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恭庆的精彩轶事
1936年,张恭庆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晚清主张爱国抗战、改革弊政的“清流党”主将张佩纶,父亲张子美精通中英文学、历史和经济,曾用乐府诗体翻译英文古体诗,而其堂姑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才女作家张爱玲。
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张恭庆自幼便在骨子里透着祖辈的学养、气节和天资。初中时,父亲引导张恭庆读古典文学,但他对此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学校里的每一门课他都非常喜欢,逛书店则成了他课余时间最大的乐趣。
高中二年级时,他在书店看到了一期面向中学数学教师发行的数学刊物《数学通报》,这份刊物每期设有“问题解答栏”,给出五道数学难题向读者征集答案,过段时间会把做对题目的人名刊登出来。
张恭庆迷上了这项颇具挑战性的解难题活动,在《数学通报》公布的名单中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赵宪初发现了张恭庆的数学才能,积极鼓励他报考数学系。
1954年,张恭庆考入大师云集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从此畅游在数学海洋。入学不久,学校提出要“因材施教”并组织起不同方向的科学小组,他被安排到程民德先生门下,专攻“数学分析”。凭借勤奋和天资,张恭庆很快显露锋芒,第一学期,他就写出了用双边有理数序列建立实数概念的读书报告,第二学期又给出了不用测度理论的黎曼可积性充要条件的初等证明。
然而,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中断了张恭庆的数学求索路。他成了“白专典型”,而他所从事的纯粹数学被认为是脱离实际、无用的“伪科学”。
他很想为国家做点事情,跑去工厂询问有没有可能用到数学的地方,然而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这么多年来,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也许正因如此,张恭庆此后对数学的应用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 1959年从北大毕业时,“白专典型”张恭庆本已做作好了去艰苦地方工作的思想准备,没想到,他的名字竟然出现在留校名单上,学校明确告诉他:“你的任务就是搞教学。”在超常的教学负担和政治高压下,他很难有时间去系统地读书、作研究。
张恭庆并没有因此磨灭对数学的信念。他坚信“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研究的成果对人类是有贡献的。不仅如此,他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数学有用”。
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数学的悟性,张恭庆抓住一切机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1975年,他协助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解决受控热核装置中磁面平衡的计算问题;1976年,他到华北油田了解到石油勘探中有底水淹没油井出现的“水锥问题”。
他发现这两个问题与一大类自由边界问题都可以抽象为“带间断非线性项的偏微分方程”,为了解决其中的理论和计算问题,他将其化归为寻求一类集值映射的不动点问题,与人合作发展了集值映射的拓扑度理论。此后,他又从变分学的角度出发,针对这类问题发展了“不可微泛函的临界点理论”。
这两个理论成为“带间断非线性项的偏微方程理论”的泛函分析支柱,因其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至今还为各国数学家广泛引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张恭庆抽象出更高层次的数学理论,迈出了他在数学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当中国数学界从十年浩劫的噩梦中醒来时,世界数学研究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为了填补学术真空,1978年,张恭庆作为我国“文革”后第一批访问学者前往美国,经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介绍到纽约柯朗数学研究所进修。
在美国的一次学术报告中,张恭庆介绍了出国前为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而发展出来的数学理论,因为问题既有应用背景又有独特的处理方法,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受邀到美国、加拿大的10余所大学作报告。但张恭庆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心充分利用柯朗研究中心的优越条件向数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迈进。
张恭庆抓住了非线性分析中的临界点理论正在兴起的时机,成功将莫尔斯(morse)理论应用到了渐近线性方程的多重解问题。他的论文被推荐到极具影响力的《纯粹与应用数学通讯》发表,这是莫尔斯理论在非线性微分方程中崭新应用的第一篇论文,也是张恭庆的成名之作。 陈省身教授介绍他留学
1978年出国前,北京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张恭庆已在数学领域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张恭庆回忆说:“‘文革’期间的中国很闭塞,学术水平离国际前沿很远。然而出于对数学的热爱,我常常利用夜深人静时读书。在生产中遇到实际问题,也都力图从数学理论上把它弄清楚,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曾发表过几篇有应用背景的数学研究论文。”
尼克松访华后,陆续有国外教授来华讲学,只要有可能,张恭庆都找机会去听,了解学术发展动态。1977年,学校恢复正常秩序。1978年5月,张恭庆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随即被学校遴选赴美学习。
北大数学系的老一辈数学家与在美国的陈省身教授有深厚的友谊,纷纷向陈教授介绍姜伯驹与张恭庆的情况,请他帮助联系去美国进修的学校。陈省身教授知道张恭庆的兴趣在偏微分方程,便把他介绍给柯朗 (Courant)数学研究所的尼伦伯格(Nirenberg)教授。柯朗数学研究所是当时这个领域的世界中心,尼伦伯格教授正是这个方向的学术权威。他来华讲学时张恭庆参加过与他的座谈。不久,张恭庆收到了尼伦伯格教授发来的邀请函。他赶紧补习英语,做好出国准备。
在美学术成就引人注目
与其他赴美访问学者不同,张恭庆没有在华盛顿参加英语培训。在华盛顿中国联络处度过1979年元旦后,他只身前往位于纽约的柯朗数学研究所。3个月后,第一批公派访问学者中的应隆安、王靖华也来到同一个研究所,他们合住该所提供的同一套公寓。
张恭庆说:“尽管我们在生活上、语言上都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大家相互帮助,互谦互让,友好相处。尤其是大家认识到作为第一批公派访问学者责任重大,不但在与人交往中特别注意中国人的形象,而且在学业上也都非常刻苦努力。”
张恭庆回忆说,做访问学者期间,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听课、听讲座、上讨论班。“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每天都干到半夜。”
熟悉环境以后,张恭庆在柯朗研究所作了一次学术报告,内容是出国以前为了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而发展出来的数学理论。因为问题有应用背景,处理方法也有特色,引起了同行的注意。1979年夏天,在加州举行的一次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尼伦伯格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专门介绍了张恭庆的这项研究。会后,张恭庆受到美国、加拿大10多所大学邀请去作学术报告。
但张恭庆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心充分利用这个研究中心的优越条件向数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迈进。那时非线性分析中的一个新的方向——“拓扑变分方法”正在兴起,张恭庆积极投入研究,取得了突破,许多后续工作也由此引发了出来。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isconsin Madison)的数学研究中心重点发展非线性分析,集中了一批年富力强、很有成就的学者,每年还有世界各地很有实力的同行专家到此工作。第二年张恭庆被邀请到该中心去访问研究1年。在美国两年,他的研究工作别开生面,在同行中已有名气。归国前他受法、德、意、瑞士等国同行邀请,到欧洲去讲学3个月。
对首次留学怀感恩之心
学术上硕果累累的张恭庆对留学经历深怀感恩之心。他说:“派遣留学生是改革开放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我个人而言,留学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学术命运,使我们走出落后封闭的学术环境来到世界学术中心,学到了本领,施展了才能,增强了信心。”
张恭庆说:“30多年来,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远渡重洋到海外留学,造就了一大批中华精英和建设人才。这些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81年,张恭庆结束在国外的访问研究回到北京大学数学系,此后致力于在国内创建“非线性分析”的研究队伍,他的不少学生和同事现已成为出色的数学家。
“数学到了空前未有的辉煌发展时期。”回国后,张恭庆为我国的数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服务、指导和引领作用。过去,在我国工业、农业、金融、管理和国防等领域,数学的应用并不广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成为张恭庆最为关心的问题,他说:“看到数学有各种应用,我也感到很受鼓舞。”
而对于数学的价值所在,张恭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数学成为高新技术的内核、探求新知识的先导、人类理性文化的核心、人类智慧的宝藏和创新的源泉……”
沉醉其间半世纪,数学已经不再单纯是张恭庆为之奋斗、求索的事业选择,更是他为人、为师、为友的一种精神追求。
上世纪80年代末,张恭庆的一位学生在其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仅写下了短短的这样一句话:“感谢我的导师张恭庆教授对我的研究选题感兴趣并给予支持。”在很多同学看来,这样的致谢有点不可思议,似有对导师的不敬之意。但张恭庆说,这位学生的致谢“非常确切”,在数学这个行当中,讲究的就是精确和直觉。 “大家公认陈省身先生是一位完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日前到南开大学吊唁相交多年的师长、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接受采访时,眼含热泪地说。
张恭庆说,与陈省身20余年的交往让自己受惠终生。1978年底,我国派遣首批50位学者出国进修,张恭庆和另一位中科院院士姜伯驹是仅有的两位数学界代表。正是由于陈省身的帮助,他们得以入选。当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陈省身分别致信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和普林斯顿大学,向两校最好的数学教授力荐这两位中国人。而其余人尚未确定去向。
“陈先生作了周密安排,他对我们的帮助根本讲不完。”张恭庆孤身赴美后,人生地不熟,徘徊在纽约火车站。陈省身非常细心,特别嘱托洛克菲勒大学的逻辑学家王浩教授去车站,将张恭庆接回家住了一周。此前,张恭庆根本不曾想过会与陈先生有交往,虽然听说他极为谦和,对后辈十分关心,却不曾料到自己能获得陈的举荐。他说,陈省身是他所接触的第一位伟大的数学家。1972年,他曾听过陈在国内的演讲,为他的学问所折服。陈是名满天下的大数学家,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只能远远地看着先生,心中充满了景仰”。
1983年,陈省身邀请张恭庆到其主持的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工作。二人交往渐多、了解愈深。张恭庆对陈省身越来越钦佩:“陈先生的伟大成就自然不必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为人。”“大家由衷地敬重陈先生,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为人谦和,却非常自尊、自信,为中国人自豪,具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很多国外数学家都高度尊敬他,将他当作家中长者。他与这些人在一起完全应付自如。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张恭庆还记得当年陈省身把身旁所有念数学的中国人请来吃饭,给他们以鼓励。
在张恭庆看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数学之所以比其他学科进步更快,陈省身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在国内科学界还处于封闭状态时,陈省身多次回国讲学,大家最早从他那里接触到阿蒂雅—辛格定理等数学前沿课题。改革开放后,陈省身看到了中国科学的春天,回国次数更频繁、时间更长了。“陈先生反对科学界的闭塞,他主张开放。在开放之后,他又鼓励中国人走自己的路。”张恭庆认为,陈省身做过的几件大事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连续7年发起召开的“双微”会议,使微分方程与微分几何在中国得到了巨大发展,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中国数学表现最好的就在这两个领域;创立南开数学研究所,举办学术年,培养了大批年轻人;“陈省身项目”选拔了大批国内优秀人才出国深造;首创全国数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在陈省身的领导下,国内数学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也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时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的张恭庆回忆说,大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陈省身的支持。他说,陈省身既是倡议者,又是推动者,还是顾问,充当了幕后英雄。大会申办之初,张恭庆等去寻求各国数学家们的支持。这些数学家第一句话往往是:“陈省身教授是什么态度?”当被告知陈先生的意见后,他们纷纷表态支持中国。在大会筹办中遇到任何难题,人们都会立即打电话向陈省身求助。由陈省身出面联系各国数学界的****,解决问题。张恭庆感激地说:“陈先生在幕后所做的大量工作,虽然在他的传记里找不到,但每个人心里都有数。”
张恭庆最后一次见到陈省身是在今年11月中旬。陈先生打电话对张恭庆说:“你好久没来了。”张立即赶到南开大学看望,住在陈先生的寓所宁园。两个人在一起谈的话题很广,但大都跟数学有关系。
张恭庆说,令人欣慰的是陈省身的事业后继有人。通过南开数学所的创办,陈省身为国内引进了办数学所的国际模式。他借鉴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的建所经验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成功做法,坚持开放办学,举办学术年,把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请进国门开展交流,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树立了一个榜样。
陈省身讲过的一句话让张恭庆终身铭记。有一天,张恭庆郑重地对陈省身说:“我对您的为人非常佩服,想先跟您学习怎么做人。”陈省身回答道:“我没有什么,我只是整个人完全贡献给了数学。”张恭庆说,陈先生确确实实把自己完全贡献给了数学。他一生都致力于培养数学人才,尤其是中国的数学人才,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 张佩纶信札和手稿本世纪初就有人愿以1千万元起拍价承接拍卖,时至今日,其市场价格之高更是难以想见。而令人感佩的是,张氏兄妹将这批珍贵的信札手稿,全部无偿地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昨天上午,记者在宾馆专访了张恭庆、张恭慈兄弟。
没有账目的捐赠
张恭庆告诉记者,其父张子美先生在去世前就嘱咐兄弟俩,要仔细保管、妥善处理这批信札手稿。今年,张恭庆年近八旬,弟弟恭慈也年逾古稀,兄弟俩一直惦记着为这批材料找个好归宿。张恭庆携家人参观福建师范大学(其前身由另一位晚清重臣、张恭庆的外公陈宝琛始创)时,在图书馆里看到了一块额匾,上面写着“藏书于私,不如藏书于公。”由此激发了张恭庆的捐赠念想。
回去后,张恭庆和弟弟张恭慈经过认真讨论达成共识,又得到胞妹张怡的同意,太太和弟媳也支持“无偿捐赠”这一倡议。于是,张恭庆和胞弟胞妹自然而然地想到,将家藏张佩纶信札和手稿悉数捐赠给上海图书馆,而选择落户上图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父亲曾在上世纪80年代向上图捐赠过古籍善本。
这次捐赠的珍贵文献近300册,而捐赠前,张氏兄妹并未清点信札和手稿的确切数量,因为他们信任上海图书馆。这些材料本用7只大型樟木箱存储,经过上海图书馆编目,残简断篇皆著录无遗,光目录条就印了29张A4纸。上图副馆长周德明说,之所以将捐赠仪式延后至今,就是忙于清点整理这批捐赠物,上图生怕辜负捐赠人的信任。
历经磨难的文献
这批信札手稿和古籍能躲过战乱,是修史者之福。张恭庆记得,小时候家中有满墙的书,但古籍和手稿则是秘密安放的。抗战时期,父亲张子美不与日寇合作,在银行当职员,大户人家也常揭不开锅,但从没有动过卖这批古籍的念头。“父亲极为珍视这些宝贝,我们甚至没有在家里见过那批上世纪80年代捐赠给上图的古籍,也没见过这些手稿信札。”
而后,这批信札手稿也幸运地躲过了“文革”浩劫,在抄家后被统一储藏。“文革”结束后,张家以私人通信的名义完整地取回了这批物资。除古籍被捐赠外,张恭慈和太太江融冰常年照料手稿信札,一直保存完好。只有在晒书往书里夹入防蠹页时,恭慈夫妇才会瞄上几眼。“有些信我们也看不明白。”近年来,有人在夫妇周围吹风,说这批文物价值不菲,张恭庆和张恭慈始终没有动摇过。
整理有序的手稿
张恭庆介绍说,4800通、100余册信件整理有序,不仅有张佩纶收到的信件,还留下了他邮寄出去的信件,这让史料有了连贯性,极具考证价值。这要归功于张佩纶之子、祖父张志潜先生的精心收集装裱,他甚至从通信对象那里回购了张佩纶邮寄出的信件。
与茶相克的物品
1、茶和白糖:
茶叶味苦性寒,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
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如茶中加糖,就会抑制这种功能。但古籍中也有茶叶配白糖疗疾的偏方,作为食疗可以,若平时饮
茶则不宜配糖。
2、茶与鸡蛋:
茶水煮鸡蛋,茶的浓度很高,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酸,单宁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
的凝固物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
鸡蛋为高蛋白食物,所以不宜用茶水煮鸡蛋食用。
3、茶与酒:
不少人酒后都爱饮茶,想达到润燥解酒、消积化食、通调水道的功效,但这对肾脏是不利的。
因为酒后饮茶,茶碱产生利尿作用,这时酒精转化的乙醛尚未完全分解,即因茶碱的利尿作用而进
入肾脏,乙醛对肾脏有较大的刺激性,从而易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于是肾寒、阳痿、小便频浊,
睾丸坠痛等症状接通而至。
另外,酒精对心血管的刺激性很大,而浓茶同样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酒后饮茶,使心脏受到双重
刺激,兴奋性增强,更加重心脏负担,这对于心脏功能不佳的人更是不相宜的。
4、茶与羊肉:
虽然时常吃一些羊肉对身体大有稗益,但在吃羊肉喝茶时,羊肉中丰富的蛋白质能同茶叶中的鞣
酸“联姻”,生成一种叫探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对肠道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的蠕动减
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容易发生便秘。
所以,不宜边吃羊肉边喝茶。吃完羊肉后也不宜马上喝茶,应等2—3小时再饮茶。
5.茶与药:
茶叶中的鞣酸可与某些药物(如硫酸亚铁片、构檬酸铁铵、黄连素等)起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影响药
物吸收。
如果用茶水服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安定等),则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等兴奋剂就会使药物的镇静
作用抵消或减弱。
因为药物种类很多,不容易掌握,所以一律用温水送服,有益无害。
6、吃狗肉后忌喝茶
狗肉中富含蛋白质,而茶叶中鞣酸较多,如食狗肉后立即饮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
质结合为鞣酸蛋白。这种物质有收敛作用,能减弱肠蠕动,产生便秘,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和致癌
物滞肠内被动吸收,而不利于健康,所以,吃狗肉后忌喝茶。
旗袍面料的分类知识
旗袍的面料一般有织锦缎,锦缎,电力纺,杭罗,真丝,麻,柞蚕丝,绢纺,桑蚕丝,蓖麻蚕丝,香云纱,丝绸,古香缎,素绉缎,乔其绒,金玉缎等。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旗袍面料的分类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旗袍面料——织锦缎
我国传统的丝织品种之一。织锦缎是19世纪末在我国江南织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以缎纹为地,以三种以上的彩色丝为纬,即一组经与三组纬交织的纬三重纹织物。八枚经面缎纹用提花机织造。现代织锦缎按原料可分为:真丝织锦缎、人丝织锦缎、交织织锦缎和金银织锦缎等九种。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质地紧密厚实,表面平整光泽,是我国丝绸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织锦缎面料柔滑,重质感,有垂势。色泽鲜艳华丽,配上吉祥富贵等寓意美好的文字图案,非常有高贵气质,一般古代人穿着着非富即贵,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于工艺比较复杂所以耗费人力,面料本身的价格就很贵了。所以一般只出现在婚庆典礼场合。织锦缎参以金线,银线织造的就更是上乘之品了,其中南京的云锦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贡品,也是锦缎之中的极品!并且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之列。
旗袍面料——电力纺
电力纺是桑蚕丝生织纺类丝织物,以平纹组织制织。因采用厂丝和电动丝织机取代土丝和木机制织而得名。电力纺品种较多,按织物原料不同,有真丝电力纺、粘胶丝电力纺和真丝粘胶丝交织电力纺等。按织物每平方米重量不同,有重磅(40g/m2以上)、中等、轻磅(20g/m2以下)之分。按染整加工工艺的不同,有练白、增白、染色、印花之分。电力纺产品常接地名命名,如:杭纺(产于杭州)。绍纺沪于绍兴)、湖纺(产于湖州)等。
电力纺织物质地紧密细洁,手感柔挺,光泽柔和,穿着滑爽舒适。重磅的主要用作夏令衬衫、裙子面料及儿童服装面料;中等的可用作服装里料;轻磅的可用作衬裙、头巾等。是一种高档面料。
旗袍面料——杭罗
关于“罗”,《辞海》上有过一段文字,说是“丝织物类名。用合股丝以罗组织组成,质地较薄,手感滑爽。外观似平纹绸,具有经纬纱绞合而成的有规则的横向或纵向排孔,花纹美观雅致,兼又透气。例如,杭罗等。”这里特别提到“杭罗”以为代表,可见在“罗”的家族里,“杭罗”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佼佼者。还有一种说法,则把杭罗、苏缎和云锦同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罗是一种比较透气的丝织物,所以常被用来做内衣、蚊帐、帐幕、裙裤等。我们在古籍中常常见到“罗帐”、“罗裙”一类说法,指的就是用罗来做成的物品。
旗袍面料——真丝
真丝一般指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真丝光泽柔和,手感柔软件,质地细腻,相互揉搓,能发出特殊的音响,俗称"丝鸣"或"绢鸣",用手攥紧后放开,皱纹少且不明显,真丝品的丝干湿弹力一致。
旗袍面料——柞蚕丝
手感柔软而具弹性。耐热性能良好,丝胶分层附着在丝素外围,温度高达140℃时强力才开始减弱。耐湿性能亦强,约占85%;丝胶淡褐色,在湿润条件下,强力能增加4%。绝缘、强力、伸度、抗脆化以及耐酸、耐碱等性能均优于桑蚕丝。但织物缩水率大。生丝不易染色。 柞蚕丝纺织制品,刚性强、耐酸碱性强、色泽天然,纤维粗,保暖性好,是蚕丝被、蚕丝毯的首选。有些厂家会用白碱等对其漂洗,但实际化学残留很低,对人没有伤害。
与桑蚕丝区别
价格上,由于桑蚕需要人工放养,占人力多,而且南方多用桑蚕丝做纱线和服装,价格高些。柞蚕野生,且主要产地在北方,北方纺织业不发达,所以使用量小,价格自然要低。 二者各有所长,都是和人体肌肤蛋白近源的动物蛋白。都有透气性好、防紫外线、吸湿性好的优点,所以真丝制品都是高贵的纺织商品。价格自然要贵。
旗袍面料——香云纱
香云纱手感挺爽柔润,具有防水、防晒,手洗牢度佳,易洗易干,经久耐穿等特点,是千百年来我跟南方长用的夏季服装面料,并出口东南亚各国。
旗袍面料——古香缎
是由织锦缎派生的品种之一。杭州特产之一。是由真丝经与有光人丝纬交织的熟织提花织物。题材为风景、亭、台、楼、阁等,色彩淳朴古色古香而故名。它是一组经与三组纬交织的纬三重纹织物,甲乙二纬与经织成八枚经面缎地。是我国丝绸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由于富有弹性,挺而不硬,软而不疲,是妇女做西式睡衣等用缎和装饰用绸的理想织物。
旗袍礼仪知识
穿旗袍时,要注意:
1、旗袍的面料、花色应与着装的场合相协调。普通棉布和真丝织锦缎做出同样款式的旗袍,其风格会截然不同:一个朴素雅致,一个华丽高贵。购买旗袍时,一定要考虑穿着的场合因素,选择相应风格的面料和花色。旗袍的领口封闭较严,购买热天穿的短袖、无袖旗袍时,最好选择吸汗透气的舒适面料。
2、选择旗袍时,要注意旗袍的款式与自己的身份相协调。前卫风格的无肩无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滚边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会格外出众,却不适合保守行业工作人员日常穿着。
3、旗袍的领围、领高、肩宽、胸围、腰围、臀围都要合身,任何一处过于紧绷或过于宽松,都会使美感大打折扣,自己穿上也会感觉很不舒服。
4、穿着之前检查所有纽扣,如有缝线松动的纽扣,在穿之前一定要再次加固,保证在穿着时纽扣不会脱落。
5、旗袍的款式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在严谨中流露出庄重的性感”,如果纽扣松开,立刻就会产生“风尘”感。因此,女士在穿旗袍时,不管天气如何,旗袍所有的纽扣都必须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纽扣不扣,都会给别人留下难以抹去的“轻浮”印象。
6、长及脚踝的高开衩旗袍,其风格和坦胸露背长及脚踝的西式晚礼服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正式的晚宴或演出场合,或宾馆、酒店等要求穿特定中式工作装的场合,女士才能穿开衩开在大腿中部以上的高开衩长旗袍。日常工作或休闲场合的旗袍开衩不要高于膝盖上缘以上10厘米。
7、穿旗袍时搭配的丝袜最好是连裤袜,这样就不用担心袜口从开衩处露出了。但要注意的是,旗袍的面料一定要选择不与丝袜起静电的面料。
8、鞋的款式要与旗袍风格相配。
9、内衣不可外露。与旗袍相配的内衣在款式和颜色上也要精心选择,要求妥帖、舒适,且内衣轮廓无痕。
10、穿旗袍时,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仪态。因为旗袍的造型非常贴近女性自然的曲线,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会在众人面前完全展露出来。
旗袍保养方法
一、服装的洗涤方法:
清洗前必须考虑到被洗服装的性质及其要求,合理地选择洗涤剂的种类。对于棉、麻服装来说,其耐碱性好,选用普通肥皂或一般洗衣粉等碱性洗涤剂,不仅不会损伤纤维,而且有助于去污。
对于丝绸或毛呢绒服装来说,因蛋白质纤维不耐碱,洗涤时应选用中性皂片、中性洗衣粉或弱碱性洗涤剂,这样可避免纤维损伤,影响手感。
对于有奶渍、肉汁、酱油、血等斑渍的服装,还应选用加酶洗衣粉,利用碱性蛋白酶将斑渍分解去除。
二、服装的保养方法:
棉、麻服装的保养。
棉、麻服装一般不怕晶晒,但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会降低穿用的坚牢度,尤其易使服装褪色或泛黄,因此应忌暴晒,并晾晒反面。穿著过程中应避免沾上酸液引起腐蚀破损。
灯心绒和平绒服装要尽量减少肘、臂、膝、臀部的压、磨,防止轧光、脱绒,沾污胶糊类物质后不能干除,以免拔掉绒毛,平时最好经常刷理绒面。棉、麻服装洗净、晒干、熨烫后,要叠放平整,深、浅色服装分开存放。棉、麻服装易吸湿,收藏时要避免潮湿、闷热、不通风以及衣橱、箱、柜不洁引起的霉变。
呢绒服装的保养。
呢绒服装宜选择阴凉通风处晾晒,暴晒会引起褪色和光泽、弹性、强度的下降。较厚的深色服装晾晒时间可以长些,较薄的浅色服装晾晒时间宜短。呢绒服装穿著时不要与尖锐、粗糙的物品和强碱性物质接触,防止钩纱、起毛和腐蚀。缩绒加工的粗纺呢绒服装还要注意尽量减少摩擦,以免绒毛脱落,露出底纹。呢绒服装收藏前,应洗净、熨烫、晾晒,待衣物充分干燥、凉透,再叠好收存。
高档呢绒服装最好悬挂于衣柜中勿叠压,以免变形,影响外观。收存同时,要在衣物的口袋、里袋、箱柜内放入用纸包好的卫生球或樟脑片以防止虫蛀。收藏过程中应适当打开箱柜,让其通风透气。在高湿高温的夏季还应晾晒几次,防止生霉。长毛绒服装不能重压,不然会使绒毛倒伏。
丝绸服装的保养。
丝绸服装属于高档服装,一般不宜在日光下暴晒,以免褪色和强度、手感、光泽变劣。穿用时,注意不要与粗糙、锋利物品接触,防止钩丝起毛,也不要与碱、酸等物质接触,防止纤维受损。柞蚕比服装还应避免沾污水渍,否则较难去除。丝绸服装收藏时,应先洗净、熨烫、晾干,最好叠放,用布包好放于箱柜中。用衣架挂放,往往使某些丝绸服装因自重而变长。白色或浅色丝绸服装收藏时不宜放入卫生球和樟脑片,也不能放在樟木箱中,否则会泛黄。
化纤服装的保养。
化纤服装一般不宜长时间日晒,否则会老化变硬,强度下降,变色或褪色。化纤服装收藏时应洗净、熨烫、晾干后,叠放平整,不宜长期吊挂在衣柜中,以免使衣物悬垂伸长。由于化学纤维一般不虫蛀、霉变存放时可不放卫生球或樟脑片。如存放其混纺织物服装时,应放入少量卫生球或樟脑片,但要用纸包好,避免直接接触衣物,因为这些药剂会使化纤溶胀变形,发粘及降低强度,甚至使服装遭到损坏,以致无法穿用还应适当通风晾晒,防止生霉。
三、旗袍熨烫要素:
熨烫温度熨烫是热定型,不同的纤维,其结构、性质不同,因而熨烫所需的温度也不同。温度过低,达不到热定型的目的,而温度过高,又会损伤纤维,甚至使纤维熔化或炭化。因此,服装的熨烫需要一定的温度控制。混纺可交织面料,其熨烫温度的选择应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热性最差的纤维熨烫温度来确定。服装的熨烫温度的选择还应考虑其质地的厚薄及色泽等因素。厚的,其熨烫温度可适当高一些;薄的,则熨烫温度低一些。易变色的熨烫温度也应适当降低。
含水度通常熨烫时要在服装上洒点水或垫上一层湿布,以利于借助水分子的润滑作用,使纤维润湿、膨胀伸展、较快地进入预定的排列位置,在热的作用下进行定型。柞蚕丝服装一般不能喷水,否则易出现水渍印维纶服装不能喷水,也不宜垫湿布熨烫,通常垫干布熨烫,因为维纶在潮湿状态下受到高温会收缩,甚至熔融。
;景德镇瓷器、庐山云雾茶、泰和乌鸡、南丰蜜桔、万载百合粉、宜春茶油、齐云山南酸枣糕、丰城冻米糖、兴国鱼丝和红薯干、赣南脐橙、南安板鸭、宜丰竹雕、婺源龙尾砚、清华婺酒、芦田灌心糖、万年贡米、玉山罗纹砚、鄱湖白莲、乐平桃酥、宜丰闽笋、鄱阳湖银鱼,还有米酒、年糕、葛粉、葛片茶、米粉干、笋干等。
一、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二、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是汉族传统名茶,是中国名茶系列之一,属于绿茶中的一种。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始于汉朝,宋代列为“贡茶”。因产自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而得名。茶芽肥绿润多毫,条索紧凑秀丽,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
通常用“六绝”来形容庐山云雾茶,即“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云雾茶风味独特,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
三、泰和乌鸡
泰和乌鸡,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泰和乌鸡是江西省泰和县特产,原产于泰和县武山北麓,根据产地又称武山鸡,因具有“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毛脚、五爪、乌皮、乌肉、乌骨”,十大特征以及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闻名。泰和乌鸡是著名的饮食药用鸡,全身均可入药,骨、肉及内脏均有药用价值,可以配成多种成药和方剂。
泰和乌鸡是中国特有的禽类种质资源,除西藏自治区外,各地都有一定规模的泰和乌鸡饲养。而泰和乌鸡质弱体轻,胆小怕惊,离开原产地饲养,便易产生变异、退化。
四、南丰蜜桔
南丰蜜桔,江西省南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丰蜜桔,富含氨基酸、硒等40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自唐代开始就为皇室贡品。南丰蜜桔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年均产量达30亿斤,畅销全国并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单一品种种植规模和产量均为世界之最,出口量和出口国家数全国第一,是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个“百亿”农业产业。
五、丰城冻米糖
丰城冻米糖,江西省丰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丰城冻米糖为丰城市优秀传统产品,俗称“江南小切”,以其“洁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独特风味闻名天下。据《丰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丰城开始制作冻米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2009年11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丰城冻米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我也超喜欢这篇!
锦瑟(小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在孩子们的诵读声中,我仿佛又看见她了。侧转身,她回过头来,笑盈盈地看着我说,“记住这首诗,也就记住姨婆了。薇薇,你会永远记住姨婆吗?”
“会的,姨婆。”幼年的我脆生生地答,不加思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朗朗的诵读声中,我沉下心来细细地回忆她的容颜。我惶然发现,她终究还是远行了,我心深处,她的身影徘徊依旧,却轮廓不清。时光不断地在亡人日渐模糊的面容上添枝加叶。我终于还是忘记她的确切容颜了
她的名字,就叫锦瑟。
母亲从来都只叫她“柳姨”。而我,唤她做“柳姨婆”
(二)
外祖父去世后,尚在乡下的父母亲,先设法让五岁的我回城里老家。偌大的房子,就我和她两人住。
刚回老屋,我不习惯独眠。夜晚熄灯时分,令人绝望的黑暗便突然涌进卧室。层层的黑,连我的呼吸都仿佛陷入了黑暗之中。我在黑暗之中,宛若将被黑暗所融化。我揪紧被子,用唯一能抓住的东西抵抗着黑暗。
除了黑暗,老屋夜晚的寂静也令我胆战心惊。有时我在梦中会突然被从内耳发出的耳鸣声惊醒。轰隆隆尖锐的耳鸣若锋利的刀刃,将我的意识分割细碎。最后,声响从耳到心,若一道霹雳,轰然将我劈作两半,于是我便在痛苦中惊醒。
“婆婆”
我光着脚,穿过廊道,呜咽着往姨婆的卧室跑。我爬上姨婆的大床,一双温暖的手立刻从黑暗中伸了过来,搂住我的腰,一把将我拽进散发着沉沉暖香的被褥里。喜欢用香木珠熏衣物的姨婆身上有幽幽木香,我枕着姨婆的手臂,听她的酣声连绵悠长。黑暗的恐惧在她鲜活的酣声中消失怠尽。层层黑暗忽然变了颜面,温柔敦厚地催我入梦。
晨起,我最喜欢看姨婆梳头。姨婆的头发长长的,一直垂到腰际,稀疏灰白。牛骨梳缓缓滑过她的长发,牵扯下丝丝灰白落发。她总小心翼翼地将缠在梳齿上落发根根卸下,在手上缠成一团。她将落发放在一个黑色的脱胎木首饰盒里。“以后,等头发掉得差不多了,可以填在发髻里。”
她一边梳头,一边教我背古诗,最常叫背的,就是《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姨婆的嗓音轻柔。
“一弦一柱思华年”我一边把玩她的落发,一边应对着她的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背全了诗,姨婆的头发也梳好了。
“薇薇,这是婆的名字——锦瑟,记住了没?”
“记住了,我的名字有诗么?”
“有,《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婆,你念,你再念一遍。婆,你也要记我的名,我的诗。”我扬起头,一本正经。
“婆记得的。憨女。‘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以后如果你长大离开婆了,婆一念这句诗,你就跑回来看婆好么?”
“好!你要大声念。倘若离得太远了,我怕听不到。”我蹙眉。
姨婆笑着把满面愁容的我搂进怀里。
遇到天晴时,姨婆就将阁楼里的几个大箱子打开,让箱里的东西见见天光。大多箱子装的是古籍书。其中有个小巧点的,装的是衣物:金线绣的凤凰牡丹织锦缎面、水绿的生丝旗袍、银色软缎披肩漂亮的丝织物件,沾着箱子沉沉的樟木香,隐约还嗅得被时光藏起来的冷清的皂香。我一件件展开来,喜滋滋地往身上套。
“憨女,一手的汗,别弄脏了!”姨婆骂是骂,眼里却含着笑,“喏,这件,绿旗袍,是我做姑娘时最喜欢的。”
我看着她展开绿丝旗袍,往身上一比划,匆匆收起。我嗄嗄笑着。姨婆几时从绿丝旗袍里走出来,就再也回不去了?
“姨婆,我要。”又拿起旗袍套身上。长长的丝袍拖了地。
“唉哟”姨婆作势要打,一把拎起旗袍下摆,顺势将它从我身上剥了去。
几年后,父母也返城,搬回老屋住。我看着突然在我面前重新出现的父母,却生分了。我紧紧拉着姨婆的手,手心汗津津地,却死也不松手。
母亲回来,将老屋整理修葺一新。除了姨婆的那几个樟木箱,阁楼里的杂物统统地被搬到储物间。
“柳姨,有些东西,扔箱里几十年没用了,占地方。最后也得处理掉”母亲有意无意地和姨婆提了几次。终于,樟木箱从阁楼被挪到了客房,最后又被挪到了放杂物的储藏间。
“理理吧,那木箱”姨婆犹豫了一下“该扔的就扔了吧。”
母亲叫了工人过来收拾,扛箱子出去。姨婆突然起身,打开其中的一个木箱,摸索着,抽出那件水绿色的生丝旗袍。
母亲说我长大了,夜里,不许再去打扰姨婆。
“以后,晚上别老过去姨婆那里睡。自己睡!”母亲冷着脸,黑色眼瞳里出现了我看不清的星星,隔开了映在她眼瞳中的我。
夜里,我将头蒙进被里。被里,黑暗漫无边际。被窝里我的呼吸沉重,闷闷地压在我心上。我紧紧揪住被角,睁大眼,严严实实地将自己与被子外面的黑暗隔离开来,可被子外边黑暗的恐惧如水,无缝不入。
“婆婆”我呜呜咽咽地掀开被,跳下床。光着脚想往姨婆的卧房跑,却又不敢。我团坐在床上,在黑暗中哭着。除了哭,我不知该如何是好。
“哭什么?”母亲生气地从她的卧房出来问。
“我怕。”
姨婆也被惊醒了,走了过来。
“来,过来和姨婆睡。”
我看着她,只是哭。黑暗中,模糊不清的一团影子,缓缓走近我。我嗅得见她身上清爽的木香味。这味道令我放心。我向她伸出手去。
“自己睡!这么大的人了!柳姨,别惯着她。”
一声叹息,那团温暖的影子离去,黑暗中,清冷的木香久久踯躅。
(三)
柳姨,母亲总这么叫她。
我知道,亲外婆早已扁成了一张薄薄的像片,就在母亲的卧房抽屉里。我曾无数次凝望像片上那身着碎花旗袍的女子,看着她凝固在时光之外的笑颜,看着她与姨婆有几分相似的眼眸。我不知道她是否也有和姨婆一样沉沉的木香。
母亲与姨婆相敬如宾。我能感觉得出她们之间的隔阂。她们间的淡漠,是母亲将姨婆整理过的书架,一言不发地重新擦拭一番;是母亲独自熬了白粥,而不吃姨婆做的面食;是姨婆笑着指出母亲的南洋口音,而母亲则厌烦地打断姨婆教我背的古诗
我困惑地行走于母亲与姨婆之间,渐渐习惯于独自沉思。我长久地趴在院里的水井边,低着头看井。井水平静,隐隐约约看得见自己的一双眼睛,从黑魖魖的井里往外瞅。阳光仅在暑天午后的某个时刻直射水井,向井底投下绿莹莹的一道光柱。绿莹莹的光柱下,我窥见隐藏在平静的水面下崎岖不平的井壁、凹凸起伏的井底。光柱转瞬即逝,井面下的世界倏地隐没,水面平静如镜。大人的世界于我而言,神秘若那井面下的世界,若即若离。
(四)
上学识得几个字后,我便时常躲进姨婆屋里看书。母亲不喜欢孩子一幅老气横秋的读书相,见我成天不吭声,捧着书看就皱眉头。而我也怕招惹她,惟有走进姨婆房里,嗅着淡淡的书墨香看书,心里方觉得踏实。姨婆从不责备我,她的房里有数不尽的书,一本本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架上。姨婆把带有插画的书全摆在最下层,我够得着的地方。
“莫非这孩子大了以后也像锦瑟婆,满肚腹诗书?”不识相的邻居这么说。
“多出去跑跑啊,别老呆婆婆房里,和别的小朋友玩去啊。”母亲听罢,皱着眉,拿开我手里的书。“出去,出去玩去。”她挥挥手,若赶只不听话的蝇虫般。我站着不动,盯着她手里的图书。
“出去玩,听见了没?”她大声训我。
我泪汪汪看着她,不知所措。
“薇薇爱看书也不是坏事,你就由着她看吧。。。。。。”姨婆笑着劝。
“不行。出去玩!”母亲突然发怒了。
姨婆一下子噤声。我朝姨婆扑过去,紧紧抱着姨婆不放手。“这孩子,去,去啊,听妈妈的话。”她抚摸着我的背,柔声说。我一动不动也不动,就死死抱住她。
“唉,这孩子若天性好静爱看书,就让她看书吧,是好事啊。”姨婆轻声说。
母亲看了看死死缠住她不放的我,冷冷地剜了她一眼,“为人做事哪能总由着性子来?”
必有些事,是我所不了解的。它们藏在时光中,藏在母亲的眼眸中,藏在姨婆被丢弃的樟木箱里。
10岁那年,断了十几年音信,远在南洋的姨妈和表姊辗转回来了。分离几十载重又与母亲相逢,姨妈泪汪汪地拉着母亲不松手,而对一旁的姨婆,却只淡淡地寒暄,话里带着冰。
住了几天,表姊惊异于我对姨婆的依恋。“她是假外婆啊。我们的亲外婆早就不在了憨女,你知道她是假外婆了还和她亲?”
我看着大表姊的眼,怔怔地。
夜里,表姊与我同榻,用与母亲相同的,柔柔的南洋口音絮絮地对我说:“外公被她迷了心啊,否则我们白家不至于这么凄惨。亲外婆是南洋的阿祖为外公娶的,外公不合意,兀自娶了她做二太太。阿祖去世后,外公索性不回了,把亲外婆和我阿母、阿姨孤零零抛在南洋。她几年没有生育,外公又想把两个女儿要回内地。亲外婆不舍得,留了一个在南洋。要不是她,阿母不至于和阿姨姊妹分离几十年。亲外婆也不至于成天躲着人抹眼泪,早早得了肺病死了。倘若外公好好地留在南洋经营祖业,后来哪里会受这么多苦,还连累了你阿母。。。。。。”
“外公不回南洋,真的不管你阿母和亲外婆啦?”
“唉,开始时还往南洋写写信的后来,这边时局变了,音信全无,彼此都不知道是死是活。。。。。”
“话说回来,她也真够胆大啊,女学生,居然在那时敢抗着父母嫁个商人做二太太。”表秭冷不丁又补了一句。
“那,她是坏人?”我的心思全乱了。
我屏住气,等着表姊往下说,而她却打了个呵欠便止住了。不一会儿,枕边传来她沉沉的呼吸声。我抬眼看窗,白日里的溽热已消散,夜风习习探进屋来,掀起窗纱,于是,窗外幽蓝的天幕便在窗纱轻舞飞扬时分,倐忽隐现。我躺在床上,提着心一次次地等待着,等待着窗纱扬起。
姨母和表姊走后,我问姨婆,“婆,你是好人,还是坏人?”
“你说呢?”她不看我,闭上眼。
我不停地问,执着地要知道答案。
(五)
我离姨婆慢慢远了。姨婆的故事,在姨母与表秭的出现后,再次流传在父母亲戚邻居的言谈中,故事的主人公是抽象的音节,寄生在他们的唇齿间。我惶恐地发现她在我的心中变了轮廓,却无能为力。
我沉默着,静静躲进姨婆的书里。我翻遍了姨婆房里所有带插画的书,连那些不带插画的书,也生吞活剥地读了许多。在姨婆的书里,我不再惶恐,那里有我所熟悉的油墨香,有令我屏息难弃的故事,还有,我烂熟于心的诗歌。
端午到了。姨婆母亲一同置粽叶、糯米、肉馅、虾仁包粽子。粽子做好后,母亲警告我,“小孩子,不能多吃。只能吃一个!吃多了不消食!”
我吃完一个粽子,抬眼看姨婆,“婆婆”我的眼泪啪哒啪哒落下来,闷闷不乐地盯着眼前诱人的粽子。她软下心来,慌忙朝我睒睒眼,待母亲一离开餐厅,立刻偷偷把几颗大粽子塞我手里。我快乐地吃着,一个接一个。
“别吃了,够了,够了!”姨婆急急拦我。
我甩开她的手,蒙头吃。我果真吃伤了胃,躺在床上起不来。在母亲的质问下,我一下子把姨婆供了出来。“是婆婆,婆婆让我吃的”母亲沉下脸来。
“明知道薇薇胃肠弱。姨,你”
姨婆难堪地搓着手,看着我,求助。
“我不想吃的,是你给我的。你给我的,给了几个”我怯怯地说,偷偷瞥了她一眼。我看见她的眼倐地暗淡,起身离开。
“你个憨女,她,难道她让你吃屎你也吃啊?”母亲见她离开,轻声责怪。
我点点头,讨好地说,“她是假外婆。心肠坏”话音未落,我发现母亲看着我的身后,脸色徒地变了。姨婆手里拿着从院子里摘来的消食草药,不知何时已悄然进屋了。她一言不发地看了我一眼,缓缓退出屋。她的眼神若一道寒流,从我的心上滑向指尖,我的手指倏地凉了。
夜晚,我躺在卧房的床上,胃疼得厉害。漫天普地是疼痛的牙齿,啃啮着我的胃我的神经。隐隐约约听见姨婆的抽泣声,在夜间,如茧丝,层层叠叠,将她的哀伤裹在黑暗之中。最后,一切归于宁静,抽泣声、叹息声,全部消逝无踪影。我的意识,也渐渐坠入漫无边际夜的寂静之中。
第二天醒来后,我看见姨婆已盘好了头,和父母一起,端坐在餐桌前。隔宿的哀伤是凝固的冰,藏在她的眼眸里。我的胃依旧疼着。
(六)
姨婆离我愈来愈远了。她身上沉沉的木香偶尔还飘进我的梦里,隔帘望月般不真切。她养了只猫。落日时分,她长时间地抱着猫坐在阳台的躺椅上,一言不发地向着夕阳的方向看着,看着太阳一点点失去热度。
偶尔,我还去她的屋里寻书看,拿了书就走。
一天,我在垃圾桶里看见那方掉了漆的脱胎首饰盒,掀开的盒盖微微露出丝丝灰白的头发。我拾起盒,拭去上面的污渍,犹豫了一下,把灰发从脱胎首饰盒中拣出,团成一团,扔垃圾桶里。
最后一次和姨婆在露台上纳凉,已是仲夏。她躺在摇椅上,一边啪哒啪哒地为我摇着蒲扇,一边吟诗:“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我趴在长竹椅上,一边听着她吟诗,一边看着天上的月,悄然由初生时分淳和温柔的**变为凄清冷寂的银色。
“姨婆,你剪了发,我认不得你了。你是从前的姨婆吗?”我冷不丁地说。月光映照在她的脸上,她叹了口气。
“我不是,薇薇,你也不是从前的薇薇了。薇薇长大了。”
她的目光又从我身上收了回去,重又抬起脸看头顶的月。许久许久,她突然幽幽问我:“薇薇,你长大后,还会记得小时候婆婆教你读诗么?”
我慌忙点头。
“薇薇,我想回家去了。”
“家?这不是你家?”
“姨婆的家在很远很远的江宁。”
“嗯,那你干嘛到这儿来?”我突然心一硬,挑衅地看着她。
她愣住了,低头看着我的眼。我紧盯着黑暗中她逆着月光的眼,那里面有我看不清的雾。良久,她移开目光,仰首望月,轻若耳语道,“薇薇,人还是得听从自己的心愿做事。身体委屈点不要紧,别委屈自己的心。”她的眼瞳中,映着清冷的月,兀自舞蹈。
“你后悔么?”我突然问了这句话,连自己都觉得吃惊。从大人们的言谈中,我隐隐约约地知道,姨婆的娘家在江宁也算旺族,祖上出过翰林。嫁做白家二太太后,她就再没脸回娘家。老母亲临终前,还苦苦等她回去。
“不,心正所愿,我不后悔。”她笑了,“薇薇,我走了你会想姨婆吗?”她拿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不想不想”我嬉笑着,看着她。
“真的?”她蹙了蹙眉,用手抚我的头。
我也蹙着眉。我说的,一半是实话。姨婆早已不是那个从前的姨婆了,她已从我记忆中那个温暖的、令我万分依恋的影子中走出,如同曾经的她,从绿丝旗袍里走出来,再也回不去了。我突然难过起来,低下头,“会,会有一点点想的。”
月光如水般滑过她的摇椅,铺向我的竹椅,在我的光脚丫上印上苍苍的一片白迹后,忽然消失,不知隐没何方。我看着头顶上的月,眼皮越来越沉。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她的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远,渐渐地离了我的心。。。。。。
(七)
姨婆决意要回老家。她和母亲彻夜长谈。她们的话语,在黑暗中游走,丝丝缕缕,忽儿飘进我耳中,忽儿隐匿无踪。
“我回去把你妈和你爸合葬了吧,你妈等得够苦的了,入土为安我知道,上次你姊来,带你妈的骨灰回来了我,以后陪我老母亲去”
随后几天,姨婆开始收拾东西。
“这件,薇薇你小时候要的。薇薇,现在还要么?”她拿出了那件水绿色的丝织旗袍。
“恩”,我接过旗袍,往身上一挂。旗袍下摆搭在我的脚踝,凉丝丝地痒。
“薇薇,你大了”她看着我,眼眸深处,晶晶亮的星星晃动。“薇薇再过几年,该是个漂亮的大姑娘呢。婆婆怕看不到了”她轻声笑了笑。笑声尚在唇齿间,便戛然而止。
姨婆走了。
姨婆养的猫咪小白哭了几天。蹲在姨婆常坐的椅子上,睁着美人眼看着我。“傻猫,婆婆不会回来了。”我欲上前抱它,它一个转身,跳下椅。号叫着往前走,走了不远,又重新蹲下,睁大眼睛看着我。
(八)
亲外婆的像片已从母亲的卧房抽屉挪出,显眼地被母亲挂在书房里。像中的女子一身素雅小碎花旗袍,身姿婀娜,细长的眉下一双美目凝视前方。
我拿出姨婆的那方黑色的脱胎木首饰盒,黑漆漆的盒面上隐隐约约映着我的眼睛。我后悔,不该将姨婆的头发扔了。
姨婆回去不久,就生病了。她的侄儿照顾她。母亲每个月定期给她汇钱。我同母亲一起给姨婆汇钱去,我看见薄薄的几张钞票唰啦啦滑过银行**的指尖,姨婆在记忆中的形象慢慢地薄成一张张钞票。
“又写信过来了,说这个月血压又高起来了又得寄钱过去,那个侄儿,怎么照顾的”
“那让婆婆回来吧”我怯怯地说。
母亲沉默良久。
我咽了口口水。低头。
新年将近。母亲买了一堆的贺卡。我兴奋地在一旁,从中挑最美的,依次递给母亲写贺卡。剩下最后一张,俗艳的深红底,热闹的红色团花,红得逼人的眼。母亲蹙着眉,再想不起该寄给谁了。
“这张,给婆婆寄去吧。”我轻声问母亲。
“恩,你写吧。”母亲不加思索,起身。
我工工整整地在贺卡上写“节日快乐!”,就再想不出该写什么好了。我的手心全是汗,濡湿了贺卡衬纸。
“薇薇”落款处我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九)
姨婆回信了,歪歪斜斜的几个字,尴尬地趴纸上:“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我若收到烫手的烙铁,把信塞进抽屉里,过不了多久,信就知趣地消失。
姨婆养的猫咪小白下猫仔了,满月后,父亲把猫仔扔了。
猫咪小白天天睁着美人眼,对我哭着要猫仔。后来,它不哭了,鬼鬼祟祟地躲着我。不久我发现它的肚子又鼓了起来,我莫名地慌张。后来,它的肚子瘪了,我却不见猫仔。不到一星期,它死了。据说是误吃了药老鼠的东西,死在沟里。夜里我隐隐约约听见猫仔在邻家荒废的院里哭。
“猫仔在邻居家,”我对父亲说,却不看父亲的眼。因为我知道说了也无济于事,大人不可能为救猫仔打开邻家早已锁闭多时的院门。
夜里我提着心寻猫仔哭声。它们哭了几晚后,就再没声音了。
收到姨婆的回信不久,姨婆就去世了。那年的春节,特别阴冷。我躲在家里,藏进被窝里看书,我的脚冰凉,许久许久暖不过来。窗外辟里啪啦的爆竹声连绵不绝,我起身,将鼻子贴在冰凉的玻璃窗上。呵出的热气模糊了窗,阻隔了我的视线。我用食指在窗玻璃上划字:锦瑟锦瑟锦瑟
被上摊开的书,写着我早已熟悉的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页画着彩图。拙劣的笔触,俗艳的色彩,生生扎疼我的眼睛。
后来,我就开始做梦:我走进了邻家荒废的院子里寻猫仔。我打开邻家枝藤蔓生的后院门,闯进尘土飞扬,黑魖魖的楼里。猫仔的哭泣声微弱若悬丝,若隐若现。可我始终寻不到猫咪。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和着猫咪的哭泣声,一下下响着,惶恐而又无助。
我无数次地闯入这个梦境。悠长的梦,在6年后,我18岁那年,才有了结局。邻家的大门开了,出来一个陌生的女子,她告诉我,猫咪死了,不用再找了。我长吁了口气,仿佛是早已得知的答案。
我明白,有些事,是再无法改变的。时光前行,过往、现在,在我们身后,在我们的足下,寸寸凝固。
忘了吧。
(后记)
填高考志愿时,长辈们坚持让我读商科,但我还是执意报考了我所喜欢的中文专业。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你读中文,一辈子和文字打交道,一辈子清贫,以后会后悔的。”他们对我说。
“心正所愿,我不会后悔的。”空灵处,我听见她的声音。
那年清明,我去了一趟姨婆的老家。我带去了一大捧她最喜欢的白茶花。
“喏,那就是姑的墓。姑总说你和她最亲。姑临走,还念叨着你的名字。”她的侄子陪着我去,有一搭没一搭地找着话茬说。
“姑说,你肯定会过来看她的。”他蹲下身,随手将墓座边的荒草拔了去。连根拔起的草掀起土,淡淡的土腥味弥漫。我怔怔看着他的嘴翕动,声音从他的嘴里吐出,却只滑过了我的耳膜,落不到心上。
我抚摸着墓石碑上冰冷的字符“柳锦瑟”。恍惚间,看见许多许多年以前,那个穿着水绿色生丝旗袍的女子,眼眸深深: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一柄断了的戟,狠狠地刺进我心里。满捧的白茶花从我的手中滑落。时光中的女子,忽地隐去。落花飞扬,记忆的碎片如烟消散
本文2023-08-21 07:04: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