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犀角 21 拼音名 22 犀角的别名 23 来源 24 炮制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犀角的用法用量 28 备注 2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犀角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犀角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犀角 1 拼音
xī ji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犀角21 拼音名
Xī Jiǎo
22 犀角的别名犀牛角
23 来源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 sondaicus De arest、苏门犀R sumatrensis Cuvier、黑犀R bicornis L及白犀R simus Cottoni等,以角入药。
24 炮制
犀角片:劈开,用热水浸泡,捞出,镑成薄片,晒干即成。
犀角粉:锉碎,研成细粉,即成。
25 性味苦、酸、咸,寒。
26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斑疹,吐血,衄血。
27 犀角的用法用量03~1钱。
28 备注(1)犀角是一味清营血、解热毒的药物,配以牛黄或羚羊角,则清心定惊;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血化斑;配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心解毒;配生石膏、知母、玄参等,则凉血清热。
(2)犀角、鲜生地都能清热凉血,鲜生地长于养阴生津,犀角则偏于解毒定惊。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但犀角与石膏相同,以治气血两燔,则功效甚好。
(3)阅读前人方书,在方剂中用犀角的颇多,这说明当时犀牛较多。现在世界上犀牛已成稀有动物,犀角一药,货源日少。因此,为了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即必须积极的寻找代用的药物。
(4)目前临床上采用水牛角(即水牛的双角)作为犀角的代用品。按《别录》记载,水牛角能“治时气寒热头痛”,又《大明本草》说:「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据上所述,则水牛角的功效与犀牛角相似。《中药志》引用天津市药政局的调查报告说,天津市某市民用水牛角治疗小儿热症十数年,有较好效果,也建议临床试用。
(5)水牛角的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钱。
29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犀角的方剂 犀角散
sǎn明·方贤著《奇效良方》:犀角散:处方:犀角屑(二钱)石膏(二钱)羌活(去芦一钱半
犀角地黄汤行综合治疗。处方:芍药三分,地黄半斤,丹皮一两,犀角屑(用代用品)一两。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
犀角汤方》:犀角汤:处方:黄柏45克黄芩45克白头翁3克黄连6克当归3克牡蛎45克(熬)犀角(屑)
犀角丸拼音:xījiǎowán处方:犀角屑(七钱半)羚羊角屑(七钱半)天麻(七钱半)防风(去芦七钱半)远
犀角饮jiǎoyǐn《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犀角饮组成:犀角(镑)1分,黄芩(去黑心)1分,升麻1分,
更多用到中药犀角的方剂用到中药犀角的中成药 犀角化毒丸
桔梗300g甘草150g朱砂45g冰片45g犀角粉045g水牛角浓缩粉81g制法:以上十六味
犀角地黄丸g白茅根30g桅子(姜炙)30g大黄(炭)60g犀角(粉)15g水牛角浓缩粉27g制法:以上十味,
犀羚解毒丸麦冬12g栀子9g淡竹叶15g桔梗12g甘草9g犀角粉003g水牛角浓缩粉054g羚羊角粉03
小儿金丹钱。制备方法:为细末,每细粉186g兑:羚羊粉、犀角粉各15g,朱砂面24g,冰片3g,研匀,炼蜜
安宫牛黄丸障碍等可进行有力的治疗和预防。处方: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栀子、雄黄、黄芩各一两,珍珠五钱,
更多用到中药犀角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犀角 《本草简要方》:[卷之八兽部]犀
角(入药用生杀雄犀角尖最良)主治退热。祛风。消痰。明目。泻肝。清胃。安五脏化脓为水。治伤寒。瘟疫。头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一钱)元明粉(钱半)炙甘草(六分)犀连承气汤白犀角(一钱)小川连(一钱)生锦纹(三钱)枳实(钱半)
《王氏医案绎注》:卷四颇长激。似非火证。孟英察脉有滑数之象。予元参生地犀角栀楝槐蕊侧柏知母花粉石斛银花甘草梢绿豆等药。旬日
《本草思辨录》:[卷四]犀角犀角一物,或谓胃药,或谓心药,或谓性升,或谓性降,或谓取汗最捷,或谓治血与经旨不合。夫毒物入土即化,
《吴鞠通医案》:[卷四]痘症因为山海经是上古时期的一本文学巨著,相传所记录的乃是伯益和大禹的见闻,离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已经有几千年时间了,许多书中描写的动物和植物都已经灭绝了,所以大多数我们都没见过。但是根据山海经中所描写的物种,仍然可以推断出其中所记载的一些神奇动物,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多见的动物,比如其中所记录的白犀,可能就是现在的犀牛;橐驼应该是现代的骆驼;罴应该是民间所说的人熊等。
《山海经》相传山海经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最早文学巨著,在早期的流传中,还是上古的蝌蚪文所写。在秦汉时期才有文人把它翻译编辑成册,但仍然有不少部分失传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山海经只是一部分,但就只这一部分,就足以让我们感到万分震惊了,因为其中记录了一个上古时期的玄幻世界。
白犀山海经中曾记载道:琴鼓之山多白犀。接下来的不少古籍解释为:“犀,长得像猪。”、“犀像大象那么大,黑色,以草木为食,头像豪猪的头。”、“犀的毛像猪,头像马,总共长了三个角,鼻子上的角比较长,额头上的角较短。”由这些描述可以推断出,古人所认为的犀其实跟现在的犀牛基本一样,山海经中的白犀很可能就是现代犀牛的祖先。
橐驼山海经中曾记录:兽多橐驼,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负千斤。
根据《后周书》等记录,都是形容橐驼在沙漠中行走时,当有风沙快来的时候老驼就知道,然后发出报警声,并且把口埋于沙中。还有的书中解释为驼如马形,高和长分别都是一丈,蹄子像牛,尾巴长约两尺,驼背像马鞍。从这些古代描述可以发现,橐驼跟现在的骆驼几乎完全一样,是可以确定山海经中的橐驼就是骆驼。
鹿蜀山海经中也记录了杻阳山有一种叫鹿蜀的野兽,说这种野兽看起来像马,但是身上有黑白纹路,头像老虎尾巴长,叫声有点像孩子。《山海经图赞》 也解释到:鹿蜀是一种像马,却有着老虎斑纹的野兽,喜欢吟叫和奔跑,种群繁衍很多,一群群的出现。根据这些描述,可以发现现在的斑马刚好符合了这些外形特点,很可能所谓的鹿蜀,就是我们常见斑马的先祖。
古代犀牛曾遍布全国,为何灭绝?
自人类诞生以来,毁灭与杀戮便从未停止过。为了欲望,人们挑起争斗,发动战争,更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大肆破坏自然环境。虽然在许多公益人士的呼吁及国家支持下,如今人们也开始对环境、物种等方面重视起来,但曾经逝去的,却再也无法挽回。
华夏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曾有过面积惊人的领土。在这片土地之上,各种各样的物种在此繁衍生息,其中更曾有着犀牛的踪影。在当时,中国曾有三大类型的犀牛,一为大独角犀,二为小独角犀,三为双角犀,它们几乎随处可见,足迹遍布中华大地。
据考古证明,在距今约3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便曾有犀牛出现。不过当时,人类虽捕杀它,但却只是为了食用,并没有影响到犀牛族群的发展。不过到了商朝时,捕杀犀牛之风,却骤然盛行。据商朝《殷墟文字乙编》记载,当时的商王每次游猎时,都十分中意猎犀,有一次竟连猎71头。而他之所以如此喜欢猎杀犀牛,则大有深意。除犀牛肉可食外,犀牛骨锋锐无比,足做利器。除此之外,犀牛皮更是坚韧无匹,能挡刀剑,用它制作防御工具,那简直是上好的材料。因此除商王好猎杀犀牛外,各封王及贵族都以捕杀犀牛为乐。春秋战国时,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由于战争频繁,铠甲及盾牌的重要性再次成为重中之重。犀牛皮自此被各国所青睐。与当时战争烽火连天所对应的,则是一场场全国大肆屠杀犀牛的行动。
如《吴越春秋》一书便记载,由于当时吴国犀牛较多,其皮上乘。因此吴王夫差曾广屠犀牛,打造了一支全部身着犀甲,人数多达十万三千人的强军,令诸国畏惧。其中“吴戈犀甲”一词,更成为了精锐兵甲的代名词。除此之外,犀牛皮不仅为人所装备,到了秦朝时,它还被制成了战车辕马所披挂的车马甲。
不过,它毕竟是革甲。当铁甲技术开始流行,这样的情况会改善么?答案依然是否定的!除部分军队依然会采取犀牛皮做甲外,其皮其角其骨更被上流社会当成了高端工艺品和珍贵宝物,屠杀从未有一刻停止。唐朝时,境内的犀牛数量已极为稀少,到了清朝时,犀牛更是屈指可数。虽然清朝曾下令百姓禁止滥杀犀牛,但官府和贵族却肆意屠杀犀牛,为的便是夺其角,用以成为自己升官的筹码。民国后,我国曾经数量庞大的犀牛再难见踪影,我们也唯有读史兴叹了。
气候原因与人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望恢复。
如今,野生犀牛在国内踪迹难寻。古籍中有关于野生犀牛的描述,化石显示,野生犀牛曾遍布中国。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鲸鱼不是鱼,犀牛和牛也没什么联系,而是和马有点类似。
化石显示,最早的犀牛在5600万~3390万年前的北美出现过。此后的5000多万年,海平面下降时期,野生犀牛穿过白令陆桥进入欧亚大陆,在地球板块运动之后,来到非洲,发展出50多个种类的野生犀牛。有不少在中国,比如大唇犀和甘肃黑犀以及中华板齿犀、等种类的犀牛,从林海雪原到热带林地、黄土高原到海南岛,版图上的各个角落都存在过他们的的踪影。
不过,犀牛王国也在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家结合化石所在的地层发现,曾经的犀牛没有存活到全新世,亚洲只有3种熬过了更新世。研究认为,气候骤变是犀牛锐减的主因。从更新世末期开始,气温骤降,快速下降导致北方地区被冰雪覆盖。植被被冻死,掩埋在积雪之下,对于犀牛来说是致命的,为了填饱肚子,在雪地上跋涉,犀牛因此活活饿死。加上人的捕杀,犀牛数量的减少也就不奇怪了。
随着最后冰期结束,地球进入了全新世,就是我们现经历的时代,制造工具的成熟,人类成为了地球“主宰”。而犀牛家族却只剩下很少的种类。多样化程度下降,在全新世早期,中国犀牛的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分布在南部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犀牛骸骨在人类遗址中出现,说明原始社会,人类将犀牛视为狩猎对象。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们猎杀犀牛从吃肉演变成对相关制品的依赖。
犀牛象征意义 犀字:形容长久盼望 犀顶龟文 犀角烛怪 犀颅玉颊 犀牛望月 犀燃烛照 犀照牛渚 含有犀的成语: 拽象拖犀 一点灵犀 牙签犀轴 犀照牛渚 犀燃烛照 犀牛望月 犀颅玉颊 犀角烛怪 犀顶龟文 束贝含犀 烧犀观火 拔犀擢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 犀照牛渚 犀燃烛照 犀牛望月 犀颅玉颊 犀角烛怪 犀顶龟文
犀牛的寓意 犀牛望月也叫“吴牛喘月”,出自南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比喻害怕类似的东西,亦指炎热的暑天,另有神话传说若干。犀牛望月 (xī niú wàng yuè) 比喻修道时的“回光返照”。 过望则见,盖~之久,故感其影于角。 明・陈继儒《太平清话》第四卷 在长江三峡的风箱峡下段的长江北岸,盔甲洞东侧的山顶上。北山虽不高,但却峰峦峥嵘。 远远望去,只见一只犀牛站在山头望着西天,形似犀牛望着夔门秋月,故得名“犀牛望月”,“犀牛”山色铁青,在蓝天的衬托下,如同一幅剪影悬挂在峡中. 三峡风光 《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 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谓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于角。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吕东莱畜犀带一围,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过望则见,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后因形容长久盼望。 “犀牛望月”其实源于中国的易学和内丹学说。“牛”是易学的“坤”卦的另一种表述,指大地,对应人的身体。“月”是易学“坎”卦的通俗说法,对应人体的肾精。“犀牛望月”指身心寂静,目光返照,气沉丹田时,肾精化为阳气沿督脉到达头顶的“泥丸宫”(大脑正中)。 “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 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讲的正是这个过程。阳欧⒃从谏鼍,沿尻部至足,然后冲顶,贯穿尾闾,打通任督,入头顶泥丸宫。”牛角“指的是头顶。所以”而彼真月,初不在角“,真月在肾,即牛尾,不在牛角。国学里阳从地升,阴从天降。所以三月阳气熏蒸而花草萌发,而六月凉风起于天末。阴阳交泰(泰卦上坤下乾,指阴阳之交),天地之间始终和谐。 因为国学的精要很难用理论表达,所以往往借助神话阐述。于是”犀牛“成为神话传说中的灵兽。孙悟空在花果山时的结拜大哥牛魔王就是犀牛。民间传说,夜间点燃犀牛角可以看见冥界的鬼魂。这些神话传说,其实都源于国学天人一体,相应相通的观念。国学认为,人体正是天地宇宙的缩影。 编辑本段 相关典故 一说是历史成语: 也叫“吴牛喘月”,“吴牛喘月”就是一条成语。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水牛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因惧怕太阳曝晒而喘息不止。比喻害怕类似的东西,亦指炎热的暑天。此语出自南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这是晋武帝嘲笑一位有风湿病大臣的俏皮话,没想到竟成了一个成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丁都护歌》一诗中曾有:“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之句,感叹船工之苦。 一说是一个神话: 犀牛原来是天上的一位神将,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传达起居规范,要求人们:“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礼仪,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后被扰乱了心神,将玉皇大帝的旨意传达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将它罚下天界。由于它思念天宫生活,一到晚上就抬头望月,这就是“犀牛望月”的缘起。 还有一说是一个传说: 雁荡山下有个姑娘叫玉贞,父母早亡,六岁就给花老财当牧童。玉贞每日晚睡早起,与牛相依为命。花老财是个贪色鬼,他见玉贞生得这么漂亮,起了邪心。 一天夜里,花老财叫管家和打手将玉贞绑起来,正要朝姑娘扑去,岂料一条铁鞭似的牛尾巴朝花老财脸上打来,并耸起两只锋利的角,戳中老财的眼睛。老牛乘机咬断了玉贞姑娘的绳索,跪下讲:“快,快骑到我背上!”原来老牛是神仙下凡,只见它撒开四蹄,朝凌霞山顶跑,打手们叫喊着围了上来。跑呀跑,跑到山岗头,没地方好跑了,老牛叫玉贞姑娘站在一只牛角上,玉贞姑娘就乘>>
恐龙,美女大家怎么看 所有的人都有美丽的一面
犀牛的图案有什么寓意吗 5分 一往无前,心无杂念,破除一切艰难险阻。
犀牛是什么意思 一种动――有什么意思
犀牛中实体是什么意思 就是由曲面构成的体!整体都封闭的。
大象:证据有四。
殷墟中发现过象的骨骼;
卜辞中有‘今夕其雨获象’的记载,既然曰‘获象’,就不是千里迢迢由外方进贡的;
甲骨文的‘为’字,形如用手牵象,可见象不是罕见的东西;
舜帝传说与象很有联系(此传说起于战国时代):他用大象耕田,他的弟弟叫做‘象’,他将弟弟封于‘有鼻’(也做有庳),他本人德行足以‘服象’。
犀牛:证据也有四。
河姆渡遗址中有犀牛骨骼出土;
卜辞中有猎获犀牛的记载,且数量很大;
先秦书中多处提到犀牛,如《墨子》:‘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左传》里宋人讽刺华元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楚辞里屈原说楚国士兵是:“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可见犀牛实在是常见;
中国古代一直以犀角为珍玩和入药,晚至两晋时代,温峤还有燃犀照牛渚矶,毕见水中魑魅魍魉之事。
鳄鱼:这个不消多说了,扬子鳄至今尚存,韩愈有《祭鳄鱼文》更属铁证。
犀牛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动物,除了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还有一些亚洲犀之外,世界上最大的群落在非洲。他们食草,脾气温和,身躯庞大。亚洲还生存着的犀牛是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而非洲就是著名的白犀和黑犀。这些犀牛因为人类的捕杀,有的已经绝种,有的只能呆在动物园里,处于极危状态,因为后来人类的保护行动,目前只有非洲的南部白犀拥有了上万头数目,但仍处于近危状态。但你能想到吗?中国曾经也有大量的犀牛,而且从远古时期就已经生活在这里,中国古人还为它们专门造了一个字——“兕”,但是今天在中国已经绝迹。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文献和丰富的出土文物,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有犀牛存在过的线索,而且数量还相当多。不仅华南,在华北平原上,犀牛还成群结队的出现过,但是和许多动物一样,犀牛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灭绝的命运,到20世纪初已经难觅踪迹,到了1957年就彻底消失了。
本文2023-08-21 08:22: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