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安宫牛黄丸简介
安宫牛黄丸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实验研究显示安宫牛黄丸有镇静、抗惊厥、解热、抗炎、降血压、降低机体耗氧量的作用,对细菌内毒素性脑损害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安宫牛黄丸对乙脑病毒、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大量病原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并有消除耐药菌质粒,拮抗内、外毒素作用;对中枢神经的高热、烦躁、惊厥均有抑制作用,对于昏迷等大脑皮层的功能又有清醒作用,对神经、内分泌系统不仅有保护作用,而且还有促进、调节作用;又能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氧化、抗DIC,因此对乙脑、流脑、中毒型痢疾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本书对心脑血管功能异常、血液流变学的积极作用,可有力地对脑血管意外及心血管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对应激性溃疡、肝功能衰竭、脑水肿及微循环障碍等可进行有力的治疗和预防。
详见百科词条:安宫牛黄丸 [ 最后修订于2017/5/3 12:07:54 共121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脑损伤是一种由于外力的巨大冲击从而导致的脑部损伤。脑损伤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轻微的脑损伤的死亡率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七之间,而重度的脑损伤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六十,并且脑损伤还会导致很多疾病,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
其一,脑损伤会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脑部的运动中枢系统受到损伤,就会导致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举动,甚至连用手抓东西都无法自主控制。
其二,患者脑部的血管受到外力造成损伤时,会导致患者出现颅内血压骤增,从而导致出现脑疝疾病。脑疝是一种以中枢发热和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的脑部疾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才能完全治愈。
其三,对于受到脑挫裂和脑干损伤的患者,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处理,就会导致脑部的病变。如果脑部残留血块就会导致颅内形成血肿,如果缺乏神经元的营养物质,就会导致神经的恢复功能下降,使患者无法保持原有的精神状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
脑部血管受伤破裂、引起颅内血肿时,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加剧,脑局灶症状加重、增多,甚至出现脑疝症状;幕上颅内血肿常引起颞叶钩回疝,患者表现为昏迷,同侧瞳孔散大和对侧肢体偏瘫;幕下血肿时多引起小脑扁桃体疝,患者出现枕下疼痛,颈项强直,甚至发生呼吸骤停。
脑损伤常常引致多种多样的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脑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性格障碍、行为情绪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社会技能障碍等。
对于脑损伤治疗,很多人都存在普遍的误区。许多人都认为康复治疗是多余的,觉得保住了性命便没有后顾之忧了。这种想法极有可能导致患者一辈子无法恢复原有的生活状态,在患者病情稳定的一个月至三个月内,是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一定要积极对待,不能怠慢。
目录 1 拼音 2 脑盖骨·脑盖 3 经穴别名·脑盖 31 络却穴的别名 32 出处 33 穴名解 34 所属部位 35 络却穴的定位 36 络却穴的取法 37 穴位解剖 371 层次解剖 372 穴区神经、血管 38 络却穴的功效与作用 39 络却穴主治病证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3102 灸法 311 络却穴的配伍 312 文献摘要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脑盖 1 拼音
nǎo gài
2 脑盖骨·脑盖脑盖指头部覆盖包围脑髓的骨骼部分[1]。主要由左、右顶骨和部分额骨、枕骨构成[1]。
3 经穴别名·脑盖脑盖为经穴别名,即络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络却 汉语拼音 Luoque 罗马拼音 Lochueh 美国英译名 Discard Refut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8 富耶氏 德国 B8 英国 B8 美国 BI8
络却为经穴名(Luòquè BL8)[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胳却;《医学入门》作络郄。别名强阳、脑盖[3]。属足太阳膀胱经[2]。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2]。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
31 络却穴的别名脑盖(《针灸甲乙经》),胳却(《备急千金要方》),络郄(《医学入门》)、强阳[4]、及行[4]。
32 出处《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目妄见,恍惚不乐,狂走瘛疭,络却主之。
33 穴名解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2]。
络,意指经脉别出的细小络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载:“经络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却,本作却,有退、还之义,又作却,音隙,同郄,义孔隙也,骨肉之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也。凡脉之横行者为络,隙之大者为郄。本穴在经络为横行,在孔窍为大隙,故名“络却”。足太阳之脉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还由此退出而下项,此穴正当脉之还、退之处,故名络却。[4]
34 所属部位头部 > 后头[5]
35 络却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络却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6][2]。
络却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5寸,再旁开1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
另说络却穴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8寸(《针灸甲乙经》)、或5寸(《备急千金要方》)、或53寸(《针灸集成》),再旁开15寸处。
络却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络却穴的位置(肌肉)
络却穴的位置(骨骼)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36 络却穴的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穴。
络却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2]。
正坐仰靠位,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向前05寸,与神庭和头维连线的内1/3与外2/3处垂线的交点上取穴[7]。
37 穴位解剖络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有枕动、静脉分支。分布著枕大神经分支。皮肤厚而致密,由耳大神经、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纤维束组成,该层有与神经伴行的耳后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顶支和枕动静脉等。 帽状腱膜厚而坚韧,其下面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连于骨膜。组织内的导血管为颅内、外静脉血管吻合的途径之一。
3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2]。
372 穴区神经、血管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8]。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3]。
38 络却穴的功效与作用络却穴有搜头风、定神志、消肿结的作用[2]。
络却穴有清热安神,平肝熄风的功效。
络却穴位于头部,内通于脑,故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神志病为主[9]。
针络却穴可使目赤血络消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青风内障,目无所见。”有清头散风之功[4]。
39 络却穴主治病证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
络却穴主治眩晕、耳鸣、鼻塞、癫狂、瘸证、目视不明[8]。
络却穴主治头痛,鼻塞,目视不明,耳鸣;癫狂痫[7]。
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目视不明、口㖞、鼻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等[2]。
络却穴主治眩晕,耳鸣,青盲内障,鼻塞,口㖞,癫狂等[3]。
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等[2]。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抑郁症;
2 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鼻炎;
3 其它: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2][3]。
平刺03~05寸[8][7],局部有酸胀感[7]。
3102 灸法可灸[2][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条温灸5~10分钟。
本穴少用或不用灸法[7]。
311 络却穴的配伍络却配率谷、列缺,有清热祛风镇静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
络却配天柱、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络却配合谷、印堂,治鼻炎[7]。
络却配肾俞、神门、耳门、听宫,治耳聋、耳鸣[7]。
络却配百会、风池、肾俞、足三里,治头痛眩晕[7]。
312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络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青风内障,目无所见,头旋耳鸣。
《针灸大成》:主头旋耳鸣。
西医·晕厥晕厥是又称昏厥。一种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以面色苍白、神志消失和突发性瘫倒为典型表现,多伴有头晕、眼花、恶心、软弱、出冷汗等先兆症状。实际上是一种脑贫血状态,主要因血压骤降、脑部缺血而引起氧气供应不足,或由于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如低血糖、堿中毒以及脑组织本身损伤所致。晕厥的分类晕厥有如下类型:①心原性晕厥。由心脏射血功能障碍引起,常见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动缓、心动过速)以及心跳骤停,为最严重的晕厥,可致猝死;②血管减压性晕厥。此类最常见,由外周血管突然扩张而造成血压急剧下降所致,多见于年轻体弱女性,因情绪紧张、悲伤、惊恐、疼痛、饥饿、疲劳、闷热拥挤、站立过久、看见出血等而发生;③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由蹲、卧位而直立时,因重力吸引而使大约300~800毫升血液滞留于下肢导致晕厥;④颈动脉窦性晕厥。发生于颈动脉窦反射过敏者。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在急剧转颈、低头、刮脸及衣领过紧时因血压骤降而晕厥;⑤排尿性晕厥。少数青壮年男性于睡眠中起床小便时,由于心率缓慢及 骤变,突发意识丧失而跌倒。有的人在吞咽冷、硬、酸、苦、咸、辣食物或剧烈咳嗽、大笑、哭泣时亦可出现晕厥。诊断病史提问晕厥常突然意识丧失、摔倒、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无抽搐及舌咬破和尿失禁,应询问晕厥前的情况、有无先兆、晕厥时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当时是否有面色苍白、脉搏缓慢、尿失禁及肢体抽动等;晕厥常有悲哀、恐惧、焦虑、晕针、见血、创伤、剧痛、闷热、疲劳等 因素。排尿、排便、咳嗽、失血、脱水也可为诱因;应了解发作时的 和头位,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常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多发生于头位突然转动时。体检发现心源性晕厥常有心脏瓣膜病、心律紊乱、心肌缺血等原因,心脏听诊可有心脏杂音和心律失常等;由颈、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晕厥,常发现一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闻及异常血管杂音以及转颈、仰头试
详见百科词条:晕厥 [ 最后修订于2017/3/15 22:46:03 共203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神经性皮炎为病症名。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癣化为主症的慢性皮肤炎症。属祖国医学“顽癣”范畴。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摄领疮”,因其好发于颈部,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须坚,抓之如朽木。”临床特点为皮肤苔藓化,肥厚粗糙,瘙痒剧烈,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常数年不愈,愈后易复发。多发生于颈、肘、骶等部位,以皮肤瘙痒、苔藓化为特征。根据皮损范围大小,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两种类型。本病常呈慢性,易于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壮年。其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现代西医学治疗一般采用镇静或抗组织胺药、x线照射及封闭疗法等,但多不能根治。
神经性皮炎在中医学中称为“干癣”、“牛皮癣”、“摄领疮”等,又因其顽固易发而称之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曰:“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著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外科正宗·顽癣》也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皆属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历代医家临床上多用凉血清热疏风、养血润燥、健脾渗湿等法为主,并配合外治。一些医籍,如《儒门事亲》、《本草纲目拾遗》等还有用针灸方法治疗顽癣的记载。
现代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始见于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献多是用针灸疗法和外治法960年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内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比较普遍;针灸治疗则以皮肤针的应用报道较多。70年代,一些新的穴位 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水灌疗法等,中药局部注射也用于治疗本病,使临床疗效有所提高。自80年代以来,除了在临床上获得较大进展外,还开展了有关神经性皮炎防治的实验研究。如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的脑电图检查显示,此类患者大多数表现为界限性异常和轻度异常脑电图,异常率为622%,远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的异常率(274%)。有人通过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学疗法进行探索,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原因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对此病患者做说服教育以及避免再 ,可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之一。对一组神经性皮炎病人进行针灸治疗前后的血浆亮氨酸脑啡呔样物质(LEKIS)含量测定,发现针灸治疗后血浆中LEKIS比针灸前有明显增高(P<001),而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浆中LEKIS无明显变化。据统计,目前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一般在90%左右。
详见百科词条:神经性皮炎 [ 最后修订于2015/6/24 14:49:28 共90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3 关于头风 4 关于头痛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脑风的穴位 2 治疗脑风的方剂 3 治疗脑风的中成药 4 脑风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脑风 1 拼音
nǎo fēng
2 注解
脑风为病证名[1]。指风冷袭侵脑户的病证[1]。见《黄帝内经素问·风论》。
《圣济总录》卷十五:“风生高远,始自阳经,然督脉阳维之会,自风府而上至脑户。脑户者,督脉足太阳之会也。……今风邪客搏其经,稽而不行,则脑髓内弱,故项背怯寒,而脑户多风冷也。”
《证治准绳·头痛总论》:“项背怯寒,脑户极冷,神圣散主之。”亦指邪气上熏而头痛不止之症。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病源流》:“亦有风邪但攻于上焦,而邪气上熏,令人日夜头痛不止者,亦为脑风,宜太阳丹。”参见头风、头痛条。
3 关于头风头风指头痛经久难愈者[2]。《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风寒客之则热郁而闷痛[2]。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头风之症。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晕,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昧。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头风发时闷痛,必欲棉裹者,热郁也,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
头风痛在一侧者,名偏头风;两太阳连脑痛者,名夹脑风;头风而见头面多汗,恶寒者,名首风[2]。
4 关于头痛头痛(headache[3][4])为病证名[5]。亦称头疼[5]。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4]。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5]。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5]。凡六*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5]。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6]。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7]。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6]。
详见头痛条。
5中医·脑瘤脑瘤(cerebroma)为病名。是指发生于脑部的肿瘤疾患。症状以部位固定的局限性头痛,颅骨外压痛,并出现脑部受压所致相应的麻木、瘫痪等症为主要表现。辨证分型脑瘤·痰瘀阻窍证脑瘤·痰瘀阻窍证(cerebromawithsyndromeofphlegmandstaticbloodblockingorifices)是指痰瘀互结,闭阻清窍,以头晕头痛,项强,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面唇暗红或紫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脑瘤证候。脑瘤·风毒上扰证脑瘤·风毒上扰证(cerebromawithsyndromeofwindpoisondisturbingupward)是指风毒之邪,上扰脑神,以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视物不清,呕吐,面红目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咽干,大便干燥,重则抽搐,震颤,或偏瘫,或角弓反张,或神昏谵语,项强,舌红或红绛,苔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脑瘤证候。脑瘤·阴虚动风证脑瘤·阴虚动风证(cerebromawithsyndromeofwindstirring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血不足,肝风内动,以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斜,偏瘫,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脑瘤证候。西医·脑瘤颅内肿瘤亦称脑肿瘤,其病因至今不明,肿瘤发生自脑、脑膜、脑垂体、颅神经、脑血管和胚胎残余组织者,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由身体其它脏器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称为继发性颅内肿瘤。颅内肿瘤亦称脑肿瘤,其病因至今不明。症状下述四个方面的病理生理过程是颅内肿瘤导致颅骨内压增高并逐渐加重的原因:肿瘤体积超过颅内压调节代偿能力;肿瘤周围反应性脑水肿;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静脉回流受阻。头痛、呕吐、视神经 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主症",
详见百科词条:脑瘤 [ 最后修订于2016/7/15 10:18:19 共144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在七感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宝宝的案例,由于种种原因会给我们这一群特殊的宝宝带来一些先天的不足,那么家长有疑问的是:七感是用来提升学习力的,那它对脑损伤究竟有没有效果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的大脑有一个叫做机能代行的功能,也就是说当大脑的某个区域受伤时,该区域的功能可能会被其他脑区代为负责承担。如果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出现障碍,左脑就无法控制右边身体的动作,这时,通过运动右边身体的意念和复健动作,身体将会把原先传给左脑的信息传给右脑,形成新的神经通路,然后由右脑直接下令给右边身体,右边身体又去执行,这就称为机构再造。
大脑功能的单侧专责化是在一岁以后形成的。一岁以前,连接新皮质的左脑与右脑的胼胝体尚未发育,因此,在出生到一岁以后,左右脑的功能完全一样。就算发生事故而失去左脑的语言区,右脑还是能肩负起左脑的工作,使得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学习语言,没有任何障碍。
通过胼胝体的神经纤维开始能够联系左右脑,是一岁以后的事情,那个时候左右开始分工,逐步形成粗大的胼胝体,一直到六岁止。这就是大脑功能的代偿性,也是一岁前绝对而唯一的生理优势。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针对性的七感训练可以帮助到有脑损伤的人恢复部分行为能力。
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弥补呢?首先,爬行是促进大脑双侧功能分化的最主要的活动,也是重要的过程。
大脑功能的分区,虽然在一岁形成,但是,由于胼胝体还会继续生长,左右脑功能区域的网络连接也还在进行,所以,能使双侧肢体受到大量复合刺激和协调训练的爬行动作还是有必要继续进行,至少要维持到18个月。六岁以前,家长都可以多为孩子创造比如攀爬,手脚爬,四肢环抱调等活动,以完善促进大脑功能的专责化。
大脑功能双侧功能区分化不全的明显特征是:全身大片用力,这样的身体使用方法是非常耗能量,而低效果的。如果发现孩子有:进行写字,画画,或者使用剪刀等精细动作时,手臂抬高,用力双唇紧闭,嘴部用力,或者是颈椎僵直,或过度弯曲,肩膀高耸,脊椎弯曲等特征时,请及时的陪伴孩子进行爬行运动,或者是请测评师进行测评,给予全面的七感调整训练方案,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理解力,而使其的能力得以正常发挥。
本文2023-08-21 07:51: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