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疖的临床特点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3收藏

蝼蛄疖的临床特点是,第1张

答案:A

考点:1.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2.疖的临床表现①有头疖:皮肤结块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②无头疖:皮肤结块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③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常见坚硬型、多发型。④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3.疖的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②暑热浸*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法1:如病人体表出现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痛,舌质红,苔厚腻等湿热蕴结表现,宜清热利湿,方用金薏汤;如病人体质虚弱,病程迁延,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等气阴两虚表现,治宜益气固阴,清热解毒,方选蓝芪汤。外涂黄连膏或如意金黄散蜂蜜调匀,口服四环素、麦迪霉素或肌注青霉素,并加用维他命B类药。如反复发作,可肌注胎盘球蛋白,也可用紫外线或超短波照射治疗。

方法2:治疗毛囊炎可以外用复方氯霉素洗剂。如果是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或者项部瘢痕性毛囊炎就需要在口服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的基础上加用异维a酸,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引起毛囊炎的主要病原菌是金**葡萄球菌,偶尔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者类大肠杆菌等。

方法3:一般毛囊炎可以恢复,期间可考虑局部热敷、按摩、理疗,可采用软膏治疗,此外,需要保持皮肤清洁,通常需要用稀释盐水清洗以减轻症状,还可以用碘酊或酒精进行消毒处理以减轻症状,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很多,但也比较复杂,因此在治疗中应谨慎,避免盲目治疗,生活中也应加强保健和护理。

方法4:毛囊炎是因为单个毛囊被化脓性细菌入侵,皮肤免疫功能下降的表现,可以形成局部红肿疼痛。严重的可以出现发烧,做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如果毛囊炎处于病变初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口服抗生素类药物,比如选择阿莫西林胶囊或者阿奇霉素分散片。经过抗炎治疗是可以治疗痊愈而不化脓的。如果抵抗力比较弱,或者治疗不及时,毛囊炎往往会产生脓液,需要切开引流。

方法5:出现了毛囊炎的症状是可以恢复的,可以考虑进行局部的热敷、按摩、理疗处理的,涂抹软膏进行治疗就可以的。另外,需要保持皮肤的清洁的,平时需要使用淡盐水进行清洗减轻症状的,另外也可以使用碘酊或者酒精进行消毒处理减轻症状的。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有很多,而且也很复杂,因而对于患者来说,在治疗的时候应该要慎重,切忌盲目的治疗,生活中还应该要加强保健和调养。

(一)疔概述本病属于中医疔的范畴,亦称疔疮,古称丁,是中医所特有的外科病名。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其病位发无定出,而以颜面、四肢部多见。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势急剧,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蔓延,是具有一定危险的外疡。

西医临床对于本病的概念包括以下内容,即发于颜面部的疔,相当于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发于手足部的疔相当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伴发于手足部感染,皮下隐见红丝上窜的红丝疔,相当于急性管状淋巴管炎;由疫死牲畜传染而发的疫疔,相当于今之皮肤炭疽;多发于下肢,腐烂甚巨的烂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气性坏疽。

(1)颜面部疔疮概述颜面部疔疮是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西医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其特征为: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痒或痛。因头面为诸阳之首,火毒蕴结,故反应剧烈,且发病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走黄而危及生命。

本病多由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或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炽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脏腑蕴热,发越于外,火毒结聚于肌肤而发为本病。

治疗1.火毒蕴结证(初期)症状疮头如粟粒,或麻或痒,红肿热痛,肿势显著,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方一黄连解毒汤来源《外台秘要》组成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方二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火毒炽盛证(成脓期)

症状疔疮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脓头出现,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腻,脉弦数。方一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方二①黄连解毒汤合②大承气汤来源①《外台秘要》②《伤寒论》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功效泻火解毒,峻下热结。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按语若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2)手足部疔疮概述手足部疔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由外伤引起,很少由血源性感染,致病菌以金**葡萄球菌为主。

中医认为,该病由火毒蕴结,血凝毒滞,经络阻隔,热胜肉腐而成。其诱因常为外伤,如针尖、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等,感染毒气;内因脏腑蕴热蓄积,两邪相搏,阻于皮肉之间,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发病。

治疗1.火毒蕴结证症状局部焮热疼痛、肿胀、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方一黄连解毒汤,来源《外台秘要》组成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各6克。

功效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方二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热毒炽盛证症状脓毒蕴结患处肿势增大,红肿显著,疼痛剧烈如鸡啄,患部中软而应指,功能受限;伴恶寒发热,食少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方一①五味消毒饮合②透脓散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外科正宗》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托毒溃脓。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酒少量通行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气血虚甚,不易溃脓者,加党参、白术、甘草;溃后脓水清稀,属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

(3)烂疔概述烂疔是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农民和士兵,发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创伤和泥土脏物等接触史,发病急骤,皮肉腐败,腐烂卸脱,容易合并走黄,危及生命。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是由气性坏疽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广泛性的肌肉坏死的一种发展的迅速严重性感染,可有气体或无气体产生,伴随着严重的毒血症。通常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广泛性挫伤,伤口内有死腔和异物存在或伴有血管损伤以至局部组织血供不良的伤病员,偶也发生于择期手术,尤其是下肢、结肠和胆囊手术后。主要致病菌是梭状芽胞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感染特殊毒气,加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凝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湿热火毒炽盛,热胜肉腐,毒气弥漫,则易并发走黄之症。

治疗1.湿火蕴结证症状患部灼热肿胀剧痛,皮肤出现水疱或大疱,疮面皮肉腐烂,有浅棕色混浊脓水溢出,臭秽,混有气泡;伴寒战高热,胸闷呕恶,头身疼痛,纳差;舌红,苔黄,脉滑数。方一①黄连解毒汤和②萆薢渗湿汤来源①《外台秘要》②《疡科心得集》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萆薢30克,薏米30克,滑石30克,黄柏12克,赤苓15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

功效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2.毒入营血证症状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气促呃逆,胸闷呕吐,黄疸;局部高度水肿,迅速成暗紫色,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气味恶臭;舌红绛,苔黄而干,脉弦滑数。方一①犀角地黄汤合②黄连解毒汤,来源①《备急千金要方》②《外台秘要》组成①水牛角30克,生地黄24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②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清营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水牛角清心肝而解热毒,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3)疫疔概述疫疔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疔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疔”、“紫燕疔”。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

本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病原菌为炭疽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呈竹节状长链,易形成芽孢。在室温干燥环境中存活20余年,在皮革中也能生存数年。煮沸10分钟、140℃干热3小时可能破坏芽孢。

中医认为,感染疫畜之毒,阻于皮肤之间,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疫毒内传脏腑则致走黄。《证治准绳》谓:“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具有紫疱”。

治疗参照“颜面部疔疮”。

(二)疖疖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初起可分有头、无头两种,有头者称毛囊疖,无头者称汗腺疖。本病症状轻,易治疗。但亦有处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称多发性疖。发生在夏秋之间称暑疖,若发生于其他季节者称疖。

(1)暑疖概述暑疖因暑天而发,故而得名,又叫热疖。暑疖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日发生肿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葡萄球菌所致。中医学认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强光下曝晒,受暑湿热毒引起;或因痱子反复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本病。

治疗1.暑湿蕴结证症状患部疮形突起,形状似锥,疼痛剧烈,按之陷软,破出黄脓,伴全身发热,头疼不适,胸闷少食,小便短少,苔薄黄,脉数。方一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多发性疖概述多发性疖好发项后、腋部、臀部等处,或在一定部位发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葡萄球菌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脏腑燥热,外加感受湿邪,两相博结,蕴结皮肤而成。

治疗1.湿热蕴结证症状疖肿反复发作,疼痛作胀,局部皮肤微红、光亮无头,按之疼痛,苔薄腻,脉滑数。方一防风通圣散来源《宣明论方》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综观全方,解表、清里、攻下并用,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于清解泻散之中。犹寓温养护正之意,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堪为双解良剂。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2.阴虚内热证症状疖肿泛发,反复不已,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心烦不眠,舌红苔薄,脉弦。方一防风通圣散加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来源《宣明论方》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清热;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3)蝼蛄疖概述本病生于头上,未破时如蛐蟮拱头,溃后似蝼蛄窜穴,乃以形状命名,其大多为小儿所患,“愈而复发”为本病的临床特点。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葡萄球菌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胎毒或素来体虚,复感暑湿热邪;或因痱毒失治,以致毒热内侵,深窜皮下而致。

治疗1.暑湿蕴结证症状疖肿如梅李,溃脓不畅,久不收口,脓窦串通,或脓出渐消,复日又肿。常伴精神不振,食少纳呆,烦躁不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方一五神汤来源《洞天奥旨》组成金银花90克,紫花地丁、茯苓各20克,车前子15克,牛膝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分利湿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茯苓、车前子清热利湿;牛膝活血祛瘀,利水通淋,引邪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分利湿热之功。

按语饮食宜清淡、松软,忌食鱼腥、辛辣、肥厚之品。

2.风热上攻证症状初期如豆,根脚坚硬,肿势局限,脓溃不消,或本处未罢,他处又生,疖肿相近,疮口不敛,宛如蝼蛄窜穴,可有面赤口渴,头痛烦躁,苔黄,脉数。方一防风通圣散来源《宣明论方》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综观全方,解表、清里、攻下并用,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于清解泻散之中。犹寓温养护正之意,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堪为双解良剂。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3.正虚毒结证症状经年不愈,或作结块,迟不化脓,或已溃破,脓液淡薄,或疮口日久不敛,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细。方一透脓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托毒溃脓,补益气血。

用法水(或加酒少许)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酒少量通行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以痈疡肿毒,脓成而体虚,无力外溃者为辩证要点。痈疡红肿热痛,热毒甚者,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气血虚甚,不易溃脓者,加党参、白术、甘草;溃后脓水清稀,属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

穿掘性毛囊炎虽然称为毛囊炎,但它却不是普通的毛囊炎,而是一种 穿掘性蜂窝织炎 ,又称化脓性头部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穿掘性蜂窝织炎。

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毛囊炎,叫它 “穿掘” 就是因为 这个病炎症较深,损害到了真皮深层和皮下脂肪 ,常留下后遗症如瘢痕和秃发。

穿掘性毛囊炎属于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头皮各个部位都可以发生,表现为头皮部位多发性的类似蚯蚓样的丘疹、囊肿、结节、脓疱等损害,这种损害可以发展为互相交通、质地柔软、类似蚯蚓一样的隆起,最后可以排出脓样物质,疼痛不明显。

这个病常合并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称为 毛囊闭锁三联征 ,这三种疾病可以同时存在或先后发生或单独存在。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与毛囊角化过度、免疫等相关,也可合并细菌感染。

病情经过缓慢,倾向反复发作,病损处治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和不规则脱色斑。中医称蝼蛄疖,又叫蟮拱头,形容其病形如蚯蚓拱头皮,如蚯蚓穿地而行,高低起伏之状,古人也有很多种治疗方法。

临床中时常能看到这类疾患,多数患者来就诊时就出现了很多瘢痕、秃发斑,部分患者头皮损害情况已经很严重。该病一旦确诊,要早期治疗,将后遗症降低到最低水平,而这个病治疗起来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 治疗时间长,需要有耐心和信心,坚持用药,维持治疗,建议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另外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 生活上也要注意饮食有节制,不吃辛辣、肥腻或含糖量过高的饮食,按时睡觉,不熬夜,生活规律,心情舒畅,保持大便畅通。

另外简单介绍一下以下疾病:

1聚合性痤疮 是严重的痤疮,是重度、暴发的结节囊肿性痤疮,可发生在面部、颈部和背部等部位。

2化脓性汗腺炎 主要发生在腋窝和肛门生殖器及乳房区域。也可伴发藏毛窦,称为毛囊闭锁四联征。

3藏毛窦 也称为藏毛囊肿或骶尾部瘘,主要发生在臀沟上部,内有角化物碎片及多根毛发,可有继发的肉芽肿性炎症,脓性渗出甚至脓肿形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