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茴香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茴香的别名 3 茴香使用提示 4 茴香的营养价值 5 茴香适合的人群 6 茴香的食疗功效 7 茴香的食用建议 8 《本草图经》·茴香 81 拼音名 82 茴香的别名 83 来源 84 生长环境 85 原形态 86 生境分布 87 性状 88 效用 89 化学成份 810 茴香的药理作用 811 炮制 812 性味 813 归经 814 功能主治 815 茴香的用法用量 816 注意 817 附方 818 各家论述 819 茴香的临床应用 820 备注 附: 1 用到中药茴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茴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茴香 1 拼音

huí xiāng

Fennel茴香菜又名香丝菜,嫩叶作菜蔬。果实作香料用,亦供药用,根、叶、全草也均可入药。

茴香菜熟食或泡酒饮服,可行气、散寒、止痛。

茴香苗叶生捣取汁饮或外敷,可治恶毒痈肿。

2 茴香的别名

香丝菜、茴香菜、小茴香

3 茴香使用提示

香料每次3~5克,茴香菜每次60~80克

4 茴香的营养价值

茴香主要成分是茴香油,能 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茴香烯能促进骨髓细胞成熟并释放入外周血液,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细胞,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5 茴香适合的人群

所有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痉挛疼痛者、白细胞减少症患者;

2 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多食会伤目、长疮。

6 茴香的食疗功效

茴香性辛、甘温;

具有健胃,行气的功效;

适用于胃寒痛、小腹冷痛、痛经、疝痛、睾丸鞘膜积液、血吸虫病等症。

7 茴香的食用建议

1 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其茎叶部分即茴香菜。

2 大、小茴香均是常用调料,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

3 发霉茴香勿吃。茴香菜作馅应先用开水焯过。

8 《本草图经》·茴香 81 拼音名

Huí Xiānɡ

82 茴香的别名

蘹香(《药性论》),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图经》),野茴香(《履巉巖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验医方》),谷茴香、谷香(《现代实用中药》),香子(《中国药植志》),小香(《四川中药志》)。

83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84 生长环境

性喜日照充足、温和气候、耐寒性及耐湿性强。对土壤选择不苛求,但以保水力佳而不积水之砂质壤土、壤土或粘质壤土为佳。

8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气。茎直立,圆柱形,高05~15米,上部分枝,灰绿色,表面有细纵纹。茎生叶互生,叶柄长35~45厘米,由下而上渐短,近基部呈鞘状,宽大抱茎,边缘有膜质波状狭翅;叶片3~4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线形至丝形。复伞形花序顶生,直径3~12厘米,伞梗5~20枝或更多,长2~5厘米,每一小伞形花序有花5~30,小伞梗纤细,长4~10毫米;不具总苞和小总苞;花小,无花萼;花瓣5,金**,广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中部以上向内卷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药卵形,2室,花丝丝状,伸出花瓣外;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极短,浅裂。双悬果,卵状长圆形,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外表黄绿色,顶端残留黄褐色柱基,分果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纵梭,每个棱槽内有一个油管,合生面有2个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

86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陜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87 性状

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88 效用

叶与果实有强烈香气,可作为香料,在酱汁、鱼类、色拉料理可增进食物之美味;种子抽取精油作为香料可供调味、调酒、糖果及香水之原料。种子亦作药用,有健胃、整肠、驱风、袪痰等功效。

89 化学成份

果实含挥发油约3~6%,主要成分为茴香醚50~60%、小茴香酮18~20%。尚含:α蒎烯、α水芹烯、莰烯、二戊烯、茴香醛、茴香酸、爱草脑。另含顺式茴香醚,对聚伞花素。

此外,含脂肪油约18%,其脂肪酸组成中,洋芫荽子酸占60%、油酸22%,亚油酸14%、棕榈酸4%。尚含大于C18的醇和棕榈酸、花生酸、山萮酸等所成的蜡,豆甾醇,7羟基香豆精等。

苦茴香的果实含茴香醚60%,茴香酮30%;而甜茴香含茴香醚80%,茴香酮10%。也有的茴香不含茴香醚而含爱草脑。

810 茴香的药理作用

茴香油可作驱风剂,在腹气胀时排除气体,减轻疼痛。它能降低胃的张力,随后又 之,而使其蠕动正常化,缩短排空时间。对肠则增进张力及蠕动,因而促进气体的排出。有时在兴奋后蠕动又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此种作用可被局部 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经反射性的。它还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在豚鼠的实验性结核中,茴香醛并无抗结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强小量链霉素之效力。小茴香酮为樟脑的异构体,故有与樟脑相似的某些局部 作用。

811 炮制

茴香:簸去灰屑,拣去果柄、杂质。盐茴香:取净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有焦香气味时,用盐水乘热喷入,焙干。一法:以净茴香加盐水拌匀,略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取出,晾干。(每茴香100斤,用食盐3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812 性味

辛,温。

①《药性论》:"苦辛。"

②《唐本草》:"辛,平,无毒。"

③《本草经疏》:"味辛平,甘,无毒。"

④《江西草药》:"性温,味辛。"

813 归经

入肾、膀胱、胃经。

①《汤液本事》:"入手足少阴、太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大阴、阳明、太阳、少阴经。"

814 功能主治

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

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

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

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

⑤李杲:"补命门不足。"

⑥《伤寒蕴要》:"暖丹田。"

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

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

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

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815 茴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816 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勿服。"

②《得配本草》:"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

817 附方

①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一杏仁一两,葱白(和根捣,焙干)半两,舶上茴香一两。上为末。每服三大钱,空心温胡桃酒调下。(《续本事方》)

二大茴香、荔枝核(炒黑)各等分。研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孙天仁集效方》)

②治小肠气腹痛:茴香、胡椒等分。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三因方》小茴香丸)

③治寒疝疼痛:川楝子四钱,木香三钱,茴香二钱,吴茱萸一钱(汤泡),长流水煎。(《医方集解》导气汤)

④治疝气入肾:茴香炒作二包,更换熨之。(《简便单方》)

⑤治肾虚腰痛,转侧不能,嗜卧疲弱者:茴香(炒)研末。破开猪腰子,作薄片,不令断,层层掺药末,水纸裹,煨熟,细嚼,酒咽。(《证治要诀》)

⑥治胁下疼痛: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上为末。每服二钱,盐汤调下。(《袖珍方》)

⑦治胃痛,腹痛:小茴香子、良姜、乌药根各二钱,炒香附三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⑧治小便夜多及引饮不止:茴香不以多少,淘净,入少盐,炒为末,用纯糯米餈一手大,临卧炙令软熟,蘸茴香末啖之,以温酒送下。(《普济方》)

⑨治遗尿:小茴香二钱,桑螵蛸五钱。装入猪尿胞内,焙干研末。每次一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⑩治睾丸肿:小茴香、苍耳子各三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⑾治伤寒脱阳,小便不通:茴香末,以生姜自然汁调敷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元方》)

⑿治蛇咬久溃:小茴香捣末敷之。(《千金方》)

⒀大小便闭,鼓胀气促。用八角茴香七个、大麻半两,共研为末,加生葱白三至七根,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末服下。一天服一次。

818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蘹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颓疝气、阴汗湿气、阴子冷气、阴肿水气、阴胀滞气。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乃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也。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

②《本草述》:"按茴香之主治在疝证,世医漫谓颓疝有湿热不宜用,殊不知疝之初起,皆由于寒水之郁。而气化不宣,乃有湿,由湿郁不化,乃有热,是初起之疝,固即宜用之矣。至湿郁不化而为热,虽曰宜酌,然热之成者,因于湿也,湿之为病者,由于阳虚也,就外*而论,固未有不因于寒以郁热者;即不因于外受,亦必由肾中之阳虚,乃致阴不得化而邪盛,令阴中之阳转郁,遂病于肝以为疝也。试参滑寿及杜名医之治案,俱用楝实、茴香,盖别有利湿热之味以助其奏功,断不能舍此温散的剂能致火于水者,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经以责效也。至于专属小腹,或膀胱,非病于疝者,则此二腑若因热以为患,又能不切切致慎乎哉。或曰,此味所疗,如腰痛、泄泻、积聚;虚劳腹痛种种诸证,亦藉其致火于水,以益肾中之元阳乎曰,诸证投此味,或辅或使,种种不离前义,然不如治疝之专而且多者,以其为功于寒水之经有最切耳,第与附子补阳除湿之义,各有攸当也,须细审之。""大抵此味之治,切于寒者或虚寒者,若小肠、膀胱并胃腑之证患于热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③《医林纂要》:"茴香,大补命门,而升达于膻中之上,命门火固,则脾胃能化水谷而气血生,诸寒皆散矣。肝胆亦行命门之火,肝木气行,则水湿不留,虚风不作,故其功亚于附子,但力稍缓耳。"

④《本经续疏》:"覆香子,唐人始笔之书,而《千金方》于霍乱仅一二用,于诸瘘则不用。《外台秘要方》于诸瘘尝一二用,于霍乱则不用。自《日华子》著其有治干湿脚气,肾劳颓疝、阴痛、开胃下气之功,后之人遂一以为治疝之剂,非特忘其能主诸瘘、霍乱,并所谓干湿脚气、肾劳阴痛,胥弁髦置之矣。其味辛气平,不刚不燥,伸其固有之阳,开其障蔽之气,行于下而不冒于上。试思脚气、颓疝、阴疼,有一病在肾之上否曰,肾劳者,明肾因劳而阳不伸,因阳不伸而浊气遏之,遂使清气不能周于下也。疝病非一,有寒疝,有颓疝,寒疝者寒胜,颓疝者气胜;寒疝病于少腹,颓疝病于睾丸。兹曰肾劳颓疝,亦可知其疝之非因寒而为腹中疞痛者矣。开胃下气者,缘其气之平而芳,味之辛后有甘也。于此更可见诸瘘之升不能升,降不能降,与霍乱之过于升并过于降为一体,其用蘹香可愈,均以其能开胃下气,而诸气自条达升降合度耳。"

819 茴香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嵌闭性小肠疝

茴香3~5钱(小儿酌减),用开水冲汤,乘热顿服,如15~30分钟后尚未见效,同量再服1次。或成人每次1~2钱,小儿每次5分左右,用开水冲服,间隔10分钟后,同量再服1次。服后仰卧40分钟,下肢并拢,膝关节半屈曲。一般半小时左右可见嵌顿内容自行复位,疼痛消失。若1小时左右仍不见嵌顿缓解,须立即考虑手术治疗。曾治疗嵌闭2小时至3日的患者26例,治愈22例,无效4例(其中3例是大网膜嵌顿,1例是肠壁坏死)。据临床观察,本品治疗嵌顿疝,发病时间愈短,效果愈好;如嵌顿时间较久,有坏死、穿孔可能,则不宜轻易应用;如系大网膜嵌顿,则必须考虑手术治疗。

②治疗鞘膜积液和阴囊象皮肿

取本品5钱、食盐15钱同炒焦,研为细末。打入青壳鸭蛋1~2只同煎为饼,临睡前用温米酒送服。连服四日为一疗程,间隔2~5日,再服第二疗程。如有必要可续服数疗程。64例鞘膜积液患者,经1~6个疗程治疗,治愈59例,进步1例,无效4例。阴囊象皮肿患者,多数须经四个疗程始能见效;除阴囊坚硬如石无效外,一般疗效尚佳,且无不良反应。

820 备注

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用到中药茴香的方剂 茴香酒

拼音:huíxiāngjiǔ《接骨图说》:茴香酒:处方:茴香、樟脑、红花。功能主治:接骨。主折伤。用

八味茴香丸

拼音:bāwèihuíxiāngwán《医略六书》卷二十四处方八味丸加茴香。功能主治肾虚,寒疝疼痛。

挫气丹

音:cuòqìdān处方:山楂子(去核)4两,北茴香(炒)1两。功能主治:挫气腰痛。摘录:《脉因证治

茴香槟榔散

拼音:huíxiāngbīnlángsǎn别名:茴香子散处方:茴香子(炒)半两,槟榔(锉)半两,京三

茴香子散

huíxiāngzǐsǎn《圣济总录》卷九十五:茴香子散:处方:茴香子(炒)、马蔺花(炒)、葶苈(纸

更多用到中药茴香的方剂

用到中药茴香的中成药 茴香橘核丸

pills;huixiangjuhewan概述:茴香橘核丸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小茴香(盐炒)、八角茴

风伤止痛膏

:WS3B022790处方:桂皮45g八角茴香24g丁香12g苍耳子30g桂子17g蓖麻子90

橘核疝气丸

3B046390处方:川楝子(炒)50g小茴香(盐制)50g延胡索(醋制)50g炮姜50g橘核

三层茴香丸

n标准编号:WS3B067791处方:八角茴香(盐100g拌炒)200g川楝子(炒)200g木

药制橄榄盐

0g紫苏叶100g枳具子100g苦杏仁100g小茴香100g山楂50g桔梗50g陈皮50g豆蔻50

更多用到中药茴香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茴香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七疝门]诸疝

坠诸证。川楝子(不蛀者四十九个,先切七个,取肉以茴香二钱慢火同炒,并留茴香。又切七个,以盐一钱同炒,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九疝门]小肠气

(三两)干漆(二两半炒烟尽)广术朱砂(各二两)川茴香破故纸(炒各一两)砂没药对醋炙)附子(一末。醋面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香

(《唐本草》)校正自草部移入此。释名茴香,八角珠。颂曰∶香,北人呼为茴香,声相近也。思邈曰∶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酒煮当归丸最速。当归一两,黑附子、良姜各七钱,茴香五钱,四味用酒一碗煮干,再焙,入甘草、苦楝、丁香

《证治准绳·类方》:[第六册]疝

中国古代的调味品  中国自古以来到处都生长着丰富的调味品资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甘、酸、辛、苦、咸五味,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积累与探索,创制了丰富多采、名目繁多的调味料,对饭菜饮馔的色、香、味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从周代起,人们即已认识饮食中调味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因而,有因季节不同及时变换调味品烹调饮食的习惯。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食用油脂。有:花生油、动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芯油、米糠油、棉子油、葵花子油、茶油、椰子油、油橄榄油、桂皮油、海松油、花椒油、红花油。

  二、鲜调味品。有:大葱、葱头、大蒜、生姜、香菜。

  三、香辛调味品:大茴香、小茴香、莳萝、食茱萸、花椒、丁香、桂皮、辣椒、竹叶椒、砂仁、陈皮、甘草、当归、川芎。

  四、粒粉调味品。有:食糖、芝麻粉、花椒粉、辣椒粉、椒盐粉、胡辣粉、五香粉、沙茶粉、虾籽、豆豉、红曲。

  五、酱制调味品。有:酱油、豉油、虾油、糟油、鱼露、食醋、酒、腐乳汁、甜面酱、辣椒酱、辣瓣酱、沙茶酱、蒜头酱、蜜桂花、芝麻酱、花生酱、菌油、笋油。

  六、花调味品。有:桂花、菊花、茉莉花、玫瑰花、夜合花。等等。《周礼天官食医》:“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

传为商王武丁作的《商书》佚文《说命》三篇,下篇有“若作酒醴,尔惟麹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注渭:“酒醴须麹糵以成,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先秦文献有云:“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知人们很早就对烹调两者关系的个中奥妙有较深的领会。我们知道,盐中的氯化钠是咸味所自来,主要作用能调节细胞间渗透平衡及正常的水盐代谢,是人体血汗中不可缺少成分,又能调增食品滋昧。

  盐的始用当甚早。《世本》称炎帝时“宿沙作煮盐。”甲骨文有云:“取■”(《合集》7022),末一字疑为卤字。《说文》谓卤“象盐形”。《玉篇》云:“卤,咸也。”《一切经音义》云:“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卤似指自然界的天然盐块,而非人工熬煮之盐。甲骨文又有“卤小臣”(《合集》5596)一名,似晚商已有盐官之设。《本味》述伊尹烹饪理论,有“咸而不减”之说。《尚书·洪范》记商末箕子言,有“润下作咸”,凡咸、苦、酸、辛、甘“五味”,咸为其一。

  梅则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梅酸具有收敛固涩、健脾胃、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有梅核。安阳出土商代铜鼎,曾发现有满盛已炭化梅核者。殷墟西区M284墓中随葬一铜鼎,内也尚存一梅核。

  至于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硕大的滤酒缸;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等,或认为曾作酿酒、盛酒或饮酒之用。《淮南子·说山训》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显然酒的出现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看来酒为饮料及调味品,至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从中悟出制造麹糵即酵母的酿酒新技术。郑州商城出土陶缸,曾发现粘有白色水锈状沉淀物。藁城台西中商遗址在一酿酒坊址出土的陶瓮内,发现盛有这种沉淀物达85公斤,经鉴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内还分别装有桃、李、枣等,说明商代不仅掌握麹糵酿酒,又能酿制果料酒。河南罗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过一密封良好的青铜卣,内装古酒,经色谱测试,每百毫升内含8239毫克甲酸乙酯,并有果香气味,是为浓郁型香酒④。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出土的铜卣,也盛有白色透明液体,内含植物纤维状杂质,估计是酒⑤。总之文献提到的盐、梅、酒三大古代调味品,至少在夏商时代已用之于烹饪。

  古代还有一味常用的香料调味品花椒。《诗·载芟》:“有椒其馨。”《荀子·礼论》:“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天论》:“君子啜菽饮水。”花椒能刺激味觉,减除腥腻,增加菜肴肉食的美味。花椒味辛而香烈,还可用酒浸泡,古称椒酒、椒浆,又可作药用,花椒调味,今已能追溯到商代,最近河南固始葛藤山发掘的晚商六号墓,墓主头旁发现放有花椒数十粒①。值得注意者,同一地区以前发掘的固始侯古堆春秋晚期一号墓,曾出一件制作精美、有盖紧扣的铜盒,盒内盛大半盒花椒②。似本地区先民一直持有花椒调味的食癖。

  糖作调味品大概也甚早。《洪范》“五味”中有甘。《诗·绵》述晚商时周人古公亶父迁周原,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礼记·内则》有“枣栗饴蜜以甘之”。饴是麦牙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这类糖。适量食之,能补气血,养阴和中,解除疲劳。

  汉代以前,“酱”是“醢”和“醯”的总称,醢,指用鱼、肉等制成的酱;醯,指带酸味的酱或酱汁,用以调味。因此也称为“醢酱”和“醯酱”。

  醢的起源约在殷商时期,远早于豆酱。其制法是:以干肉为原料,加梁曲、食盐和好酒,渍之,置于容器中,密封百日,即成。古籍记载,周代有醢酱,包括兔醢、鱼醢、蚳(蚁卵)醢;有枸酱(一种水果酱)、芥酱(一种蔬菜酱)等。

  至汉代,因“醯”带酸味,借指醋;“酱”则包括豆腐。

  《周礼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郑玄注:“醢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蓙之,杂以梁曲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瓶中,百日则成矣。”

  《礼记内则》:“腶修蚳醢,脯羮兔醯,麋肤鱼醢。”

  《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蜃,蚳醢。”

  《说文》:“醢,肉酱也。”

  汉刘熙《释名释饮食》:“醯,多汁者曰醯。醢,沈也。宋、鲁人皆谓汁为沈。”

  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可作诸酱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以作鱼酱、肉酱、清酱。”

  一种酸性调味料。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大约起于汉代。在甲骨文、钟鼎文及其他已发现文物中,未见有关于谷物醋的记载。醋,最初指酸的滋味。殷商时期,调味用盐与梅。至周代,制作肉酱,秀醢,因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如各种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酱汁的味道是酸的,称为“醯”。至汉代,醯、酢混用,皆指食醋。南北朝以下至唐,始从“酢”渐过渡到用“醋”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制曲酿醋的方法,其时并已能酿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陈醋。唐代时《新修本草》中载有米醋、麦醋、杂果醋等外,药物学家还特制加有药物的药醋,用于治病。后世传其技,使醋成为中国人民调味烹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驰誉中外的有山西太原一带的老陈醋,江苏镇江的香醋,四川阆中用多种中药制成的保宁醋等。古代,又称女子善妒为“吃醋”、“醋娘子食杨梅”,以为调侃。

  《尚书》:“酒醴须曲蘖以成,盐咸梅醋,羮须成醋以和之。”醋,指酸味。

  汉史游《急就篇》:“芜荑盐豉醯酢酱。”王应麟补注:“[酢],醋也。”

  汉崔寔《四民月令》:“五月五日可作酢。”

  《齐民要术》卷八注:“酢者,今醋也。”

  宋吕本中《官箴》:“王沂公常说:‘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相’,盖言忍受得事。” 油

  我国古代食用油脂来源于植物与动物。植物油脂在食物烹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使用与生产当晚于动物油脂,大约迟至秦汉之际,人们已知道以白苏子榨油,然其产量甚低。其后,中国人食用的植物油脂主要有:芝麻油、菜籽油、胡麻油、花生油、向日葵油、豆油等。

  芝麻,也称脂麻、胡庇,原产于我国,古籍中称麻、苴、油麻等,其所产油也称香油,大约于唐代时开始生产。

  油菜,也称胡菜和芸薹,来自西域,初时作为蔬菜,见载于《齐民要术》。唐代开始榨油。

  胡麻,原产我国,即由用亚麻,生长于北方,《诗经》中以其为粮食作物,榨油食用的记载见于明代的《土方记》,至清末已火面积载培,成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花生,也名落花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膏液》中尚未见记载,始见于王世懋《学圃杂疏》,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始谓其可以榨油。

  向日葵,十七世纪时从国外传入,原产美洲的墨西哥与秘鲁,当时以其籽炒食,别名有向阳花、迎阳花、天葵子、转日莲、西番莲、西番葵、西番菊、大菊、洋瓜子等,至近代才榨油。

  大豆,原产于我国,古代作为粮食作物的“五谷”之一。称为菽,以其榨油食用,大约在隋、唐、宋时期。

  其中,以芝麻油、菜籽油、豆油最为重要,与饮食烹饪有密切的关系。

  六朝至唐以前,食用多为荤油,至宋代始普遍食用素油,而以芝麻油为上品。唐韩鄂《四时纂要》:“[香油]治头风、白屑、头痒、头旋、胸闷。”

  宋沈括《梦溪笔谈》:“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庄绰《鸡肋编》:“油通四方可食胡麻为上,俗呼芝麻。”

  明韩奕《易牙遗意》:“用肥鹅肉切长条丝麻油浇供。”

  宋应星《天工开物》:“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菔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薹子次之;大麻仁为下。”

蔗糖

  用甘蔗汁加工制成的糖。中国自古以来就栽培甘蔗、饮食蔗汁。

  公元前,即推广至中原地带,已懂得将蔗汁加工成固体糖块。至五世纪,甘蔗产地,由两广、两湖扩展到长江下游,广州已能从蔗汁炼制“沙糖”。

  七世纪初,在学习印度制糖技术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生产工艺,使制出的白沙糖和冰糖质量远超过外国。

  蔗糖,因其原料、工艺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味和形态,在古籍中又称做石蜜、糖霜、蔗霜、蔗冰、沙糖等。古代除食用外,还常用于医药。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方物蔗糖二斤十两三分,献给东大寺,同时,也把制糖的方法传给了日本人民。

  汉杨孚《异物志甘蔗》:“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砖,其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新唐书西域传》:“贞观二十一年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元洪希文《糖霜》诗:“携来已见坚冰渐,嚼过谁传餐玉方?”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蔗品》:“凡狄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

  又《造兽糖》:“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泻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又曰享糖,华筵用之。”参阅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

  省称“蜜”。即由蜂采花汁酿制而成,不加人工或略加人工的具有天然甜味的一种稠厚液体。在麦芽糖发明前,是唯一的甜味食品。蜜的组成及香气、颜色,因蜂种、蜜源的花不同而异。含有多量果糖及葡萄糖,此外尚有蔗糖、麦芽糖、有机酸类、挥发油、维生素类等的微量成分。我国用蜜,约始于周代后期,人们以蜜作食品,封建贵族间以蜜作馈赠之礼,其时已有蜜渍的果实。所食之蜜,皆为岩石、林木、土穴间野蜂所产,因而称为石蜜、崖蜜、岩蜜、木蜜、土蜜等。至迟东汉时,已有人工养蜂产蜜。魏晋南北朝至隋,有蜜饯、蜜蟹等食品。蜜多由南方贡献至中原。宋以后,广泛用于菜肴、糕点、医药。

  晋皇甫谧《高士传》、张华《博物志》及《永嘉地记》,皆有关于养蜂产蜜的记载。

  《礼记内则》:“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

  汉赵晔《吴越春秋》:“截止以甘蜜丸攩,报吴增封之礼。”攩,属茱萸类的一种芳香果实。

  汉许慎《说文》:“蜜,蜂甘饴也。”

  晋郭璞《蜜赋》:“繁布金房,叠构玉室。咀嚼滋味,酿以为蜜。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穷味之美,极甘之长。百果须以谐和,灵娥御以艳颜。”

  晋葛洪《西京杂记》:“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帝大悦,厚报遣其使。”

  南朝梁陶弘景《本草注》:“石蜜,即岩蜜也,在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味小(少)酸,食之心烦,其蜂黑色似虻。其木蜜悬树枝作之,色青白。土蜜在土中作之,色亦青色,味碱。人家及树空作者亦白,而浓厚味美。”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杨国忠家,以炭屑和蜜,塑成双凤。”宋沈括《梦溪笔谈》:“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东坡性喜饮,而饮京不多。在黄州,尝以蜜为酒,又作《蜜酒歌》,人罕传其法予尝试为之,味甜如醇醪。”

1、《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2、《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书中亦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刘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

3、《唐代的外来文明 》,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1、寿阳公主梅花香

[药物] :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麝香各二两,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

[制备] 上捣罗细末,炼蜜和匀,丸如豆大。

[用法] 爇之。

2、宣和贵妃王氏金香

[药物] 真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甲香(制),金额香、丁香各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子四两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先和前香,后入脑、麝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为衣。

[用法] 爇如常法。

3、花蕊夫人衙香

[药物] 沉香、栈香各三两,檀香、乳香各一两,龙脑半钱(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两(法制),麝香一钱(另研,香成旋入)。

[制备] 上除龙脑外,同捣末入炭皮末、朴硝各一钱,生蜜拌匀,入瓷盒重汤煮十数沸,取出窨七日。

[用法] 作饼爇之

3、唐开元宫中香

[药物] 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味),龙脑二两(另研),麝香二两,甲香一钱,马牙硝一钱。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取出,旋入脑、麝丸之。 

江南李主帐中香

[药物] 沉香一两(锉如炷大),苏合香油(以不津瓷器藏)。

[制备] 上以香投油,封浸百日。

[用法] 爇之。入蔷薇水更佳。

4、汉建宁宫中香

[药物]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茅香各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零陵香、檀香、白芷、生结香各四两,茴香二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另研),枣半斤(焙干)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作丸或饼

[用法] 爇之。

5、韩魏公浓梅香

[药物] 黑角沉半两,丁香一钱,腊茶末一钱,郁金五分(小者,麦麸炒赤色),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白蜜一钱。

[制备] 上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末汤点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令稀稠得所,收砂瓶器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

[用法] 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

6、百和

[药物] 沉水香五两,丁子香、鸡骨香、兜娄婆香、甲香各二两,薰陆香、白檀香、熟捷香、炭末各二两,零陵香、藿香、青桂香、白渐香、青木香、甘松香各一两,雀头香、苏合香、安息香、麝香、燕香各半两。 

[制备] 上二十味末之,酒洒令软,再宿酒气歇,以白蜜和,放入瓷器中,蜡纸封,勿令泄。  

[用法] 冬月开取用,尤佳。

扩展资料:

古法调香,首先是要综合考虑该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据这些基本的要求选择香料或药材,按君、臣、佐、辅进行配伍。

只有君、臣、佐、辅各适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诸如衙香、信香、贡香、帷香以及疗病之香,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运六气、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推演而确定君、臣、佐、辅的用料。

例如,对于甲子、甲午年日常所用之香,按五运六气之理推算,是年为土运太过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从利于人体身心运化的角度看,宜用沉香主之,即沉香为君,少用燥气较大的檀香;再辅以片脑、大黄、丁香、菖蒲等以调和香料之性,从而达到合与天地而益与人。

一些特殊的香,不仅对用料、炮制、配伍有严格要求, 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过程须按节气、日期、时辰进行,才能达到特定的效果。 如《灵虚香》, 在制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 窖藏时要有寒水石为伴,等等。

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各种香料,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文人写下了大量的关于香料的佳作。

例如,“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张籍),“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陆游),“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等等,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与香料有关的口头用语,例如“红袖添香”、“香车宝马”、“焚香煮茗”、“焚香抚琴”等。这些名句佳作以及口头用语,都折射出了香料对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中国文明并不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从海上丝绸之路所输入香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可以看到,中国文明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且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养料。

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内容,甚至一些被当今的人们视为中国文化代表的事物,其实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外来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少人曾经高举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来拒斥外来文化,殊不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外来文化。

今天,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国家***高瞻远瞩,以宽阔的全球视野,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从而赋予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新的意义与生命。可以相信,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社会生活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于活力。

参考资料:

"海丝"曾引入多种香料 揭秘古人如何化妆美容-人民网

香料_

买椟还珠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买椟还珠翻译: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去,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买椟还珠的寓意:

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了华而不实的外表而没看到里面真正有价值的宝物。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不要只被表面的东西迷惑,要认清事物的真正价值,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甘松-匙叶甘松

别称:甘松香、甘香松、香松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收,愉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沙,不可用水洗,以免损失香气。除去殖茎及细根,晒干或阴干。

基源植物:败酱科甘松香属草本植物甘松或匙叶甘松(宽叶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

拉丁学名:

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匙叶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 Don) DC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密被叶鞘纤维。

丛生叶长匙形或线状倒披针形,基部渐窄而为叶柄。茎生叶下部的椭圆形至倒卵形,是部下延成叶柄,上部的叶无柄。

聚伞花序头状,顶生,花后主轴及侧轴常明显伸长,使聚伞花序成总状排列。总苞片披针形,苞片和小苞片常为披针状卵形或宽卵形。花萼小,5裂,裂片半圆形,无毛,全缘,厚,脉不明显。花冠紫红色,钟形,筒外微被毛,基部偏突;花冠裂片5,宽卵形,前端钝圆;花冠筒喉部具长髯毛;雄蕊4,伸出花冠裂片外,花丝具柔毛;子房下位,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柱头头状。

果实被毛。花期6-8月。

甘松-匙叶甘松药材特征:

本品多弯曲,上粗下细。根茎短,上端有残留茎基,外被多层枯叶殖基,呈纤维状,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或**。根单一,有的数条交结,并列或分枝;表面皱缩,棕褐色,有细根和须根。

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叶苦、辛,有清凉感。

优等品以条长、根粗、香气浓者为佳。

甘松-匙叶甘松药性:

性味:辛、甘,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治牙痛,脚肿。

用法用量: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典籍记载:

      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至和至美,脾之阳分用药也,与山柰合用更善。              

                                         ——《本草汇言》

甘松的故事

      传说凤凰降生五百年后,在棕榈树顶端的橡木枝上为自己搭建一个巢,然后出外收集肉桂、甘松和没药等香料,衔入巢内,垫在自己的身下,然后它就点燃巢穴,让自己在火焰中燃烧,然后再从死灰中复生,从此变得美丽异常,且不再死。这就是传说中的凤凰涅磐。在凤凰涅磐时,高达十米的烈焰从山顶喷薄而出,而飞瀑从山顶飞流直下,在水与火的交融中,有一颗甘松的种子落在了今四川阿坝州境内,自此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总散发着清凉香气。

      若干年后,唐朝文成公主进藏,途经这里。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因此地海拔高,气候异常,这些人员到达这里时突然出现了心慌、失眠、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等症状。文成公主遍查随带古籍未果,想起唐太宗临走时的嘱托,端庄美丽的她不禁愁容满面。因为当时吐蕃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俨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资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就是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公主信步走到一片疏林边,低头沉思,突然看见一种矮小的,开着粉红色花朵的植物,凑近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清凉香气,令人心旷神怡。公主大喜,命人采集它们,制成香料,果然改善了大家头痛症状,睡眠也好多了。公主见此植物满地根茎,品尝后带甘味,遂命人煎汤服用,很快,大家胃痛腹胀也减轻了。于是大家重新上路,终于完成使命。

      经过长期接触和使用后,人们才发现甘松的根茎原来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能够理气止痛,醒脾健胃,可以缓解乃至消除心慌、失眠、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宝本草》、《本草拾遗》等许多医学典籍都将甘松作为重要药物收入。

杜衡,月麟香,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罗、丁香、沉香、檀香、麝香、乌沉香、白脑香、白芷、独活、甘松等。

熏香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活动,特别是在贵族阶级和文人墨客的生活当中应用的极其广泛,是他们居家养生、陶冶情操必备的日常用品。

熏香大多采用沐浴、佩戴、雾化释放、加热释放、常温释放等方式,是以植物次生代谢合成的挥发性物质为媒介的一种无创伤、简单、安全的缓解或干预手段,与现代芳香疗法的吸入疗法较为相似。

扩展资料:

香料在唐人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朝廷举行的各种仪式中,在庙宇寺观的各类活动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焚香和香料。唐朝贵族官僚对香料或香材的使用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奢侈无度。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薰染下,唐朝香料或香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本土出产又非常有限,所以进口就成了唐朝香料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就唐代主要香料或香材品种言,沈香出天竺诸国;没香出波斯国及拂林国。

丁香生东海及昆仑国;紫真檀出昆仑盘盘国;降真香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国;薰陆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单于者绿色;没药是波斯松脂;安息香生南海波斯国;苏合香来自西域及昆仑;龙脑香出婆律国等等;外来香料在唐朝香料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熏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