗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龙胆草含龙胆苦苷、当归苦苷等苷类苦味成分,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常见细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解析: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主药。《本草图经》就评价苦参“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因其清热燥湿止痒,治疗湿热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效果显著,且常用于治疗阴囊湿疹。内服外洗均有较好疗效。常与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湿杀虫,二药相合,煎水外洗,燥湿功力更强,且寒热相济,可以治疗寒热属性不明显的男子阴囊湿疹。

现代研究:苦参含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苦参碱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具有类似皮质激素的抗炎、抗过敏效果。

6玄参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解析:玄参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热泻火,又可滋养津液,所以热毒实证、阴虚内热证均可使用。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迁延日久,证属阴伤有虚热者,因病程较长,以致耗阴伤血,生风化燥。常见皮损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常有舌红苔花剥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医创滋阴除湿法,治疗此型湿疹,方用滋阴除湿汤,便以玄参为其中一主药。

现代研究:玄参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玄参煎剂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对多种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还具有抑制作用。

7白鲜皮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功效。《药性论》记载,白鲜皮可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为皮肤科常用药。常与苦参、地肤子配伍,煎汤内服、外洗,治疗风热湿毒所致的湿疹、外阴湿疹、阴囊肿痛。

现代研究:白鲜皮含白鲜碱、白鲜内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变态反应,减少病变部炎症渗出,促进皮损愈合。

8金银花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析: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治疗疮痈的要药。清代陈士铎对金银花大加赞赏,认为金银花最能消火热之毒,主张清火热之毒必用本药。临床中金银花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辨证属湿热而热象明显者。热象明显且有化毒趋势,常见皮肤大片红斑、丘疹,皮色焮红灼热,疼痛。常与连翘、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热毒,如五味消毒饮。

现代研究: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金银花茎叶提取物能明显的抑制真菌生长,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金银花水煎剂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9青黛

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归肝,肺经。

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热,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热解毒,消斑。临床上青黛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过敏性皮炎等,尤其适用于血热引起的皮肤红斑、热痛。外用可与黄柏、石膏等配伍。

现代研究:青黛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青黛中分离出的色胺酮对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络,清除湿热蕴毒。土茯苓汤最早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还是治疗梅毒的要药。作为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汤对于一般的“湿热”也有明显的功效。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毒以及湿热久郁的湿疹。

现代研究:土茯苓根茎含皂苷、鞣质、树脂等。土茯苓苷能给肌肤补充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人体自身对皮脂的调理,达到平衡。鞣质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养肌肤,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11马齿苋

性味归经: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解析: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血消肿的功效,对治疗痈肿毒热有明显疗效。如《医宗金鉴》记载的马齿苋膏即以马齿苋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血热毒盛的肿疡。现代临床多用其煎汤外洗,单味水煎剂有明显收敛、消炎、止痒作用,所以,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有渗出糜烂者。

现代研究:马齿苋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钾盐,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

12地肤子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地肤子具有利湿清热止痒的功效。《本草原始》记载,地肤子可以去皮肤中湿热,皮肤外湿痒。临床常用与白鲜皮、苦参、黄柏同用,煎汤外洗,治疗湿疹伴瘙痒者;与猪苓、泽泻、车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湿热,止痒。

现代研究:地肤子含苷类及生物碱、维生素A等,有保护皮肤、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类药

1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归心,肝,肾经。

功效解析:生地黄具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记载生地黄“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因其有凉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可用于治疗血热毒盛型湿疹。常与黄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润燥生津,也可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慢性湿疹。

现代研究:生地黄含地黄素、甘露醇、生物碱、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当归

性味归经: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解析: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 《本草新编》记载:“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当归尾破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虽然当归有头、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补血为其最大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证的慢性湿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养血润燥。

现代研究:当归含挥发油、酯类、菸酸、维生素A类等。当归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当归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归经:味苦,性凉。归肝经。

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因其性凉入肝经,可凉血、活血化瘀,临床上适用于血热型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应用时常与丹皮配伍。

芍药以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应用时有人常把两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补血敛阴,凡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赤芍活血凉血,凡血虚者慎服。

现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药苷、苯甲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肝经。

功效解析: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因其长于清理血分之热,所以可以治疗一切脏腑火热炽盛之实火病。常用于麻疹及其他热病发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红活或疹出不畅等。常与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现代研究:紫草含乙酰紫草素(水解后生成紫草醌)、紫草红、异丁酰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时对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丹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解析: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湿热久郁而致血瘀者。与金银花、连翘、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配伍,用于治疗疮痈肿痛。

现代研究:丹参含丹参酮类、丹参醇类、维生素E等,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丹参制剂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6白茅根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因其可凉血止血,同时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作用特点是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证而有阴津不足者,最为适用。

现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三萜烯、钾盐、白茅素、芦竹素、羊齿烯醇等,能抑制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其水浸剂有利尿作用。

7莪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本草经疏》记载:“莪术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所长。”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消瘀,行气止痛。临床用于病情迁延日久,湿热毒邪瘀热互结于肌肤的慢性湿疹。常与活血药配伍应用。

现代研究:莪术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并能促进局部微循环。

 五、补益类药

1白术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术炒用其健脾益气效力更强,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常用炒白术配伍党参、茯苓等,以健脾除湿,同时佐以清热药,如参苓白术散。

现代研究:白术能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金**葡萄球菌的能力。白术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复的作用。白术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的能力。

2党参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功效解析: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党参为常用补气中药,但其力量较人参弱,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都可选用。皮肤科常用其与茯苓、白术、黄芪配伍,以健脾益气,治疗湿疹属脾虚湿盛证。

现代研究:党参含皂苷、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生物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等,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补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熟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熟地黄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临床常用其与当归、白芍配伍,治疗湿疹迁延日久,有血虚证候者。

现代研究:熟地黄含地黄素、维生素A、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减少渗出的作用。

4沙参(南沙参、北沙参)

性味归经: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南沙参具有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参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参与北沙参虽是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药材,但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细分起来,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而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皮科用于治疗慢性湿疹后期,阴伤有热者。

现代研究:北沙参含生物碱,有降温、镇痛作用;南沙参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乌

性味归经: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何首乌具有养血祛风,补益肝肾,乌须黑发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可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补的良药,其功效又在地黄、天冬之上。临床常用何首乌与天冬、麦冬、白芍配伍以养血润燥,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而血虚风燥见症者。

何首乌的藤茎可入药,名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能养血安神,祛风止痒。《本草纲目》记载首乌藤:“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可以治疗失眠多汗、血虚身痛、皮肤瘙痒,特别适宜湿疹肤瘙痒伴睡眠差者。

现代研究:何首乌含卵磷脂等细胞新生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有利于皮损细胞新陈代谢和再生。

湿疹实际上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常发生于过敏体质的人。夏季气温高,人体的能量消耗大,抵抗力下降,容易使此病复发。此外,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烈、天气闷热、湿度较大,都是湿疹的诱发因素。

中医认为,湿疹是由于体质偏湿热,又加上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肌肤,以致皮肤出现潮红、红斑、丘疹、水疱、脓疮;病情日久,营血不足,化燥生风,使皮肤脱屑、皲裂、奇痒难忍。其中“湿”是主要病因。由于湿邪黏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通过内调外治的方法,既能疏风清热治本,又能燥湿止痒治标,双管齐下效果更着。

内调

风盛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症状为皮肤泛发潮红、遇风皮肤发痒甚至肿胀,舌质红,脉浮弦。

常用中药有:防风、荆芥、当归、生地黄、苦参、苍术、蝉蜕、胡麻、石膏。

热盛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损、红肿流水、瘙痒剧烈,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常用中药有:黄芩、黄柏、黄连、苦参、大黄、猪苓、蒲公英。

虚实夹杂型:此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多见于慢性湿疹。表现为湿疹日久不愈,皮肤变粗变厚,抓破可流黄水,患处皮肤色暗淡,身倦乏力,苔腻、舌质淡嫩,脉缓。

常用中药有:白术、茯苓、当归、丹参、白芍药、生地黄、地肤子、薏苡仁。

外敷

可由中医师针对患者的病情,选用苦参、黄连、黄芩、炉甘石、紫草、冰片、枯矾、雄黄等中药调制成药膏,外敷患处。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萸黄连的炮制方法 4 萸黄连的性状 5 萸黄连的质量要求 6 黄连的性味归经 7 黄连的功效与主治 8 萸黄连的炮制作用 9 黄连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0 萸黄连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萸黄连 1 拼音

yú huáng lián

2 概述

萸黄连为黄连的炮制品,方法为吴茱萸炙。黄连的炮制唐代已有,见《千金翼方》。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1]。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萸黄连色泽黯**,味苦,略带吴萸的辛辣味,吴茱萸能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1]。

3 萸黄连的炮制方法

唐代有润切和熬(炒)(《千金翼方》)法[1]。

宋代炮制方法有较大的发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还出现了微炒(《太平圣惠方》)、炒焦(《博济方》、制炭(《史载之方》)、酒炒(《扁鹊心书》)、酒蒸(《丹溪心法》)、姜炒(《旅舍备要方》)、蜜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蜜泔制(《小儿药证直诀》)、麸炒(《圣济总录》)、吴茱萸制(《圣济总录》)、巴豆制(《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炮制方法,炮制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烧存性”等要求[1]。

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心法》)、童便制(《原机启微》)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朴硝制、干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医学纲目》)、黄土姜酒蜜制(《本草汇》)、胆汁制、槐花炒(《景岳全书》)、酒萸制(《增补万病回春》)等[1]。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本草纲目》)[1]。“白痢加茱萸炒,赤痢用湿槐花炒,去槐花”(《先醒斋广笔记》)[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姜炙、吴茱萸炙等[1]。

黄连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1]。

萸黄连的炮制方法为: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稍闷润,待药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黄连片,用吴茱萸10kg[1]。

4 萸黄连的性状

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1]。质坚硬,气微,味极苦[1]。

萸黄连色泽黯**,味苦,略带吴萸的辛辣味[1]。

5 萸黄连的质量要求

黄连总灰分不得过50%,含小檗堿以盐酸小檗堿(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36%;萸黄连总灰分均不得过40%[1]。

6 黄连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中药大辞典》: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中华本草》: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

《汤液本草》:"入手少阴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7 黄连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药炮制学》: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1]。如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证治准绳》)[1]。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证治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1]。

吴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1]。如治积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的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

《中药大辞典》:黄连具有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的功效。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中华本草》: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名医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8 萸黄连的炮制作用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吴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1]。如治积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的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

9 黄连的炮制研究

黄连中含有小檗堿,黄连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甲基黄连堿,木兰花堿等[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实验表明,黄连切制时,宜在水温较低时进行,并尽量减少在水中的浸润时间,否则损失药效[1]。目前实际应用中,黄连多在用时捣碎,以避免在切制过程中成分的流失[1]。

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主要化学成分小檗堿、巴马汀、药根堿含量均无明显变化[1]。但也有报道证明,随着炮制温度升高,黄连中小檗堿含量有所降低,但炮制又可提高小檗堿在水中的溶出率[1]。生黄连中小檗堿的溶出率为5817%,酒、姜汁、吴茱萸炮制后溶出率约为85%,说明炮制对小檗堿在煎液中的溶出率有促进作用[1]。但也有报道与上述结论不同,认为萸黄连水煎液中总生物堿含量比生黄连水煎液降低868%,小檗堿降低1935%,巴马汀降低345%,认为这与吴茱萸汁制后降低黄连寒性的传统认识相一致;黄连用不同方法炮制后,小檗堿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黄连炭最为显著;但黄连拌酒晾干后,盐酸小檗堿含量比其他加热酒制法炮制品及生品含量增高;黄连以不同用量的白酒、黄酒炙炒后,对黄连盐酸小檗堿含量影响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却明显高于生品;微量元素Mn、Ca、Zn煎出率酒炙品也明显高于生品[1]。因此推论炮制加酒量和加热温度对黄连中生物堿含量及溶出率均有影响[1]。

黄连在加热过程中,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堿型生物堿——小檗红堿[1]。生药加热到130℃、1小时,或180℃、20分钟时开始生成,其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小檗堿相应减少[1]。加热也能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等发生结构变化[1]。提示要注意研究黄连加热与质量变化的关系[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研究表明,小檗堿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抗炎、抗溃疡、利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降低血糖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1]。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且均出现了炮制前未有的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1]。此外,黄连经姜汁制后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并优于其他炮制品[1]。

10 萸黄连的贮存方法

……

抗炎解热与免疫调节

黄连和小檗碱具有保泰松样的抗炎、解热作用。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但不影响白细胞数量,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能抑制细胞分裂,与秋水仙碱有协同作用;并能抑制细胞呼吸和抑制核酸合成,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比抑制正常细胞的作用为强。因此黄连是一味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药。

对消化系统

黄连和小檗碱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与抑制双向调节的功效。低浓度对平滑肌有兴奋作用,高浓度下有解痉作用。小檗碱有止泻作用,能显著对抗番泻叶等所致的小鼠腹泻。可能与消除炎症和消除肠壁水肿有关。黄连、小檗碱和黄连解毒汤对胃黏膜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显著对抗大鼠实验性溃疡。小檗碱有显著的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形成,促进结合型胆红素排泄。药根碱也有利胆作用,但较弱而持久。

对心血管的作用

小檗碱有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与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抗肾上腺素、抑制升压反射、抗胆碱酯酶等多种途径有关。黄连和其他生物碱也都有降压作用。小檗碱能兴奋心脏,增加冠脉流量,能显著提高心、脑和全身的耐缺氧能力,显著降低正常的和衰竭的心脏之心肌耗氧量。药根碱和小檗胺能缩小实验性心肌梗死的范围和减轻其程度。小檗碱和药根碱能拮抗肾上腺素引起心律失常的作用。可显著降低诱发的小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药根碱也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对血液、血脂、血糖的调节

小檗碱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小檗碱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小檗碱对实验f生高血糖症小鼠有降糖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脏糖原异生和促进葡萄糖酵解有关,与胰岛素分泌无关。

对体内过程的影响

小檗碱胃肠道吸收少,入血后很快分布于全身各组织,血药浓度低,在体内可被迅速代谢为碳酸盐类物质,经二便排出。

其他作用

中枢抑制:小檗碱和黄连多种生物碱有中枢抑制作用,而有镇静、镇痛作用。黄连生物碱尚有增加唾液分泌、降低眼内压、抗利尿、刺激ACTH分泌等多方面的作用。

黄连的应用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尤长于清中焦之热,治疗由于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 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或配黄芩 干姜 半夏 如半夏泻心汤。配石膏,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

湿热泻痢本品为治疗泻痢的要药,单用有效。

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

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消渴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消渴丸。

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

黄连妙方应用

黄连汤

黄连10克,将其放入药锅中,水煎30分钟,取汁,一日内分2~3次温服。主治发热、痢疾、呕吐等症。

黄连阿胶汤

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阿胶9克,鸡子黄10克,先将前三味药放入砂锅中,水煎30分钟,取汁,然后调入阿胶、鸡子黄搅拌均匀即可。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主治阴虚火旺、失眠心烦。

黄连解毒汤

黄连9克,黄芩、黄柏各6克,栀子9克,将四味一同放入砂锅中,水煎30分钟,取汁即可。每日1剂,分2次温服。此方具有清火解毒之功效,主治实热火毒所致的各种病症。

黄连粥

黄连10克,白糖15克,粳米50克,加水熬煮成粥。每日早晚食用。

黄连炒冬瓜

黄连10克,冬瓜250克,食盐、味精各2克,酱油、料酒各5毫升,葱花、姜末各6克,炒制。佐餐食用。

黄连蒸猪肚

黄连10克,猪肚250克,食盐、味精各2克,葱花、姜末各6克,酱油、料酒各5毫升,蒸至猪肚熟透即可出锅。佐餐食用。

黄连三子茶

黄连5克,女贞子、枸杞子、沙苑子各10克,将几味放入保温杯中,以适量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

使用黄连的注意事项

(一)使用黄连出现不良反应需注意

用量过大

过量服用黄连可出现恶心、呕吐、气短、发痉。常规剂量则较安全。临床上有因腹泻静滴黄连素诱发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症者。应尽量避免使用黄连素针剂。

过敏反应

口服黄连粉或黄连素、注射黄连素均有发生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几分钟内发生,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全身皮疹、发热,甚至喉头水肿、神志模糊、血压下降,出现过敏性休克。

药不对证

黄连属大苦大寒之品,泻火力强,易伤阳气。

(二)黄连服用禁忌

黄连适合人群

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

黄连食物相克

黄连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白僵蚕;畏款冬;忌猪肉。

黄连素 

(一)黄连素是什么 

黄连素属于生物碱,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可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它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黄连素是众多治疗腹泻药物中最为大家熟知、价格便宜、服用简单、携带方便的药物之一。所以,几乎家家户户备有此药,无论出差还是旅游,黄连素更是人们的必备药物之一。许多人在腹泻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它。

虽然黄连素是良药,但不可乱用,应正确选用。首先,对于全身性感染疾病,不适宜选择黄连素,因为它口服吸收极差,几乎停留在胃肠道,不易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所以只适合胃肠消化道炎症性疾病。

(二)黄连素的作用

对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的作用

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实,黄连素对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心律失常、癌症等疾病均有良好疗效。

用黄连素治疗高血脂症一个疗程(每日3次,每次03克,连服20天)后,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显著下降,对于因动脉硬化所致的冠心病及脑血管病有效。

黄连素亦有降血糖、尿糖的作用。糖尿病病人每日口服4次,每项次04克,服1-3个月后,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对心脏的作用

中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多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每日口服黄连素4次,每次04克,连服7-12天,能使心悸、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缓解或纠正心律失常。科研成果显示:黄连素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功能,从而降低因冠状动脉梗塞所引起的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对脑缺血的作用

黄连素对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亦有良好效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栓塞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如不及时控制,约有半数可诱发脑栓塞而致生命危险。由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及转归与血小板聚集力密切相关,所以抗血小板凝集剂如阿司匹林早已成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脑梗塞的有效药物。

黄连素如同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并且作用更为广泛,是比阿司匹林更加有效的药物。由于黄连素药源广,副作用小,易被病人接受,因而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具体用法:每日09克,分三次口服,连续治疗30天为一疗程,可用2-3个疗程。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6197 字) 展开全部内容

湿疹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近几年婴儿湿疹的发病率已高达70%,婴儿湿疹的病因虽复杂难辩,最重要的就是与遗传过敏性体质、胃肠道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紊乱、及外在因素如食物因素等有关。婴儿湿疹的治疗重在家庭护理,如果妈妈能正确调整食物结构、改善居住环境、避免宝宝接触容易致敏的物品,就能减轻湿疹的发病程度,甚至不发湿疹让宝宝安全渡过成长期。

儿童湿疹的抗IgE免疫治疗成为将来的展望

抗IgE抗体和免疫功能紊乱的平衡治疗的结合在免疫学对变态反应过敏的治疗上突显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免疫治疗能降低血清中的IgE水平是极为有限的,而康敏元益生菌活性专利抗过敏菌株一能有效降低血清中过高的IgE抗体水平,在IgE介导的变态反应中首创了对抗IgE抗过敏平衡免疫疗法,首次弥补了儿童湿疹的免疫疗法,康敏元益生菌在儿童湿疹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可有效减轻湿疹50%的症状负荷;康敏元益生菌活性专利菌株二能诱导免疫TH2向TH1免疫偏移的能力,这一新的益生菌免疫抗过敏热点来源于它能促进INF-γ干扰素的分泌,达到基因调节的能力,长期服用能改善过敏体质,增强“过敏儿”的免疫能力。

儿童湿疹家庭全方位护理

衣服最好穿全棉的。化纤面料的衣服不吸汗且易产生静电,让皮肤更干燥。

宁可少穿不能多穿。以背部不出汗、手足不冰凉为宜。出汗一方面使瘙痒加重,另一方面使皮肤防御能力降低,更容易感染细菌或病毒。

湿疹宝宝的饮食品种尽可能简单,高蛋白食物、坚果类食物及一些热带水果都容易过敏。

对于有食物过敏的宝宝,妈妈如果能每天记录食物日志,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可疑的致敏食物。

常见的过敏食物主要有:鸡蛋、牛奶、花生、坚果、芒果、菠萝等,但是对猪肉、鱼、蛋、豆过敏的宝宝也不少。

如果湿疹较严重,最好进行食物过敏的检测,帮助判断可疑的致敏食物。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避免过敏,只吃米糊等不含蛋白质食物,毕竟婴幼儿的营养是最重要的。

我们所住的环境中也存在不少的过敏原,如尘螨、霉菌、花粉等等,尘螨多喜欢存在于存积灰尘的地方。

家中应该经常清洗空调过滤网,清洗窗帘和布艺沙发,更换棉絮、枕芯;

霉菌喜欢存在于潮湿处,所以宝宝的洗浴毛巾要保持干燥、通风透气处,不要放在浴室,厨房、浴室的卫生死角要经常打扫;

花粉有季节性,最好能了解宝宝对什么花粉过敏,针对这种花粉进行居住地迁徙或佩戴特殊的防花粉口罩。

湿疹患儿在湿热的环境中更严重。冬季抱宝宝外出晒太阳补钙的话,建议在上午十点前或下午四点以后,阳光比较柔和不太热的时候晒太阳,避免加重病情。不要带宝宝在花草中玩耍,因为很多花草也是常见的过敏原。

总之,湿疹是一种患病时间长、反复发作、发病诱因非常多的常见病,儿童湿疹发病时间越早,过敏体质遗传基因越大,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儿童终身健康。康敏元益生菌抗IgE免疫基因调节对抗儿童湿疹将对过敏体质儿童带来康复希望。

古道瘦马王幸福

主方:

土茯苓60g  莪术10g  川芎10g  甘草6g  白鲜皮30g  苦参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有渗液者加黄连5g,银花12g,干性者加地骨皮10g  紫草15g。

主治:急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古道瘦马体悟:

此方是治疗急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卓有显效之方。

我最早是三十前从《干家妙方》一书中看到,作者是湖南老中医胡天雄先生,后又在《中医临床家---胡天雄》一书中,再次看到,胡老称其为皮肤解毒汤。

据胡先生介绍,本方出《续名家方选》(日本村上图基撰),分量为余所拟定。

原名从革解毒汤,据云为治疥疮之有效方。

原注云:

“不用他方,不加他药,奏效之奇剂也。”

经多年之临床观察,知本方对多种皮肤病有效,对过敏性皮炎效果尤著,对疥疮无显著效果,当是误认湿疹为疥疮也。

概皮肤疮疡,多湿热为病,而瘙痒则主于风邪,土茯苓解风湿热毒,故为此方主药。

凡皮肤病湿热胜而渗出旺盛者,方内有黄连、银花,收效殊佳;

其风热胜为干性者,瘙痒较剧,则以地骨皮、紫草易黄连、银花,大有凉血止痒之功,气血不足者,归、芪亦可加入。

因去“从革”二字,改用今名。

治疗皮肤病中的湿疹类病证,我过去一直以消风散为主加减,临床时有效时无效,很不顺手,一直想找一个疗效较好的方子。

经过查找文献,翻阅名老中医之医案,发现了这首皮炎解毒汤,验证于临床,确无虚言,治疗急慢性湿疹十中八九,心中甚为惬意。

该方简洁明了,很好掌握,易于加减。

我临床上因嫌其中个药量偏小,常增量,并加入其它药,效果更好,更显著。

现举二例示之:

验案一

患者:唐某某,男,11岁。

刻诊:全身搔痒,尤其是双臂双腿,泛红色暗深,因出小湿疹,痒甚,被抓挠的血痂遍布,惨不见睹;

身上其余地方散在痒疹,但不及腿臂集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饮食二便基本正常。

经省二院皮肤科诊断为湿疹,屡用西药和外用药膏无效,于是转治于中医,

余为其处方上方加减:

土茯苓60g  莪术10g  川芎6g  生甘草10g  地骨皮30g  紫草15g  苦参10g  白鲜皮30g  地肤子12g 

七剂 水煎服 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据其母云,真见效,已不痒了,也未见再出新疹。

效不更方,又续七剂,基本痊愈,仅双腿胳臂遗留暗红色印迹。

三诊调整上方为:

土茯苓60g  莪术10g  川芎10g  甘草6g  地骨皮10g  紫草15g  桃仁6g  红花6g  当归6g  赤芍6g  生地10g

十剂巩固治疗,后彻底痊愈。要求忌口三个月。

——《古道瘦马医案》

   中医 能治疗 湿疹 ,效果不错, 中药 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有效途径。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医治疗湿疹处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治疗湿疹处方

 1、中药配方: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山药15g,生苡仁30g,车前草1Og,泽泻15g,徐长卿30g,陈皮10g,茵陈10g,生甘草6g。胃纳不香者加藿香、佩兰;渗出多时加萆薢、苦参;有热象苔黄者去苍术加黄柏、滑石。能健脾除湿,养血润肤。

 2、中药配方:生地30g,白芍15g,当归10g,丹参20g,鸡血藤15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萆藓10g,茯苓皮30g,蛇床子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能养血疏风,除湿润燥。

 中医治疗湿疹需要循序渐进,因为湿疹的病情需要长时间治疗。如果选择西药,可在医师指导下选择普特彼他克莫司软膏,以及复方醋酸氟轻松酊,或 皮肤病 血毒丸。

治疗湿疹的中药药方

 湿疹症状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剥落,而不疼痛, 瘙痒 ,稍数患者有轻微的红肿,皮疹,脓疮,结痂而稍有疼痛。病程缠绵。

 湿疹治法养血熄风,杀虫 清热

 湿疹方药荆芥10g,白藓皮15g,当归10g,大黄10g,防风10g,百部10g,连翘10g

 用法共炒研极细末,每次6g,饭后两小时,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外洗法用艾叶一把,加鸽粪一把熬水,温洗秃疮后,再用温水淋洗一次,拭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