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及玉器的称呼有那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4收藏

玉及玉器的称呼有那些,第1张

玉的称呼有:

1、琼,美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

2、琳,美玉。青碧色的玉。

3、球,美玉。《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译文  所谓夷玉,如书中(周书)描述。

4、瑜,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译文  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

5、璇,美玉。

6、琪,美玉。《玉篇·玉部》:“琪,玉属。”

译文  琪,一种玉。

7、璞,未雕琢的玉。《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工理其璞而得宝焉。”

译文  大王于是就让制作玉器的人, 整理认识那块石头, 从而在石头中得到了宝物。

8、瑶,亦泛指美玉。

9、碧,青绿色或青白色的玉。《庄子·外物》:“ 苌弘死於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译文  古代文人不被重视,含恨死去,在坟头犹吟诵诗句,忧恨结于地下,千年犹未消失。

10、瑰,美玉,美石。《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译文  什么礼物送给他?美玉饰品表我心。

11、翠,硬玉。宋吴自牧 《梦粱录·元宵》:“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

译文  到了喝醉的时候,美人扶墙而走,掉落的翠玉发簪,难以罗列清楚。

12、瑾,美玉名。南朝宋慧琳 《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如草之兰,如玉之瑾,匪曰薰雕,成此芳绚。”

译文  玉器碰撞所发出的玄妙之音,轻脆,透明,纯净,没有太多的花腔巧调,卖弄炫耀,但浑然天成的美妙,清醇有致。

13、琮,瑞玉。方柱形,中有圆孔。用为礼器、贽品、符节等。

14、珂,白色似玉的美石。

15、璎,似玉的美石。

16、瓒,质地不纯的玉。

17、琛,指玉。

18、璠,美玉。

19、璜,状如半璧的玉。

20、珑,古人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刻龙纹。

21、珉,似玉的美石。

22、璆,美玉。可制磬。亦借指磬。

23、瑛,美玉。

24、瓘,玉名。

25、珏,相合之二玉。双玉。

26、瑷,美玉。

27、琀,古代放在死者口里的玉。

28、琦,美玉。

29、琬,美玉。

30、瑒,玉名。

31、玢,玉名。

32、琥,瑞玉。

33、珲,美玉。

34、琚,佩玉。

35、珺,美玉。

36、琨,玉石。

37、璐,美玉。

38、玫,美玉。一说火齐珠。

39、璊,赤色的玉。

40、珅,玉名。

41、瑭,玉名。多用于人名。 五代有史建瑭 、石敬瑭。

42、玮,玉名。

43、琰,美玉。

44、玙,美玉。

玉器的称呼:

1、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处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2、玉笏,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

3、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

4、命圭,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

5、谷圭,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

6、圭璧,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

7、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

8、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

9、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

10、玉琥,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处》(《考古》1983年5期)一文以为:“我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11、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12、珩,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13、环,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

14、玉佩,玉作的佩饰。

15、玉带钩,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现,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16、玉钩,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

17、玉剑饰,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缘外敞,较锐利。

18、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取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

19、玉蝉,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

20、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略。用其随葬,重要是巫术的原由。 

21、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

22、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

23、玉节,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主要的信物。

24、玉玺,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25、玉盘,玉琢成的盘。

26、玉鱼,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

27、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离官阶之高下。

28、玉珠,用玉琢成的珠。

29、玉藻,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

  出土战国六山玉镜〔径:112cm厚:071cmjpg

  20068262255827591jpg

  20068262255063886jpg

  2006826226570278jpg

  相关回复airly (2006-9-28 00:32:34)

  有尺寸吗?玉镜作为记载确实存在,但是目前似乎没有出土纪录。网上所见网友贴的玉镜也大部分为低仿品。LZ这面玉镜,图案规整,可看出是仿自战国六山镜,但是雕工和沁色实在无法和战国联系起来,个人看新,玉质好价格合理的话收藏也未尝不可。

  一家之言供楼主参考,如果这件东西对且尺寸大的话,应该算国宝了吧

  贴一点玉器分类的资料:

  (1)具有工具性质类玉器

  此类玉器主要品种有玉锥形器、玉针、玉凿、玉斧、玉铲、玉 、玉纺轮、玉镰、玉割刀、玉小刀等。它们多见于新石器时代,商墓偶有发现,西周始渐消失。

  (2)玉武器及与武器有关系的玉器

  这类器物,常见的有玉簇、玉矛、玉韘(清代又名扳指)、玉刀剑柄、玉具剑饰物(包括玉剑首、剑 、剑璲、剑 )。其中前两种,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都作实战用品;玉韘始见于商,是拉弓射箭时套在手指防勒伤手指用的,玉韘至战国仍有,但后来的作品似非实用,汉代则演变为鸡心佩,并纯作佩玩用。玉韘发展至清代,复又作实用品,且有大批制作,并兼有礼品作用,以示崇武尚武。玉剑具饰物,主要出现在春秋至两汉,其形式基本相同,在创上结级时均有固定的部位。

  (3)仿武器式仪仗器

  此类玉器皆有穿孔和刃,形似武器,有玉刀、玉戈、玉钺、玉戚,使用时,用绳索捆扎在木柄上,供王侯贵族举行重要活动时作仪仗用。亦可作贡品和礼品用。玉仪仗器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晚期至商代,西周较少,且走向小型化,似失去仪仗用意义。

  (4)玉礼器

  通常所称的玉礼器有6种,即玉壁、琮、圭、璋、璜、琥。这6种礼器,有的古书又称“六瑞”和“六器”。玉壁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与此器近似的还有玉瑗、玉环。三者中名称由中心的圆孔大小决定,大孔者名瑗,小孔者名壁,孔径与玉质部分边宽相等者为环。玉壁、瑗、环,皆始自新石器时代,后延续不断,直至今。玉琮的整体特征是外方、内圆。有的玉琮还在体外周饰有各种纹图。玉琮亦始见于新石器时期。此后的商代至战国还有所见,汉以后消失,宋始则为仿古或伪作品。玉圭体扁平,上尖下方,始自西周,后历代均有。古称“半圭曰璋”,故玉璋是圭从尖顶至底中央对剖后的一半形,其起始年代与玉圭同。玉璜呈半壁、半瑗或半环形,两端或中央有穿孔可供系佩用,玉璜始见于新石器中期,为六器中最早出现者之一,后亦历经不衰,延续至今。玉琥一般呈虎形或变形的虎形,亦可为佩,始于商,迄于汉。上述6器主要作祭礼天地四方用,亦代表不同方位,后又延伸为代表不同等级的礼器和玩佩。

  (5)玉佩饰

  从广义上说,玉器中凡有穿孔者,皆可作佩饰用。因此,前述各类器中,有的就兼有佩饰的作用,或其后期演变为佩饰。这里所称的佩饰,主要是指专供人身上佩挂结缀的用器。它们中有的作头饰、手饰、项饰、胸饰,有的则为服饰之一种。头部的饰物有玉笄、玉玦、玉耳坠等;手饰中有玉镯、玉戒指等;项饰中有玉串饰、玉项链、玉蕾、玉销、玉系壁、王朝珠等;玉胸佩有成组佩玉及其他可作胸佩的玉鸡心佩、玉舞人佩、玉翁仲、玉刚卯、玉严卯等玉器。服饰中最多和常见的有玉带饰、玉带扣、玉带钩、玉纽扣、玉帽饰等。上述玉佩中,除玉带始于唐迄于明代,玉带扣始于宋朝,其他各类有的自古迄今都有,有的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如玉成组佩,在春秋战国时最兴盛、且有一定的格式和名称,佩在胸腹间。其他如玉翁仲、玉舞人佩(较简朴的一种)、玉双卯(刚卯、严卯)、玉鸡心佩等,是两汉时期的独产。

  (6)葬玉

  从广义上说,凡埋入墓中的玉器都可称为葬玉。这里所说的葬玉,是指专门为死去的人制作的陪葬玉器,而不是指所有埋在墓中的玉器。可以确定使用葬玉的始用年代,最晚在西周晚期,当时已见专门为死人面上盖的玉面罩饰。此后,历经春秋、战国。总的来说,当时此类玉器并不多,而真正盛行的则是汉代。其品种主要的有穿在死者身上的玉衣(分金、银、铜、丝缕4种),承托玉衣头罩的玉忱,握于死者手中的玉猪和玉璜,盖死者眼目的玉眼盖,塞入死者耳中的玉耳塞,塞入死者鼻孔内的玉鼻塞,含入死者口中的玉蝉形琀,罩在死者男性上的玉生殖器罩,塞入女生殖器阴道的玉阴塞,塞入人尸肛门的玉肛门塞等。此外,一些玉壁,似也是专为死者陪葬的。专给死者的葬玉,有的是身分等级的标志物,如用不同质地编缕的玉衣即属此,有的是作辟邪压胜用的,但大多数都是为防尸腐烂。如古籍所载“玉入九窍,以防尸腐”即指此等用玉而言。

  (7)玉制实用器皿

  玉制实用器皿最早遗物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两件玉簋。此后的西周、春秋两代未见有此等玉器皿。战国时见有玉耳杯又名羽觞、玉奁、玉灯等,秦汉除上述器种外,又新增加玉高足杯、五角式杯、玉樽、玉盖盒、玉洗、玉砚滴等。唐宋未见前述诸器。但新增有玉莲花式杯、玉三鸠罐、玉云形杯、礼乐纹杯、龙纹尊、云龙炉、多角杯、鹿纹洗等。明代出现一批仿商周青铜器造型的玉器,如匝、觚、觥、龙首樽等、此外,在立体器皿中又新出现椀、双耳杯、桃式杯、花式杯、执壶等器。清中期可以说集历代器皿之大成,凡仿古、实用的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大至数千斤重的酒瓮,小至杯、盘、香盒、香筒,都有制作,且数量很多。

  (8)其他玉器

  玉器中除上述较多的几大类外,尚有一些其他特殊用器和不知名与不知用途的玉器。主要的特殊用器有礼乐器中的玉磬、玉笛,册印中的私印、宝玺、玉简册。吉样用途的玉如意、玉辟邪。实用具中的玉尺、玉镜等。玉器中一些至今不知其名和用途的器物,现一般按其造型特征暂定名。

  (9)人与动物类玉器

  此类玉器有的已与上述各种玉器相组合,如六器中的玉琥,成组佩玉中的玉璜等。人与动物类玉器,从玉器出现后不久就产生,后历代不断,种类繁多。值得指出的是这类玉器,只少量以单独的个体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以纹饰图案,或与其他自然景物和花草纹组合成复合式图案。

  [ 本帖最后由 airly 于 2006-9-28 00:35 编辑 ]

  扬之泰州人 (2006-9-28 08:36:00)

  山字镜五一般出于楚地。楼主此镜玉色尚新,沁色也不自然,应慎。

  leyucen (2006-9-28 23:30:34)

  不亏是版主.向你们学习.致敬.表谢啦!

  今古轩 (2006-9-29 17:59:45)

  嘿嘿,,还出这玩意儿?!

  长见识了。。。。

  折腾玩古 (2006-9-29 18:04:55)

  不看好。。。

  莫碧双 (2006-9-30 11:07:42)

  QUOTE:

  原帖由 airly 于 2006-9-28 00:32 发表

  有尺寸吗?玉镜作为记载确实存在,但是目前似乎没有出土纪录。网上所见网友贴的玉镜也大部分为低仿品。LZ这面玉镜,图案规整,可看出是仿自战国六山镜,但是雕工和沁色实在无法和战国联系起来,个人看新,玉质好价

  蜀都散人 (2006-10-08 19:47:53)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回复

  近期热点主题最新主题

  Powered by SupeSite 50 © 2001-2006 Comsenz Technology Ltd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历史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就是**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那么到了唐代以后,就是说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有的就是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讲,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系。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吧,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那么就是说这个时候从绘画也好,从陶瓷也好,从金银器的制作也好,它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这么一个特点。

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也是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那么人们经商可能就是从东往西,从西往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有关。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这一种工艺品的特点,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这个造型是鸡头器皿,从现在的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是作为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人们的使用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产地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洛阳人在传统唐三彩造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平面唐三彩,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那么这种文化传流到国外也对他们的陶瓷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在日本和朝鲜。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时期也仿造中国的三彩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

正因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也得以继承和发展。

辨别高仿唐三彩

自上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热,不少专家纷纷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众。随着唐三彩仿品的出现,辨别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见诸报端,这些文章繁荣了文化园地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难辨的三彩器。经过作旧之后便在城乡不断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屡屡上当中诏。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常见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可见高仿三彩确实仿到了相当的水平,没有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唐三彩烧成温度最高约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制作原料随处可见,胎釉配方早已公开,仿造高手人才辈出,有的还是唐三彩研究的专家。试想,行家运用现代技术“克隆”出来的仿品与真品还会有什么差别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征,高仿三彩都具备了。可以说,相同点已经达到了99%以上,余下还不到1%的较为特殊的特征,目前是无法仿造的,因为这特殊之处惟有千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人力暂无力为之。

胎的区别

胎釉造型、色彩风格等基本常识,是所有论述唐三彩辨伪文章都重点涉及的问题。但从目前见到的高仿三彩来看,这几个方面是没有根本差别的,就连胎釉的各种化学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么“光龄”、“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样信手拈来。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谈什么基本的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已毫无意义。故本文把重点放在说明目前高仿者还无法仿出或无法仿得逼真的几个特殊点上面。

1、苍老的千年陈旧感。真品出土前或置于潮湿的墓室,或埋于泥土中,受千年地气、水分、泥土的侵蚀,有的出土后长期置于室内,受空气和冷暖变化的影响,其胎表已毫无新意,陈旧自然。真品的旧感极其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轻划,可见旧感渗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经作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来累累沧桑的自然感,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不会出现旧感渗入胎里的现象。轻击胎表就见“旧”仅是胎表的一层,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旧感与胎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2 遇空气即变颜色的胎土新断面。真品三彩由于时间久远,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胎土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约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净后的胎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曾多次敲开几个真品罐的盖子进行观察,其结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断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这一现象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关于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处,程进奎老师在《唐三彩辨伪新知》(见《中国收藏》总第13期)一文中还有这样的陈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出现中度粉红状,仿品的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笔者曾多次试之,结果亦然。不过,这种中度粉红状是和仿品胎那种死灰白相比较而言,微微呈现的粉红色,而且似乎单就河南胎而言更为合适,陕西古胎和现胎有一种胎色微呈粉红,入水则更明显。如洛阳等地复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红色的,放入水中呈现较醒目的粉红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处会生出极细小的如针尖大的暗红、浅褐、黑等色的土锈。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现于露胎处的表面,有的出现在口沿,有的出现在踏板上,有的出现在器物内。土锈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时光的孕育使得胎体内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内溢于胎表,成为胎表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绝不会出现土绣,仿造的土锈极不自然,仿品出窑之后再往露胎处“种”上的土锈和自然生长出来的真土锈颜色差别很大,生长出来的和强加上去的,一个自然,一个僵硬不自然。

土锈看似简单,却极难仿造,故大多数高仿三彩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的破绽,干脆就不做土锈。说到土锈,不少人把土锈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冲洗掉的脏土层。其实所谓锈,是物质化学变化的产物,如铁锈、铜锈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锈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釉光的区别

唐三彩的釉本质上是一种亮釉,刚烧成时光亮刺目,光泽灿烂,百年之后光泽渐退,温润晶莹,釉光逐渐变得柔和自然,精光内蕴,宝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据目前所见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总是柔和温润的,除了釉面腐蚀严重,否则三彩真品不会失去柔润的光泽。

大多数唐三彩釉面由于时代久远都会出现只哈利光,它是千年风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哈利光不管在什么颜色的釉面上都呈现出五颜六色,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其颜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体的宝光,恍惚不定,如梦幻漂浮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高仿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

高仿三彩釉面的光泽虽也柔和温润,但柔和之中露出灿烂,温润之中隐含贼光,其通体一致的釉光毫无内涵,绝不会出现哈利光。唐三彩的釉虽属低温釉,但仍经8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釉面仍有相当硬度,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釉质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哈利光是釉质老化后釉面分子发生质变,经光折射之后产生的特异之光。高仿三彩釉表在光的照射下,虽偶尔也可以见到淡红、浅绿等色,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仿品中的颜色是固定在釉里的,而真正的哈利光是漂浮于釉表的,并且是五颜色六色的,而仿品的颜色通常是一两种。

真品的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机可拍摄到,而仿品的光则拍摄不到。所以,有无哈利光是鉴别真假唐三彩的一个过硬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没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属真品。

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曾有大量的三彩仿制品,它们到现在也已近百年,釉面火光已褪,柔和温润,不排除个别器物会有微弱的哈利光,但绝不会有真品三彩那种从釉里面涌溢而出的宝光。只要你认真观察民国早期的低温釉就会发现,此时期绝大部分的低温釉是没有哈利光的,上观至乾隆时期的低温釉,迎光侧视仔细观察才会隐约发现哈利光。所以,有无明显的哈利光仍可作为区别民国三彩的硬件之一。

釉面的区别

岁月无情,唐三彩釉面经受千年时光的洗礼会留下一些不容易发现却很特别的痕迹。它们分别是:

1.泥土的腐蚀痕迹。目前还未见唐三彩传世品的报道,几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面一般均见泥土腐蚀的痕迹,不同的只是腐蚀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是见土咬的细孔随意自然地出现于釉表,或通体或局部出现,细孔大小、深浅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腐蚀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细观察才可发现。在放大镜下观察部分土咬细孔,其边缘的釉面有轻微的腐蚀过渡。经药水处理土埋之后釉表会出现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规律,僵硬不自然,腐蚀程度较一致,没有腐蚀的过渡现象。实际上高仿者目前在釉表的处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药水处理,釉表的光泽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识破;不用药水处理釉面又太光洁新颖,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经检测马脚又露。在观察腐蚀细孔时要注意把它与釉面在窑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区别开来,棕眼仅出现在釉表,深度约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蚀细孔则深入釉里,有的腐蚀至胎表。

2.过渡自然的腐蚀斑块。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还有一种特殊的腐蚀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目前无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润的釉表极薄的一层釉水被腐蚀了,留下粗糙的釉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蚀斑块。它们出现在釉面上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唐三彩出土后腐蚀不再发展,过程停在了釉面上,给了我们辨别的依据。

先说由浅到深:腐蚀出现时,开始是釉面上出现隐约可见的微孔。微孔刚出现时可以是几个也可以是几十个、上百上千个,刚出现时太渺小还不足以改变其釉面的光泽和颜色,乍看上去釉面正常,不用放大镜观察也可看清;随着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面的颜色慢慢变成浅褐色;随着腐蚀的日趋严重,腐蚀面积逐渐增大,就出现了粗糙的斑块,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轻轻一划可划出痕迹。

再说由深到浅:腐蚀较严重的釉面向未腐蚀的釉面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由深至浅的渐进侵蚀过程。首先是最严重之处釉表釉光全无,只见粗糙的面目全非的釉,用手指可抹出痕迹,再接着是稍微严重的地方釉表极薄的一层尚存,但却有极细的孔隙且釉光暗淡,有的釉光几乎不存在了,用指甲可掐进去,再过渡下去,受轻微腐蚀的釉表乍看上去釉面尚好,釉光也还自然,但仔细观察釉面就隐约可见腐蚀细孔,用小刀轻划可划出痕迹。这种由浅至深又从深至浅的交替腐蚀过程,在釉表的表现是以毫米为单位的,但在时间上要形成这一过程却是要以百年为单位的。整个器物易仿,细微之处难仿。所以,吃透了真品唐三彩的釉面,再回过头来看仿品的釉面,其浅薄之处也就一清二楚了。

3.返铅现象——百年时间浓缩而成的精灵。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从笔者珍藏的几件有返铅现象的唐三彩来看,返铅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体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如秋月之色浮于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见。

(2)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银白色的返铅现象,而大部分釉面则没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铅现象出现于任何颜色的釉面,蓝色的釉面的返铅现象往往更为突出,颜色更加自然。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的蓝釉不会出现返铅现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铅的成分达25%左右。既然釉有那么高的铅含量,只要条件合适,什么颜色的釉面铅分子还不是照样跑出来,蓝釉亦釉,没有例外。

(3)以细小的银白色斑点出现在釉面上。“银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铅现象的重要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仍为不同时间先后出现的动态过程。首先是酝酿阶段,表现形式为釉面出现隐约可见的浅黑色斑点,有的略呈爆裂状,再发展是在浅黑色的斑点中间出现针尖大的白点,再往下发展便是白点逐渐长大成为白色的斑点。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釉面上的银白色斑点也就越来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银斑”从酝酿到发展成为银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后,离开了出现“银斑”的环境,动态的生长过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给我们观察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几百年的光阴便凝固在我们眼前。

真品“银斑”,由分子构成,薄如纸张的1%。高仿唐三彩的“银斑”,有的是在窑中烧成与生俱来的,似故意加铅使之和釉一起熔化,“银斑”深入釉里,和真品“银斑”浮于釉表刚好相反;有的“银斑”是仿品出窑后“种”上去的,厚重笨拙,毫无自然感,与自然的铅金属的光泽差别甚远。尽管“种”上去的“银斑”仿造者也用一定的温度使之熔于釉表,可人为痕迹很浓,糊弄门外汉尚可,在行家面前绝难过关。用第一种方法造“银斑”,又无法用药水处理埋于地下,因为这样“银斑”就发黑无光了;用第二种方法造“银斑”不仅造不出极薄的真“银斑”,还留下迹痕。就算挖空心思用尽手段仿出稍微像样的“银斑”,可真品“银斑”那种先后出现,大小不一的生长过程,仿者又没辙了。所以说,“银斑”是目前高仿者还无法解开的死结。

关于“银斑”的形成,程庸老师在《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一书的前言中是这样评说的:“前些年,唐三彩鱼子纹开片难以仿出,现在这个问题也已解决。眼下就剩下最后一个重要特征难以仿造,那就是‘开银片’。‘开银片’的形成,是因为铅的原因,它是化学元素中较活跃的一种,时间长了会自然跑出来,就形成了‘开银片’现象。”可见,“银斑”是时间的沉淀物。

釉里的区别

目前高仿唐三彩的釉里开片虽也浅淡细密,状若鱼子,甚至少量高仿品的开片亦似乎有一种微微上翘的感觉,但比起真品唐三彩,仿品唐三彩的开片密密麻麻,极为细小,细碎爆裂,而且不同的釉色开片也有差异:**釉开片最为细小;深**釉开片最为细密,更像民间所说的“芝麻釉”、“翘皮纹”;褐色釉类似烧焦状的釉面开片则多呈爆裂状,与胎体分离似乎更明显;绿色釉开片则没有**釉开片细;白色釉开片与红色釉开片大致相同;蓝色釉和墨绿釉则多数开冰裂纹,走纹虽也细密,但纹片很少有上翘现象;真品唐三彩器的开片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就是同一器物釉面的开片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地方开片均匀极细碎,而釉薄之处开片细而不碎纹路稍长。

总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真品唐三彩与高仿唐三彩釉里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开片细小,真品开片极为细小,差别就在一个“极”字,其中奥妙不是比较着看很难说明谁细、谁更细。

时光历经百年可以渗透釉面,把一些褐、黑等色的杂质带入釉里,凝结在釉下胎表,部分真品的釉下会出现这一情况。釉的开片虽不是很细,但纹路是非常紧密的,绝无向两边分开的现象,可杂质竟穿透纹路渗入釉里慢慢积累形成黑褐色的沉积物,沉积在釉下的杂质越多,釉下的胎表就越黑,反之就越淡,在透明的釉下清晰可见。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要有足够长久的时间就可。高仿品釉下胎表之所以没有这一现象,就是因为它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短时间的“速成”是毫无结果的,即使有杂质侵入,也不会透入肌理。

  谢:1、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 2、认错,道歉::~过;~罪。 3、推辞:~绝;闭门~客。 4、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 5、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6、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7、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姓,谢姓。

  辞: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2口供3 言辞;文辞

  故:事;事情 旧识;旧交 先,祖先 旧的事物

  且:1、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且大。尚且。况且。 2、表示暂时: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将要、将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这样,一面那样:且走且说。 5、表示经久:这双鞋且穿呢! 6、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7、姓。

  于:》:“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于 神农氏纪实,象形字,画得是飘洒瑞雨的样子,既养气致舒展。

  之:助词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

  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

  因:1 (会意。从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2 同本义〖mat;cushion〗 因,就也。——《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江说是也。” 3 原因〖cause〗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4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5 机会〖opportunity;chance〗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姓 明有因礼。

  为:◎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wèi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做,制造

1,琥

琥,古代中国礼器,虎形玉石雕工艺品。

琥珀(hǔpò)矿物名,是古代树脂的化石,淡**、褐色或红褐色,可做装饰品。

2,瑛

yīng ㄧㄥˉ

1 玉的最新光彩:玉有~华(古籍中“瑛”多作“英”)。

2像玉的美石:~瑶。琼~。

3,圭

圭,发音guī,总笔画数6。圭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

4,碧

碧是一个汉字,读作bì,本意是指青绿色的玉石,青绿色,江淹《别赋》有记载: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东汉·许慎《说文》也有记载。

5,珺

珺读作jùn,汉字基本字义: 美玉。珺,多用於人名,读音为第四声,非第一声。珺,美玉也 。――金·韩道昭《改并四声篇海》中有记载。

扬州玉器扬州是我国玉器重要产地之一,古籍《书经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计,达数十个品种。唐代扬州琢玉,在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铁史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高骈还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朝廷。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清乾隆时,扬州琢玉进入全盛时期,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汉代扬州的琢玉工艺,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49年以后,扬州出土的汉代文物较多。从出土的玉器中,可知扬州玉器到了汉代,由小件发展到中件,从一般的装饰品玉镯、玉环发展至观赏的玉蝶、玉璧、辟邪等。1980年在扬州西北高邮湖西的天山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玉瑗、王璧计三块,体积不一。大的直经为21.8厘米,正反两面均雕刻旋纹,为浅刻玉器,刻工精致,图纹典雅。玉瑗的直径为134厘米,雕刻图案亦为旋纹,它的雕刻风格很具地方特色。此墓是西汉武帝之子刘胥的墓葬。刘胥曾被封为广王,在位64年。这批玉器的出土,充分提供了扬州玉器在汉代的雕刻水平和发展情况。唐代,由于千里运河的开凿、通航,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便成了国内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也自然成为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之一。其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历史上曾有“江推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的记载。唐代的扬州琢玉,在当时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一方面,贵族豪门用之于装饰楼阁建筑炫耀门庭,所谓“雕栏玉户”者是也。另一方面,在民间以小件玉器作为佩饰用品亦渐开风气,同时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也陆续对外交流。天宝十二年(753年),大明寺高憎鉴真从扬州东渡日本传教,就带有玉作、画师、雕檀、刺绣等185人之多,可见唐代扬州琢玉之盛。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见丰富,琢玉中的镂空、圆雕技法亦始于宋代。据清代人谢坤记述:他曾在场州康山江氏家,亲眼见过宋代扬州制作的玲珑玉塔。他在《春草堂集》著作中描写道:“宋制玲珑玉塔,塔玉雪白,绝无所谓饭绺瑕疵。高七寸。作七级,其制六面,面面有栏……塔顶有连环小索,系诸顶层六角,绝不紊乱,所言鬼斧神工莫能过是。”从这段生动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扬州玉器的镂空雕技巧及链条制作技巧,有很大的进展。元代,扬州玉器除了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艺人已经开始应用天然子为材料,制作“山子雕”。现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传为元末时的山子雕,是用白玉制作,表现类如“竹林七贤”故事题材,人物山林刻划简炼,简中有繁。可视为扬州山子雕的初期作品。明代.扬州玉器开始形成典雅秀丽的风格。扬州博物馆内保藏的明代中期制品《六角莲花玉壶》、《蟠螭白玉杯》等,造型优美,琢工精细,见者无不称道。至明代后期,扬州玉器的“山子雕”品种已格调一新,工艺技巧较前大为精进,给后来扬州制作大型玉山在繁难的技巧上做了准备。扬州琢玉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可以说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间进人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两淮盐政除在建隆寺没有玉局,大量承划清朝宫廷各种大型陈设玉器外,每年还按岁例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如:有名的白玉如意,用和田羊脂玉琢制,玉料洁白无瑕,凝腻如脂,造型精致典雅,被定为“扬州八贡”之一,每年都要大批送缴宫廷,供皇宫内院陈设或作为对臣下进行奖赏的“御品”。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于扬州琢玉艺人之手。由此可见.清代扬州琢玉技巧和艺术水平之高,生产规模和作业能力之大,能工巧匠之多,实是前所未有。这些大型玉器的制作,成器后所表现出的庄重、质朴、浑厚的特色与扬州中、小件玉器典雅秀丽的特色成为鲜明的对照,这对以后扬州玉器兼有“南秀北雄”艺术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进入20世纪50年代,扬州琢玉业开始复兴,成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无论从品种门类上,还是技术实力上,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国家质量奖的金、银杯和珍品奖。现在,扬州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及工艺美术名人1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专业技术人员72名。几十年来,扬州玉器精品迭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保留了传统玉器圆润浑朴的风格,并以典雅灵秀见长,无愧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优秀代表。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僵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宝塔炉》,在全国玉器评比中一鸣惊人,1981年在东京、名古屋专柜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高度赞赏。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主塔七级八面,高105厘米、宽32厘米,以8根玉链、440圈链条从四方连接四塔,构成群体,是古往今来玉塔中的一件罕见之佳作;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通高120厘米、宽90厘米,重达1000多公斤,以著名石刻为题材,集乐山大佛、大足石佛、龙门大佛和云冈石佛于一体,构成深邃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时,引起轰动,首都新闻界纷纷发布消息,并给予高度评价,香港报纸称这件碧玉山"是继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图》之后二百年来仅见的玉器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玉石雕刻技艺的新水平"。1989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百寿如意》,1990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长期以来,人们视玉器为宝。玉石晶莹温润,坚实缜密,磨琢成器后,光洁美丽,耐于久藏,可作为传世之珍或传家之宝,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艺术品。我国琢玉工艺历史悠久,据考证至今有六千年左右。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已从混杂的石、玉中识别出“美石”用来制作器物。商周时期,琢玉己逐渐具有相当技艺,在制作工艺上切、磋、琢磨开始具备,人们己懂得利用俏色,来增加器物的美感。玉的用途也逐步扩大,被琢成礼器、制器、乐器和各种装饰品,供奉于庙堂或佩戴于身上,在祭祀、朝聘、会盟时应用,甚至两军打仗,双方协议媾和时也用玉来作为信物,所谓“化干戈为玉帛”。在我国奴隶制社会中,玉器已成为王者、贵族高贵身份的标志,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财富的象征,形成“君子必佩玉”的风气。封建社会此风尤盛。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当时最大的玉料,切成六块刻作印章,名曰玉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用玉作玺,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之一。同时,古人还把玉器看作是高尚、纯洁、亲善、吉祥的象征。古籍云:“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许多美丽的语言常常和玉联系在一起,实在不是偶然的。中国玉器,以其精湛技术和美丽造型享誉世界,被称为“东方艺术之最”,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几千年来,一直把真、善、美带给人间。文化历史名城扬州是我国玉器重要产地之一,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夏代时的扬州一带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艺。[玉的种类]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闪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4度。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分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水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开采的称山料。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才,均为采集材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才重一万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黄和田玉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①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润泽,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的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②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闪透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代都极推崇羊脂白玉。③青田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④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闪透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⑤黄玉:基制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与“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⑥糖玉:氧化铁渗入闪透石或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色的称“粉玉”。糖玉常于白玉或素玉称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刻籽料掏空制成鼻烟壶,称“金银裹”亦能增殖。⑦墨玉:闪透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价值高于用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其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⑧碧玉:产于准噶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闪透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独山玉独山玉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也有简称为“独玉”的。早在6000年以前,古人已开采独山玉,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独山玉的制品。西汉时曾称独山为“玉山”。绿松石绿松石又称“松石”,是一种具有蔚蓝色的玉料。它是美国西南部人以及世界穆斯林特别喜爱的玉石品种。绿松石象征着胜利和成功,在世界习俗中被定为12月的诞生石。绿松石的晶体很微小,蜡状光泽,不透明。多呈天蓝色、暗蓝色、绿蓝色、绿色及绿白色,颜色均一的块体上,常分布有白色条纹、斑点或黑褐色铁线。优质的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戒面、耳坠、胸坠或雕琢佛像、仙女、山水、花卉等作品。其他玉材除了上述“四大名玉”外,我国其他玉材品种繁多,但大多属于中、低档玉材。玛瑙玛瑙一词源于佛经,因其纹彩颜色“色如玛瑙”而得名。我国的玛瑙产地分布广泛,几乎各省区都有,主要产地有辽宁、黑龙江、内蒙、河北、湖北、新疆和江苏等地。辽宁的阜新有“玛瑙之乡”的美称。质纯的玛瑙呈白色,因往往含有色素离子或其他杂质,而呈红、灰、褐、蓝、绿等色,以红、白两色较多见,光彩夺目,颜色环带相间美丽无比。玛瑙一般都有环纹带,如无环纹带,则称为玉髓,档子比玛瑙要低。玛瑙和玉髓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A)缟玛瑙:有很细的直线状平行纹带,红缟玛瑙是最珍贵的品种。B)水胆玛瑙:天然出产的玛瑙,中空而含有“水胆”称为“水胆玛瑙”。水胆数目可分为“一胆”、“双胆”等,以胆大水多,透明度高为佳,是珍贵的玉材。C)火玛瑙:在环带中闪现火红的光泽,故称为“火玛瑙”。D)东红玛瑙:日本产的红玛瑙。E)绿玉髓:颜色呈粉绿色,无环纹带。F)红玉髓:颜色呈红色,无环纹带。G)碧石:颜色呈红、黄褐、灰绿等色,为成分不纯的玉髓,按颜色分为“红碧石”、“绿碧石”等。梅花玉产于河南汝阳县,又称“汝洲玉”。磨光加工后,呈现美丽的梅花图案或其他花纹,故名。玉质致密,底色有黑、褐红和灰绿三色,以黑底色为佳,梅花纹颜色有红、绿、白三色花纹同时出现在黑底色上的多色梅花玉为精品。青海玉产于青海,故名。外表美观,颜色为白底或浅灰底加绿色斑纹,玉质较细腻,呈半透明状。由于其外观与翡翠近似,因此有不法商人用其冒充翡翠玉件。青金石青金石是一种含钠和钙的铝硅酸盐矿物。颜色呈暗蓝、天蓝或紫蓝,玉质不透明,具有玻璃光泽,硬度5-6。青金石由于颜色庄重,常被制成佛像、佛珠、鼻烟壶、瓶护以及钟表壳上的饰物等,色佳者也用于做戒面。青金石以颜色鲜蓝、质纯和含少量黄铁矿金星者为上品。芙蓉石芙蓉石又称“玫瑰石英”、“蔷薇石英”、“祥南玉”,是一种桃红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石英块体,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硬度为7。中国的芙蓉石出产于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优质的芙蓉石出产于巴西。芙蓉石主要用于雕琢项链、鸡心以及小型摆件等。芙蓉石以色深为佳,桃红色越深越好,如近于白色的淡桃红色则价值甚低。马来玉产于马来西亚,为一种用绿色染料染成的石英岩,具玻璃光泽,硬度7。外观翠绿,透明度较高。马来西亚原料丰富,价值低廉,适合制作一些低档饰物。东陵石产于印度,是一种绿色含铬云母石英岩,微透明——半透明。玉石中散布犹如群星的绿色鳞片,十分美观。为石英岩玉石中的优质品种,主要被用于制作串珠项链等饰物。密玉产于河南密县,故名。又称河南玉。半透明,颜色白色——浅绿色,用作玉料大多经染色而成,主要有苹果绿和橙红色,以绿色绝色为佳,大多用于制作首饰或摆件,属低档玉料。贵翠产于贵州,故名。又称贵州玉。颜色呈淡绿色,具玻璃光泽,但不纯和,杂质多,似劣质翡翠,属低档玉料。京白玉产于北京郊区,故名。质地细腻,纯白均一,光润油润,用它制作的玉雕品晶莹剔透,是颇受欢迎的玉种。木变石因其外貌似木质,故名。玉质致密坚硬。硬度7。有黄、黄褐、褐紫、蓝、蓝绿、蓝灰等色,其中**而具有猫眼效应的称为鹰睛石,褐蓝相间的则称为斑马虎睛石,以鹰睛石价值最高。优质鹰睛石,蓝色美丽,主要用于制作手镯、戒面等。具有猫眼效应的虎睛石,则主要用于制作手链珠和项链珠,也有以大粒原料制成蛋形戒面的,但因猫眼死板,价值不高。蓝田玉产于蓝田,故名。蓝田玉是古代的主要名玉之一。蓝田玉质地细腻,硬度4左右,加工性能良好,颜色主要有米**和苹果绿色,被大批用以制作玉枕、健身球、茶酒具等,是受欢迎的低档玉材。灵璧玉产于安徽灵璧县,故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名玉之一。其品种颇多,最著名的有红皖螺、灰皖螺及碧云石。硬度3-4,硬度较低,经加工磨亮后,光洁照人,适于制作花卉、人物和动物等工艺品。白云玉产于内蒙古白云鄂博,故名;又称白云鄂博玉;又称白云鄂博玉。质地细腻,加工性能良好。优质的白云玉在灰绿色的内里闪现出绚丽的“金线”或“金星”效果,适于制作成砚台、笔架等文房用具及其他工艺品。百鹤玉产于湖北省鹤峰县,又称“五花石”。质地细腻,加工后花纹美丽,图案清晰,有圆形、圆锥形、长条形等,颜色呈果绿、奶白、霞红等,制作成工艺品,艺术价值颇高。孔雀石因其颇似孔雀尾翎的翠绿色,故名。具玻璃光泽,微透明。属低档玉材,其质优者,可制作项链、戒面、鸡心等饰物。但也有极个别颜色鲜艳、构造奇特者,身价不菲,相当昂贵。乌兰翠产于青海乌兰县,因其色泽翠绿,故名。颜色呈灰绿、暗绿和翠绿等不同程度的绿色。以白底色带浓绿翠斑的乌兰翠价值较高。硬度6-7,具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常用于加工成玉镯、戒面及玉白菜和其他小饰件,由于光泽不佳,加工性能差,属于低档玉材。[玉的品类]礼玉礼玉是古代用于宗教祭祀及国家大典上的玉器。按《周礼》记载,礼玉有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