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是什么水生动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请问这是什么水生动物?,第1张

水母,是海洋中重要的大型浮游生物。水母寿命很短,平均只有数个月的生命。水母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中的一员。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过两百种的水母,它们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同时有种电脑病毒也叫“水母”;SHE组合中,HEBE自称“水母”,在网络上把女性灌水狂人或灌水者的首领称为“水母”,在游戏王卡片中角色叫“水母”,有时用“水母脑袋”来形容一个人笨。 

目录[隐藏]

动物名称水母简介

形态特征

繁殖

水母分类

电脑病毒名

HEBE的别称

网络灌水女强人

水的母亲

游戏王卡片

水母脑袋 动物名称 水母简介 

形态特征 

繁殖 

水母分类

电脑病毒名 

HEBE的别称 

网络灌水女强人 

水的母亲 

游戏王卡片 

水母脑袋  

  

[编辑本段]动物名称

  

水母简介

  水母(英文:Jellyfish)是一种低等的海产无脊椎浮游动物,肉食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腔肠动物门(又称刺胞动物门(Cnidaria))、钵水母纲(Scyphozoa),已知约有200种。或指立方水母纲(Cubozoa)的种类,该纲以前认为是钵水母纲的一目。水母一词广义也指具水母型(钟形或碟形)的刺胞动物,如水螅水母、管水母(包括僧帽水母)和不属钵水母纲的栉水母和海樽。本纲的水母分为两型∶自由游泳的水母及营固着生活的种类(以柄栖附于海草及其他物体上)。营固着生活的形似水螅的种类构成十字水母目(Stauromedusae)。 

  

形态特征

水母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水母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从伞状体边缘长出一些须状条带,这种条带叫触手,触手有的可长达20米~30米,相当于一条大鲸的长度。浮动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长长的触手,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水母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左右,直径从1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我国常见的约有8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口冠海蜇等。人们往往根据它们的伞状体的不同来分类:有的伞状体发银光,叫银水母;有的伞状体则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伞状体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伞,叫做雨伞水母;有的伞状体上闪耀着彩霞的光芒,叫做霞水母……它们的寿命大多只有几个星期,也有活到一年左右,有些深海的水母可活得更长些。普通水母的伞状体不很大,只有20~30厘米长,但体形较大的霞水母的巨伞直径可达2米,下垂的触手长达20~30米。1865年,在美国麻萨诸塞州海岸,有一只霞水母被海浪冲上了岸,它的伞部直径为2.28米,触手长36米。把这个水母的触手拉开,从一条触手尖端到另一条触手的尖端,竟有74米长。因此,可以说霞水母是世界最长的动物了。

  

繁殖

水母雌雄异体,有生殖腺在近胃囊处。成熟的精子流入雌水母体内受精。受精卵发育成幼虫离开母体,在水里游动一会儿后,沉下海底形成幼体,后变成横裂体,横裂体分裂成多个碟状幼体,再发育成水母成体。

  近年,世界各地的海域常常有突如其来的水母群的出现。早前,日本海域便出现两米长的巨型“越前水母”群,估计中国扬子江流域是越前水母的来源之一。随着中国沿海业的过度捕捞,减少了与水母争食的鱼类,增加了浮游生物,造成水母繁衍过剩,加上长江流域连场反常的大雨,将巨型水母冲到日本海域。此外,海洋的水温变暖亦加速水母的繁殖和生长。

  

水母分类

金水母属(Chrysaora)钵水母纲的种类自由游泳,见于各海洋,包括常见的沿海岸线漂流的盘形动物。寿命多数仅几星期,有的也活1年左右。直径一般2~40公分(1~16英寸),但有的种相当大,直径可达2公尺(66呎)。身体成分的99%是水,因几乎各个种的主体都由胶状物构成。多以具刺丝胞的触手捕食小动物。有的种类则滤食水中的微型动、植物。与所有刺胞动物一样,体由内外两胚层组成,两层间有一中胶层(由凝胶状物质组成的结蒂组织层)。水母的中胶层比其他刺胞动物厚,有漂浮作用,透明。 

  自由游泳的真水母的生活史可分3期。固着的水螅体能营无性生殖,从上端向下横裂成钵口幼体,再分裂成碟状体,每个碟状体长成为一成体。成体有雌雄之别,但有的种类常改变性别。许多种类的精卵结合后形成的胚体,在成体的消化道内孵化成浮浪幼虫,但有的在海水中发育。浮浪幼虫离开亲体后固着下来,经过一段短短的所谓螅管幼虫阶段,长成为一个新的钵口幼虫。这样的生活史是旗口水母目(Semaeostomeae)所特有的,此目约有50种,主要在沿岸带,其中有的分布极广。如海月水母属(Aurelia)、金水母属(Chrysaora)以及大红水母(Tiburonia granrojo, 属Tiburoniinae亚科),后者是3种无触手水母的一种。 

  冠水母目(Coronatae)约30种,多分布深海,常呈栗色。体钟形,躯体中部和周缘部之间有一环形深沟为界,周缘分成多数宽瓣。缘触手大而坚实。有几种有钵口幼虫期,但多数种类的生活史不详。冠水母是现存的最原始的钵水母,可能是圆锥水母的后裔。圆锥水母在18亿年到6亿年前之间曾很繁荣,今仅存化石。有几种冠水母有固着的分支群体,曾单列为一属(Stephanoscyphus属)。 

  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约有80种。口腕为从身体下部下伸形成的皱褶状突起,愈合成根状,将口堵塞,形成海绵状区,用以滤取食物。无缘触手。凝胶状的钟形身体坚牢且具瘤状物。生活史已知者有一典型的底栖的钵口幼虫期。本目的多数种类均擅游泳;但有的(如仙女水母属〔Cassiopea海月水母属(Aurelia)〕)不常游泳,而倒置于热带浅海中,使与之共生的能营光合作用的藻类得到光照。本目的种类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到亚热带浅海,但根口水母属(Rhizostoma,亦称足球水母),常见于较冷的海中;杯根水母属(Cotylorhiza)常见于地中海。 

  十字水母目(前称Lucernariida)严格说不是真水母,约30种,有柄,固着生活。主要生活在冷水中。酒杯形,有一基柄固着,口位于上端。直径1~10公分(04~4吋)。上缘有8组触手,呈四辐射形。有些种能脱开固着点,并能再次固着。常捕食小海生动物,寿命长数年。从幼虫直接发育为成体。水螅体期不明显。 

  立方水母纲仅一目,立方水母目(Cubomedusae),有的生物学家仍将它归入钵水母纲。已知约50种。虽然有些种直径达25公分(10吋),但多数种类的直径为2~4公分(1~2吋);体球形,但边呈方形,故俗称箱水母。海蜂水母属(Chironex)和曳手水母属(Chiropsalmus)俗称海胡蜂,广泛分布于从昆士兰往北到马来亚附近,都是剧毒种类,螫一下几分钟内引起死亡。立方水母的水螅体迄今未见营出芽生殖者,而是变态为成体。 

  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之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当水母在海上成群出没的时候,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像一个整体似的深浮在海面上,显得十分壮观。海涛如雪,蔚蓝的海面点缀着许多优美的伞状体,闪耀着微弱的淡绿色或蓝紫色光芒,有的还带有彩虹般的光晕。许多水母都能发光。细长的触手向四周伸展开来,跟着一起漂动,色彩和游泳姿态美丽极了。水母的伞状体内有一种特别的腺,可以发出一氧化碳,使伞状体膨胀。而当水母遇到敌害或者在遇到大风暴的时候,就会自动将气放掉,沉入海底。海面平静后,它只需几分钟就可以生产出气体让自己膨胀并漂浮起来。栉水母在海中游动时,8条子午管可以发射出蓝色的光,发光时栉水母就变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彩球;带水母的周围和中间部分,分布着几条平行的光带,当它游动的时候,光带随波摇曳,非常优美。水母发光靠的是一种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和钙离子相混合的时候,就会发出强蓝光来。埃奎明的量在水母体内越多,发的光就越强,每只水母平均只含有五十微克的这种物质。

  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触手的上面布满了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触手就将这些猎物紧紧抓住,缩回来,用伞状体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个息肉都能够分泌出酵素,迅速将猎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因为水母没有呼吸器官与循环系统,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获的食物立即在腔肠内消化吸收。在炎热的夏天里,当我们在海边弄潮游泳时,有时会突然感到身体的前胸、后背或四肢一阵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觉,那准又是水母作怪在刺人了。不过,一般被水母刺到,只会感到炙痛并出现红肿,只要涂抹消炎药或食用醋,过几天即能消肿止痛。但是在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一带的海面上,有两种分别叫做海蜂水母(箱水母)和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强,如果被它们刺到的话,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呼吸困难而死亡,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杀手水母。所以当被水母刺伤,发生呼吸困难的现象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强心剂,千万不可大意,以免发生意外。水母一旦遇到猎物,从不轻易放过。但是就像犀牛和为它清理寄生虫的小鸟共存一样,水母也有自己的共生伙伴。那是一种小牧鱼,体长不过7厘米,可以随意游弋在水母的触须之间,却一点儿也不害怕。遇到大鱼游来,小牧鱼就仙女水母属(Cassiopea)游到巨伞下的触手中间去,当作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利用水母刺细胞的装置,巧妙地躲过了敌害的进攻。有时,小牧鱼甚至还能将大鱼引诱到水母的狩猎范围内使其丧命,这样还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零渣碎片。那么水母触手上的刺细胞为什么不伤害小牧鱼呢?这是因为小牧鱼行动灵活,能够巧妙地避开毒丝,不易受到伤害,只是偶然也有不慎死于毒丝下的。水母和小牧鱼共生一起,相互为用,水母“保护”了小牧鱼,而小牧鱼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栖息的小生物。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敌,一种海龟就可以在水母的群体中自由穿梭,轻而易举地用嘴扯断它们的触顿,使其只能上下翻滚,最后失去抵抗能力,成为海龟的一顿“美餐”。

  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一个小球,里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气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冲击听石,刺激着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使水母在风暴来临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够得到信息,于是,它们就好象是接到了命令似的,从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学家们曾经模拟水母的声波发送器官做试验,结果发现能在15小时之前测知海洋风暴的讯息。

  水母虽然是低等的腔肠动物,却三代同堂,令人羡慕。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虽能独立生存,但亲子之间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离,因此小水母都依附在水母身体上。不久之后,小水母生出孙子辈的水母,依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北极霞水母水母中最大的是分布在大西洋里的北极霞水母,它的伞盖直径可达2~5米,伞该下缘由八组触手,每组有一百五十根左右。每根触手伸长达四十多米,而且能在一秒钟内收缩到只有原来长度的十分之一。触手上有刺细胞,能翻出刺丝放射毒素当所有的触手伸展开时,就像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网罩面积可达五百平方米,任何凶猛的动物一旦投入罗网,必将束手就擒。1870年,一只北极霞水母被冲进美国马萨诸塞海湾,它的伞状体直径为228米,触手长达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长只有12毫米。

  箱型水母 

  箱型水母俗名海黄蜂,因吃饱饭以后形状像箱子而得名,是世界上十大剧毒生物之一, 毒性最强的水母是澳大利亚箱型水母,这种水母身上的毒足够毒死60个人。这种海洋生物的剧毒可以在三分钟之内致人于死地。但穿着水下紧身衣不会有危险。每年 11 月到次年 3 月是它们活跃的季节。水母体重最多可达两公斤,触手能延伸达三公尺。箱型水母有数十只触角,长可达三公尺,刺细胞约五千个,这些刺丝胞能刺入受害者的皮肤,释放毒液。 这是目前已知演化最高等的水母。它们能透过光线亮度的差异,来感觉水中物体的存在。箱型水母在水中呈现半透明状态,让人很难察觉。它们会藉由撤退到海底栖息,来避免暴风雨的袭击。 

  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又称桃花鱼,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桃花水母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桃花水母,通称“桃花鱼”,“降落伞鱼”。水螅水母,体透明,微带乳白,拇指般大小,直径大约在01厘米至1厘米之间,触手约256条,依长短可分为七级,由伞部的收缩及触手的上下运动而浮沉水中。水螅体不发达,高仅2毫米,无触手。淡水产。世界性分布,我国在四川、浙江、湖北、陕西汉中等地都有发现。 

  桃花水母属刺胞动物门,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身体仅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内有一腔,为消化吸收食物之处,相当于其他动物的肠,属于腔肠动物。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状体(水母的“童年”)对环境要求极低,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环境适应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 

  桃花水母的外形象一把撑开的伞,或一个倒扣的碗,称为伞体,伞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这是它的捕食器官。口朝向伞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所以桃花水母有口无肛门。伞缘有一水平缘膜,此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征。 

  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优美。它的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当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麻醉,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桃花水母多以剑水蚤、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桃花水母为世界的稀有动物,出现时间一般较短,故难于发现。由于它们多在早春桃花盛开时节出现,有的为粉红色,在水中游动,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生于水,故名之曰鱼;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这种正确认识在几百年前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动物学上,世界上首次记录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订名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Lankester1880)。约半个世纪后,才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主要在亚洲、欧洲、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我国的桃花水母第一次发现是1907年,为一日本人采得,经日本学者丘浅订名为宜昌桃花水母Ckawaii(Oka,1907)。 

  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清雍正三年(1726)《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清道光十九年(1839)《归州志》中有“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记载。其他古籍中还有:“桃花鱼形圆,薄如蝉翼,浮水面作翕张状。”对其出现时期说:“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无物矣。”根据已查到的资料,可以肯定我国对桃花水母的认识至少早于欧美各国270多年。 

  在秭归,可以说“桃花鱼”是家喻户晓,并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汉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中,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发现11种,除英国的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1922)两种外,其余9种均产在我国: 

  中华桃花水母(1939)分布在四川乐山、湖北宜昌等地 

  乐山桃花水母(1939)分布于四川乐山、重庆等地 

  杭州桃花水母(1980)仅分布于杭州市 

  信阳桃花水母(1980)仅分布于河南信阳狮河港 

  四川桃花水母(1984)仅分布于四川灌县青城山 

  秭归桃花水母(1985)分布在湖北秭归、重庆等地(随着三峡水库蓄水,秭归桃花水母栖息地已被破坏) 

  楚雄桃花水母(2000)仅分布于云南楚雄市 

  短手桃花水母(2002)仅分布于湖北秭归 

  宜昌桃花水母(1907)仅分布于湖北宜昌 

  英国1880年的索氏桃花水母分布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荷兰、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捷克、丹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巴拿马、智利等,我国尚没有记载。1959年台湾报道一新种寇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kou),而Kramp(1961)认为此非新种,乃是索氏桃花水母,这有待证实。日本1922年的伊势桃花水母,仅分布于日本,且只采得一次标本。 

  根据国内专家50多年来的调查研究,自1907年至2002年,95年间,我国共有14省53市、县有桃花水母的分布,有些地区只发现一次,如长沙、成都、四川灌县、厦门、河南信阳、台湾、香港等,而少数地区几乎年年出现。我国桃花水母的种类多、分布广、记录早,这是其他国家不能与之相比的。 

  桃花水母为何突然出现,经数日或十数日后又悄悄地消失,这要从它们的生殖规律来解答。我国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为成熟的水母体,有雌雄之分。以前认为雌雄桃花水母在外形上不能区分。经我们观察,触手细长,伸向上方的均为雌性,触手短粗,垂向下方的为雄性。雌雄将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发育成一个微小的满被纤毛的浮游幼虫,后幼虫一端接触石土央等外物,固着,发育成一个极小的树枝状的水螅体。水螅体可度过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待来年春天,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水母体成熟后,再进行有性生殖。我们于1993年在秭归发现的水螅体长只有03毫米,2002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又发现了水螅体。水母体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水母体,这在动物学上称为世代交替。 

  全世界100多年来只发现桃花水母11种。我国虽然种类多、分布广,但由于桃花水母生存的水体的水质被污染,自然环境遭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目前能采到生活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国也不过二三处。因此我国这一稀有物种已濒临灭绝。我国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和信阳桃化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已被列入国家濒危动物红色名录最高级——极危物种,而杭州桃花水母、乐山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5种列入濒危级物种。 

  研究水母长达40多年的和振武、许人和两位专家在无锡翠湖发现桃花水母时,用量杯舀取湖水,测出PH值为64。和振武表示,这一微酸水环境最适宜水母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附近的鹿顶山山涧。 

  桃花水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一珍贵物种的灭绝,不但是我国物种多样化的损失,也是我国古代记载的“桃花鱼”这一文化资源的永久丧失。目前,对保护桃花水母的呼吁,已引起国内学术界及各方面的关注,我们已开始研究拯救桃花水母的具体措施,试图努力来挽救这一极危物种。 

  研究专家指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一个物种,其地位丝毫不逊于大熊猫。桃花水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和了解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新报道,水母大多存活于死水区,生命极度顽强,它几乎不需要氧气,所以,你会发现在几千米的深海区,也有它的身影。水母的出现,并不是环境改善的现象,而是环境恶化的表象。随着水污染的严重,营养物质丰盛,灾难性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现,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水母却开始繁盛,但这是另一个灾难的前奏,水母什么都吃,浮游生物、鱼卵、小鱼、大鱼~无一漏网,它的繁盛让鱼类难以再生,其后果将是不可恢复的!日本已经尝到了水母繁盛的灾难性后果,请全人类高度关注环境污染以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还是存在,一,重视水污染的问题,积极解决工业生产的水污染问题。二,对海龟这物种的保护,海龟是水母的天敌,可惜,人类正在让海龟绝种!这些都是人祸!

  月水母月水母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是一种低等的腔肠动物,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体内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水,根据伞状体的不同做分类:有的伞状体发银光,叫银水母;有的伞状体则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伞状体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伞,叫做雨伞水母;有的伞状体上闪耀著彩霞的光芒,叫做霞水母;伞状体内有种特别的腺,可以发出一氧化碳,使伞状体膨胀,当遇到敌害或者遇到大风暴时,会自动将气放掉沉入海底,在伞状体下,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上面布满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一个小球,裏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是水母的"耳朵"因为水母没有呼吸器官与循环系统,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获的食物立即在腔肠内消化吸收

云母(mica)是分布最广的造岩矿物,钾、铝、镁 、铁 、锂等层状结构铝硅酸盐的总称 。云母普遍存在多型性 ,其中属单斜晶系者常见 ,其次为三方晶系,其余少见。云母族矿物中最常见的矿物种有黑云母、白云母 、金云母、锂云母、绢云母等 。 云母通常呈假六方或菱形的板状、片状、柱状晶形。颜色随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异,主要随Fe含量的增多而变深 。白云母无色 透 明或呈浅色 ;黑云母为黑至深褐、暗绿等色;金云母呈**、棕色、绿色或无色;锂云母呈淡紫色、玫 瑰红色至灰色 。 玻璃光泽 ,解理面上呈珍珠光泽。莫氏硬度一般2~35 ,比重 27~35 。平行底面的解理极完全。白云母是分有很广的造岩矿物之一,在三大岩类中均有产出。 泥质岩石在低级区域变质过程中可以形成绢云母,变质程度稍高时,成为白云母。 酸性岩浆结晶晚期以及伟晶作用阶段,均有大量白云母生成。由高温至中低温的蚀变作用过程中,也能生成。所谓云英岩化是高温蚀变作用之一,能形成大量白云母。所谓绢云母化作用是中低温蚀变作用之一,能形成大量绢云母。 白云母风化破碎成极细的鳞片,既可以成为碎屑沉积物中的碎屑,也可以是泥质岩的矿物成分之一。

白云母和金云母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和不导热、抗酸、抗碱和耐压性能,因而被广泛用来制作电子、电气工业上的绝缘材料。云母碎片和粉末用作填料等。锂云母还是提取锂的主要矿物原料。

云母矿物由于晶体大,色彩艳丽,很早就被人类利用。中国古籍中对其称谓记载就有:花皮连、天冰、天皮、地金、老刮金、千层纸、元面、云米赤及雄黑等。敦煌莫高窟中唐112窟所用的颜料闪光发亮,经X射线衍射分析,是天然白云母经细碎研磨而成。显色效果极佳。

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这是一首诗仙李白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的诗句。

“人鱼膏”顾名思义就是以“人鱼”熬制而成的膏油,放在始皇的地宫中做长明灯用途。但究竟有没有人鱼?人鱼膏又究竟为何物呢?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秦始皇陵中的人鱼膏,学术界尚未盖棺定论,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有等打开秦始皇陵我们才能知晓。然而根据相关规定,近期发掘秦始皇陵肯定不太现实,我们只能根据古籍做出一些猜测。

司马迁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 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在我国一些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对“人鱼”的记载,比如《山海经·海内南经》提到一个“氐人国”,曰:“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搜神记》则记有鲛人:“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这一形象描述得仿佛是英雄联盟里的娜美一般,让人津津乐道。诗人李商隐也曾引用鲛人泪可成珠的典故创作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名句。虽然古人对其有所记载,但是鲛人(人鱼)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谜,因为现代人并没有发现过人鱼的存在。当然也不排除两千多年前真的有过类似人鱼的海洋生物,或许随着千年时光的进化,它已经蜕变了形象。就像鲸鱼,从生化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它原本属于陆地动物,由于长期在海边活动,渐渐四肢退化,而变成了海洋生物。

还有一种观点人鱼就是鲸鱼,据《辞海》的解释,鲵有二种:一种是两栖类动物,四足、长尾,能上树,亦称娃娃鱼;另一种即雌性的鲸。庙庾《哀江南赋》云:“大则为鲸为鲵。”《广州记》载:“鲸鲵长百尺,雄曰鲸,雌曰鲵”。由于鲸鱼属于大型水栖类哺乳动物,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确实也具有经济意义。秦始皇曾令人以连弩在海上射杀过的大鱼,有可能就是鲸。而且据国外科学家做的推算: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的燃烧值是8克/时,则一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

再根据汉唐时期流传甚广的《异物志》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即鲨鱼),锯材木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这些特征不就在说鲸鱼吗?

据《太平御览》引《三秦记》载:“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于是,有人认为,所谓的人鱼膏,或实为鲸鱼膏。由此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以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其能量每小时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鲸鱼脑油可燃五千天,足够保证地宫中“不灭者久之”的需要。若再联系《异物志》所云人鱼“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的特征,人鱼似乎就是鲸鱼。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又称桃花鱼,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桃花水母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桃花水母,通称“桃花鱼”,"降落伞鱼"。水螅水母,体透明,微带乳白,拇指般大小,直径大约在01厘米至1厘米之间,触手约256条,依长短可分为七级,由伞部的收缩及触手的上下运动而浮沉水中。水螅体不发达,高仅2毫米,无触手。淡水产。世界性分布,我国在四川、浙江、湖北等地都有发现。

桃花水母属刺胞动物门,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身体仅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内有一腔,为消化吸收食物之处,相当于其他动物的肠,属于腔肠动物。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状体(水母的“童年”)对环境要求极低,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环境适应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

桃花水母的外形象一把撑开的伞,或一个倒扣的碗,称为伞体,伞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这是它的捕食器官。口朝向伞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所以桃花水母有口无肛门。伞缘有一水平缘膜,此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征。

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优美。它的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当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麻醉,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桃花水母多以剑水蚤、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桃花水母为世界的稀有动物,出现时间一般较短,故难于发现。由于它们多在早春桃花盛开时节出现,有的为粉红色,在水中游动,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生於水,故名之曰鱼;生於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这种正确认识在几百年前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动物学上,世界上首次记录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订名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Lankester1880)。约半个世纪后,才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主要在亚洲、欧洲、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我国的桃花水母第一次发现是1907年,为一日本人采得,经日本学者丘浅订名为宜昌桃花水母[Ckawaii(Oka,1907)]。

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清雍正三年(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记载。其他古籍中还有:“桃花鱼形圆,薄如蝉翼,浮水面作翕张状。”对其出现时期说:“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无物矣。”根据已查到的资料,可以肯定我国对桃花水母的认识至少早于欧美各国270多年。

在秭归,可以说“桃花鱼”是家喻户晓,并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汉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中,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发现11种,除英国的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1922年)两种外,其余9种均产在我国:

中华桃花水母(1939年)分布在四川乐山、湖北宜昌等地

乐山桃花水母(1939年)分布于四川乐山、湖北秭归、重庆等地

杭州桃花水母(1980年)仅分布于杭州市

信阳桃花水母(1980年)仅分布于河南信阳狮河港

四川桃花水母(1984年)仅分布于四川灌县青城山

秭归桃花水母(1985年)分布在湖北秭归、重庆等地(随着三峡水库蓄水,秭归桃花水母栖息地已被破坏)

楚雄桃花水母(2000年)仅分布于云南楚雄市

短手桃花水母(2002年)仅分布于湖北秭归

宜昌桃花水母(1907年)仅分布于湖北宜昌

英国1880年的索氏桃花水母分布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荷兰、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捷克、丹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巴拿马、智利等,我国尚没有记载。1959年台湾报道一新种寇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kou),而Kramp(1961年)认为此非新种,乃是索氏桃花水母,这有待证实。日本1922年的伊势桃花水母,仅分布于日本,且只采得一次标本。

根据国内专家50多年来的调查研究,自1907年至2002年,95年间,我国共有14省53市、县有桃花水母的分布,有些地区只发现一次,如长沙、成都、四川灌县、厦门、河南信阳、台湾、香港等,而少数地区几乎年年出现。我国桃花水母的种类多、分布广、记录早,这是其他国家不能与之相比的。

桃花水母为何突然出现,经数日或十数日后又悄悄地消失,这要从它们的生殖规律来解答。我国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为成熟的水母体,有雌雄之分。以前认为雌雄桃花水母在外形上不能区分。经我们观察,触手细长,伸向上方的均为雌性,触手短粗,垂向下方的为雄性。雌雄将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发育成一个微小的满被纤毛的浮游幼虫,后幼虫一端接触石土央等外物,固着,发育成一个极小的树枝状的水螅体。水螅体可度过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待来年春天,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水母体成熟后,再进行有性生殖。我们于1993年在秭归发现的水螅体长只有03毫米,2002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又发现了水螅体。水母体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水母体,这在动物学上称为世代交替。

全世界100多年来只发现桃花水母11种。我国虽然种类多、分布广,但由于桃花水母生存的水体的水质被污染,自然环境遭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目前能采到生活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国也不过二三处。因此我国这一稀有物种已濒临灭绝。我国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和信阳桃化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已被列入国家濒危动物红色名录最高级——极危物种,而杭州桃花水母、乐山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5种列入濒危级物种。

研究水母长达40多年的和振武、许人和两位专家在无锡翠湖发现桃花水母时,用量杯舀取湖水,测出PH值为64。和振武表示,这一微酸水环境最适宜水母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附近的鹿顶山山涧。

桃花水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一珍贵物种的灭绝,不但是我国物种多样化的损失,也是我国古代记载的“桃花鱼”这一文化资源的永久丧失。目前,对保护桃花水母的呼吁,已引起国内学术界及各方面的关注,我们已开始研究拯救桃花水母的具体措施,试图努力来挽救这一极危物种。

研究专家指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一个物种,其地位丝毫不逊于大熊猫。桃花水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和了解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编辑词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