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看什么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小儿疳积看什么科,第1张

 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简单的方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1疳症

  (1)疳气:形体略见消瘦,而色稍萎黄,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脉细滑。多见于本病之初期。

  (2)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3)干疳: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无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2积滞

  (1)乳食内积:面黄少华,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黄或如米泔,伴有低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2)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

  3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医学(中医)上称之为“挑疳积”。

  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

  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

小儿疳积的症状

小儿疳积的症状,家长最担心的就是我们宝宝的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在宝宝的日常饮食上面都需要特别的注意,防止宝宝生病感冒,产生多种疾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儿疳积的症状吧。

小儿疳积的'症状1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对于疳证的“疳”的两种解释:其一为“疳”就是“甘”,这是因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过食甘而致。这是从某个侧面对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干”的含义,这是因为本病会出现消瘦,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等临床表现。

疳积常见证分型:

I型疳气:以脾胃运化不畅为特征,为疳积初起病情较轻之证。症见体弱面黄,躁扰不安,夜多啼哭,口渴喜饮,纳呆,嗜食异物,或食不知饱,腹胀或痛,扪之软而不坚,或手足心热,昼凉夜热,大便或泄或结。

指纹淡滞而沉,脉象弦细或涩。腹股沟可触及绿豆大皮下结节,手指螺纹微突起,亦可见腹部青筋隐隐若现。治宜理气健脾,消积化滞。

II型疳积:以脾胃虚弱、邪气渐盛为特征,大多由I型发展而来。症见体瘦神疲,毛发不荣,肚腹胀大,青筋渐露,纳呆,嗜酸、辣、硬食,烦渴引饮,夜啼不眠,或低热盗汗,或牙龈肿溃出血,或眼成雀目,大便为不消化食物、味酸臭,小便短黄或如米泔。指纹淡红或淡紫,脉细弱或数。腹胀而微坚,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大如黄豆,手指螺纹明显突起。治宜健脾消疳,除湿化积。

III型疳干:以脾胃虚极,邪实正虚为特征,属疳积重症,多由I、II型发展而成。症见精神委靡,形体羸瘦,头大颈细,头重颈软:鸡胸龟背,雀目不明,或声音嘶哑,哭似猫声,手足厥冷,爪黑面黧,饮食不进或索食不断,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大便或溏或完谷不化,溲频量多。

疳积病因

1、疳积乳食不节,伤及脾胃

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2、疳积脾胃虚寒薄弱

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3、疳积其他

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注意营养搭配:忌食肥、甘、厚、腻、生、冷及不易消化食物!

按需喂养:要定质、定量、定时,纠正贪食、零食、偏食饥饱不均等不良习惯。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

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胃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小儿疳积的症状2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可能患上疳积了:

1、孩子出现饮食异常的情况,如厌食、久久不咽饭、吃饭时间长等;

2、消化能力差,容易出现腹胀、大便异常,大便干燥或是便溏;

3、免疫力差,经常出现反复感冒、咳嗽,甚至肺炎;

4、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烦躁不安、精神状态差、难以入睡、睡觉不踏实、睡觉容易出汗等症状;

5、孩子出现擦眼、吮手指或磨牙的症状;

6、孩子生长发育缓慢、面黄肌瘦、头发枯黄稀疏、口气重、小便短黄或是清长等。

脾胃。疳症(疳证)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病位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可化生气血,若脾胃受损,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气血乏源,气血津液长期亏耗,日久患儿五脏六腑、肌肉筋骨等。疳证属于中医病名,主要是因为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形成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病症,一般好发于体质弱的幼儿。

常见证型有:①乳食壅滞型疳积。证见精神烦躁,夜寐不安 ,纳呆,腹胀形瘦,腹痛,磨牙,毛发稀疏,手足心热,大便泄秽,小便混浊,舌苔厚腻,脉滑数。治宜消积导滞,方用保和丸、消乳丸等。

②脾虚失荣型疳积。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发稀,厌食,腹大青筋、大便完谷不化,小便如米泔,舌淡苔腻,脉濡。治宜益气理脾,方用肥儿丸等。

③气血两亏型疳积。证见精神萎靡,睡时露睛,食欲不振,便秘或泄泻完谷不化,面色白,形瘦羸弱,四肢不温,啼哭无力,口唇干燥,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和胃,方用人参养荣汤等。

疳症

(1)疳气:形体略见消瘦,而色稍萎黄,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脉细滑。多见于本病之初期。

(2)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3)干疳: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无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积滞

(1)乳食内积:面黄少华,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黄或如米泔,伴有低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2)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治疗

莱菔子散 莱菔子6克,焙干研末。用温开水调服。

五香散 芡实、扁豆、玉米、黄豆均炒熟各等份,焙鸡内金1/4份。将五味均匀研成极细的粉末状,每服15~克,温开水送服,日3次。可连用1~2个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