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这些称谓的含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这些称谓的含义,第1张

这些称谓都是用来描述人的年龄阶段,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命名。这些称谓一方面反映了年龄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祝福。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是成年之始,意味着进入了成年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左右,正值壮年的开始。也用来形容某人在事业、生活中步入稳定阶段。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左右,女子三十岁左右。此时人们在思想、人生观等方面逐渐成熟,不再为追求过去的迷惑而困扰。

知命:指男子五十岁左右,女子四十岁左右。这个阶段的人们通常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和经验,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接受。

花甲:指男子六十岁,女子五十岁。此时的人们通常进入老年,花甲寓意如同花开一样绚烂,象征着年纪虽老却依然精神愉悦。

古稀:指男子七十岁,女子六十岁。这个称谓意味着活了七十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象征着长寿和庆祝。

耄耋:指男子八十岁以上,女子七十岁以上。这个阶段的人们年事已高,意味着长寿和垂暮之年。

这些称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和古代典籍中的记载。

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到了一些年龄段的称谓,如“二十而知天命”(即弱冠)、“三十而立”等。这表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对不同年龄段进行称谓和分类的习惯。

至于具体每个称谓何时开始使用,可能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可以确定。这些称谓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社会对年龄段有着特定的重视和认知有关。它们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应用,成为描述人生阶段的常用词汇。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年龄段的划分和称谓可能相对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下是一些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对年龄段划分和相关称谓的示例:

儿童:涵盖出生到青少年阶段的人群,通常指未成年人。

青少年:年龄一般从13岁至19岁左右的人群,通常指处于青春期和学生时代的年轻人。

青年:一般指年龄在20岁至30多岁之间的人群,处于成年但尚未步入稳定阶段的年轻人。

壮年/中年:一般指年龄在35岁至55岁左右的人群,已经进入事业发展和家庭建设的阶段。

中老年/晚年:一般指年龄在55岁至65岁或以上的人群,已经或即将退休并享受人生后期的阶段。

老年/高龄:一般指年龄在65岁或以上的人群,通常用来形容较为年长的人。

1、《甲子秋八月偶思出游往往累日不能归或远至傍》宋·陆游

市楼嘈囋知丰岁,驿树轮囷傲早霜。

六十年间凡几到,剩沽新酒对斜阳。

2、《满江红·寿推官焦元播庆六十》宋·朱唏颜 

凤鹤翩跹,记昨梦、天锡九龄。从头数,再周甲子,屈指天星。上界仙人足官府,人间岁月自峥嵘。庆明时,生甫又生申,维岳灵。

珠盈掌,金满*。浮瑞*,啭春莺。是乃翁阴德,心事分明。笔下万言多活国,胸中三尺久持衡。慰来苏,为雨福苍生,腾颂声。

3、《乳燕飞》宋·徐经孙

一雨炎□洗。似天知、溪山佳处,玳筵珠履。六十年前今朝庆,门左桑弧蓬矢。也似恁、郁葱佳气。绿鬓童颜春未老,问寿星、模样君真是。新甲子,从头起。

应门有子能承志。总人间、皱眉底事,不关君耳。看不日孙枝毓秀,衮衮教人满意。更又报、门阑多喜。饱受人生真富贵,便蟠桃、三熟堪弹指。知几个,千秋岁。

4、《贺新郎》宋· 伍梅城

甲子头春雨。知老天、净冼荆扬,十年烟雾。夜半堕中星一颗,飞下五云深处。帝亲敕、六丁呵护。须信斯人为世瑞,非人龙、定是文中虎。关世道,系天数。

“四十为惑”当为“四十不惑”。

具体解释如下:

二十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是因还没到壮年,身体较弱,故称做弱冠,后世泛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唐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汉书·叙传下》:“贾生娇娇,弱冠登朝。”晋左思《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唐刘知几《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馀闲,获遂本愿。”宋钱易《南部新书》癸:“章幼时为照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于其父,章弱冠,父为娶妻李氏女。”明高启《顾荣庙》诗:“弱冠游洛师,已蒙南金赏。”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只有一个书生,年方弱冠,尚未娶妻。”清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刘绍棠《花街》:“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司务的小儿子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阵子败鼓皮丸,一命呜呼。”

三十而立:语出《论语·为政》。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宋严有翼《艺苑雌黄》:“顷有人年七十馀,置一侍婢,年三十。东坡戏之曰:‘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清僧》:“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鲁迅《华盖集·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

四十不惑:语出《论语·为政》。四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晋陶潜《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荣)自幼信神祇,每食必分置于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于不惑,未尝暂忘也。”清方文《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周作人《死之默想》:“人世的快乐自然是很可贪恋的,但似乎只在青年男女才深切的感到,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五十而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五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六十花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之年、花甲之岁。唐赵牧《对酒》诗:“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一:“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西游记》第二十回:“(老者)道:‘痴长六十一岁。’行者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李准《大年初一》:“今年是‘鸡年’,阮辛酉是属鸡的,六十年花甲子,到正月初一,阮辛酉算是整整六十岁了。”

七十古来稀:语出杜甫《曲江》诗。指人七十岁。唐杜甫《曲江》(其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也称、古稀、古稀之年。明李贽《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八十耄耋:耄耋(mào dié),犹高龄;高寿。耄,形声字。从老毛声。本义: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耊,形声字。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也泛指老年。三国魏曹操《对酒》诗:“人耄耋,皆得以寿终。”《北史·尉元传》:“虽老、更非官,耄耋罔禄,然况事既高,宜加殊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李大钊《青春》:“斯则人类之寿,虽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奋自我之欲能,又何不可返于无尽青春之域?”

《论语·为政》篇中,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世因此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等做特定年龄的代称。平时,我们也把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古稀之年”出自唐代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花甲之年”则与中国古代的纪年有关。

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采用公元纪年。干即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0天干在前、12地支在后,组成从甲子到癸亥的六十组不重复的组合,以之纪年,六十年一轮回。比如,2021年是辛丑年,那么1961年也是辛丑年,再往前推则1901年也是辛丑年。那一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以此看来,历史离现实真得并不久远。同一百二十年前的积贫积弱相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的已经不远。

六十年也称为“一甲子”。人出生60年,虚龄记做61岁,已经步入老人行列,身体不再强健,头发花白、牙齿动摇,人们普遍这样理解“花甲之年”的称谓。其实还有一个解释,虽然类似一个文字游戏。“华”字古时通“花”字,而“华”的繁体字是“华”,是由6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暗含着61这个数字,这就是“花(华)甲之年”的另一个由来。

单位有个老大哥年龄正好“一甲子”,今年退休。他的头发虽然早已经全白,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锐,大家都说延迟退休政策实行晚了,让他再工作十年八年都没问题。当然是玩笑话,在这里,我们还是要祝老大哥身体健康,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尽享天伦之乐,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一般只有60岁才称为花甲,花的确是像您所说的,头发花白也就正常人是60岁左右开始头发普片花白了

六十岁为什么称为“花甲”

人们习惯称六十岁为“花甲”,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这一名称的来历和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密不可分。 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本称“干”,地支本称“支”,是上古时代就已出现的一种计数、计时符号。 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时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如甲子、乙丑,而不能是甲丑、乙子)组合为六十对不重复的计数单位(成语“丁是丁,卯是卯”即源于此。因为“丁”和“卯”分别属于天干和地支,混误不了,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办事认真,毫不含糊)。组合时,以十干为主,自“甲”开始,依次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到第十支时,十干已全部配完,那么再从第一干开始与第十一支相配,依次类推下去,共得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复始,所以六十岁是“花甲”之年。 据考证,公元前十三世纪的商代,我国就已经有用干支记日的记载,而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开始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54年)。在此以前的干支,是后人加上的。干支纪年从东汉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一、中国六十花甲子起源:

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共得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复始,所以六十岁是“花甲”之年。

二、六十岁为什么称为“花甲”

人们习惯称六十岁为“花甲”,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这一名称的来历和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密不可分。 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本称“干”,地支本称“支”,是上古时代就已出现的一种计数、计时符号。组合时,以十干为主,自“甲”开始,依次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到第十支时,十干已全部配完,那么再从第一干开始与第十一支相配,依次类推下去,共得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复始,所以六十岁是“花甲”之年。 据考证,公元前十三世纪的商代,我国就已经有用干支记日的记载,而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开始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54年)。在此以前的干支,是后人加上的。干支纪年从东汉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三、“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

又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故而称作“花甲”。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体好的人超过六十岁,白痕还在,而有的人身体衰弱,未到六十岁也有可能没有白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