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火犯肺者宜选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治肝火犯肺者宜选用,第1张

答案:E

本题考点是归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由于脏腑经络间存在生理关联和病理传变,临床治疗中尚需选择它经药物相互配合进行治疗。故治脾虚生痰者宜选用归脾经药合归肺经药同用,以培土生金,标本兼治。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梅核气是中医学病名,临床症状以 咽部不适,异物感明显,好似乌梅核堵塞咽喉,咳不出,咽不下为主要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可由多种疾病导致,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 植物神经紊乱引发的癔病性咽喉球症,这种病状女性多见,且咽喉部没有器质性损害。常常反复发作,可听到病人不断的清嗓子或者揉搓咽喉,可伴有越想越加重的表现,以及焦虑,失眠等精神症状,使患者饱受折磨。 接下来,我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解答 梅核气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中医学如何看待“梅核气”

⑴梅核气的病证总结

梅核气是中医学名词,病因病机方面,历代中医师均有所阐述。最早提出病证表现的是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说:“ 女性咽喉中自觉有一块烤熟的肉堵在那里 ”,并认为病机是气滞痰阻,提供了理气化痰的方剂进行治疗。

唐代医家孙思邈对梅核气的症状进行深入的描述,他说:患者自觉 咽喉部位如贴有一块肉,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伴有胸闷胃堵等气滞表现。

至宋代以后,确立了 “梅核气”的病名,提出本病与肝脾不合,气滞痰阻有关, 如宋代的朱肱说:“ 梅核气如梅核絮样,咯不出,咽不下 ”,并形成了以肝,脾二脏失调,肝气郁结,脾虚生痰为主要发病机理,至今,梅核气的治则治法依然是根据古代医家总结的治疗方案。

⑵根据上述中医经验,发病原因总结为两个方面

情绪不畅,生气恼怒,思虑过度,或对生活不满,或对自己要求过高,导致气机不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就怕生气,情绪不畅必然肝气郁结,气郁就不通,思虑过度就会气结,气结脾胃升降失调,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成痰 ,痰和气滞结滞于咽喉,就会出现咽喉异物感或不适。

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嗜食辛辣,或过食生冷,损伤 脾胃,脾胃主运化水湿,水湿不化,湿聚成痰,加之有气滞不畅的原因,气携带痰堵塞于咽喉,引发本病。注意中医讲的痰为脾虚之痰,与肺部咳痰无关,脾虚生痰属无形之痰。

综上所述,梅核气的发病原因与 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涉及到的脏腑以肝,脾,胃,为主,发病机理主要是气滞和痰阻。

二梅核气的临床表现

①自觉咽喉部位有物堵塞,咳不出,咽不下,患者常“清嗓子”或者揉搓咽喉,可缓解一时,多在情绪波动后加重,多伴有胸闷气短,嗳气打嗝,舌淡苔腻,脉弦等肝气郁结,脾虚痰湿的表现,病情多反复发作。

②女性多见,可伴有一定的精神症状,如焦虑,多疑,抑郁,失眠等。

③排除咽喉部位器质性病变,无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咽喉红肿表现,无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无咽喉部位肿瘤占位,个别患者可伴有慢性咽喉炎。

如上述情况存在,就符合梅核气的诊断。

三梅核气的中医学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以肝气郁结为主要表现,可采取疏肝理气方法;以脾虚生痰为主要表现,可采取健脾化痰法:因气滞导致血瘀者,可采取活血行气法;以脾虚及肾者,可采取引火归元法。

四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梅核气可有多种疾病导致,多是植物神经紊乱所造成,个别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需要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再采取针对性治疗。

请注意,梅核气多由以下疾病导致:

①胃食管反流病:由于食管下方括约肌失调,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刺激到咽喉,可引发梅核气症状,多伴有烧心,反酸,打嗝,平卧,弯腰时加重,可通过消化科明确诊断。

②慢性咽喉炎: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咽喉炎,可引发梅核气症状,表现为慢性咽喉不适,咽部红,异物感明显,经耳鼻喉科检查可见淋巴滤泡增殖,并明确诊断。

③植物神经紊乱,也叫“咽喉球”。临床上,这种原因最常见,排除上述器质性病变之外,就可以诊断为神经紊乱造成的梅核气。

表现为:女性多见,情绪不畅时症状加重,多伴有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恐惧,多疑等症状,有人总觉得咽喉长东西了,其实咽喉无占位,经过转移注意力可好转。重度精神紊乱,可由精神科明确诊断。

总结:梅核气是中医固有名词,中医认为,梅核气多有情绪不畅,饮食不节引发,导致肝脾不和,气滞痰阻,出现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咳不出,咽不下,多伴随心情压抑,焦虑失眠,胸闷气短,叹气乏力,恐惧多疑等肝气郁结表现。临床上,需要排除相关器质性病变,例如胃食管反流,咽喉炎,如伴有这类疾病,可同时采取治疗方法,以便快速痊愈。

此外,本病多和神经官能症有关,要放松心态,多运动,不与生活作对,不和自己过不去,唱歌跳舞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相信,很快就可以痊愈。

最后,希望我们回答对您有帮助!

梅核气 ,这个词可能很多朋友没有听过。但凡是得过这个病,被医生告诉得了梅核气的朋友,都觉得这个名字起得太到位了。

什么叫梅核气?就形容我们的咽喉这个地方有一个梅核,吞也吞不下去,吐也吐不出来,堵在这里,真的有个梅核吗?真的长了个东西吗?不是的,其实是一种气结的现象,气阻在这了,所以把它叫做梅核气。

在中医脏腑诊断当中, 经常把它诊断为 “肝火灼金”或者“木火刑金” 。我们知道肝属木,调畅、顺达、生发,而肺属金,正常情况下金应该是克木的,但如果肝气逆上来了,过于旺了,就使得这个肝气会伤了肺津,出现了木火邢金或者肝火灼金的现象,导致出现梅核气。

所以 治疗梅核气肯定要去疏肝,降肝火 ,这是我们从内科角度用药的一个思路。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是经络穴位 养生 的方法。当然辨证思维也要采用我们经络辨证的思维方式。

针对这个问题所出现的部位来说,肯定是归到咽喉,叫做肺系。肺系就是指肺的气管、支气管、咽喉这个区域,这归到手太阴肺经管理。那么手太阴肺经当中哪一个穴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个病的病机。

为什么这儿出现了一个如鲠在喉的现象,还没有实体的东西,是一个气结呢?

其实是因为我们胃里面不管是酸性的气体还是实际的内容物,当它反流刺激到横膈上面食道口的时候,引起这个位置食道黏膜的神经丛的兴奋,控制食道黏膜的神经丛和控制气道黏膜的神经丛是一个神经丛,当这个神经丛兴奋的时候,这个位置的黏膜就会分泌很多黏的液体,让我们总是会感觉到有异物感。

大家想象一下,这种症状出现在咽喉部,而引起它的原因在胃,那我们是治咽喉还是胃呢?

当然要去治胃,这是病本位。 因此对于梅核气的治疗,我们要去治胃而不是治肺。既然是治胃,就要选择手太阴肺经当中跟胃相关的穴位,即尺泽穴。

四指并拢,在肘窝、肘关节肘横纹的范围之内,拍击出痧。比较敏感的人,拍击30—50下,不太敏感的人,拍击50—100下,总之是局部微微出痧。当局部微微出痧之后,呕逆、反流、反酸的症状就减轻了。这个症状减轻了,对这个神经丛的刺激就减弱了,咽喉之内的痒、如鲠在喉、异物感的情况就明显减轻了。

这时候有的朋友可能还会继续刨根问底, “您不是说那是肝火灼金吗?怎么是个胃的呕逆呀?怎么不是肝的事啊?”。

尺泽穴是有抑制酸的反流的作用,那么谁会导致这个酸分泌过亢,导致胃里反流呢?其实问题在胆,所以往往有这样的吞酸、呕逆或者梅核气的患者,我们都特别建议他,一个是查查胃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另外去查查胆,有没有胆壁的毛糙、有没有胆壁的息肉、有没有胆囊的分泌时间异常,如果患者有口苦的症状,那几乎百分之百就会有这样的情况。

胆足少阳经和肝厥阴经,这两条经脉又是表里经脉 ,足厥阴肝经并不走到我们的躯干部。所以疏肝要找足少阳胆经,换句话说,疏肝这件事一定要利胆。

程凯 养生 说:梅核气不治肺却治胃

梅核气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最主要的症状表现是: 自觉咽喉不爽,似有梅核(好像有个团块样东西堵着);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想吐吐不出来,想咽又咽不下去);对饮食没有明显的影响,也没有明显疼痛的感觉,常随情绪起伏(临床多伴见胸胁不舒、嗳气等症状),以中年女性多见。但临床检验和影像学等客观检査并没有提示明显的病变。常常又病情缠绵,反复发作。

中医内科将其归为郁证,历代医家对其症状有较多形象的描述,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灸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千金要方》曰:“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赤水玄珠》卷三:“生生子曰: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历代医家认为 痰气互结是形成梅核气最主要的病因病机 ,所以治疗上多认为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梅核气的专设之方剂 ,方中半夏、厚朴降逆解郁、下气化痰,茯苓化痰消肿,生姜固护中焦,以气味辛香之紫苏,调气以散郁。不过后世治疗也有拓展,如《丹溪心法》当中使用越鞠丸治疗梅核气,《医学集解》当中使用清音汤治疗等等。

西医对梅核气并没有统一的命名,常称之为咽喉部壅塞感或咽喉神经症等,一般认为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目前西医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消除精神紧张因素并酌情使用镇静剂及抗抑郁药。

梅核气现在临床的发病率非常高,患者往往心情十分紧张,甚至有的怀疑自己咽喉或食道长了肿瘤。 实际上,在现有医学条件下,排除器质性病变,诊断梅核气还是比较容易的,治疗上中医根据具体症状辨证论治往往取得良好效果,不必过于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梅核气的发病与当今 社会 人们压力大、工作忙碌密切相关。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心胸宽广的性格,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其发病。

文:中日友好医院男科 王浩浩硕士研究生 王传航教授

梅核气,是指咽喉中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因肝郁气滞,痰气互结所致。应与慢喉痹,咽喉及食道肿瘤相鉴别。西医称为咽神经官能症。(辨证论治)分三型:1,肝郁气滞,症状:咽中如梅核阻塞,多发于郁怒之后,时上时下,时有时无,吞咽无妨,伴胸满气闷,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数。2,气郁痰结,症状:咽干,咽中如有物作梗,持续不断,时轻时重,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脘胀满,嗳气。舌质红,脉弦滑。3,肝胃不和,症状:咽喉梗阻感,自胃脘向上阻于喉间,胃脘胀满,嗳气吞酸,胃纳不佳,大便不畅。舌苔薄粘,脉滑。

我不是医生,没有办法回答的那么专业。

但我自己却是得过这种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总是感觉嗓子里面有东西,上不来下不去的,特别不舒服。所以,就总想咳嗽、清嗓子,要么就是总想用手去揪嗓子,真希望能把那可恶的东西快点弄没。

一开始,也不知道这是得了什么病。我舅家姐姐在中医院上班,就过去让她领着找大夫看看。结果,大夫就说没啥事,就是梅核气。不用吃药打针,慢慢就会好。

虽说是没啥事,可难受着呢!就不断追问是啥原因大夫也说原因很多,可能是情志、情绪、比如说,生气了,或是遇到什么事情着急了,等等,都可能引起。

自己回头仔细琢磨一下,还真是那段时间一直情绪不好,心情也不顺。

知道病因就不可怕了,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呗!别等病找上来在后悔。如果,只是得了这种小病还好,要是得了大病 你说到哪里去找后悔药呢!

(1)长期吸烟者、久闻油烟者、油漆工人或其他长期遭受有害气体刺激者,咽部黏膜受损,最易发咽炎。这是导致慢性咽炎的病因之一。

(2)咽炎患者多语耗伤气阴,使得咽喉部免疫屏障受损,引起慢性感染,发为咽炎。如老师、播音员等以语言为职业人。这也是慢性咽炎的病因之一。

(3)嗜酒或夜生活过度,会耗损肺肾之阴,咽是肺之关,肾经走行咽喉壁,咽炎有时候成了肺肾阴虚首发症状。

(4)部分颈椎病患者,也会出现咽部异物感,患者会自以为患了咽炎,其实是颈椎病的一个症状。有些人久受压抑、精神抑郁或遭较重生活挫折,会感到咽部有异物感,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梅核气”,也属慢性咽炎一种。所以,这也是会导致慢性咽炎的病因的因素。

 温馨提示:综上所述,长期的吸烟或者长期在厨房里工作的人,都是很容易患上慢性咽炎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职业人也是很容易患上慢性咽炎的,比如说人民教师等等,就是主要是靠语言为工作的人。

 慢性咽炎给患者带来了哪些伤害呢

 慢性咽炎是生活中常见的多发于咽喉的疾病之一,慢性咽炎给人们的咽喉带来了不小的伤害,有的时候还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那么,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咽炎给患者带来了哪些伤害呢一起来看看吧。

 危害1、咽喉部肿胀会影响食物的吞咽。咽喉部的炎症或其它病变刺激食管支配神经,引起膈肌痉孪,会出现呃逆、心下痞等症状。

 危害2、咽喉部的炎症造成咳嗽、喘憋等,从而导致很多呼吸道疾病的出现。

 危害3、破裂孔导静脉将颅外翼肌静脉和咽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颅内海绵窦是相当重要的组织,当咽喉部慢性炎症侵入海绵窦时会引起海绵窦血栓,出现眼球固定、复视、头痛等

 危害4、颈项咽喉周围有很多内分泌器官,当颈项咽喉部炎症或其它病变时,容易通过淋巴管的分支扩散到这些内分泌器官,引起对应内分泌器官的病变,使内分泌失调,出现相应疾病。

 危害5、咽后壁的炎症能导致颈椎椎体不稳,出现颈椎病。而颈椎病可能是引起高血压、低血压及血压波动的重要原因。

痰多到咳不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喉咙痒,不停的清嗓子也缓解不了,不咳出来胸口肺气道都堵堵的很不舒服,感冒的时候由于呼吸道感染,滋生的痰液会更多,而慢性的肺部疾病往往也会伴随痰多的症状,那么这些痰是从哪来的呢?

肺的痰是一方面,在中医上有这样一句话,脾是生痰源,肺是储痰器,意思是说痰的滋生源自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所以很多人明明没有肺部的疾病,去医院检查都很 健康 ,是有痰多的老毛病,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从吃的食物入手了,生痰的滋生湿气的食物都属于是痰多的“发物”要尽量避免。

1、巧克力

甜食入脾,从喜性上来说脾是喜欢甜的,适当的甜食能够滋润脾脏,但过度的糖分则会伤脾,因为脾对于糖分的接受度很高,因此自身不能很好去节制的,糖分摄入过高反倒成为了负担,导致脾运化不利,滋生痰液。

巧克力是一种含糖非常高的食物,不仅如此巧克力当中的脂肪也很高,也不利于水液代谢,同样容易生痰的甜食还有蛋糕、奶酪、高糖的奶茶等。

2、瓜子

瓜子为什么会容易生痰,是因为瓜子的含油脂的量很高,油脂高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呢?腻!高油脂的食物也是脾运化过程当中一大障碍,黏腻不清爽,不好消化,就像是一层油蒙在了脾上面,滋生痰液,并且会使得咳嗽加重,同理,油炸的食物和肥肉也是生痰的发物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高油脂的食物花生,既能生痰也可以化痰,一般来说炒的花生吃多了容易引起痰多,而具记载,煮花生也可化痰。

3、咸菜

做菜时加入适当的盐可以改善食物口感,增加风味,但盐的量不宜过度,过咸的食物同样可以造成脾胃的损伤,同时还会刺激咽喉,影响肺的换气功能,产生痰多以及喉咙的异物感。

4、辛辣

辣椒属性热,少食可温暖脾胃,多食则滋生肝火伤及脾胃。我们都知道很多呼吸道的疾病,医生在进行嘱咐时都会提及忌辛辣刺激,辣椒这种食物,过度会使得湿浊逗留在体内,火亢阴虚,尤其是夏季燥热,火锅、烧烤还是不能吃太多的

在中医上酸甜苦辣咸,分别对应五脏,以上之所说的生痰的食物,并不是完全的禁食,而是适当,尤其是在风寒入侵、感冒、脾虚的时候,少吃或者不吃,对应痰多是有一定好处的。

中医·耳鸣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即耳中鸣响,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耳鸣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耳鸣、耳聋的发生与多种原因引起的耳窍闭塞有关。除先天性耳窍失聪外,多因急性热病,反复感冒,以致邪热蒙窍,或因痰火,肝热上扰,以及体虚久病、气血不能上濡清窍所致。外有风热上受,客邪蒙窍;内有痰火,肝热,蒸动浊气上壅;或因久病肝肾亏虚,脏真不足,或脾胃气弱,清阳不升,不能上奉清窍,病因颇为复杂。实证多由血瘀、肝火或痰火上逆所致;虚证多由肾阴亏损或中气下陷所致。慢性耳鸣、耳聋,病因无论内外,多与精气不足有关。如《济生方·耳论治》云:“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从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瞆耳鸣。”所以,劳伤精气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之一。五脏之中,耳病与脾、肾、肝、胆关系较为密切。尤其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耳为肾之窍,为十二经宗脉之所灌注,内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精充沛,髓海得濡则听觉正常。肾精耗损,则髓海空虚,发为耳鸣、耳聋。此外,少阳经脉上入于耳,肝胆之火,循经上壅,易成鸣、聋。但肝为肾之子,肝火上炎或因肾水不济所致,且肝火内郁,尤易汲伤肾阴,导致耳鸣耳聋加甚。脾主输精,功在升运,脾弱则清气不能升奉于耳,耳窍反为浊气所蒙,同时,脾虚则运化不健,湿浊不化,痰液内生,痰

详见百科词条:耳鸣 [ 最后修订于2019/8/16 15:21:25 共128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一、肝实火表现为

肝气郁结证和肝火上炎证

(-)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证

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二、肝虚火表现为

肝血虚证和肝阴虚证

(一)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盲。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等虚风内动之象。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舌白脉弦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二)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肝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慢性疾病、温热病等耗伤肝阴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虚火上炎,则面部烘热;虚火内灼,则见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虚不能上润,则见口咽干燥;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一 613 方二 614 方三 615 中成药 62 针灸治疗 7 关于耳鸣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的穴位 2 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的方剂 3 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耳鸣·肝火上扰证 1 拼音

ěr míng ·gān huǒ shàng rǎo zhèng

2 英文参考

tinnitus with pattern of liver fire disturbing upwar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鸣·肝火上扰证(tinnitus with pattern of liver fire disturbing upward)是指肝火上扰,以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常伴口苦、咽干、面红或目赤、尿黄或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鸣证候[1]。

4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症状

耳鸣·肝火上扰证患者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鸣耳聋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眩晕,头痛,目红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更甚,或夜寐不安,或有胸胁胀闷,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多弦数。[2][3][4]

5 证候分析

怒则伤肝,暴怒郁遏,肝火不泄,循少阳经脉上扰,清窍失灵,故突发耳内轰鸣,听觉失灵。火盛炎上,故头痛面赤。胆气上逆,胆汁随之上滥,故口苦咽干。肝胆火旺,扰动心神,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胁为肝胆经脉之所过,肝气郁勃,络气不畅,故胸胁胀闷。怒则气逆,故耳鸣、耳聋更甚。肝火内郁,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胆火盛之征。[2][4]

6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耳鸣·肝火上扰证治宜清泻肝火[3]。

612 方一

[2]

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近代方有黄芩、栀子)加减:方中龙胆草、山栀苦泄胆火;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木通、车前子、泽泻等导热下行;生地、当归滋阴养肝。便秘者可加大黄。

肝火耳鸣耳聋,多为实证,龙胆泻肝汤通治肝火挟湿之症。若下焦湿热不甚者,可酌减木通、泽泻等药。肝火上炎多汲伤肾水,若肾虚较甚,虚实挟杂的,可酌加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等以滋肾水;若肾亏肝旺、实少虚多的,当按肾精不足论治。或肝气郁甚,可酌加白芍、夏枯草、川楝子以柔肝理气解郁。

613 方二

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

加减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生地黄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2克,木香12克,石菖蒲12克,菊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火热壅盛者,加大黄10克(后下)。若肝气郁结,耳内胀闷,胸胁苦满者,加蔓荆子12克、香附10克。

614 方三

龙胆泻肝汤加石菖蒲:方中以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胆,苦寒直折火势为主,并以木通、车前、泽泻等利水、导热下行,助以柴胡、石菖蒲以开郁通窍[4]。

《医学准绳六要》说:“左脉弦急而数,属肝火,其人必多怒,耳鸣或聋,宜平肝伐木,龙胆泻肝汤,不已,龙荟丸。”

故肝火盛者,可选用龙荟丸或在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加大黄、芦荟、青黛之类,以增强清肝泻火之力。[4]

若肝气郁结而火热倘轻者,宜疏肝解郁通窍,用遣遥散加蔓荆子、石菖蒲、香附[4]。

615 中成药

(1)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 1~2次,每日3次。

(2)炎热清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3)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62 针灸治疗

取翳风、听宫、侠溪、中渚等穴为主。肝胆火旺者加太冲、丘墟[5]。

7 关于耳鸣

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3]。即耳中鸣响[4],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1]。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4]。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

《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耳鸣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肾精亏虚证、脾胃气虚证等证型。

详见耳鸣条。

8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