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在中国古书上指哪个国家或地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大夏在中国古书上指哪个国家或地区?,第1张

大夏,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现存最古老的农政历法类典籍是《夏小正》。

《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物候学著作。

《夏小正》因为原稿散佚与成形的问题,成稿年代争论很大。相传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据记载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时代以前已经出现,因为春秋时代的杞国在使用它。夏纬英、范楚玉认为《夏小正》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区沿用夏时的杞人整理记录而成的,经文成书年代可能是商代或商周之际。

一、古代历法: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

2商朝时,改进了“殷历”。殷历采用的干支纪日发,是世界上沿用至今、历史最长的纪日方法。

3秦汉以后,我国历法越来越精确。

4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二、我国古代农书:

我国古代成就卓越的四大农书。

分别是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竹书纪年》卷上:“帝癸(一名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不过《尚书·汤誓》应该更可靠些

没有具体文献,都是后代史书写的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1][2][3])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4]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5][6]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7][8](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9],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10]。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关于夏朝文字的记载呢,请看如下史书: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都提到了“仓颉造字”。尤其是汉代的纬书,也记载了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在《春秋元命苞》一书中,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等等,许多史书上已作记载,看来仓颉造字是无庸置疑的,也是今天的某些人所反对不了的,尽管他们提出了各种借口,也无济于事,仓颉造字就是仓颉造字,中华民族的祖先仓颉早在五千年前,不仅造字,还整理了文字,还推广了文字,流传至今的[仓颉书],就是黄帝时代有文字的一个确证,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至于夏朝有文字,史书上同样有记载。《淮南子·氾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尚书。多士]篇记载周公对商朝遗民说的一段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从这里可知,殷先人的册、典是从夏朝那里继承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夏篆帖,正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夏朝其实并没有有文字可考的成文法典,但它的确有一些临时规范或规范的总称:

1《甘誓》

《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今陕西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甘誓》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有军法性质的规范。

《甘誓》里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息弃三正”、“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戳于社”等内容。所谓“威侮五行”,就是不敬上天:“息弃三正”,就是不重用大臣。“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戳于社”,是指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先祖的神位前颁行赏赐;不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社神的面前给予惩罚。

2《禹刑》

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左传,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因此,多认为《禹刑》是夏朝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该法典是为平定“乱政"而作的,因追念其先祖而命名为《禹刑》。

《禹刑》的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考,据《周礼,秋官司刑》记载:“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官辟五百,则、墨各干。”由此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该比较多,规定也比较细密,法制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已经初步形成奴隶制五刑,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些记载都是后人的追述,禹刑的具体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除了《甘智》和《禹刑》之外,还有《政典》,但关于(政典》的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由上可见,夏朝在先秦典籍中的记载是渐渐丰满起来的,即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详细,故而在上世纪初,兴盛一时的疑古学派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我国的这个记录,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我国历代古籍中还有天气、气象的记载。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