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谁发现并命名的
相传,生姜是炎帝发现并命名的。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
一次,炎帝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止痛,就这样他晕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
于是,炎帝顺手拔了一兜,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炎帝想,我要给它取个好名字。因为炎帝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
有关生姜的故事:
徐文伯自幼师从其父,医术精湛,被宋明帝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医。宋明帝登基六年(公元470年)春,明帝喉中长了个疮,疼痛不已,脓血不止,到后来,连水都咽不下去了。朝臣经过商议,决定请徐文伯来医治。
徐文伯经望闻问切后,嘱使臣速送生姜三斤,告诉宋明帝:“您每天吃三次生姜,每次吃五两(16两为1斤)。”使臣忙用清水洗净生姜用刀切成小片,明帝强咽生姜。生姜又辣又硬,吃生姜搞得明帝嗓子眼钻心地痛,泪流不止。明帝说:“徐文伯,你是想置朕于死地呀?还是存心想看朕的笑话?”
徐文伯说:“冤枉之极,末医岂敢和皇帝开玩笑?”宋明帝命使臣将祖传鸳鸯剑赐予徐文伯。据说,这把千年难得的古剑在战乱年代散落于民间,至今不知下落。
别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桂枝人参芍药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新加汤处方桂枝3两(去皮),芍药4两,甘草2两(炙),人参3两,大枣12枚(擘),生姜4两。功能主治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用法用量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金匮玉函经》)、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普济方》卷四十三)、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医统》卷十四)、桂枝人参芍药汤(《伤寒大白》卷一)、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新加汤(《伤寒论方解》)。各家论述①《尚论篇》: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1两以去邪,用人参3两以辅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归法也。②《金鉴》:汗后身疼痛,是营卫虚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汤调和其营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放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③《古方选注》: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丝不乱,桂枝、生姜和卫,芍药、大枣和营。今祖桂枝人参汤法,则偏于卫矣。妙在生姜加1两,佐桂枝以大通卫气,不使人参有实邪之患;尤妙芍药亦加1两,仍是和营卫法。名曰新加者,申明新得其分两之理而加之也。④《医学摘粹》: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经脉疑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临床应用①误治伤正身冷痛《皇汉医学》引《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
详见百科词条: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9:17 共131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姜糖苏叶饮的用法用量 6 出处 附: 1 古籍中的姜糖苏叶饮 1 拼音
jiāng táng sū yè yǐn
2 处方苏叶 生姜各3克 红糖15克
3 制法将生姜、苏叶洗净切成细丝,放入瓷杯内,再加红糖,以沸水冲泡,盖上盖,温浸10分钟即成。
4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祛寒健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对同时患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症的胃肠型感冒,则更为适宜。
5 姜糖苏叶饮的用法用量每日2次,趁热服食。
6 出处
《本草汇言》
古籍中的姜糖苏叶饮 《验方新编》:[卷十五瘟疫]瘟疫诸方姜糖饮∶黄沙糖一杯,生姜自然汁一杯,用白滚水一大杯调匀,乘热急服,盖被出汗即愈。四时瘟疫皆治。又方∶
《养老奉亲书》:[上籍食治老人喘嗽诸方第十]一食上即啖一、二枚,渐渐咽汁为佳。忌咸、热、炙肉。姜糖煎方食治老人上气咳嗽,喘急,烦热,不下食,食即吐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上治法篇第二]纪律治虚独擅一时,岂不信哉?归安陈廷谟半樵。)二、忌姜糖。徐氏云∶如有暑邪,姜断不可用。虽与芩、连并行,
《重订广温热论》:[第一卷温热总论]论妇人温热甚。此皆温热之伏邪内蕴。世人不察,仍循俗例,饮以姜糖酒、生化汤之类,每见有酿成郁冒、痉厥、大便难三大
《回春录》:[一、内科]咳嗽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姜橘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姜橘白术汤 1 拼音
jiāng jú bái zhú tāng
2 处方白术2钱半,橘皮(去白)2钱,生姜2钱,半夏(姜汤泡)1钱半,茯苓1钱半,厚朴(姜汁炒)1钱。
3 制法上锉。
4 功能主治胃气不和,下痢兼呕。
5 姜橘白术汤的用法用量水煎,食前徐徐服。
因火逆冲上而呕者,加姜汁炒黄连。
6 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二
古籍中的姜橘白术汤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论治
砂仁壳、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脾阳不运,湿郁腹膨,用术、朴、姜、半之类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四节·温热剂》生白芍(三钱)饴糖(三钱)鲜生姜(八分蜜煨)广橘白络(各一钱炒)川桂枝(一钱蜜炙)清炙草(八分)大
《友渔斋医话》:[第六种]药笼短剧一卷姜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e,古名A,别名生姜、黄姜,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能形成地下肉质根茎的栽培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蔬菜栽培。染色体数:2n=2x=22,其食用器官为地下形成的肉质根茎。
生姜起源何处,目前尚未定论,但比较公认的起源地是亚洲南部。中国南部及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可能是生姜的起源中心。目前,这些地区仍然是世界上生姜种植面积最多的。
由于生姜的起源地多为热带雨林区,气候温暖、潮湿,光照相对较弱,这就使生姜形成了喜温暖,不耐寒冷,适应性较强等特点,现在已广泛栽培于全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且都安排在温暖季节生产。
但由于至今尚未发现姜的野生种,因此,对姜的确切起源地仍存有异议。从姜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来看,一般多倾向于姜原产于亚洲较温暖的山区。根据目前有关生姜起源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推论:
一是,东南亚起源说。现在的蔬菜植物都是由野生种类演化而来的,是经过人类长期的栽培与选择,才成为现在的栽培状态和优良品种。100多年来,对于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有过不少论述,其中前苏联著名农学家和遗传学家NIVavilov曾于1923—1931年组织考察队进行一次全球性考察,按照Vavilov提出的“基因中心学说”认为世界的栽培植物有8个起源中心,并将姜的起源归入印度—马来亚中心,该中心包括印度、缅甸、马来半岛、爪哇、婆罗洲(现称加里曼丹)及菲律宾等整个东南亚地区,但在印度与马来半岛等地很少看到姜能够开花,而在东爪哇很容易野生化,东爪哇的气候颇适合生姜的生长发育,或许可以认为这里就是生姜的原产地(Burkill,1935)。
二是,中国云贵及西部高原地区起源说。在《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一书中,李璠指出:地理上的原因对于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认为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得天独厚”的,在西部高原生长的栽培植物,可以达到世界高度的极限,在其东南和东北的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因而设想,原来青藏高原、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成一片,形成了在地势上由青藏高原向东逐渐降低的阶梯式高原地形,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也不相同,到了平川河谷地带,有的气候竟接近甚至超过亚热带。在古时候,那里有茂盛的原始森林和广阔的草原,所以可以相信中国西部广大高原才是我国栽培植物的故乡。同时,在植物学论据方面李璠提出在我国南方山区分布有一种所谓球姜,在西藏亚热带(东部)林区也分布有姜科的野生植物,似姜而辛辣味较淡,全株可以食用。由此推论,它很可能就是栽培姜的野生原始种。因此认为,姜的原产地应在云贵高原和我国西部广大高原地区。
三是,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起源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吴德A研究认为:姜的栽培起源地可能是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区,其主要论据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历史资料考证,中国种姜历史悠久,早在古书《论语·乡党篇》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表明在春秋时代姜就常供食用了,这是见诸文字的记载。实际上种姜的历史,还要比文字记载早得多。姜作为药用,也有悠久的历史。《管子·地员篇》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有“群药安生,姜与桔梗、小辛、大蒙”的记载,战国以后有关姜的记载就更多了。文献史料表明,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而春秋战国以前,我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均无交往,不可能由这些国家输入,因此认为姜应为中国原产。
第二,从文物考证,在考古遗存中有姜,如湖北江陵楚墓曾出土过外形完整的姜;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亦出土有姜,其文物的历史都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也在我国与印度交往之前,因此,该文物可作为中国自古栽培生姜的佐证。
第三,语源学考证,Tackholm曾主张Zingiber这个字是从汉字译音而成,而非源于印度的梵文“Sringavera”,Zingiber这个词极有可能是波斯商人将中国话“姜”(居音切)加上本民族的土话“bil”而成的。如果希腊语“Zingiberi”以及后来的拉丁语“Zingiber”是直接源自汉语,这对研究姜的起源是很有意义的语源学证据。
此外,从古时气候条件的变迁情况分析,古代黄河流域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3000年前,黄河流域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动物和植物种类,可能有野生姜的分布,只是后来由于气候变冷,森林遭受破坏,才使得这种喜温暖湿润并需荫蔽生长的林下植物失去了自然生存的条件,因而便逐渐消失,所以直到现在找不到野生姜,留下来的只是人们栽培条件下的姜了。
关于姜的确切原产地,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广义地说,姜的起源范围是在亚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似乎已为大家所认可。
稽查的意思是翻阅检查
我觉得这里的姜是指周朝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
周兴于姜的意思应该周朝的兴盛是因为姜嫄。
可以参考《诗经·大雅·生民》
1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
在楚国生的不认识姜的人,说:"这是树上长的"有人说:"是从土里长的"那个人非常固执,说:"咱们请十个人来评断一下,以我骑的驴为赌注"然而问遍10个人,都说:"是土里长的"这个人脸色大变说不出话来,还强调说:"这驴归你了,但是这姜还是树上长的"北方出生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工作,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吃了,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的"这个人演示自己的错误,说:"我知道,连壳一起吃清火"有人问他:"北方有菱角吗?"这人回答说:"前山后山,遍地长的都是,哪没有啊?"生姜长在土里,却说长在树上;菱角生在水里,却说长在土里;都是不知道而翻的错误啊 世间的东西无穷无尽,只用一种事物来概括所有的规律,真是瓮中的鸡啊!请问这是什么文章里的,是几年级学习的啊? 有翻译不对的地方,请朋友们纠正!谢谢。
2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在楚国生的不认识姜的人,说:"这是树上长的"有人说:"是从土里长的"那个人非常固执,说:"咱们请十个人来评断一下,以我骑的驴为赌注"然而问遍10个人,都说:"是土里长的"这个人脸色大变说不出话来,还强调说:"这驴归你了,但是这姜还是树上长的"北方出生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工作,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吃了,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的"这个人演示自己的错误,说:"我知道,连壳一起吃清火"有人问他:"北方有菱角吗?"这人回答说:"前山后山,遍地长的都是,哪没有啊?"生姜长在土里,却说长在树上;菱角生在水里,却说长在土里;都是不知道而翻的错误啊
世间的东西无穷无尽,只用一种事物来概括所有的规律,真是瓮中的鸡啊!
请问这是什么文章里的,是几年级学习的啊?
有翻译不对的地方,请朋友们纠正!谢谢!
3 阅读课外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4分)① 有人 ②坚持 ③ 不久 ④ 交给 小题1:(2分)请允许我和你找十个人来询问。
小题1:(1分) 嘴上虽不认输,但还是守诺言。 小题1:(2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学习,我们决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4 楚人有不识姜者最后一句话的译文原文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里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译文 楚国有个人生来不认识姜,(就对别人)说:“这东西一定是在树上结出来的”有人告诉他:“这是从土里长成的”这个人固执己见,说:“请和我找十个人来问,拿乘坐的毛驴作赌注”问了十个人之后,都说:“生姜是从土里长成的”这个人哑口无言,面色苍白,(愣了半天,)说:“毛驴就给你了,生姜还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5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 "这篇文章 的题目雪涛谐史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或曰:“从土里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评断、见证),以所乘驴为赌。”
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生也。”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姜产于土,而曰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不知故也。
……物理无穷,造化无尽盖一例以规物真瓮鸡耳。
本文2023-08-21 07:19: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