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美人骨》
这是一篇关于《一生一世美人骨》的二三言。这本书真的被我翻了很多遍,可以说是我特别特别特别喜欢的小说之一,所以决定把的第一篇文章献给它。
文案:
美人骨,世间罕见。
有骨者,而未有皮,有皮者,而未有骨。
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
如果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有个人带着两世的记忆,深爱着你。多幸福。
时宜对周生辰就是如此。
而他,却早已忘记她。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独有时宜,为我所求……”
也许因为我是个慢热的人,而它也恰好是一本慢热的文。总之,十分欢喜,遇到它。
整本书的语言都很美,带着淡淡的优雅,淡淡的悠闲。
书的开头写到:
“雨水淅淅沥沥的,把西安弄得如同烟雨江南。
明明是三秦大地,却已不见长安古城。”
不懂为什么,莫名戳中了我的心里的那个点,安抚了些许有些躁着的心绪。
先来说说主人公时宜和周生辰吧
关于时宜:
书中,时宜的挚友宏晓誉说:“若论外貌,时宜绝对是上上品。眉眼,轮廓,都仿佛用手工笔精心描绘所成。她的美毫无攻击性,却不同于平凡,尤其看你的时候,眼睛很亮。时宜很传统,从来不肯穿露出肩膀的衣服。一个非常传统的美女,简直是少见的宝贝。”
她在现代人的眼里也许太过另类:过分安静,吃饭不喜交谈,偏爱翻阅古籍(甚至常常翻看古代的字典),对于名利钱财毫无欲望……还有就是,她带着前世的记忆,或许还有前世对周生辰的愧疚,来到了他的身边,她对他说:“只要你让我和你在一起,我会无条件相信你。”她足够的爱他,她不止一次地对他说:“周生辰,我爱你。”周生仁也曾对周生辰说:你的那个时宜,很喜欢你。这个,我倒是看得出。
关于周生辰:
这真的是我爱极了的一个男主。迄今为止,我的快递收件人姓名,QQ昵称,微信昵称还有一些其他社交软件的昵称都是周生辰,我朋友说,我是疯魔了。也许吧。
他的外貌没有太多的攻击性,眉宇间书卷气极浓,在书卷气中,又有着浅浅的距离感。面容普通,说不上难看,却是过目即忘。他坐姿很正统,总能从细微处看出他有很好的教养。时宜常常描述他:恰到好处。所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
他很聪明,却从不高傲。他研究着对于普通人来说很晦涩难懂的课题,同时却又拥有着庸俗枯燥的爱好——看了《寻秦记》七十九次,初看到时当真是哭笑不得。
他很较真,又很严谨。一本城市笔记,标记满了与书中介绍不同的观点,如果是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对外开放的时间,小吃饭庄里好吃的特色菜。他仿佛对于任何事情都做了最充足的准备。但是他却并不迂腐,“求稳,不求变。”是他家的祖训。可是他要做的就是颠覆性的改变,根据当下的情况,根据民生的需求所做出的改变。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收集吴歌的刺绣,这仿佛与他极为不符,但这却更加让我觉得他很可爱。
他很细心,又很体贴,时宜第一次去实验室,因为自己高跟鞋的声音而感到尴尬的时候,他会说“这里的女研究员也喜欢穿高跟鞋,你不用太在意。”他会在确定关系后准时在十一点送宵夜给还在工作的时宜和她的同事。在时宜因为没有得到他母亲的认可,而对订婚典礼惴惴不安时,他说这件事上只需要听取她的意见。他会在坐车的时候打开四分之一的车窗,足够透气,却不至于风吹乱头发。车上木质的扶手他总是会让给她。早上五点用晨膳的规矩,他也从未和她提过,只是让她舒舒服服地自然醒,然后安静地吃早餐。
他很单纯,不谙世故,同事问他为什么到西安的研究所工作,他只说研究所的邀请只是顺路回家,理所当然,不会觉得这样说或许不太好。在不莱梅,他提议和时宜下楼逛逛,最后反倒迷了路。当然,他也有手段,修改晨膳的时辰,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宣告了地位。在面临可能会被质询的麻烦时,他早已提前安排好了自己俄国外交使的身份,淡定的对警官申明了自己的外交豁免权。
关于他们:
他们无论是今世的相遇,还是两个人的订婚或结婚,都是荒诞的。 但不得不说,他们很适合,也很相配。
他们吃饭都不喜交谈,除了偶尔他会帮她布菜,其他并无交集,但却不觉尴尬,他们不用为了迁就另一方而将就自己,无疑,这是幸福的。
周生辰每天准时三个电话,早晨七点,中午十一点,晚上十点半,每次电话都不会超过三分钟。在外人看来,这有些无聊,甚至有些死板,但在时宜看来,这很好,甚至有些有趣。
对于周生辰来说,似乎每一个问题都能用一句话回答,每一个话题都毫无延伸的可能,也许其他人和他在一起会觉得每件事都十分违和,一种年代的违和感。可惟独时宜,从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
时宜偏爱古文学,他恰好涉猎颇广又过目不忘,哄她入睡时说些诗词,从李白到刘禹锡,再有那些不甚有名气的,边回忆边念,倒也不成障碍。这是他初次发现自己的好记忆力,也能做如此有趣的事情。
他们的相处有时也让我觉得浪漫至极。
周生辰为了时宜专门配了手机,号码薄上,只有她的名字。在后来时宜发生意外时,那部手机依旧只能听关于她的情况。
他会在深夜忽然出现在工作的大楼下,时宜刚出电梯门就可以投入他的怀抱,“别跑了,我就在这里。”他向她解释,“我猜你会跑下来,怕你穿马路太着急,就先走过来接你。”
时宜感到不安问他,“你说,我们是你的一个研究方向,如果研究方向是错的怎么办?”周生辰说:“研究方向本身并没有对错的分别,只有试验方法会出错。”“那如果试验方法错了呢?”“方法错了,就换其它方法,但是,研究方向不会改变。”
周生辰会很努力的融入时宜的生活,和她在一起时,总会想些话题,和她聊下去。
当周生辰的母亲问他为什么会想要和时宜订婚的时候,他说,“她很适合我。”
清晨,时宜发现周生辰等在楼下,他说:“我来陪你吃早饭。”清晨七点,忽然出现的人说要陪你吃早饭,岂不浪漫?
时宜发现他等了她30分钟,问他,“你不是说,你的等待习惯,是提前15分钟吗?”周生辰随口说:“如果是等未婚妻,时间加倍也不算过分。”
周生辰把5月11日定为结婚纪念日,5月11日,511,我的时宜。
当狗向时宜跑过来狂吠的时候,他会把她搂在怀里护着,时宜说:“我没有那么怕狗。”他说:“我怕。怕它们咬你。”
经纪人美霖听到时宜要放下工作去找周生辰的时候,非常不满她的主动,她说:“时宜,你知道男女之间相处,是要有技巧的,哪怕你们已经是合法夫妻,也要适当用些心思,不要一味迁就他……”时宜却说:“我26岁才遇到他,就算幸运可以活到80岁,也只剩了54年,19710天。你也说了,他是做研究的,很容易就像现在这样离开几个月,或许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万天,”她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告诉美霖,“我没时间用心思、用技巧,我要争分夺秒和他在一起,知道吗?”
周生辰对时宜说:“我小时候,背过吕氏春秋,家里长辈都说,‘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美人和消遣的音乐,都不能太沉迷。我不屑一顾,认为这两样,都不值得沉迷。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亦舒说过:“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而时宜想的是“你只需要每天去研究你的金星,余下的都交给我。我给你做饭、泡茶,妥善照顾,免你累,免你苦,免你四处奔波,免你无人倚靠。”
再来说说情节啥的吧
女主带着一世的记忆来到男主身边,带着与他相识的目的。在上一世,她用十年,懂得“色授魂与,情迷心窍”这八个字。可惜的是,当她懂得了,也只得了一纸字笺:辰此一生,不负天下,惟负十一。这一世,他与她相识,相恋,相伴。
作者把主角之间的感情变化处理的很细腻,从一开始的怀疑,到不排斥的礼遇,到相伴,到喜欢,到相爱,到相互坦白……可以感觉到男主对女主感情的变化,从相敬如宾,到能感觉的到的他对她的在乎。
当然,作者对于情节上的安排也并不是平平淡淡,毫无波澜。溺水、被毒、枪战……
书中的角色也很丰满,书中有个标题,叫“世人的角色”,我很喜欢,就觉得,所有人都不只是一面。
周生辰对时宜说:“如果全部告诉你,你会发现,从你到过周家第一天起,这里就是全世界最可怕的地方。这里的人,每个都心怀鬼胎,每个人都有秘密……”
周生仁可以是一个喜爱物理,喜爱独处的少年,也可以是毫无表情拿出枪对准胸膛的少年。
王曼可以是活泼可爱,家境殷实,旗袍世家的女孩,也可以是为了帮所爱的人脱罪而牺牲孩子的女人。
最让我感到意外,也感到心凉的,是周文幸。周生辰对她多好啊,真真的把她当妹妹宠爱,怀疑周围的所有人,除却她。当文幸躺在医院,他气急,没了风度,打了周文川一拳,甚至拿枪对准了他。而周文幸,可以是对他笑盈盈的妹妹,可以是劝他逃离家族,过自由的生活的妹妹,也可以是知晓一切,利用时宜,对时宜不利的妹妹。
结局时,周生辰虽然什么都没有想起来,但是他说“你所有写下来的,我都相信。上林赋,我写完了,一字不落。”
我想,这已是最好的结局。
长眉连娟,微睇绵藐,
色授魂与,心愉一侧。
初次写文,若有不当,多多指教。
20191204
他生于清末的一个旧官僚家庭,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家庭氛围之下,接受了传统的儒学教育,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礼教宣战的先锋大将,倡导自由、民主、平等,他叫钱玄同。
他亦出生在封建家族,原本立志做一个医者,去日留学只为了精进医学造诣,却深感祖国的病痛根本无法为医者所医,于是弃医从文,同旧世界作斗争,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叫周树人。
有着相同追求的他们,曾经互为知己, 是钱玄同促进鲁迅写下那篇名动中原的《狂人日记》 ,鲁迅曾经将钱玄同引为伯乐,可后来他们却决裂了,是有人忘恩负义,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1904年9月,鲁迅前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在这里他认识了藤野严九郎,也就是后来他作品中所说的藤野先生,那时候的鲁迅还没有意识到国民之重疾,所以就想学好医学。
1906年1月,鲁迅在校内参加了一场教育活动,他和同学们在课间一起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这次观影活动让他深受刺激,他突然发现,医学只能医国民 健康 ,却无法医国民思想。
于是选择弃医从文,直接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想要去寻找专门医治国民疾病的药,但在这时,家里写了一封信,说是他的母亲病重,鲁迅着急忙慌的回家,结果遇到了坐在屋子里的新嫁娘。
他被哄骗着和他根本不爱的朱安结了婚,国之不幸与个人的不幸,加注在一个人的身上,一个想要用笔墨文章唤醒沉睡的中国人的自由青年,彻底被现实与封建传统所打败。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迷茫无奈又消沉,这时的鲁迅在教育部从事文案翻译工作,每天翻阅古籍,抄古碑文,其实就是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朝九晚五,颓废而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鲁迅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钱玄同,钱玄同当时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其实他们早就认识了,而且同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不过那时他们交往不深,只是钱玄同经常向他约稿而已。
1917年8月,钱玄同在和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二人闲谈的时候,突然对着好久没有写一点东西的周树人说道:“我想,你可以写点文章!”
周树人十分哀痛的回答道:“ 如今的中国,就好比一个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如果有人打扰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苦头,你倒认为对得起他们吗? ”
这就是鲁迅的迷茫与消沉的原因,他想振臂高呼,可又无奈于国民的无动于衷与麻木不仁,这座阴沉又消极的铁屋子,他自感没有办法突破,又不想做那个大声叫嚷的人,只能痛苦而又清醒的活着。
钱玄同当时是一个十分激进的革命者,他并不愿意见证好友就这样颓废下去,于是立即出现反驳道:“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来这铁屋的希望 。 ”
就是这一句话,让周树人提起了放下许久的笔,用一种辛辣而又讽刺的笔调写下了那篇震惊中华大地的惊世名作《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 历史 篇章。
1918年5月15日,在钱玄同作为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1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人少“吃人”的本质。
也就是这一篇小说,让鲁迅这个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原名周树人倒是不为人所知了,从此,鲁迅在文坛上名声大噪,很快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与文化革命的****和倡导者。
钱玄同和鲁迅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从普通的朋友成为了知己好友,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钱玄同是对鲁迅有着知遇之恩的伯乐。
可是这样一对相知相惜的挚友,后来却关系破裂,甚至走向了一种十分糟糕的境地,他们几乎成为了仇人。
鲁迅与许广平的情书日记《两地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用来描写钱玄同——“ 胖滑有加,唠叨如故 ”,这种略带讥讽的语言用在好友身上明显是不妥的,更何况还是写给自己的爱人。
当时钱玄同的身材比较胖,鲁迅经常抓住钱玄同的这一特点进行嘲讽,语词之间极尽挖苦之能。
钱玄同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一笑置之,并没有说什么很刻薄的话,只是说:“ 你要讨厌那就讨厌去吧,以后不见就是了 。”这样说来,倒真是鲁迅的不是了。
其实从一开始,两人的交往就不太合拍,钱玄同虽然欣赏鲁迅的才华,但对鲁迅的性格实在是适应不来,鲁迅为人尖刻是众所周知的,对自己不满的人和事总要出言讽刺。
而钱玄同虽一开始十分的激进,不过后来为人却比较温和,说起性格与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倒是十分合得来,或许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到他们决裂的真正原因。
当时周氏兄弟反目成仇成为了留在文学史上的一个谜团,而作为好友的钱玄同站在了周作人的那边,这自然是激起了鲁迅的不满,更何况周作人后来还做了汉奸,这更是让鲁迅和钱玄同的关系走向了末路。
不过他们彻底反目还要从1929年说起。
1929年5月,两个人在孔德中学相遇,钱玄同看到好友主动凑过去问道:“你的名片还是三个字吗?”原本只是好友之间的道歉,却被鲁迅理解错了意思。
鲁迅直接轻蔑的回答道:“ 我的名片从来没有两个字,或者4个字的 。”这句话就是在讥讽钱玄同故作玄虚,因为当年钱玄同的名片上印着的是“ 疑古玄同 ”4个字,其实就是仿效古人将号加在名字之前,当时很多文人都用,但鲁迅却是瞧不起的。
文学革命思想走到后来,钱玄同的观点偏向了保守,而鲁迅则一直保持着激进的革命热情,众所周知,当时文化运动期间,各路党派之间的争论一直不休,两个人的文学观念不一样,自然也就注定了他们走的路不一样,那决裂也就情有可原了。
人到一定的年纪,思想观念都会平和下来,钱玄同人过四十,当年冲击封建文化的豪情与雄心渐渐的消失,整个人偏向了平静,而鲁迅到了后面思想越来越昂扬,文学革命的激情越来越热烈,两人自然而然也就分道扬镳了。
到了1932年11月, 两人几乎成为了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
鲁迅的从上海回到北京探亲,当时的钱玄同在北京师范大学当国文系主任,两个冤家又遇到了一起,自然就会有一系列矛盾。
当时鲁迅声名在外,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们都十分希望能听到鲁迅的一节课,但作为普通学生,自然是无法得知鲁迅地址的,于是满怀信心地去找他们的系主任钱玄同,没想到这却触碰到了钱玄同的逆鳞。
钱玄同一听到学生们的意见之后,怒发冲冠,直接叫嚷着:“我不知道,我不认识有一个什么姓鲁的。”
当时有描写这一事件的人,记录钱玄同的状态说“ 好像炸弹爆炸了似的叫嚷 ”
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真的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不过当时的学生可是十分仰慕鲁迅的,系主任不答应,并不阻挡他们的热情,一群学生也生气了,铁了心的要去找鲁迅,他们甚至自发的前去寻找鲁迅的住所,反正北京就那么大,他们一定会找到的。
一向稳重的国学大师,听到这个事情之后,如同小孩子一样的撒泼威胁,“ 要是鲁迅到师大来讲演,我这个主任就不再当了 。”
学生们却并没有被钱玄同吓到,直接去请了鲁迅先生,甚至还把钱玄同的态度告诉了鲁迅,鲁迅最后还是在北平师范大学做了演讲,给青年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钱玄同知道后十分生气,但却没有辞职,此事也成为鲁迅后来嘲笑的把柄。
钱玄同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曾经的思想激进的让人有些无奈,他曾经公开说过“ 人到了40岁就不应该活着了,就算活着也应该枪毙 。”
不过到了后来,钱玄同也就不想死了,毕竟当时的钱玄同,可是北大教授,有钱有权,生活又好,只说了一句忘记了,不过他忘记了,可有人帮他记着呢,这可不就是让鲁迅抓住了小辫子吗?
鲁迅当时写了一首讥讽钱玄同的打油诗,“做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猪头,抵当辩证法。”
对于这样的人身攻击,钱玄同在日记中骂道:“ 购鲁迅之《三闲集》与《二心集》躺床阅之,实在感到他的无聊、无赖、无耻,总是那一套冷酷尖酸之拌嘴、骂街,有何意思? ”
钱玄同四处讥讽鲁迅为人,鲁迅那样孤傲的一个人,自然不甘示弱,两人你来我往,昔日好友感情破裂越来越大,直至反目成仇。
鲁迅的一生,嬉笑怒骂皆文章,“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的一生与封建传统的斗争,也与腐朽的旧世界做斗争,所以为人尖酸尖刻了一些。
而钱玄同则不同,作为一个标准的文学大师,一个学院派人物,势必会与鲁迅走向不同的道路。
从朋友到挚友,从挚友到反目成仇,与其说是二人之间是性格不合,还不如说是时代的使然。
名家纷争一直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骂的痛快,说的痛快,看客们自然也是看看热闹,至于他们留在文化史上那些光辉夺目的篇章,才是后人所应该注意到的精华。
若论其后世的知名度,钱玄同是大不如鲁迅的,鲁迅的作品有很多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之中,国民知名度十分高,再加上他言辞的犀利深刻、文笔的惊世骇俗,自然让人叹为观止。
毛泽东评价鲁迅,说他是“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
钱玄同也是一个分外厉害的牛人,毕竟鲁迅痛骂过的,都是当时数得上名字的文人,而钱玄同在汉语拼音方面的功绩,更是让后人响应无穷,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他:“ 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的恩泽。 ”
钱玄同的儿子钱三强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让中国不畏于世界上任何强国的挑战与压迫。
那些恩怨情仇都已成为了 历史 上的一页,嬉笑怒骂也好,谈笑风生也好,反目成仇也好,都为后人津津乐道,是他们的成就之外的一些逸闻趣事,也让文化名家成为活生生的人,一个和平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文坛上没有感情温度的圣人。
芷昔喜欢应渊。
芷昔文静柔弱,一心想道,与调皮捣蛋、伶牙俐齿的颜淡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对比。前期的芷昔还算是善良,与颜淡姐妹情深,但后期就变得城府极深和腹黑了。
这都是因与应渊、颜淡之间的感情纠葛,芷昔喜欢应渊,而应渊喜欢颜淡,颜淡也喜欢上了应渊,芷昔吃醋、嫉妒应渊对颜淡那么好。
应渊在仙魔大战中深受重伤,同时双眼被邪神玄襄化成的双尾蛇体发出的火毒刺伤,之后失明。
颜淡在找到应渊之后,不遗余力地救助,两人的感情进展很快。为了救应渊,颜淡埋头翻阅古籍,确定把自己的心剜下来放到伏玄鼎里炼制解药,就能救活应渊。
颜淡来妙法阁拿伏玄鼎,不料被芷昔当场发现,颜淡就把她假扮小仙侍照顾应渊的事一五一十说出来,她想用自己的心炼制解药救应渊,芷昔感念应渊的救命之恩,觉得此事对她得道成仙有帮助,就答应让颜淡把鼎拿走。
颜淡先在沉香炉里放了安睡散,让应渊睡一炷香的功夫,颜淡忍痛剜下自己的心放进鼎里,使用所有灵力炼制解药,经过她不懈努力,解药终于炼成。颜淡体力透支严重,她硬撑着给应渊喂下解药,期盼着应渊早日醒来。
颜淡心里想着应渊醒来发现她和小仙侍是一个人,肯定会很惊喜。颜淡替芷昔接受九道天雷惩罚,她被击得遍体鳞伤,最后晕死过去。
芷昔借机来到了应渊的面前,应渊醒来的时候,向应渊说明是自己剜心救了他。虽然应渊心中怀疑,依然相信是颜淡救了他。芷昔也借机和应渊加大了交往,让别人误以为应渊喜欢芷昔。
帝尊听说应渊对芷昔关爱有加,担心他们之间互生情愫,亲自来衍虚天宫探听虚实。芷昔百般辩解,为了测试两人的真实感情,帝尊拿来一根红丝“断情线”测试。应渊对芷昔心如止水,主动要求测一测,芷昔只好配合,结果断情线断开,帝尊确定他们俩之间没感情。
A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而被迫迁移成为流民严重社会问题,为了改变此种现状北魏政权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确保了农民有地可耕,政治上整顿吏治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选B。 |
1 锯者,齐之居士 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钜是齐国的隐士,孱是魏国的隐士。齐、魏两国君主不明察,不能亲自洞悉国内情况。却偏听亲信的话,所以这两个隐士花费金钱玉壁来求得做官。
西门豹做邮地的行政长官,清廉正直,一丝半毫都不谋私利,但很轻慢君主的近侍。近侍因此相互勾结中伤他。过了一年;西门豹去上缴赋税,汇报政绩,魏文侯收回了他的官印。西门豹请求说:“我过去不知道治理邺地的方法,现在我懂了,希望发还官印,让我再去治理邮地。如果治理不好,愿受重刑处死。”文侯不忍心拒绝,又把官印交给他。西门豹因而加重搜刮百姓钱财,极力侍奉君主近侍。过了一年,西门豹前去上缴赋税,汇报政绩,文侯亲自迎接,并加礼拜。西门豹回答说:“往年我为您治理邺地,而您要收回我的官印,现在我为您的近侍治理邺地,您反而要礼拜我。我无法治理邺地了。”于是交还官印离去。文侯不接受官印说;“我过去不了解您,现在了解了。希望您尽力为我治理邺地。”最后没有接受西门豹的官印。
齐地有披狗皮行窃的贼的儿子与受刑砍断脚的人的儿子在一起开玩笑并相互夸耀。盗贼的儿子说:“唯独我父亲的皮衣上有尾巴。”断脚人的儿子说:“唯独我父亲冬天不费裤子。” 子绰说:“没有人能够同时用左手画方,用右手画圆。用肉去赶蚂蚁,蚂蚁会越来越多;用鱼去赶苍蝇,苍蝇会越聚越多。”
齐桓公对管仲说;“官位少,但求官的人却多,我很为此担忧。”管仲说:“您不要听从亲信的请求,根据才能而授予俸禄,记录功劳而给予宫职,就没人敢要求官职了,您还担忧什么?”
韩宣子说:“我的马,豆谷饲料很多,马却很瘦,为什么?我为此担忧。”周市回答说:“让养马的人用充足的饲料去喂马,即使不想让它肥,也是不可能的。嘴卜说多给马吃,实际上给得很少,即使不想要它瘦,那也是不可能的。君王不去考察实情,而坐在那里担忧,马还是不会肥的。”
齐桓公向管仲问设置官吏的事,管仲说;“辨别清楚诉讼双方的言辞,廉洁不贪财物,熟悉人情世故,我比不上弦商,请您任命他为主管刑狱的官。升升降降,恭敬谦让,用明确无误的礼仪接待宾客,我比不上限朋,请您任命他为主管礼宾的官。开垦荒地,充实城市,开辟土地,种植粮食,我比不上宁戚,请您任命他为主管农业的官。三子军已经摆好阵势,便士兵视死如归,我比不上公子成父,请您任命他为主管军政的宫。冒犯龙颜,极力劝谏,我比不上东郭牙,请您任命他为主管谏议的官。‘治理好齐国,这五个人就够用了;若要成就霸王之业,则有我管夷吾在这里。”
以上。
2 文言文翻译,如下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巨瓠(读音hu四声,葫芦),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先生。”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读音cheng二声)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翻译:齐国有个叫田仲的居士,宋国一个叫屈谷的人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宗旨,是不倚靠别人而生存,现在我有一个巨大的葫芦,坚硬如同石头,皮厚得没有空腔(实心),把它宋给先生。”田仲说:“葫芦的用处,就在于它可以盛东西。现在这个是皮厚无腔,那么就不能剖开盛东西;而且它坚硬得像石头一样,那么就不能剖开用来盛(酒水),我拿这个葫芦没什么用。”(屈谷)说:“好,我就把它丢掉。那么田仲(你)不倚靠别人而生存,也对国家没什么用,也属于坚硬的葫芦一类啊。”
3 举出古代三大归隐居士是张三丰。
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又字君宝,号三丰,丰又作峰。
较为可考的说法,张三丰约活动于元延佑(公元1314 ——1320)到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间。为辽东懿州 (今辽宁 )人,后人以他为隐仙派。
或说张三丰是宋或元甚至金时人,其籍贯,亦有“平阳”、“猗氏”、“宝鸡”说。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天启三年(公元1623)熹宗称三丰降坛显灵,封其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传奇与史实: 张三丰“姿态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衲一蓑。
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读书经目不忘,博学多才,能诗书。
洒脱不羁,颇具神仙风度。他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
张三丰有颇多传说 :传说宋末宋徽宗曾召之,故“或言三丰金时人”;三丰武功惊人,传说曾单拳击杀贼百人;修为有成,传说他能辟谷神行,死而复生。据其自述,曾任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
曾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 张三丰游武当山,与其徒在该山“去荆榛、群瓦砾”,创草庐以修道。
预言 “此山异日必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离开武当山,云游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访真揽胜。
首创太极拳注以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于世。 张三丰号称“隐仙”。
一生不慕荣利,遁世清修。遨游四海,行踪莫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到处寻访他,竟毫无踪影。此后明成祖永乐年间又多次遣张宇初及其他人寻访,亦未得见,遂大修武当山宫观, 使三丰“异日必大兴”的预言应验。
明代诸帝的慕求与褒封,和张三丰高深莫测的道行,以及张三丰本身“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飘忽行踪,令张三丰的神仙传说历久不衰,一直到清代,甚至近代现在,仍有遇张三丰传道的事迹流传道门、民间 。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
4 文言文《贤士隐居》的翻译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5 跪求《贤士隐居者》的翻译我给你翻译。
加30分。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
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
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
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
”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
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
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
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 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
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
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
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 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
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
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
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
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
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6 求古代诗人隐居的经典有名的诗句或文言文里的句子(要具体的句子)1、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过曹钧隐居钱起 (唐 )荃蕙有奇性,馨香道为人。不居众芳下,宁老空林春。
之子秉高节,攻文还守真。素书寸阴尽,流水怨情新。
济济振缨客,烟霄各致身。谁当举玄晏,不使作良臣。5、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6、《隐居》(古诗)
作者;王咯
浓翠蔽幽径,花深掩柴扉。
林风起萧瑟,山鸟相与归。
古人性淡泊,隐居拂式微。
觅得恬寂处,闲坐远云飞。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7 文言文《坚瓠》的译文原文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树瓠之道,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坚石,则不可以剖而以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以欲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译文齐国有一个隐居的人叫田仲,宋国人屈谷来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行为,不依靠仰人鼻息来糊口。如今我有一个种植瓠瓜的办法,结出来的果实坚硬如石,皮厚而没有孔隙,现在献给你。”田仲说:“那瓠瓜可贵的地方,是因为可以用来装东西。如今你的果实皮厚而没有孔隙,那么就不能剖开用来装东西;而且坚硬象石头,那就不可以剖开来倒酒。我要这种瓠瓜来做什么呢?”屈谷说:“你说得对,我将以你的想法抛弃它。”如今田仲不仰人鼻息来糊口,也不会给人们的国家有什么好处,也属于坚硬的瓠瓜之类的东西。
本文2023-08-21 07:42: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