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找杨氏家谱字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求找杨氏家谱字辈,第1张

杨氏家谱字辈如下:

重庆: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  

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   

湖南: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扩展资料:

杨氏典故〖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

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

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杨氏

                       -杨氏家谱

木增(1587—1646)字长卿,一字生白,号华岳,明代杰出纳西族作家、少数民族藏书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

系木得八世孙,万历二十五年(1597)11岁时袭土知府职。天启二年(1622),其子木懿长成,遂五上奏疏,让政于子,隐遁玉龙山南麓“解脱林”,埋头读书写作,从事“辑释庄义”。

著有《云薖集》、《啸月函》、《山中逸集》、 《芝山集》、 《空翠居录》、《光碧楼选集》、《云薖淡墨》等7部诗文集。遗诗1000余首,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云南丛书》亦收27首。其诗多一题复咏,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韵律和诗体表达不同的立意。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木增 别名 :阿宅阿寺 国籍 :中国 民族 :纳西族 出生日期 :1587 逝世日期 :1646 职业 :土知府 主要成就 :明代杰出诗人、散文家、书法家 代表作品 :《啸月函》、《山中逸集》、 《芝山集》、 《空翠居录》等 人物生平,民族和睦,藏书万卷,文献大家,个人作品,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木增(1587-1646),字长卿、益新,号华岳、生白,纳西名 阿宅阿寺 。明代丽江府第十二任土知府木青之长子。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袭知府职,时年11岁。 生白公自幼聪颖,学习勤奋,当政后,于备边之暇,博览群书,熟读经史,吟诗作赋。他力倡学习汉文化,在万卷楼广集百家之书。藏书千箱,手不释卷,博闻强记,有出众的文学修养。 木增是我省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藏书家,亦是丽江地区木氏土司世袭470年共22代中学习汉文化最多,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图书的保存方面都取得较大成就的一代开明英主。 纳西族之所以成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中一个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是与木增发扬光大祖辈重学习的风气,引进汉文化、读书爱书、重视文化教育分不开的。 《明史.土司传》云:“云南诸土官知史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可见当时丽江木氏土司在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方面,是首屈一指的。 而木氏土司也以其“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和“富冠诸土郡”得以与蒙化(即巍山)土府、元江土府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 同时为清代以后纳西社会汉文化的普及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而木增在位的这段时期,因其诸多业绩,成为纳西族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其也被当地人尊称为“ 撒旦杰波 ”(丽江王)或“ 木天王 ”,在许多寺庙中,塑有其像,并名垂后世。 木氏家族的兴旺不是偶然的,木增的祖辈均倡导学习汉族诗书文化、木增自小热爱图书,熟读经史书籍,励精图治,志存高远。 木增世袭土司之职时,四川乡城一带土著头人,妄想乘木氏新历幼主,以数千骑进犯边寨,“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小木增深知这一道理,不顾自己年幼,率家将前往克敌,并亲执桴击鼓,冒矢石以进,“丈夫未可轻少年”。 众兵见幼主如此勇敢,个个奋勇鏖战,大获全胜后又乘胜追击至四川木里、乡城、巴塘和西藏的芒康、盐井等地,木氏土司的范围逐渐扩大,外敌从此不敢来犯,木增的统治地位也更加巩固,更为木增安邦治国一心一意发展丽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奠定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民族和睦 “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木增学以致用,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他从唐王朝中央政权出于扶持南诏政权以抵御吐蕃的需要,支持南诏吞并其余诸诏而导致越析诏最终败亡的惨痛教训中,明白了只有依附中央王朝,争取支持,从而扩张自己势力的重要性,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采取了进取亲和政策,在辽阳发生战事时,主动捐助朝庭军饷1万两银子,并上疏。 万历帝喜曰:“丽江遐荒之臣,闻讨贼之举,助饷至以万金,急公一念,良可嘉尝,宜加三品服,以示风劝。”万历四十八年又捐银1千2百两用于解京军前买马,万历帝赐“忠义”二字。 天启二年(1622)再捐银1千两,以及矿产和土特产品,并上疏十事:“一曰敬天法,二曰爱身修德,三曰爱民,四曰用贤,五曰纳谏,六曰辨邪正,七曰慎刑,八曰重信,九日平辽,十曰圣学。”明熹宗大悦嘉纳,京都争先传阅。 据《明史录》载,木氏向明王朝进贡多达18次。木氏土司还承担了入朝受封、差发、贡赋、征调运筹粮草等义务,并积极帮助明王朝征剿平乱,并趁机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 木氏对中央王朝的依附和支持,使明王朝视纳西族木氏为能“节制吐蕃”“辑宁边境”的“西北藩篱”,并多次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封赐,其中见之于记录的就多达28次,如,万历三十四年,授中宪大夫。 天启三年,授封中宪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崇桢十三年,授四川布政司左布政。十七年,钦加太仆寺正卿等职衔。 正因为得到了朝廷的诸多封赠和嘉奖,并扩大了势力,使得木氏政权更为强大,势力范围更为广阔,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更为密切,为纳西族的发展和吸收先进的文化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有了上述条件,木增在任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在南坪、中甸、维西、宁蒗及四川木里,西藏盐井等地开发银矿、铜矿、金矿、铁矿、盐矿等。 在康巴藏区组织兴修水利,引种稻谷。发行铸有木增字样的银锭。并在先辈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兴土木,扩建兴建木氏府署,建忠义坊,修建白沙大定阁、金刚殿等建筑,增修福国寺,捐修重建鹤庆庄子宫,捐修禄丰大石桥、宾川五孔大石桥、西藏盐井桥等。 万历年间木增又捐款1万多两银子,在鸡足山上建造悉檀寺,并在永胜、宾川、邓川等地购置1千多亩田地,捐给鸡足山,为鸡足山刻印经书,请徐霞客修《鸡足山志》。《新纂云南通志》称:“山中功德,以增为最”。 木增僧服像 藏书万卷 纳西族地区是藏族文化南传、云南内地文化北传的交汇地。木增在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出于木氏统治目的,采取“兼收并蓄”的宗教政策,在丽江地区实行“顺俗施政”和“顺俗施化”的开明政策,继承先辈方略,支持藏族、蒙古族笃信的藏传佛教。 在藏区支持修建不少喇嘛寺,在鹤庆龙华山、西山、松桂等地建佛教寺庙,并捐赠佛经(今鹤庆县图书馆收藏有木增在江苏刻印,捐给鹤庆佛寺的10多种经书)。 木增不仅自己熟读经史书籍,且文学修养很好,还非常重视并身体力行地在纳西族家族中倡导汉文化。他竭力聘请内地文人到丽江给其子弟传授汉文化,或送子弟外出求学,系统接受汉文化教育,从而使先进的汉文化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传播。 同时在丽江建立了“玉嵩书院”和“万卷楼”,并不惜重金广泛蒐集各类书籍,据乾隆《丽江府志》说:“增又好读书传,极群籍,家有万卷楼。与杨慎、张含唱和甚多。”为更好地学习汉文化,木增花巨资在所住府署左建了土楼三层,又不惜工本,从内地购进大量书籍,置于三层楼中, “楼中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卷,群书锓版亦能备其大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卷楼”,木增有《检书》诗云;“万卷浑如邺架藏,清藜小阁满云香”,生动地描画了“万卷楼”藏书之富。 而这盛极一时的万卷楼亦是木氏家族传经授科,披咏酬唱互相学习的主要场所和文化享受。现楼虽毁,书已散失,但仍有零星书籍散落民间,上面印有“万卷楼记”字样。 木增不仅自建藏书楼藏书,在许多寺观中也曾特建藏经阁,据史载明清了两朝,丽江地区寺观众多,这些寺庙、道观都设有藏经楼,收藏了相当数量的经籍。 如,鸡足山华严寺,明熹宗根据木增的要求,赐佛经藏于此,并赐名该寺为“祝国悉檀寺”。永胜灵源寺观音寺藏经楼,也曾收藏了相当数量的经籍。 在退隐岑山解脱寺专心读书著述期间,木增还重刊版刻了《慈悲梁皇忏法》经卷一部存于寺内。这些经卷至今仍有部分藏于丽江县图书馆。而这些经卷至今得以保存,是与木增一生爱书惜书,忏诚信佛分不开的。 他在倡导学汉文化同时,为保存传播图书经籍,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聘请西藏高僧到丽江,编校刊刻藏文佛经《大藏经》,历经九年,于天启三年(1623)共刻成108卷的丽江版大藏经,其中一套捐给西藏拉萨大昭寺。这是在藏区第一次正式雕版的《甘珠尔》,是大昭寺的珍贵文物之一。 文献大家 “人生富贵驹入隙,唯有荣名寿金石”天启四年(1624)38岁的木增成名隐退,让位给儿子木懿,自己在玉龙山南芝山别墅静居,把他的大半生光阴花在参神秘居,写诗赋文和教育子弟上。 本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的精神,木增积极招迎中原文人名士和各方人才到丽江,促进文化交流,并广泛与本省及中原著名文人交往,先后邀徐霞客、担当和尚到丽江,与之结为文字之交。与杨升庵、张志淳、董其昌、周延儒、张邦纪等名士诗书往来,互相酬唱。 这样的往来使木增眼界大开,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传世的诗词赋有一千多首,分别收在《云淡墨》、《空翠居集》、《啸月堂集》、《山中逸集》、《芝山云集》、《光碧楼诗抄》等六部集子中。《滇南诗略》、《滇文丛录》、《滇诗丛录》、《滇词丛录》、《云南丛书》等书节选有其作品。 徐霞客来丽江时,木增还请他在汉学上指教其子,以“窥中原文脉”。木增除了从中原请来一些汉学教师、医生、画师外,如明代文人蓟羽士,周月泉,画家马肖仙,名医杨辉等,还聘请开矿技术人才、建筑人才及其他工匠技艺人员到丽江来,促进了丽江地区技术的发展。 由于木氏土司对汉文化的积极引进和倡导,使木氏家族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与造诣,出现了以木公、木增为代表的明代木氏土司作家群,并开创了纳西族历史上以汉文化创作的作家文学新篇章,除木公、木增外,木泰、木高、木青等人都能用汉文写诗作赋,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们的作品被分别选入《明诗别裁录》、《滇南诗略》等诗选中,成为纳西族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曾委托毛晋将其木氏诗文及著述刻印成版片,运回丽江自为印刷。天启四年(1642)退隐后,在玉龙山西侧的芝山,另建别墅为“解脱林”,内设印书堂,刻印木氏家族历代诗文、著述以及罕见珍秘之本。 万历四十二年(1614)亲自主持刊印藏文佛经大典《甘珠尔》、用银粉刷印《大乘观世音菩萨普门经》。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到丽江等地考察,下榻于其家,并结为文字交。 作品有千篇诗文,分别收入《云迈淡墨》、《啸目堂诗》、《山中逸趣》、《乏山云迈墨》、《空翠居集》、《光碧楼诗抄》等集中。 其中《云迈淡墨》是读书札记,记载了不少奇闻逸事,花鸟虫鱼小品,《四库全书·子部》着录有此书。所藏之书在清咸丰、同治间因兵燹毁于战火。 个人作品 著有《云薖集》、《啸月函》、《山中逸集》、 《芝山集》、 《空翠居录》、《光碧楼选集》、《云薖淡墨》等7部诗文集。遗诗1000余首,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云南丛书》亦收27首。其诗多一题复咏,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韵律和诗体表达不同的立意。 木增是诗人、散文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他与被誉为“南董北米”的大书法家董其昌、“诗、书、画三绝”的云南大书法家担当交往甚密,常有诗书往来。木增既学习董书的秀润流丽,又受担当飘逸豪放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存木增手书“谈空客喜花含笑,说法僧闲鸟乱啼”单条直幅一轴,是纳西族汉字书法艺术的珍品。 影视形象 2011年《木府风云》朱晓渔 饰 木增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①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②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③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④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扩展资料: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

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杨姓人口的分布总格局也发生变化,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在人群中,分布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杨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达13%,占了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大约23%的杨姓人口。

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广西中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大约34%的杨姓人口。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参考资料:

-杨姓

普洱茶(pu er cha)

历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铜茶香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 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银子(或金子)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还有遗存,我们现在喝起来口感气韵非常好,但因价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现代寂寥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荒芜;但解放后很长时期,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饼茶的传统工艺中断近半个世纪;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近年高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全国,于是乎,跟风投机者甚众,假冒伪劣品时出;鱼龙混杂,乱云飞度;三五年间,暴热暴寒。值得庆幸的是,此期间传统的普洱茶传统工艺得到恢复,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知、品质的的认知正在趋于理性。

普洱茶的功能 一、 普洱茶茶性温和,不伤胃。现代人紧张、压力大的生活模式,胃疾普遍,气血偏虚,食不正常,一般轻发酵茶对爱茶之人而言,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

二、 普洱茶是有科学根据的保健饮料。现代人“以命博钱”者,比比皆是,普洱茶的防癌保健功能一经医界证实后,“以小钱保长命”的观念,不但强化了爱茶人的信念,同时吸纳了许多新进茶友。此外,普洱茶去脂消食,减肥瘦身的药理特性,更是风靡了无数爱美塑身族、中年发福者的心。

三、 普洱茶易冲耐泡,操作平易随和。陈化得宜的普洱茶,不苦不涩,即使久浸亦能入喉,既不需像高山茶分秒必较,却仍有茶事的乐趣,甚至不失茶包便利性。

四、 普洱茶保存容易,茶性转换富有变化。从某个定义来说,普洱茶是“活的有机体”,其主要特点在于茶体完成后,所持续进行的“后发酵作用”(或称后熟作用、陈化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风味转换越趋稳定内敛,不同陈期的茶体所拥有的风味皆不尽相同,这也是品茶茗,藏茶者某种程度地参与了“茶叶的制作与完成”,其实,一饼普洱茶的最终完成可能长达数十、近百年之久,因为打从茶叶离树起,直到热水冲入壶中,它都在处于“现代进行式”,无时无刻不在转化进程中。

五、 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普洱茶却又“价等兼金”,可望不可及,如果在“普洱天平”的左端是“典藏价值”,是只涨不跌的“耐久财”;而右端则是“饮用价值”,是喝一片少一片的“消费财”,那“时间”就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砝码”,随着时间砝码往左推移,这饼茶的典藏价值就越高,反之亦然,远年普洱茶所具备的典藏性类似红酒,两者一样讲究年份、出身(酒庄、茶庄),注重稀有性与保存状况。

二、普洱茶保健功效:

1、降脂减肥

普洱茶与脂肪的代谢关系密切,普洱茶经过独特的发酵过程生成了新的化学物质,其中有的含有脂肪分解酵素的脂肪酶,能对脂肪产生分解作用,因而普洱茶有减肥的效果。

2、普洱茶的降脂、降压、抗动脉硬化

法国巴黎圣安东尼医学院Emil Carobi对40位(男13,女27)高血压患者进行实验,服用普洱茶后77%的患者甘油三脂含量下降,50%的患者胆固醇含量下降。日本、我国台湾、云南、西南农业大学等都进行了普洱茶降血脂的实验,都获得了肯定的效果。

3、防癌、抗癌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人群比较,证明饮茶人群的癌症发病率较低。而普洱茶含有多种丰富的抗癌微量元素,普洱茶杀癌细胞的作用强烈。

4、健齿护齿

普洱茶中含有许多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能去除口腔异味,保护牙齿。

5、护胃、养胃

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粘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的饮用普洱茶后可以起到护胃、养胃的作用。这是国内外崇尚饮用普洱茶的消费者称谓普洱茶为“美容茶 ”、“益寿茶”的主要原因。

6、抗衰老

经研究证明,人体中脂质过氧化过程是人体衰老的机制之一。普洱茶中含有的维生素C、维生素E、茶多酚、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过程,因此普洱茶被称为“益寿茶”。

7、防辐射:据广东中山大学何国藩等用普洱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饮用2%普洱茶可以解除用钴60辐射引起的伤害。

8、醒酒

《本草纲目拾遗》载:“普茶最治油蒙心包,刮肠、醒酒第一。” 事实医学证明:茶叶中的茶多酚能促进乙醇代谢,对肝脏有保护作用。使乙醇代谢能正常顺利进行。喝茶能增加血管收缩功能。茶碱具有利尿作用,能促使酒精快速排出体外,减少酒醉后的危害。饮茶还可以补充酒精水解所需的维生素C,兴奋被酒精麻醉的大脑中枢。因而起到解酒作用。并且用茶解酒,绝对不会伤害脾胃,不会使醉者大量呕吐,发生反胃的痛苦。

9、美容

普洱茶能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人体,自然平衡体内机能,因而有美容的效果,在海外被称为“美容茶”。

普洱茶的保健和药理

长期以来普洱茶深受肯定,除了因其茶质优良,止渴提神,还有特殊的药用功效,普洱茶的药理功用古谱早有记载,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性温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变迁,致癌因子无处不在,现代人可说是身处在癌症阴影中,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普洱茶的抗癌作用早就经云南昆明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证实,并在1991年亚太地区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获得举世认可。

普洱茶的分类

(一)依制法分类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

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生茶所冲泡出来的水是青绿色,熟茶冲泡出来才是金红色

(二)依存放方式分类

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

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三)依外型分类

满清帝王七子饼茶 贡级野生乔木古树茶 生饼1、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克,就是老的计量单位:七两,每七个为一筒,表示七七四十九,代表多子多孙的含义,故名七子饼。

2、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3、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5、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6、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分为用整张茶叶制成的索条粗壮肥大的叶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细小条状的芽尖茶。

7、普洱茶的中级,上级品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

普洱茶的冲泡与品饮

1、普洱茶冲泡宜选腹大的壶,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建议材质宜选陶壶紫砂壶。

2、普洱茶冲泡份量:冲泡普洱时茶叶份量大约占壶身20%,将茶砖,茶饼,拨开后暴露空气2星期,再冲泡味道更好。

3、冲泡普洱茶:要先冲过一次热水对于普洱茶来说这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因为好的陈年普洱茶至少要储存十年左右,所以可能会带有部分的灰尘在里面。第一次冲泡茶叶的热水除了可以唤醒茶叶的味道之外,还具有将茶叶中的杂质一并洗净。第一次的冲泡速度要快,只要能将茶叶洗净即可,不须将它的味道浸泡出来;而第二次以后浓淡的选择就可依照个人喜好来决定。普洱茶即使变冷以后还是风味十足,所以夏天的时候可以弄得冷一些或者是冰过以后再喝。

4、品饮普洱茶必须趁热闻香,举杯鼻前,此时即可感受陈味芳香如泉涌般扑鼻而来,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兰清菊之下。

5、普洱茶需用心品茗,啜饮入口,始能得其真韵,虽茶汤入口略感苦涩,但待茶汤于喉舌间略作停留时,即可感受茶汤穿透牙缝、沁渗齿龈,并由舌根产生甘津送回舌面,此时满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气爽,而且津液四溢,持久不散不渴,此乃品茗之最佳感受“回韵”。

普洱茶的保健功效

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同时普洱茶的独特风味,还与其有个自然转化的过程有关,转熟后的普洱茶,经过特殊的加工程序,压裂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茶团,置于干燥处自然阴干。再按运输要求,包装入篓,运住外地。云南地处祖国边疆,西双版纳地处云南边睡,山高水险.在古代交通极为艰难,茶叶的外运全靠马帮牛帮,山路上耽搁的时间很长,有的路段马帮一年只能走两趟,牛帮则一年只能走一转,茶在马背、牛背上长时间颠簸, 日晒风吹雨淋,使其内含物质徐徐转化,导致普洱茶的独特泽更明、陈香风味更浓。 药效功能倍增。柴萼著于公元1925年的《梵天卢丛录》、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遣》《思茅采访》、《物理小识》、《百草镜》、《滇南闻见录》等古籍,都有普洱茶解毒、治病的记载。近年来,国内外对普洱茶的生理、药理功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普洱茶的功能也进一步的得到了开发。新进的研究发现普洱茶具有美容的效果,被誉为是“美容新贵”,可以深层排毒。普洱茶可以生津止渴,消暑,解毒,通便。特别适合有便秘困扰的MM,借助普洱茶,能够调节肠胃,恢复正常功能。彻底解决因便秘引起的痘痘以及“淑女杀手”的口臭问题;可以摆脱肤色暗沉。普洱茶最大的一个功效就是可以降低血脂含量,使血管舒张,从而加速血液循环,解决 因气血不畅引起的肤色暗沉以及各种恼人的斑点;可以纤体紧肤。法国巴黎圣东尼医学院临床教学主任埃米尔·卡罗比医生用云南普洱茶作临床试验证明:“云南普洱茶对减少脂类化合物、胆固醇含量有良好效果”因此,坚持饮用普洱茶,可以达到减肥、降脂、降压的疗效。

天人合一 个性饮品 健康饮品

1 地理标志:普洱茶是云南独特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南茶叶丰富的内质,也是云南普洱茶独领风骚的根本所在。

2丰富口味: 云南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成就了普洱茶“一山一味”,“十山十味”。不同产区,形、色、香、质,绝无雷同的特点。

3 绿色食品:云南是一个边疆省份,工业产业落后,在很多茶区基本上没有一家化工企业。这也保证了云南普洱茶,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品质。

4 越陈越香:悠久的历史,独有的品饮文化,创造了云南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

5 天人合一:自然的陈放,历尽风吹、雨淋、时间的催化,使云南普洱茶的内涵与口感得到升华,如同人生。这也是普洱茶的天人合一。

6 个性饮品:丰富的内质、个性鲜明的众多香型及多变的口感,让普洱茶更能满足现代人多层次的各种品饮需求。

7 健康饮品:含量极高的多种茶元素、微量元素,和最好的水溶性、释出性,让普洱茶成为健康的代名词。

云南普洱茶何以成名,正是因为他的七个独特特点,让普洱茶渐渐走入市场,发展成为一个有希望的产业!

云南普洱茶是一个在原料产地、生产工艺、卫生要求上有苛刻要求的茶种。但它在香气、口感、冲饮方式等却没有统一标准。这也是普洱茶为什么会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体质的人群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普洱茶的原因。普洱茶是一个包容的茶,更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茶。

普洱茶 古今餐桌“混合饮料”

昆明至今还有:“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的俗话。云南马帮把普洱茶驮到迪庆、西藏,藏区人民用普洱茶配酥油打出的酥油茶,新疆、内蒙等牧民配牛奶或马奶喝奶茶等等,其实都是大众喜闻乐见,可以配餐共饮的“混合饮料”,云南普洱茶完全可以开发出口感好喝的“混合型饮料”。

普洱茶入菜

普洱茶除了饮用之外,还可以用来入菜,其主要好处就是去油腻,清肠胃,因此普洱茶大都是用来烹调肉类的。另一方面,普洱茶的甘醇香气入到菜味中,也可以锦上添花。用普洱茶入菜的前提是要选用优质的普洱茶。现在广州的普洱菜式较港台少,在台湾,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普洱料理”,如普洱鸡、普洱鱼、普洱贝、普洱蛋、普洱佛跳墙等等。

1普洱肘子

先用茶汤(去掉茶叶)浸泡猪肘,去其油腥,然后再入锅里焖。或者是直接在茶汤里加入各种酱料,然后放入猪肘文火慢炖。直至猪肘炖烂,茶香进入肉中。油腻的肘子和去油的普洱在这里奇妙合一,既解油腻又添茶香。

2菊花、普洱熏鸽子

用甘菊花、普洱茶叶以及黄糖,在锅里干烧,用产生的烟来熏鸽子肉。普洱茶的香味、焦糖的香气渗入鸽肉中,甘醇香甜,味道既好又不伤肠胃。

3普洱炖排骨

这例炖排骨是将排骨放入普洱茶汤中慢蒸得来。其中加入冰糖和盐,味道一流。

4普洱茶粥

用普洱茶和甘菊花泡茶,用其茶汤来煮粥。但普洱茶的色泽决定了这粥呈红中带黑的颜色。

普洱茶 - 加工工艺

普洱茶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渥堆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2-3年。干仓陈放5-8年的熟茶已被誉为上品。"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才适合食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越陈越香,也养成了普洱爱好者爱收藏普洱茶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的普洱茶与过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产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照。

历史上普洱茶,是指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方茶、普洱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原来,在普洱茶饼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自从唐朝起,普洱地区的茶人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要将毛茶直接贩运到西藏,但毛茶十分干燥,一压就碎。后来,普洱地区的茶人发现将散装的毛茶压制成饼茶,就可以彻底解决长途运输的难题。

制作茶饼第一步就是将毛茶蒸软。然后,就可以用石磨压成饼状了。将毛茶压制成饼茶,完全是古时的制茶人为克服长途运输不得已而为之的发明,如今却成为了普洱茶的标志。

那时的普洱茶人将茶饼交给马帮,去异域交换自己梦想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马帮驮着这些茶饼穿越亚洲大陆的山脊,到达目的地后惊奇地发现:这些饱经风霜的茶叶非但没有腐坏,反而褪去了毛茶原有的青涩与苦味,变得甘润醇熟起来。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在茶马古道上发生的这个意外,促成了一项技艺的诞生,造就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绿茶和红茶的茶品!

在过去十年里,五十年历史的普洱茶饼的价格已经翻了至少五十倍。至于百年历史的茶饼更是处在有价无市的火爆境地,对它们口味的描述更多的是依赖收藏者的描述。因为这批完全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并经历自然发酵的普洱茶饼日渐稀少。没有一个收藏者舍得喝这些比黄金还贵的茶饼。它们的收藏价值远远大过了它们的饮用价值。

普洱茶 - 如何选购普洱茶

普洱茶主要产地是云南省,近10年来,才开始在各地流行起来,由于卫生部门研究普洱茶有降血脂、瘦身、抗癌的功能,

普洱茶尤其是保存越久的普洱茶越有效能,所以价格的变动也相当剧烈。辨别新、老普洱茶由于普洱茶可持续发酵,因此越陈越香,价钱当然也较贵。新的普洱茶指的是刚制成的普洱茶,外观颜色较绿有白毫,味道浓烈,老的普洱茶指的是陈放较久的普洱茶,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叶外观呈枣红色,白毫也转成黄褐色。

闻茶叶香气

通常保存不佳的普洱茶会产生霉味,有些商人为掩盖其气味,会加入菊花等花香。因此若看到普洱茶中参有菊花,或闻起来有花香,表示茶叶品质不纯正。

辨别茶汤颜色

请店员或老板试用,观察茶汤颜色。由于陈年普洱经过多年持续发醇,茶汤颜色较深,但绝非黑如漆;而新普洱茶的茶汤颜色较淡。不过这一点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即使新制的茶也会很深,最好的方法还是试喝。

试喝

试喝是选购茶叶最重要的部分了,因为一杯茶好不好,合不合口味,从试喝就可以完全知晓,一杯好的普洱茶不会有霉味、也不会是苦水。新制的普洱有白毫,未经过陈化,因此会有苦涩味;普洱茶陈化、白毫转金针后,性温和、不刺激,因此味道较甘醇。

普洱茶会变坏吗

普洱茶如果保存得当,是会越陈越香的,不过购买时会发现在普洱茶的外包装上有标示保存期限,这是因为规定食品必需要标志,事实上消费者在饮用普洱茶时,是可以不须在意的。另外如果发现茶叶有霉味,通常是保存不当所致,不宜选购。

新普洱茶味道浓烈,刺激性强,对于喝惯高山茶或者普洱茶的人比较不习惯。老的普洱茶由于陈放较久,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性变得较温和无刺激,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不刺激胃,据说还能养生、助气、补气,而且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程度越高,茶汤滋味越醇和。

看懂普洱茶年份:普洱茶价钱、等级、茶叶的存放年份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块普洱茶砖叫价可以从100元到1000元,主要是因为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说法,所以商家动则20年、30年,甚至于说是50年、60年的珍品、贡品,价格更是炒上了天,其实普洱茶的年份并无有效的方法辩认,而且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影响茶叶品质,惟一的方法就是多喝、多比较。尽管如此,这里还是提供简单辨识普洱茶叶年份的方法供参考。

辨别普洱茶年份的方法、看茶叶外观:新普洱茶外观颜色较新鲜,带有白毫,且味道浓烈;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后;茶叶外观会呈枣红色,白毫也转成黄褐色。

区别包装纸颜色:通常压制过的陈年普洱茶,其包装的白纸已随时间变得陈旧,因而纸质略黄,因此你可以从纸质手工布纹及印色之老化程度着手,这只能作为参考,非绝对依据,因为可能有些不肖商人会利用这种心理,以陈黄的包装纸掉包次级品。

看懂茶品年份:一般而言,通常将普洱茶的年份划分如下:1949年以前这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称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百年同兴贡品、百年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在茶饼内放有一张糯米所做、印有如上名称的纸,称为内飞。

1949-1967年中国茶业生产印级改由各茶品,也就是在包装纸的茶字上,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1968年以后这时生产的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业公司字号,改由各茶厂自选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包括: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等。

云南普洱茶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观察普洱茶的外形、汤色、香气、口感、叶底、包装等来进行鉴赏。

云南普洱散茶的鉴赏

1 看外观

看外观,首先看茶叶的条形,条形是否完整,叶老或嫩,老叶较大,嫩叶较细;嗅干茶气味兼看干茶色泽和净度,优质的云南普洱散茶的干茶陈香显露(有的会含有菌子干香、中药香、干桂圆香、干霉香、樟香等),无异、杂味,色泽棕褐或褐红(猪肝色),具油润光泽,褐中泛红(俗称红熟),条索肥壮,断碎茶少;质次的则稍有陈香或只有陈气,甚至带酸馊味或其它杂味,条索细紧不完整,色泽黑褐、枯暗无光泽。

2 看汤色

主要看汤色的深浅、明亮,优质的云南普洱散茶,泡出的茶汤红浓明亮,具"金圈",汤上面看起来有油珠形的膜。质次的,茶汤红而不浓,欠明亮,往往还会有尘埃状物质悬浮其中,有的甚至发黑、发乌,俗称"酱油汤"。

3 闻气味

主要采取热嗅和冷嗅,热嗅看香气的纯异,冷嗅看香气的持久性;优质的热嗅陈香显著浓郁,且纯正,"气感"较强,冷嗅陈香悠长,是一种甘爽的味道。质次的则有陈香,但夹杂酸、馊味、铁锈水味或其它杂味,也有的是"臭霉味"。

4 品滋味

主要是从滑口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来感觉。优质的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质次的则滋味平淡,不滑口,不回甘,舌根两侧感觉不适,甚至产生"涩麻" 感。

5 看叶底

主要是看叶底色泽、叶质,看泡出来的叶底完不完整,是不是还维持柔软度。优质的色泽褐红、匀亮,花杂少,叶张完整,叶质柔软,不腐败,不硬化;质次的则色泽花杂、发乌欠亮,或叶质腐败,硬化。

云南普洱紧压茶鉴赏

1 看包装

云南普洱紧压茶包装大多用传统包装材料,如内包装用棉纸,外包装用笋叶、竹篮,捆扎用麻绳、篾丝,而且也为广大普洱茶嗜好者们所接受、认同。查验包装材料是否清洁无异味,包装是否紧实、端正、牢固,外形包装的大小是否与茶身密切贴合,是否松动;棉纸是否为纯棉质,字迹是否清晰等。另外,其它创新包装形式、精美小包装等也要细致查验。

2 外观

主要看匀整度、松紧度、色泽、嫩度、匀净度等,看形态是否端正,棱角是否整齐,条索是否清晰,有无起层落面。如云南七子饼茶(7572、7542、7262等),要求直径20cm,中间厚(25cm),边缘薄(10cm),而且"臼"处于饼中心,不偏歪,茶条索清晰,无起层落面、掉边,松紧适度,具"泥鳅"边。

3 看汤色

主要看汤色的深浅、明亮,优质的云南普洱紧压茶,泡出的茶汤汤色明亮。质次的,茶汤欠明亮,往往还会有尘埃状或絮状物质悬浮其中,有的甚至有"酱油"色。

4 闻气味

主要采取热嗅和冷嗅,其方法与普洱散茶相同,优质的热嗅香气显著浓郁,且纯正,冷嗅香气悠长,有一种很甜爽的味道。质次的则香气低,有的夹杂酸、馊味、铁锈水味或其它杂味,也有的是"臭霉味"、“腐败味”。

5 品滋味

与普洱散茶基本相同,主要是从滑口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来感觉,优质的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质次的则滋味平淡,不滑口,不回甘,舌根两侧感觉不适,甚至产生“涩麻” 感。

6 看叶底

主要是看叶底色泽、叶质,看泡出来的叶底完不完整,是不是还维持柔软度和光亮度。优质的色泽褐红、匀亮,花杂少,叶张完整,叶质柔软,不腐败,不硬化;质次的则色泽花杂、发乌欠亮,或叶质腐败,硬化。另外,鉴别云南普洱紧压茶质量还要注意是否内外品质如一,是不是那种好茶在外,茶渣在内的“盖面茶”或“撒面茶”。

此外,在判定普洱茶的年份方面,五年以上陈茶在市面上已经不多,凭感官判断并不容易,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多注意。综合以上几点,可以作为判断年份的主要依据。如一般陈期五到十年的甘醇气味较重,汤色清亮,口感好;一到三年的则气味平平,略带有生味、水味或青味。

庄蹻

(?—公元前203年)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楚国的将军。约公元前298年,庄蹻率领一只数千人的队伍,从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出发,选择“济湘沅以南征”的路线,由湘西进入贵阳以东的且兰到达贵州西部的夜郎,再沿今滇黔路进入滇池地区。他们到达滇池地区时,当地的“靡莫之属”已在滇池周围开垦大片肥沃的土地,同姓相扶。庄蹻“以兵威”降服了当地的“靡莫之属”各部落。正当他要归报楚国时,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克了黔中,阻断了归路。庄蹻加入了当地民族社会,“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定都晋宁晋城镇,成为有史记载的“滇王”。庄蹻作为内地第一个开发西南边疆的历史人物,把楚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滇池地区,加速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借鉴和融合,为秦汉时期在云南设置郡县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史称“今西南诸夷,庄蹻之后。”“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裔”。自庄蹻至尝羌共十代滇王,历时189年。

担当

担当和尚,原名唐泰(1371—1435)字大来,法名普荷,又名通荷,号担当,今晋宁县晋城上东街人。曾祖金,字子南,明嘉靖戊子(1528)举人,曾任邵武府同知。祖尧官,字廷俊,嘉靖辛西(1561)解元,屡试不第,绝 意仕进,闭门著书,有《玉龙山人全集》行世。父懋德,字世修,明万历癸卯(1603)举人,曾任陕西临洮同知,著有《十海诗集》。唐泰曾集其曾祖、祖父所著,合编为《绍箕堂集》。

唐泰幼年即长于写诗,被誉为“滇中第一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考贡生名列第一。天启五年(1625)获岁荐,从昆明到北京应廷试,入太学。后遨游于大江南北,与江南“复社”诸名士结识,拜当时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师,并向著名画家陈继儒学习,而又参合元黄公望、倪瓒两家笔法,自成一家,风格枯淡。其画以泼墨山水为主,兼及人物,代表作有《一筇万里图卷》等。

担当的诗作,生前刻印的有《翛园集》8卷,收录他13—50岁的作品;《橛庵草》7卷,收录他50—70多岁的作品;《拈花颂百韵》收录他80—81岁的作品;《罔措斋联语》由其门生广厦刊行,收集担当楹联386幅。据他在《橛庵草序》中说:“除年来患难焚溺之外,又除有类偈颂者不入,有类香奁诗余者不入,有悲歌慷慨,触及时忌者不入,不啻十去九矣“。最后一类未入,令人惋惜。尽管如此,两本诗集二千余首,足见其诗作之丰富。唐泰去世后,葬于大理感通寺后山。

方树梅

方树梅(1881—1968)字臞仙,号雪禅,一号梅居士,又号和衲山人,晚号红豆老人,晋城方家营村人。21岁时,应州、府、院试入邑庠,22岁读完先秦诸子。笃好师范(荔扉)等人的典籍文献。1905年入高等学堂习经文策论,次年入优级师范,1907年考入博物班。

他还历尽十年艰辛收采晋宁文献,写成《晋宁诗文征》20卷。1938—1939年,任《云南通志长编》编纂审查员,负责汉至元耆旧传、地理、文艺、诗文录、人物列传及丛书的编纂,撰写了《汉至元耆旧传》。1941—1943年任云大文史教授时,写成《滇王庄蹻考》、《云南省名考》。其间,他卓议续修《晋宁州志》任总纂,州志之记、阁、表、略、录等共30卷,系他一手编成。1943年,云南大学将其所编通志艺文考滇人著述部份录成单编《明清滇人著述书目》收入《西南研究丛书》。自述《学山楼诗集》与所编丛书百卷《滇诗丛录》编就待印。同时,写成与《茶花小志》同性质的《滇南红豆集》赞扬云南特产。其后又写成《续滇南碑传集》9卷,补1卷。

其编著甚多,包括《师斋随笔》、《晋宁咸同兵事记》、《学山楼题词录》、《滇会梦痕录》、《近代滇人著述书目提要》、《滇池杂谈》、《学山楼书目》、《碑记汇录》、《滇南学士书扎合册》、《陈荣昌年谱》、《臞仙年录》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