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第1张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扩展资料:

古籍版本的历史说明: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

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我国一些古籍,多次提到海外有个深奥莫测的无底洞。《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站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在希腊克法利尼亚岛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爱奥尼亚海域,还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吸取大量海水的无底洞。据有人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曾经有人推测,这个无底洞,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地形。我国四川省兴文县的石海洞乡,就有这样的一个大漏斗。它的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无论是暴雨倾盆,还是山水聚至,其底部始终不积水。通常采用各种检测手段,总是能够重新找到消失于漏斗里的水流的踪迹,它们或近或远总会在地面上重新出现。可是,克法利尼亚岛附近的海底无底洞却与此不同,在那里消失的海水怎么也找不到。为了揭开这个谜,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先后两次到那里考察、试验。第一次试验毫无结果。第二次考察队员用玫瑰色的塑料小粒替水做“记号”。他们把130公斤重的这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统统掷入到打旋转的海水里。片刻功夫,所有的小粒塑料就象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深渊所吞没。科学家指望这一次可以把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也好,但是,他们的计划仍然落空了。到现在,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没完没了地“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又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里去了?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20日电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东南35公里的高山密林之中有个“无底洞”。据说,此洞每年冬季喷云吐雾,人们畏之如神,不敢近前,其玄机和奥妙至今仍是一个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乘车来到了“无底洞”。这是一个天然石洞,洞口直径约10余米;洞内宽阔,直径约20多米。斜入30米左右后,陡然直下,深不见底。我们扔下一块几十公斤重的石头,但听不到任何声音。据当地史料记载:无底洞,位于天蒙地槽系,大兴安岭西南麓中段。在远古时代,地壳处于不停运动之中,在2.02亿年以后地壳停止运动时,由于褶皱形成此洞。亿万年来,虽经风风雨雨,地壳多次变迁,但这一天然石洞依然原貌犹存,向人间透露着远古的幽秘,也吸引着许多人前来探险。据当地老人讲,在日伪时期,日伪军曾勘测过此洞,但由于洞深莫测,仍无法揭开洞底的奥秘。近年来,当地地质队又多次到此洞探测。探测中发现,在洞深1000多米处有一侧洞,洞内生栖着两条巨蟒。在距蟒洞东北2000余米的一座山峰中段,又有一洞口出露,在此洞内约300余米,又形成9个粗细不等的洞穴,洞洞相通,凉气森森,人称九连洞,冬季从洞中常常冒出浓浓烟雾,使“无底洞”周围的树木形成美丽雾凇

我国一些古籍,多次提到海外有个深奥莫测的无底洞。《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站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在希腊克法利尼亚岛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爱奥尼亚海域,还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吸取大量海水的无底洞。据有人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曾经有人推测,这个无底洞,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地形。我国四川省兴文县的石海洞乡,就有这样的一个大漏斗。它的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无论是暴雨倾盆,还是山水聚至,其底部始终不积水。通常采用各种检测手段,总是能够重新找到消失于漏斗里的水流的踪迹,它们或近或远总会在地面上重新出现。可是,克法利尼亚岛附近的海底无底洞却与此不同,在那里消失的海水怎么也找不到。 为了揭开这个谜,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先后两次到那里考察、试验。第一次试验毫无结果。第二次考察队员用玫瑰色的塑料小粒替水做“记号”。他们把130公斤重的这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统统掷入到打旋转的海水里。片刻功夫,所有的小粒塑料就象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深渊所吞没。科学家指望这一次可以把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也好,但是,他们的计划仍然落空了。 到现在,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没完没了地“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又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里去了?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20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东南35公里的高山密林之中有个“无底洞”。据说,此洞每年冬季喷云吐雾,人们畏之如神,不敢近前,其玄机和奥妙至今仍是一个谜。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乘车来到了“无底洞”。这是一个天然石洞,洞口直径约10余米;洞内宽阔,直径约20多米。斜入30米左右后,陡然直下,深不见底。我们扔下一块几十公斤重的石头,但听不到任何声音。 据当地史料记载:无底洞,位于天蒙地槽系,大兴安岭西南麓中段。在远古时代,地壳处于不停运动之中,在2.02亿年以后地壳停止运动时,由于褶皱形成此洞。 亿万年来,虽经风风雨雨,地壳多次变迁,但这一天然石洞依然原貌犹存,向人间透露着远古的幽秘,也吸引着许多人前来探险。 据当地老人讲,在日伪时期,日伪军曾勘测过此洞,但由于洞深莫测,仍无法揭开洞底的奥秘。 近年来,当地地质队又多次到此洞探测。探测中发现,在洞深1000多米处有一侧洞,洞内生栖着两条巨蟒。在距蟒洞东北2000余米的一座山峰中段,又有一洞口出露,在此洞内约300余米,又形成9个粗细不等的洞穴,洞洞相通,凉气森森,人称九连洞,冬季从洞中常常冒出浓浓烟雾,使“无底洞”周围的树木形成美丽雾凇

采纳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