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西方欧洲国家有专门研究这本书的吗?
欧洲文明受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影响巨大,他们的学者在考古和历史研究上,表现的很有浪漫色彩。根据了解,欧洲学者对《史记》这类纪传体通史并没有兴趣,反而对《山海经》这种神话传说情有独钟。因为这本书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与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存在一些神秘联系,许多欧洲学者提出了“世界文明同源说”。
他们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是一块已经消失了的古大陆,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提到的“亚特兰蒂斯”。他们提出的论据也很简单直接,《山海经》描述的是一块完整的大陆,四周都是海洋,这显然不是大洋洲。而且《山海经》描述了几百种未知动物,很可能是史前文明被洪水毁灭后,才从世界上灭绝的。
最后要特别说一下,美国学者对《山海经》的考证非常大胆。众所周知,美国历史不超过300多年,几乎无古可考。因此,他们在研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对于《山海经》的考证和研究,美国学者的学术观点非常大胆。他们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不只是东亚大陆,它的范围应该包括大半个地球。
《山海经》神话故事
2001年,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发表学术论文,认为《山海经》的地理范围西至非洲,东至美国和墨西哥,南至南极洲,北至西伯利亚。因为他发现,《山海经》中的“黑齿国”在非洲,“光华之谷”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扶桑国”就是墨西哥,巴西的亚马逊河附近就是“日出之国”。另外,他还宣称找到了许多《山海经》中的神奇动物,例如猫头鹰,企鹅,袋鼠和羚牛……
《山海经》地图
个人认为,中国,欧洲和美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山海经的考证中大相径庭、各有观点。但大家都没有充足的证据,我们也不敢盲目的下结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中的确蕴藏着未解的文明密码。随着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肺志忧 1 拼音
fèi zhì yōu
2 注解
肺志忧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忧虑为肺之志。过度忧虑易损伤肺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忧伤肺。”王冰注:“忧,深虑也。虽志为忧,过则损也。”
古籍中的肺志忧 《医学见能》:[卷首诊法]闻声,其声笑,其变谵语。脾志思,其声歌,其变郑声。肺志忧,其声哭,其变失音。肾志恐,其声呻,其变气短。
《难经集注》:卷之三。人之五志皆属于阴。谓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今三阴已绝。五脏皆失其志。故无喜怒忧
《难经正义》:[卷二]二十四难
,人之五志,各属一脏,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今三阴已绝,五脏皆失其志,故无喜怒忧
《胎产心法》:[卷之上]脏躁悲伤论妊娠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凭,数欠伸。盖肺志为悲,胎热火炎,肺不自持,故悲,属肺病燥也。胎前气血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四善悲证]悲属肺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七十 61 组成 62 主治 6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71 组成 72 主治 7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千金》卷三 91 组成 92 主治 9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94 加减 10 《圣济总录》卷十三 101 组成 102 功效 103 主治 10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古今医彻》卷四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3 《古今医彻》卷三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34 加减 135 附注 14 《鬼遗》卷三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5 《赤水玄珠》卷十四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54 加减 155 附注 16 《圣济总录》卷一六○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奇效良方》卷一 171 组成 172 主治 17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175 附注 18 《医心方》卷三引则《小品方》 181 远志汤的别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85 附注 19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千金》卷十四 201 组成 202 功效 203 主治 20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20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远志汤 1 拼音
yuǎn zhì tāng
2 处方远志(去心二钱半) 人参(去芦半两) 石菖蒲(半两) 羌活(去芦半两) 细辛(洗去苗半两) 麻黄(去根半两) 赤芍药(一两) 白术(一两)
3 功能主治治心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怒,口不能言,其状但得偃卧,不可倾侧,闷乱冒绝汗出,风中于心也,唇色正赤,尚犹可治,急灸心腧百壮;或青黄不定,面色(目亭)(目亭)战栗动者,不可治。
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小麦汤调下,不拘时服。日服二次。
5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圣济总录》卷七十 61 组成
远志(去心)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阿胶(炙燥)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藕节(洗净)半两,甘草(炙)半两,大黄(锉,炒)半两,芎半两,桂(去粗皮)1分,没药(研)1分,麻黄(去节)1分,核桃仁(汤浸,去皮尖,炒令**)1分,牡丹皮3分,柴胡(去苗)1两。
62 主治大衄不止。
6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
6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7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71 组成远志(去心)1两,赤茯苓(去黑皮)3分,犀角屑1两,人参半两,知母(焙)半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3分,前胡(去芦头)3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
72 主治心劳,多烦躁,背膊妨闷,面色数变,乍赤乍黑,或笑或歌。
7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分2次温服。如人行35里再服。
7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8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81 组成远志1两半,龙齿1两半,人参1两半,茯神(去木)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芍药(锉)1两半,黄耆(锉)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
82 主治产后心虚惊悸,梦寐不安。
8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9 《千金》卷三 91 组成远志2两,人参2两,甘草2两,当归(无当归用芎)2两,桂心2两,麦门冬2两,芍药1两,茯苓5两,生姜6两,大枣20枚。
92 主治产后忽苦,心中惊悸不定,志意不安,言语错误,惚惚愦愦,情不自觉。
9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日3次,羸者分4服。
94 加减其人心胸中逆气,加半夏3两。
10 《圣济总录》卷十三 101 组成远志(去心)半两,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犀角(镑)半两,桔梗(锉,炒)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防风(去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黄耆(锉)半两,大腹皮半两。
102 功效除目黄,解烦渴。
103 主治风搏阳气,郁为热中。
10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7分,去滓,每服3钱匕,食后温服,日3次。
10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1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111 组成远志(去心)1两,菖蒲(细切)1两。
112 主治久心痛。
11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2 《古今医彻》卷四 121 组成远志肉1钱,枣仁1钱半,茯神1钱,丹参1钱,石菖蒲5分,牛膝1钱半,广皮1钱,杜仲1钱,益母草1钱半。
122 主治产后心神恍惚,恶露未尽。
12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加桂圆肉5枚,生姜1片,水煎服。
13 《古今医彻》卷三 131 组成远志肉(甘草制)1钱,茯神1钱,白芍药(酒炒)1钱,熟半夏1钱,广皮1钱,枣仁1钱半,人参2钱,钩藤3钱。
132 主治膈噎初起。
13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加桂圆肉5枚,生姜1片,水煎服。
134 加减有热,加山栀;寒,加炮姜;气,加木香;燥,加丹参、柏子仁。
135 附注此中焦药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原书治膈噎初起有火者用开郁汤,继用本方。
14 《鬼遗》卷三 141 组成远志(去心)1两,当归1两,甘草(炙)1两,桂心1两,芎1两,黄耆3两,人参3两,麦门冬(去心)3两,茯苓2两,干地黄2两,生姜5两,大枣14枚。
142 主治痈疽,发背、乳,大去脓后,虚惙少气欲死。
14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以东流水1斗,煮取3升2合,分4次温服,日3夜1。
15 《赤水玄珠》卷十四 151 组成远志(去心)1钱2分,黄耆1钱2分,当归1钱2分,麦冬1钱2分,石斛1钱2分,酸枣仁(炒)1钱2分,人参7分,茯神7分,甘草5分。
152 主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及病后虚烦。
15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54 加减烦甚者,加竹叶、知母。
155 附注方中远志炮制:《准绳·类方》用黑豆、甘草同煮,去骨。
16 《圣济总录》卷一六○ 161 组成远志(去心)1两,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芦头)1两,甘草(炙)1两,熟干地黄(焙)2两。
162 主治产后心虚,风邪所搏,语言妄乱。
16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6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7 《奇效良方》卷一 171 组成远志(去心)2钱半,人参(去芦)半两,石菖蒲半两,羌活(去芦)半两,细辛(洗,去苗)半两,麻黄(去根)半两,赤芍药1两,白术1两。
172 主治风中于心,多汗恶风,善怒,口不能言,但得偃卧,不可转侧,闷乱冒绝,汗出。
17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煎小麦汤送下,不拘时候。
17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75 附注方中麻黄(去根),《准绳·类方》作“麻黄根”。
18 《医心方》卷三引则《小品方》 181 远志汤的别名远志散
182 组成远志3两(去心),茯苓2两,独活4两,甘草2两,芍药3两,当归2两,桂肉3两,麦门冬3两半(去心),生姜5两,人参2两,附子1两(炮),黄耆3两。
183 主治中风心气不定,惊悸,言语谬误,恍恍惚惚,心中烦闷,耳鸣。
18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煮取4升,每服8合,人羸可服5合,日3夜1。
185 附注远志散(《普济方》卷一○二)。
19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191 组成远志(去心)1两,白茯苓(去黑皮)3分,犀角(镑)1两半,知母半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3分,前胡(去芦头)3分。
192 主治心虚多烦躁,背膊妨闷,面色变赤,言语谬乱。
19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麦门冬汁半合,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9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20 《千金》卷十四 201 组成远志3两,干姜3两,铁精3两,桂心3两,黄耆3两,紫石英3两,防风2两,当归2两,人参2两,茯苓2两,甘草2两,芎2两,茯神2两,羌活2两,麦门冬4两,半夏4两,五味子2合,大枣12枚。
202 功效补心。
203 主治心气虚,惊悸喜忘,不进食。
20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3升,煮取3升半,分5服,日3夜1。
205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生脉、保元滋降心火,理中、四君固实脾土,心降则心肺安,土实则肾肝固,五脏相率受其益矣。更须用芎、归、桂心以和营血,远志、茯神以利关窍,羌、防以祛风湿,半夏以涤痰涎,紫石英以镇怯,大枣以和脾气,并和诸药性味也。
古籍中的远志汤 《胎产心法》:[卷之下]血脱气脱神脱三证论脑一捻,服后得睡即安。心悸恍惚,语言错乱,千金远志汤。如内虚,败血攻心,狂言乱语者,龙齿清魂散主之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三产后诸疾门]心虚惊悸甘草人参芍药酸枣仁白藓皮(各三两)大枣(七枚)远志汤(出千金方)治产后忽苦心中冲悸不定。志意不安。
《症因脉治》:[卷三不得卧论]外感不得卧脉散见肿胀三消。凉天地煎见后痿症。枣仁远志汤枣仁远志当归白茯神白芍药麦冬龙眼肉八味肾气丸见前脏寒胀。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虚证类]赤白浊人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远志(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封髓丹黄柏(三两盐水炒
《普济方》:[卷三十四胆腑门]胆虚不得眠(附论)目录 1 拼音 2 《不知医必要》卷三 21 组成 22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远志饮 1 拼音
yuǎn zhì yǐn
2 《不知医必要》卷三 21 组成高丽参(去芦,米炒)2钱,淮山(炒)3钱,龙齿(煅)1钱5分,石菖蒲1钱,正茯神(朱砂末拌)1钱5分,远志(去心)5分。
22 主治心肾不足,恍惚不足,梦遗泄精。
古籍中的远志饮 《西塘感症》:感症变病中蕴热而烦。清心莲子饮。虚烦有饮。温胆汤。无饮。远志饮子。(此等症。全仗心似燃犀烛怪。目如庖丁解牛。
《医宗己任编》:[卷七西塘感症(中)]感症变病中蕴热而烦。清心莲子饮。虚烦有饮。温胆汤。无饮。远志饮子。(此等症。全仗心似燃犀烛怪。目如庖丁解牛。
《医家心法》:[卷一]二十五方图解
邪。用七味饮泻木中之实邪。心小肠之脾病为实邪。用远志饮子泻火中之实邪。则图中之义自明。原解于四明二十
《医宗己任编》:[卷一]二十五方分图肠自病为正邪。用归脾汤泻火中之火之脾病为实邪。用远志饮子泻火中之土。之肺病为微邪。用龙骨丸泻火中之金
《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怔忡惊恐]论外备用方《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我整理的山海经是哪个朝代的,欢迎阅读。
山海经是哪个朝代的?
《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包括范围庞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而然,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特点
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马倡议(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刘宗迪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记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虹虹,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也正也为《山海经》的所谓荒诞不经,几千年来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西汉刘向(歆)《上〈山海经〉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人大多从其说。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称《山海经》相传“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但后人研究认为,《山海经》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齐人、楚人之说。而刘宗迪认为,尽管“古人关于禹益作《山海经》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自古以来,“神不禋非类,民不祀非族”,《山海经》中的某些史料特别是反应帝俊神系事迹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料来自东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团应该无大误。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诘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时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山海经包含哪些内容
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其《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
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认为此书是三代时所作。他说:《山海经》这本书,产生于尧舜禹的时代……禹把天下划分成九州,益与伯翳等人区分万物的本质,写出了《山海经》。刘歆这一说法是受到《列子》的影响。《列子·汤问第五》中,夏革回答汤的疑问,提到了五座大山及山上的特产,此外还有怪异之物,这和《山海经》记载地理、特产以及怪物的写法相似。同时,《列子》中又说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周行天下时亲眼见过的,他的臣子伯翳了解这些怪物,夷坚听说之后把这些怪物记了下来。因此,这种说法就影响到刘歆以上的论断。其后,王充《论衡·别通篇》、赵哗《吴越春秋》等都持这种观点。
大约是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叶,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宋人胡应麟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⑥ 。
全书18篇,《山经》五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五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五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俗。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使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就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到清人编《四库全书》 , 则说其“侈谈神怪 , 百无一真 , 是直小说之祖耳。入之史部 , 未为允也” ; 遂改列子部小说家类。
本文2023-08-21 06:23: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