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第1张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大家肯定不陌生,这是两千多年前,西汉甘延寿、陈汤远征郅支匈奴之后上书汉元帝奏书中的一句话,至今读来仍然震人发聩。

《前汉书》记载这次甘延寿、陈汤远征郅支匈奴,遇到了一支奇怪的部队,这就是网络盛传的罗马军团,甚至在甘肃还搞出了一个罗马后裔村。

人们认定此军队是罗马军团的主要依据就是在面对甘延寿、陈汤的汉朝军队时摆出了奇怪的阵法——鱼鳞阵。

我们从好莱坞古代战争大片中可以看到古代欧洲军团作战阵法,多是马其顿方阵、、龟甲阵、楔形阵。其中的龟甲阵和中国的鱼鳞阵毫无相似点,中国的鱼鳞阵是层层设防、步步为营,而欧洲的龟甲阵真的就是一个大王八壳子。

中国最早记载鱼鳞阵的是《左传·桓公五年》(鲁桓公五年乃公元前707年),郑国和东周王室打了一场繻xu葛之战,郑国采用鱼鳞阵,打败周王室,从此王室衰落,春秋开始。

(郑国)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

文中鱼丽阵即为鱼鳞阵,这也是中国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个阵法。据传是东周时期郑国国君郑子元有天吃鱼,看到鱼鳞排布而受到启发所创。也有传说是孙膑看到天上的鱼鳞云(我们今天说的地震云)有感而创,但此传言不足信,因为时间太晚了。

鱼鳞阵是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虽然是中国记载的第一个阵法,但随着后世战车退出历史舞台,此阵也就变异为其他阵法,例如前面陈汤他们所遇到的匈奴鱼鳞阵。

晋朝杜预在注释古代兵书《司马法》中写到:“《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法。”

古代战车乘载军士三名,中间驾车;左面掌弓,主射击;右面持矛握盾,主近战和防御。战车二十五辆为偏,甲士五人为伍。一军五偏,一偏五队,一队五车,五偏五方为一方阵。一队战车跟随五伍,即二十五人。步兵环绕战车疏散对形,可以弥补战车的缝隙,又可以替代车上受伤人员,保持战阵攻击力,有效杀伤敌人。

像上面所说繻葛之战,郑国军队摆出一个倒“品”字形战阵,左、右各一偏两个小方阵居前,担任第一次打击任务,中军五偏五方居后,承担第二次打击任务。

鱼鳞阵的特点就是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攻击力高,但是防御偏弱,尤其是后方中军位置。

此阵法随着战车的消亡,慢慢的也发生了变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前汉书》中所记陈汤所遇到的鱼鳞阵不过是一种步兵防御阵法,将步兵梯次配置,增加防御纵深,和以前的鱼鳞阵已经不是同一个阵法了。

亚历山大大帝

1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元前336年夏,亚历山大之父、古代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突然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各城邦国和色雷斯、伊利里亚等地的一些部落纷纷乘机叛乱或宣布独立。年轻统帅亚历山大首先率军进至巴尔干半岛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把色雷斯人击退至多瑙河滨。此时,过去曾与马其顿作对的底比斯人谣传亚历山大阵亡,乘机掀起了反马其顿的轩然大波。亚历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腊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这次暴乱平息下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杀一儆百,当机立断,火速挥师南下,以闪电般的速度出敌意外的出现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不惊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变成了一堆瓦砾,全部居民都被变卖为奴,只有过去和腓力二世或亚历山大友好或赞助过马其顿的少数人除外。

亚历山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毁灭,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臣服。随后雅典也表示臣服,并恳求宽恕。没过多久,各邦国又统一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之下,承认亚历山大为最高统帅。于是,亚历山大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大展宏图,组织对东方的远征了。

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又参与过对腓力二世的谋杀。据说,临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全部分赠他人。当时有位将领迷惑不解的问道:“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光,把什么留给自己呢?”“希望!”亚历山大干脆利落的答道,“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就这样,亚历山大怀着对无穷财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之战。他用以开始远征波斯帝国的军队,由步兵3万名、骑兵5千名和战舰160艘组成。波斯帝国却拥有数十万大军,战舰400艘。而且,波斯帝国面积比马其顿王国约大50倍,更何况远东古老而富足的埃及、巴比伦、腓尼基等诸多国家均已被波斯征服,并入波斯版图。尽管力量悬殊,但亚历山大善于从本质上看问题。他深知,波斯帝国虽国土辽阔,军队庞大,威名犹在,但其势以衰,内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是个意志薄弱、缺智乏谋的平庸昏君。而马其顿王国气势正盛,锐不可当。亚历山大借助一举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之余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突破敌防线,首战告捷,彻底摧毁了波斯人的士气和抵抗的决心,开辟了向亚洲扩张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战而降, 甚至把亚历山大视为将他们从波斯人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夏,亚历山大又在伊萨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击败了不甘心初战失败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和骑兵7千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开了与波斯的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决定性战斗。大流士三世经过精心准备,拥有骑兵4万、步兵100万、刀轮战车200辆和来自印度的战象15头,与亚历山大军队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斗智用谋,再次奇迹般的战胜了这位波斯皇帝。特别有趣的是,当仅有不到5万军队的亚历山大命令他的士兵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安卧休息、养精蓄锐之时,手握百万大军的大流士三世却因害怕夜袭令士兵彻夜不眠。波斯士兵全副武装,胆战心惊的整整站了一夜,个个无精打采,毫无斗志。次日,即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率精神饱满、士气高昂之军进入战场,熟练的运用其机动灵活的“马其顿方阵”,最终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古代东方的文化中心巴比伦,并为自己加了一个称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后,亚历山大又率兵从巴比伦出发,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波斯帝国的苏撤、波斯波利斯和矣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被手下一名总督杀死,弃尸于路旁。最终还是亚历山大在追赶途中发现了他的尸体,并将其送回波斯利斯,葬于波斯皇陵墓。

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

2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波兰语:Aleksander Jagiellonczyk;立陶宛语:Aleksandras Jogailaitis)(1461年8月5日—1506年8月19日),亚盖隆王朝的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

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为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四世的第四子,1492年在其父死后被选为立陶宛大公。在兄长扬一世•阿尔伯特国王于1501年6月17日去世后,亚历山大在当年12月12日继位为波兰国王。

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未能有效阻止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对立陶宛的侵略。

亚历山大五世

3亚历山大五世(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Ε',?~前294年)安提帕特王朝的马其顿国王(前298年或前297年~前294年在位)。

家庭背景

亚历山大五世是马其顿摄政卡山得的儿子,安提帕特的孙子。卡山得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杀害了他的遗孀罗克珊娜和年幼的继承者亚历山大四世,篡夺了马其顿的王位。亚历山大部下诸将领随即开始了争夺其遗产的继业者战争。在“继业者”中,卡山得控制着马其顿本土,并与其他将军们联合打败了安纳托利亚的统治者安提柯一世。卡山得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个妹妹结婚,生下的孩子就是亚历山大五世。这样,亚历山大五世就拥有了对马其顿王位“较为合法”的继承权。

主要事迹

前298年(或前297年)卡山得去世后,王位由其长子腓力四世继承,但是后者很快就死了。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五世与他的另一个兄弟安提帕特二世被宣布为马其顿的共同统治者。王国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亚历山大统治西部,安提帕特统治东部。亚历山大五世并与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救星)的一个女儿结婚。

两王共治的和平局面很快就结束了。安提帕特二世谋杀了他与亚历山大的母亲,可能是因为她在立场上支持亚历山大。继而他把亚历山大五世赶出了马其顿。亚历山大五世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和占据雅典的安提柯一世之子德米特里(征服城市的人)求援。皮洛士迅速进行了干预,把亚历山大五世重新扶上王位。亚历山大五世因此向皮洛士割让了边区的几个省。不久德米特里也来了。根据某些不确定的记载,已经没有什么报偿能付出的亚历山大五世企图谋杀德米特里,结果反为德米特里所杀。德米特里打败并杀死了仍在王位上的安提帕特二世,宣布自己为马其顿的国王。

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4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1220年—1263年11月14日),真名为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Ярославич,俄罗斯统帅和政治家,诺夫哥罗德公爵(1236年-1252年,1257年-1259年),1246年起为基辅大公,1252年起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的儿子。1236年,他被选为诺夫哥罗德公爵。他与瑞典侵略者和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的斗争,使俄罗斯的西北部地区免于被西方天主教国家征服。

1240年瑞典人在伊若拉河流入涅瓦河的河口地带登陆入侵俄罗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的诺夫哥罗德人与当地的拉多加人,于1240年7月15日在涅瓦河畔、现在的圣彼得堡附近击溃了瑞典军队。他因而得到称号:“涅夫斯基”(意即“涅瓦河的”)。在这次胜利后不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贵族赶出诺夫哥罗德。1241年,由于条顿骑士团的入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诺夫哥罗德人请回。他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抵抗骑士团。1242年4月5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距爱沙尼亚边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决定性地击败了条顿骑士团。这一战常被称作“冰上之战”。后来的历史学家们评论说,这一战挽救了俄罗斯民族。

当蒙古人势不可挡的骑兵蹂躏并征服了俄罗斯之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巧妙地与他们周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没有接受罗马教皇的自杀性的、与蒙古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建议,因为他知道在那个时代与蒙古人作正面对抗不可能获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开始扮演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与俄罗斯各公国之间的调解人的角色。1246年,金帐汗封他为基辅大公。1252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金帐汗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取代了他的兄弟安德烈•雅罗斯拉维奇。

作为基辅、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王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致力于统一罗斯北部的各个公国。1259年,他镇压了诺夫哥罗德人的起义。1263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从金帐汗国返回诺夫哥罗德途中于戈罗杰茨去世。他的遗骨后来被彼得大帝下令移至圣彼得堡。俄罗斯东正教会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一位圣徒,纪念他的节日为9月12日。

1942年7月29日,当纳粹德国的军队深入苏联腹地时,斯大林宣布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民族英雄。苏联军队设立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

5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1777年—1825年,1801年—1825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保罗一世之子。亚历山大一世由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父亲被杀后即位。

为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命,亚历山大采取自由主义的政策,设立所谓“非正式委员会”解决各类问题。1802年设各部大臣制。1803年颁布自由耕作法,宣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有可能得到解放。开办哈尔科夫大学和喀山大学。

对外政策方面,参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弗里德兰的会战中失败。1807年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得到法国支持,赢得了和瑞典、土耳其的战争,夺得芬兰和高加索的领地。1812年击退拿破仑对俄罗斯的远征。1814年率领俄罗斯军队进击到巴黎。不久活跃在维也纳会议上,作为有力的***之一,结成神圣同盟。1820年左右受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影响,排斥欧洲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公然推行反动政策,加强对国内和国外自由主义力量的压制。

性格优柔寡断、多疑、伤感,又极其自尊自傲,被称为“狮身人面像”。晚年沉溺于严重的神秘主义。

娶巴登的路易莎•玛丽亚•奥古斯塔(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有两个女儿。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

6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长子。

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着手国内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实行解放农奴政策,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国的近代化革命。俄国历史上有三次沙皇进行的改革,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外,分别是伊凡四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的革命运动仍无情镇压,致使革命团体活动不断增多。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试图刺杀沙皇。对外方面,努力试图废除1856年巴黎条约。1877年—1878年发生俄土战争。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是由于列强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会议的调停,俄国对巴尔干的野心被阻止。1881年3月13日在圣彼得堡被民意党成员炸死。

亚历山大二世先娶德国黑森-达姆施塔特的玛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娜•奥古斯塔•玛丽公主(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有8个子女,均未成年时夭折。后娶俄国的叶卡特琳娜•米哈伊洛芙娜•多尔戈鲁卡娅女大公,有3个子女:亚历山德拉女大公;尼古拉大公;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

7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1845年-1894年,1881年-1894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次子。

亚历山大三世由于害怕暗杀而经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被称为“加特契纳的隐士”或“革命的俘虏”。即位初期采取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模棱两可的态度。实施地方长官制,破坏地方自治。限制大学自治权。对待异族强制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迫害犹太人。占领中亚,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来自丹麦的妻子的影响下(其时丹麦在普丹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国产生反感。尽管此前的六位俄罗斯君主都为德意志血统,但是从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起,宫廷和贵族社会开始了俄罗斯化的进程。80年代末之后,因俄德关系恶化而亲近法国。亚历山大在位期间,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代,表面上欣欣向荣,但是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贫困,繁荣的基础是薄弱的。1894年因病去世。

亚历山大娶丹麦的玛丽亚•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德格玛公主(玛丽亚•费奥多萝芙娜)。有6个子女: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大大公;格奥尔吉大公;谢尼亚女大公;米哈伊尔大公。

亚历山大一世

8(猛烈的)亚历山大一世(苏格兰盖尔语:Alaxandair mac Maíl Coluim,意为马尔科姆之子亚历山大;约1078年—1124年4月23日)苏格兰国王(1107年—1124年在位)。马尔科姆三世的第四子,在兄长埃德加国王去世后继承王位。他由于对苏格兰北部的一次起义的无情镇压,而得到外号“猛烈的”。

亚历山大一世致力于苏格兰教会的独立和本地化。他建立了一些新的主教辖区,并在珀思郡(苏格兰原郡名)和英奇科姆修建了修道院。

亚历山大二世

9亚历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1198年-1249年)苏格兰国王(1214年-1249年在位)。

亚历山大二世为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之子。他支持英格兰贵族反对无地王约翰的叛乱,帮助他们在1215年迫使约翰签署了大宪章。但是在1217年,他承认约翰之子和继承人亨利三世为他的领主。1221年,他与亨利三世的妹妹乔安•金雀花结婚。

当乔安于1238年去世后,亚历山大二世再次结婚,妻子为柯西的玛丽。玛丽于1241年生下了亚历山大二世的继承人亚历山大三世。

1237年,亚历山大二世与亨利三世签订约克和约,在这份文件中确定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永久边界。

亚历山大二世在苏格兰国内加强王权,并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苏格兰的边远地区。

亚历山大三世

10亚历山大三世 Alexander III(1241年9月4日—1286年3月19日)苏格兰国王(1249年—1286年在位)。他是亚历山大二世国王之子,母为科西的玛丽(亚历山大二世的第二个妻子)。

亚历山大三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苏格兰的王位。1251年,还是孩子的亚历山大三世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这使得英格兰人企图在其未亲政时再度干涉苏格兰的内政。

1263年,亚历山大三世在Largs战役中打败了挪威国王哈康四世的入侵。他于1266年迫使哈康四世的继承者马格努斯六世向苏格兰割让马恩岛和赫布里底群岛。亚历山大三世的孙女玛格丽特在他去世后继承了王位。

亚历山大一世•卡拉格奥尔基耶维奇

11亚历山大一世•卡拉格奥尔基耶维奇(Краљ Александар I Карађорђевић,1888年12月17日—1934年10月9日)卡拉格奥尔基王朝的南斯拉夫国王(1921年—1934年在位)。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的次子。1904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贵族军官学校毕业。1909年,在他的兄弟格奥尔基•卡拉格奥尔基耶维奇的继承权被剥夺后,亚历山大一世成为塞尔维亚大公(王储)。

亚历山大一世在塞尔维亚军中服役,以第一军军长身份参加了1912年—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塞尔维亚军队总司令。1918年12月,亚历山大成为刚刚建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的摄政王。1921年8月17日,亚历山大一世加冕为国王。

由于国内各民族的不满情绪和骚动,尤其是克罗地亚人的独立要求,亚历山大一世转向独裁。1929年1月,他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开始独裁统治。为了强调他统治的是一个统一的王国,亚历山大一世把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

1934年亚历山大一世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时,于10月9日在马赛遭到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他与同车的法国外交部长路易•巴尔杜都在刺杀中身亡。

马其顿王国指的时间是从公元前800年到前146年间统治,最后被罗马所占领,这标志着了马其顿王国的最终灭亡。就像中国古代辉煌的秦朝一样,马其顿王国曾经也在当时***亚历山大的带领下达到过顶峰,征服其他三大洲,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么繁盛的国家走向了灭亡?

这就要从当时的统治者亚历山大说起了。亚历山大是著名的军事家和统治者,他被人们称为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他的贡献也是不言而喻的,早年的他聪慧、才艺突出,并且曾师在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身边,受到了他的教导,这些都为他后来成功奠定了基础。有这样一个传说,十二岁的亚里士多德看到一匹十分刚烈的马,其他人都认为这匹马不能够驯服,要求把他给处死。但是亚历山大就靠近那个马的身旁,对着他说了几句话,这匹马就立刻安静了下来。这让人们感到惊叹不已,更加认为亚历山大的与众不同。

亚历山大才能的凸显是从16岁开始的,他代替他的父亲统治马其顿,但是当时马其顿的人们在内心里还是不服从亚历山大的。真正的改变是在公元前338年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亚历山大充分展现了他的才能。他敏锐抓住了战争的时机,将敌人一网打尽,歼灭了希腊当时最著名的队伍——底比斯圣队,那时的他仅仅十八岁。这一场战役就建立起了马其顿人民对亚历山大的信仰,愿意跟着他一同作战。

但是仅仅的马其顿是不能满足年轻气盛的亚历山大的,于是他便继续前进先是统一了希腊全境,然后又向着中东地区进攻,轻而易举拿下了埃及。没过多久波斯和印度河流域都在他的统治之下。亚历山大与他的父亲是十分相像的,都十分擅长打仗。有一次亚历山大的父亲又拿下一块区域,把这个地方拿去给他的儿子瓜分。但是让人惊讶的是亚历山大竟然哭着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给他留着?让他亲自去征服。其他的儿子都高兴还来不及了,亚历山大竟然根本都不在乎,这也是为什么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原因。

但是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就逐渐变得不一样,逐渐地走下坡路。他十分的羡慕波斯人及时享乐的心态和挥金如土的生活习惯,于是在占领波斯之后便把波斯王国的王后和女儿都占为己有。不仅如此为了安抚波斯当地的士兵,还让波斯人去担任马其顿军队的将领。这两个军队虽然已经统一、合为一体,但始终有着间隙。

波斯的人凭借着自己的权利对着马其顿的士兵呼来喝去,打压打击。马其顿的士兵认为亚历山大已经不是当时的那个伟大的君主了,于是心里便存在着怨气。最终怨气在亚历山大占领印度时爆发了,原本的马其顿居民要求回到波斯、拒绝作战。亚历山大一开始由于面子同意了,后来人数越来越多,他便决定:如果再有原路返回的都按照叛乱的罪名处置。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以后的发展,最终走向灭亡是注定,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要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而马其顿除了以上的辉煌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贡献——马其顿方阵。这是早期的一种步兵作战方式,凭借着这种新颖的队形,战无不胜。这个部队总共由几部分组成:常备兵、轻装步兵、骑兵、辅助兵等等,这种作战方式其实和现代军队的编排极为的相似。一个马其顿方阵总共包含着大约几千人,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纪律严明,相互配合,是当时的一大创新。但是后来也不被采用,主要是因为这个方队里的步兵等都需要拿着长矛,这个长矛十分的笨重,并不方便作战。

这么厉害的方阵在当时会有解决的方式吗?当然肯定有。马其顿产生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三百年,而那时在中国遥远的东方早已经有了一本著作《孙子兵法》,里面不仅包括了各种武器还有作战方式。而且按照时间来时《孙子兵法》也比这个方阵出现的时间要早,怎么会克服不了这个小小的方阵?你觉得这个方阵怎么样?如果和《孙子兵法》碰上,你觉得谁会获胜?

当年蒙古军队凭借着杀伤力巨大的曼古歹战术,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而与之相类似的是,在欧洲早前亚历山大大帝也曾发明了一个马其顿方阵,凭借着这个阵法,亚历山大在欧洲几乎也是所向披靡。

只不过这两支“特种部队”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知道谁强谁弱,那假如这两支部队真的相遇了,又会有什么样的一个战争结果呢?

成吉思汗的曼古歹战术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曼古歹战术需要将军队分成三部分。

走在前面的是拿着弓箭的骑兵部队,其特点就是机动性高可以远程打击,等到对方追击的时候可以迅速逃离,通俗的来讲就是“敌跑我打,敌追我逃”,有一点游击战的味道。

这样的一支部队与敌军部队进行反复纠缠从而达到疲敌之效果。

——无论对方部队战斗力多么至高,精神多么的充足,这样几个回合下来,一个个便会变得无精打采,阵法也会被打乱,整体的作战力也都会下降很多,士气没了,战斗力也就小了。

在骑兵弓箭手后面的是近战战车部队,通过战马和战车的横行直撞,彻底打乱敌人的阵脚,从心理上给敌军对带去很大的压力。紧跟在战车部队之后,就是拿着砍刀的正规骑兵了。

因为经过弓箭手蹂躏之后的部队,本来已经身心俱惫,在经过战车那么一横冲直撞,战斗力几乎为0,拿着砍刀的骑兵部队就可以像砍玉米一样收割人头了。

偶尔在最后面还会有步兵部队,其实也就是收拾战场的,对于一些尚未死透的敌人来上最后致命一击,以及俘获那些准备投降的人。当年蒙古军呢正是仗着这样的一个阵型,完美的击败了欧亚大陆的其他国家。

综合的来说,曼古歹战术就是结合远程攻击和近战虐杀综合而成的打击战术,在冷兵器时代算是先进的战术了。

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出现之前军队打仗的时候都是一拥而上,各自为战,有点像散散乱乱的感觉。而马其顿方阵的特点就是可以将部队排列成高作战性能的一个战术方阵,通过长矛以及短刀的相结合,对敌人造成大面积的打击效果。

其实原理也特别的简单——由军队组成的一个作战方阵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前面的一些士兵拿着短刀。第2排和第3排的则是拿着一个长矛向前伸着,而给第1排的士兵形成一个完美的军事防护,第1排的士兵必须要求那些骁勇善战作战力比较强的。

当对方的单兵冲过来的时候,二排和三排的长矛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错的防御体系,让进攻的单兵难以近身。趁着这些单兵冲击之时,第1排拿着短刀的士兵可以给予其致命一击。对马其顿方阵的优势来说就是可以减少自我的伤亡性,但是攻击性比较弱,一般都是处于一种被动防御战争的状态。要是主动冲击的话方阵非常容易散,只能够慢慢的向前走。如果对方有强大的战车作战系统,很轻松就将这样的一个方阵给冲垮了。

等到后来,马其顿方阵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方阵和敌人进行冲杀的时候,会另外派出两支骑兵部队从两面的侧翼包抄过去,三角形的姿态进行围住,而这个时候马其顿方阵的长矛便可以发起冲击,一直向前跑,扎死一个算一个。由于侧翼退路完全已经被骑兵给拦住,这个时候对方的士兵一般都会选择投。

当年亚历山大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一个方阵横扫了欧亚大陆,毕竟方阵的作战系统要比单兵的作战的战斗力强悍很多。

曼古歹战术与马其顿方阵孰强孰弱?

其实如果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遇到了成吉思汗的骑兵部队,再加上曼古歹战术的话,马其顿方阵可能会失去其所有的战争意义,将会毫无胜算。

首先,蒙古军队有强大的骑兵部队,而且他们的弓箭射程相对较远,虽然缺少一定的穿甲能力,但还是可以给敌兵部队造成很大的损伤。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是穿着战甲上战场的,更多的为了轻便都穿都是普通的战衣,最多带上一块护心镜罢了。

而马其顿方阵本来也就是一个防护性的方阵,根本没办法发起主动的攻击。蒙古骑兵中的弓箭手完全可以利用超远打击毁灭方阵系统。

而且当年蒙古军队中还有着一定的战车部队,对这些战车部队稍加改装,在马身前面装上一根横棍,并且两边并装上大刀的话,先让战车战队向前冲,就可以冲破马其顿方阵,而且在方阵一旦被冲散,便成为了单兵作战的士兵,从而也就并没有那么强的战斗力量了。

蒙古骑兵本来杀伤力就比较大,机动性比较高,若是等到方阵冲破之后,蒙古骑兵在趁机杀入,那么马其顿方阵也就不存在了。

而后期的方阵虽然比较成熟,配上了骑兵部队和弓箭手部队,不过他们也是不可能耗过蒙古军队的曼古歹战术。因为曼古歹战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敌方部队进行扰乱,马其顿方阵的弓箭部队还有骑兵部队是在方与敌方交战之后才会出现的。

等到方阵骑兵还有弓箭部队出现的时候,可能方阵已经被打乱了,方阵一旦被冲散,从侧翼包围上来的骑兵还有战车根本不会对这些蒙古军队造成致命的打击,反而可能会被反向屠杀。

那么马其顿方阵有逆袭曼古歹战术的可能吗?

如果将马其顿方阵进行简单的改编的话,或许是可以击败曼古歹战术,毕竟曼古歹战术的特点就是先让骑兵用弓箭打乱对方的阵型,而马其顿方阵的特点就是军队排列整齐。

因此在战争初期完全可以让马其顿士兵拿出盾牌进行一个统一的防守。在蒙古弓箭手进行远距离攻击的时候就用盾牌挡住对方的弓箭不不前进也不后退。同时让方阵所配备的骑兵还有弓箭手埋伏在2边,等到蒙古骑兵接近之时,埋伏在两边的弓箭手赶快冲出来对蒙古弓箭手形成一个绝对的包围之势。

如果能够将这些弓箭手给包围住,并且能够消灭蒙古军队的这些先头骑兵,自然也就可以给后方的蒙古军队造成一个心理上的打击。

在蒙古先头骑兵被包围之后,马其顿方阵中的士兵可以放下盾牌并用弓箭发起远攻,只要是弓箭密度达得到了,无论是蒙古军队的战车还是后面的重骑兵都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从而可以减弱进攻之势。

然后侧翼的骑兵在进行配合攻击,很有可能会打败蒙古军队的曼古歹战术,不过这也纸上谈兵的理论猜想罢了,只是理论上说得过去,毕竟让一个士兵既会使用长矛又会使用盾牌,而且还是一个拉弓射箭的好手,是不太现实的。

而且打仗的时候也未必两侧都有隐藏并且做出伏击的地方,所以用马其顿方阵打败曼古歹战术,实在是理论性偏多。

其实二者真正较量的结果在历史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曼古歹战术的行程时间要比马其顿方阵晚了1000多年,马其顿方阵在西方经过了1000多年的优化变迁,仍然没有守住西边,被蒙古骑兵轻轻松松的给冲破了。毕竟当年蒙古铁骑的军事范围已经触及到了希腊等地。

马其顿方阵真的能够抵制住曼古歹战术的话,那么蒙古的铁骑也不会在那里如入无人之境了。

安基阿卢斯之战

917年, 6万罗马精兵阵亡沙场,西蒙一世乘胜追击,直抵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被迫求和。安基阿卢斯之战,东罗马帝国准备充分,结果被3万保加利亚士兵压着吊打,全军覆没。此战,东罗马帝国威望跌落谷底,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只好每年送“岁币”,求得北部安宁。

曾几何时,罗马帝国、安息帝国、秦汉帝国,三足鼎立,傲视环宇。罗马帝国名义上横跨欧洲、亚洲、非洲,但内部矛盾众多,外强中干而已。随着帝国分为东部、西部,罗马帝国辉煌不再,只有挨打的份。匈奴人、突厥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都能吊打罗马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被哥特人取而代之。东罗马帝国也是度日年,阿拉伯帝国崛起后,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经常出兵攻打东罗马帝国,夺取了大片土地,还多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后来,阿拔斯王朝衰落,北方的保加利亚人又入侵,东罗马帝国危机重重。

保加利亚人,据说是中亚突厥人的一支,在唐朝名将李绩、苏定方的打击下,迁徙到欧洲,并进入巴尔干地区。西蒙一世,保加利亚帝国的建立者,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类似于李世民、朱棣等以战争为荣的大帝。西蒙一世一生,4次围攻君士坦丁堡,让东罗马帝国元气大伤。

913年,7岁的君士坦丁七世继位,西蒙一世认为有机可乘,便亲率3万精锐征讨东罗马帝国。西蒙一世七战七捷,沿途罗马军团纷纷溃败,保加利亚士兵抵达君士坦丁郊外。此时,尼古拉斯摄政,他主张妥协,让7岁皇帝迎娶西蒙一世的女儿,结为亲家。

东罗马帝国妥协,女儿成为皇后,西蒙一世很高兴,不但率兵撤退,还归还所占领的土地。谁知,东罗马帝国很快就反悔了,君士坦丁七世没有迎娶西蒙一世的女儿,而是迎娶海军大将罗曼努斯的女儿。东罗马帝国眼中,保加利亚人还没有开化,与他们联姻是一种耻辱。

君士坦丁七世悔婚,西蒙一世非常恼火,感觉自己被耍了。为此,他决定率兵征讨东罗马帝国,再次攻打君士坦丁堡。既然悔婚,东罗马帝国也想到了会爆发战争,也做好了战斗准备。君士坦丁七世从小亚细亚、色雷斯等地抽调精锐,集中在君士坦丁堡,准备出征。

为了确保获胜,君士坦丁七世派人去联络塞尔维亚人、马扎尔人,让他们从北面偷袭保加利亚,与东罗马帝国夹击西蒙一世。对此,西蒙一世也针锋相对,他派人去联络阿拔斯王朝,希望能得到阿拉伯海军的协助。但是,东罗马帝国早有防备,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不愿意作战,但承诺保持中立。

917年,6万罗马精兵云集君士坦丁堡,其中骑兵15000余人,准备迎战保加利亚军团。罗马军团,单兵战斗力不如保加利亚人,但得益于发达的冶炼业,以及充足的财力支撑,罗马士兵的装备非常精良。例如,步兵装备铁质盾牌,重装骑兵则全副铠甲,骑兵还有护膝、护肩等防备。

西蒙一世麾下兵马约6万,但要防备塞尔维亚人、马扎尔人的进攻,参与战斗的士兵只有3万。此外,西蒙一世想击败罗马军团后,便攻城略地,所以带来大量的非战斗人员,一线战斗士兵也就2万来人。

装备上,保加利亚不如罗马,步兵只装备短刀、木质盾牌;没有重装骑兵,以轻骑兵为主,使用反曲弓、复合弓。

安基阿卢斯,平原地形为主,西部有少量的丘陵,东部则靠近黑海,这是双方决战的地方。罗马军团主帅是约翰、利奥,都是百战名将,经验丰富;保加利亚军团主帅是西蒙一世,皇帝御驾亲征。双方南北列阵,步兵、骑兵一起上,准备正面硬刚。

约翰的潜意识中,西蒙一世之前的战斗,都是以马其顿方阵与罗马军团交锋。马其顿方阵,一种奠定的步兵方阵,骑兵只是辅助部队而已。亚历山大时代,马其顿方阵风靡一时,在伊苏斯之战、高加米拉之战中大放异彩;号称百万大军的波斯帝国,就是败在马其顿方阵之下。

马其顿方阵之所以厉害,主要是之前的战斗太过“绅士”,直接正面硬刚,且对手缺少骑兵、弓弩兵。如果马其顿方阵遇到秦军弓兵、汉军骑兵,亚历山大只能灰溜溜地逃跑,一点脾气都没有。原因很简单,方阵侧翼太薄弱,只要骑兵能突破侧翼,方阵内部的步兵只能被宰割。

基于对马其顿方阵的了解,约翰下令骑兵突击保加利亚军团右翼,试图撕开这薄弱防线。如其所愿,右翼很快被撕开,保加利亚骑兵稍微一抵抗便后撤,罗马军团直接冲向中军,击杀保加利亚的步兵。表面上看,罗马军团进展顺利,实则上了西蒙一世的当。

西蒙一世没有摆开马其顿方阵,而是左右两翼部署骑兵,中路部署步兵,先吸引罗马军团攻击中路,然后两翼包抄,将罗马军团围歼。双方厮杀之际,西蒙一世派遣部分士兵穿上罗马士兵的盔甲,然后在阵中喊话,说约翰阵亡沙场,扰乱对方军心。

由于之前屡战屡败,罗马军团对保加利亚人有某种恐惧感,便信以为真,认为自己即将失败。就在罗马军团慌乱之际,西蒙派遣左翼骑兵投入战斗,利用反曲弓射杀;中路步兵、右翼骑兵也掉头厮杀,与左翼夹击罗马军团。即便如此,罗马军队凭借精良的装备,还是给保加利亚士兵带来极大的杀伤。

战斗中,西蒙一世的战马被弓弩射中,本人也受伤。西蒙一世换下马匹,继续投入战斗,保加利亚士兵斗志旺盛。战斗胶着之际,埋伏在西部丘陵里的骑兵突然杀出,约翰猝不及防,被小兵打死。主帅阵亡沙场,罗马士兵乱成一锅粥,纷纷溃败,西蒙一世乘胜追击。

一番战斗下来,6万罗马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副帅利奥灰乘坐小船,溜溜地逃回君士坦丁堡,西蒙一世兵临城下。此时,北方的塞尔维亚人、马扎尔人袭击边境地区,西蒙一世腹背受敌,只好率军返回,东罗马帝国躲过一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