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石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理石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理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理石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性味 27 功能主治 28 注意 2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理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理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理石 1 拼音

lǐ shí

2 《辞典》:理石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Lǐ Shí

23 理石的别名

立制石(《本经》),肌石(《别录》)。

24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中的纤维石膏。

25 原形态

纤维石膏:为白色纤维状,或针状,而具有绢丝光泽之块,微透明,参见"石膏"条。

26 性味

辛甘,寐。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甘,大寒,无毒。"

27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止渴。

①《本经》:"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

②《别录》:"除营卫中去来大热、结热,解烦毒,止消渴,及中风痿痹。"

③《唐本草》:"酒溃服之,疗癖,令人肥悦。"

28 注意

《本草经集注》:"滑石为主使,恶麻黄。"

2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理石的方剂 增损续命长理石汤

济总录》卷一七四:方名:增损续命长理石汤组成:长理石(碎)半两,石膏(碎)半两,赤石脂(碎)半两,白

青莲摩顶膏

栀子仁1两,淡竹叶1握(以上6味细锉,绵裹),长理石1两,盐花2两,曾青1两,川朴消2两。功效:生发

调中方

4分,黄连6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除风湿,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肤疮。主肾虚热渴,小便多。用法用

摩顶青莲膏

两,曾青(研)1两,大青1两半,栀子叶1两半,长理石1两半,葳蕤1两半,朴消1两半,吴蓝1两半,槐子

柴葛解肌汤加减

葛根15克,白芷10克,桔梗12克,元参15克,理石25克,赤芍12克,生草10克,双花15克,连翘

更多用到中药理石的方剂

用到中药理石的中成药 消石素

提取物的复方制剂。茜草与镁离子在一起可增加钙盐结石在尿中的溶解度。铃兰草等对易患结石患者具有利尿、

消石灵

肾脏及膀胱疾患;也适用于肾水肿、膀胱结石和肾脏结石;还适用于菌尿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

结石通片

:WS3B258997处方:广金钱草玉米须石韦鸡骨草茯苓车前草海金沙草白茅根制法:以上八味,

排石汤冲剂

用:主要有利胆、排石、通淋、抗炎、抑菌等作用。药理研究结果表明,金钱草有明显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

胆石利通片

拼音:dǎnshílìtōngpiàn英文:胆石利通片说明书:药品名称:胆石利通片分类:消化系统药物

更多用到中药理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理石 《证类本草》:[卷第四]长石

大,纵理而长,纹似马齿,今均州辽山有之,土人以为理石者,是长石也。图经曰∶长石,生长子山谷及泰山、临

《本草图经》:[玉石中品卷第二]长石

膏,但浓大,纵理而长为别耳。采无时。谨按《本经》理石、长石二物二条,其味与功效亦别。又云∶理石如石膏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理石

肌石(《别录》)、立制石(《本经》)。时珍曰∶理石即石膏之顺理而微硬有肌者,故曰理石、肌石。弘景曰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玉石部中品之上]石之石

玉色此石颇似石膏但浓大纵理而长为别耳(陶隐居云)理石亦呼为长理石苏恭云理石皮黄赤肉白作斜理不似石膏市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长石

隋唐时期是中印金丹术交流的高峰时期。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所录印度医方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门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由于这些方书的翻译,印度金丹术的某些知识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如《千金翼方》记载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养长生不老丸和耆婆汤等都是源于印度,王焘《外台秘要》天竺经中介绍了印度早已应用于眼科的矿物药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印度八分医方中,列为第七的是长命药科论。唐代帝王酷好长生药,除请教道家的金丹术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寻求灵药。《酉阳杂俎》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唐太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采怪药异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访名药。但那罗延娑婆寐造的药并无奇效,太宗只好听任去留,但他因年老体衰无法返国,死在长安。高宗即位,又从东天竺迎来卢迦逸多,任怀化大将军,派往印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可见,印度金丹家那罗延娑婆寐和卢迦逸多在长安和中国宫廷名医、金丹家有过一定来往,曾共同研制一种新药,以求返老还童,但没有成功。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隋唐时期中国金丹术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赞扬。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师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组成一个三十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逐字逐句译成梵文。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金石药物和草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于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只有中国的最灵,因而备受印度人的推崇。

介绍药金、药银较系统完整,表述也较明白翔实的惟见于宋人辑纂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摘自《本草金石论》的一段文字。谓:雄黄金、雌黄金、曾青金、硫磺金、土中金、生铁金、榆石金、砂子金、土碌(绿)砂子佥、金母砂子金、白锡金、黑铅金、朱砂金、熟铁金、生铜金。已(以)上十五件。唯只有还丹金、水中金、瓜子金、青麸金、草砂金等五件是真金,余外并是假。这段文字也见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并注明引自《宝藏论》。按《宝藏论》为隋人苏元明(青霞子)所撰。那么《本草金石论》可能即《宝藏论》的别名。

很多人想长生不老,那么生在帝王家的皇帝们就更加了,他们想世世代代享受这荣华富贵和这花花江山,所以炼丹求仙成神仙,这是中国古代众多帝王的终极梦想。就连一世英明的唐太宗在晚年的时候也在研究这个金石丹药,说明它这个东西对人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试问有哪一个人不想长生不老哪,估计没有吧,在这种美好愿望的驱使下,有供应就有需求,所以有些人就开始炼丹药。神秘的东方炼丹术,不仅酝酿了后来影响世界的火药,它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科学技术。

其实炼制丹药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尝试的,也不是门可以公开的技术,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复杂的东西。要将黄金和丹砂炼制成长生不老的东西,这过程是超级复杂的,我们现在的人学过化学,想想这个提炼过程就很复杂,更何况古代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所以它经常会被一些道士说的很是神秘。

从炼制丹药开始到现在,促进了很多化学物质的发现,这对于化学方面的研究也是一种贡献。但是,这材料往往具有剧毒,很多人在服用了丹药之后,就会出现幻觉,严重一点,还会死去,这有点跟现在的人服用一些毒品有点像。很多皇帝就是因为服用了大量毒药而失去了性命,比如清雍正帝和唐朝的几个帝王。

其实还有些草木也可以炼制成丹药治病,但是要炼制什么成仙的,就要用我刚才说的那种方法,炼制不当的话就有剧毒,危害人的性命。而古代的很多皇帝为了长生不老,就花很多的人力和物力炼制这个东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人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哪里是能服用一些什么丹药,就可以破除的。

如白石英、云母、石钟乳、丹砂、硇砂、石硫黄,铅、赤铜屑、水银粉、土黄、礞石等。

金石类药物与一般草木之品相比,在主治上显著特点就是善治痼疾怪证,如惊狂、积聚、顽痹、恶疮、百虫、癣疥、噎膈、痰涎等,这类疾病病机复杂,病程较长,非草木轻剂所能胜任,必须以金石重剂,以毒攻毒,方可奏效。

目录 1 拼音 2 《御药院方》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铁瓮申先生交感丹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铁瓮申先生交感丹 1 拼音

tiě wèng shēn xiān shēng jiāo gǎn dān

2 《御药院方》卷三 21 方名

铁瓮申先生交感丹

22 组成

茯神4两,香附子1斤(去毛,用新水浸1夕,炒令**)。

23 主治

心血少而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气惫而水不能上升至心,中焦隔绝,荣卫不和,上则心多惊悸,中则寒痞,饮食减少,下则虚冷遗泄,甚至于阴痿不兴,脏气滑泄。

24 铁瓮申先生交感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侵晨以降气汤嚼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古籍中的铁瓮申先生交感丹 《医灯续焰》:[卷七癫狂脉证第五十八]附方

。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申先生交感丹补虚损,固精气,乌须发。此铁瓮城申先生方也。久服令人有子。苍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八]诸铁四百二十七

一切草木药畏之。熟铁∶辛,平,有毒。坚肌耐痛。生铁∶镇心除痫,散瘀消丹。针砂∶作铁索磨细末也。须真

《本草衍义》:[卷五]铁矿

铁于矿中炼出者,谓之生铁。铁落,断而落者也。(音柔)铁,铁炒成熟铁也。刚铁,炼铁,去滓者也。铁精、

《证类本草》:[卷第四]铁

耐痛。臣禹锡等谨按详定本草云∶作熟铁。日华子云∶铁,味辛,平,有毒。畏磁石、灰、炭等,能制石亭脂毒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铁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词人,对金石书画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金石录》一书,实际是夫妇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人神往。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她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

  《金石录》在南宋时有龙舒郡斋刻本及开禧元年俊仪赵不谫刻本,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未见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传。清初,冯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录》,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的图章,一时传为佳话。当时由于此书是《金石录》仅传的宋刻本,虽属残卷,却公认是宋版书无上珍品。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录》,前人已称颂备至,岂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录》,尚存天壤之间。建国初,赵世暹在南京购得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此本旧藏金陵甘氏津逮楼。甘氏藏书,在清代嘉道间享有盛名。甘国栋,字遴士,藏书有十余万卷。子福,字德基,号梦六,生平好学,也喜欢蓄书。世传甘氏《津逮楼书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录》,却不载于书目,岂其矜秘不肯示人欤?此书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劲秀,笔画严整,纸质匀净。前有赵明诚序,而无易安后序。洪迈《容斋四笔》称:“赵德甫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后序。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此本版心下镌刻工姓名,刻工中胡珏、徐亮、胡刚等,曾刻舒州公使库本《大易粹言》。《大易粹言》刻于淳熙三年,此书中宋讳缺笔至慎字,敦字不缺笔,证以刻工,及《容斋四笔》所记,均相符合,因推知此本是淳熙前后(公元1174—1189年)龙舒郡斋刻本,也就是前人所称的“龙舒初版”。

  赵世暹收得龙舒宋刻《金石录》之后,不欲私为己有,随即捐献国家。此书今藏国家图书馆,在5月26日-6月25日国家图书馆“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上,可供观众一饱眼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