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第1张

在多尔衮摄政、孝庄太后辅政的情况下,顺治帝是没有机会把皇位传给福全的,因为福全是董鄂妃的儿子!这还要从孝庄皇后、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恩恩怨怨说起!

孝庄太后是顺治的母亲,可是在对顺治帝的教育上,孝庄是失败的!

顺治生性善良软弱,易感情用事,自从被多尔衮和孝庄强行按在那张龙椅上,他扭曲的生活也就开始了!说是皇帝,可是摄政王多尔衮几乎把持朝廷重权,哪怕是顺治帝在朝堂上说一句话,也是多尔衮提前教好的!

顺治帝偶尔会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观点,可是受不了多尔衮在一旁犀利的眼神,他到此为此便罢了,可要是再敢说下去,多尔衮会霸道的接过话茬,命重臣退朝后,严厉训斥顺治帝,警告他明白自己的位置!

顺治帝回去和孝庄告状,孝庄却因为忌惮多尔衮的权利,让顺治忍耐!但是大家不要误会,孝庄也是有手段的,她可不会要顺治一直忍,而是觉得当下条件不成熟,还不能除掉多尔衮,一旦时机成熟,她会想办法让多尔衮还政的!

可是顺治帝的忍耐力太差,又没有能力除掉多尔衮,只能把委屈往肚子里咽!董鄂妃的出现,无疑成为顺治帝的一线希望,他和董鄂妃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只要和她在一起,朝堂上的委屈全都烟消云散!

慢慢的,顺治帝眼里已经容不下江山,只有董鄂妃的位置了,孝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董鄂妃的存在无疑威胁着顺治的江山,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留着她,终是想办法解决了董鄂妃!

而爱新觉罗福全正是董鄂妃的儿子,孝庄太后是绝不肯让他继位的,顺治帝在董鄂妃薨逝后,早已心灰意冷,哪里还有心思管谁来继续做皇帝!

顺治帝最后是出家了还是病死了?顺治帝最后的结局,是死亡,还是出家当和尚 应该是清初宫廷疑案之一。自顺治帝离开皇帝宝座、康熙帝即位后,就传出顺治帝的下落的疑问,具体说,他没有死,而是去了山西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出家说”坚持认为,康熙帝几度赴五台山进香,实际是拜访他的皇父顺治帝。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野史类作品,将此事描绘得真真切切,竟流传了 200 多年。 至孟森及当代诸多史家已证此事为子虚乌有,以确切的史实,真实地证明顺治帝病死的真相。

然而,迄今文艺界的一些所谓历史小说”、号称历史电视剧之正剧”,仍然不顾历史的真实,大肆描绘顺治帝出家为僧的无中生有之事,此种做法,甚至比清末民初反清排满者有意糟损清史走得更远,也更荒谬。

一、从顺治不寻常的一生看他死亡之谜

顺治帝之死,是顺治朝历史的最后一幕。现在,就让我们把这最后一幕的历史画面真实地展现出来……

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氏去世时,顺治帝年仅 23 岁,这是人生中花样年华的阶段,精力旺盛,如朝阳光芒四射;如喷泉,生命之源喷涌不止。 人当此时,事业起步,生机无限,非有意外变故,谁也不会怀疑生命会止息。然而,顺治帝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就在董鄂氏去世仅仅 4 个来月,他的生命之火亦归于熄灭……

任何事物的演变,无不由微入渐。身体状况的变化,亦由身体的与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从量变的积累而达到质的突变。用这个道理来揭示顺治帝的身体状况是非常合适的。

顺治帝 6 岁那年,父太宗去世,自此失去父爱。同年,他被推上皇帝的宝座,自此失去自由,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实际已失去童年的生活,进入了复杂的政治生活,虽然不能处理朝政,却进行政治训练,因此,童年的顺治帝过早地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多尔衮摄政时,他不能与母亲在一起,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

他的生活完全由乳母李氏负责,从他诞生那天,李氏就入宫抚哺,尽心奉侍,进食必饥饱适宜,尚衣必寒温应候,啼笑之间,曲意调和……”这位李氏成了代理母亲,将他抚育成人。 他的童年,是在没有父爱、又缺少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心理受到伤害,感受不到父母给他的温暖,心灵深处的孤独感,使他的性格形成固执、倔犟的的特点。

乳母毕竟不是亲生母亲,她时时小心陪护这位小皇子,而很快登上宝座的小皇帝,更使这位乳母诚惶诚恐地侍奉,要之,总得顺着他的心思去做,如此下去,他的任性任情亦成了他的鲜明的个性。

多尔衮不让童年的顺治帝与他的母亲同住,而且一个月乃至几个月才见上一面。很显然,多尔衮有意淡化他们母子的感情,避免顺治帝受孝庄皇太后的影响,便于他控制顺治帝,也就控制了国家政权。 可以想见,顺治帝是在多尔衮圈定的特定环境中生活,并慢慢长大。他的身心难以健康健全地发展。当他慢慢懂事时,开始明白叔父多尔衮的威严,不敢触犯,事事听从多尔衮的摆布。

心理受到压抑,亦伤害他的身体正常发育。因此,他的身体状况不佳,不像同龄青少年长得健壮,富有朝气,却显得赢弱,气力不足。

顺治帝 14 岁亲政。他的叔父多尔衮已去世,一切权力归于他执掌,没有人再控制他,的确,他自由了,但是责任却无比重大,治国、管理国家的担子都压在了尚未成年的少年皇帝的身上。 他很要强,特别努力,已超出了身体能承受的程度。就说批阅诸臣奏章,他读不懂。多尔衮时,并未请老师教他读书,汉官的奏章都是汉文,多尔衮也未请人教他习汉文。所以,亲政后读汉官的章奏,他茫然不解”。

于是,他发奋读书”,习汉文,写汉字,苦读了 9 年,不仅能读能写,还写得一手流畅的好文章。他为董鄂氏写的《端敬皇后行状》,就是他刻苦用功读书的结果。 为苦读书,他付出代价。因为用功过度,他曾经咯血。身体受到损害,也看出他的体质的确软弱。

使他的精神受到打击,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莫过于两次不幸的婚姻。他的第一个皇后,是多尔衮在他小的时候聘定的。他厌恶多尔衮之所为,本欲辞掉这门亲事,但吴克善已把女儿送来北京,便勉强成婚。 从新婚之夜就闹别扭,婚姻即告失败。凭顺治帝的个性,与皇后不协,思想旨趣不一,在冷落 3 年后,遂下决心废后。

他册立的第二位皇后,又与他性情不合,能力不足,几欲再废。经母亲干预,虽保住了皇后,但他不予理睬,形同废后无别。只有董鄂皇贵妃最合他的心思,他爱得有些痴狂。董鄂氏有何魔术”将他彻底征服

其实很简单,也说不上什么魔术”,读过他写的《端敬皇后行状》就会明白,这位贵妃除了美丽之外,主要是她的思想、品格特别符合他的要求。 从顺治帝的饮食、起居、穿衣冷暖,到喜怒哀乐,以及日常处事,这位贵妃处处体贴关怀,处处善解人意,她自身的行为举止,包括对她父及家族的待遇,她都检查,从不提额外要求。

她的生活很节俭,不用金玉装饰自己。这一切,都使顺治帝感到安慰,他的精神有了寄托,感情有了依恋的地方。 他自小缺少母爱。而董鄂氏如同小母亲”,给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关爱。于是,他把一往无前的爱都倾注在董鄂氏的身上。以他的性格,他爱得那么执著、真挚,不可动摇!

顺治帝的悲剧,就在于他与董鄂氏的爱刚刚开始,就突然中断了。先是他们的爱子夭折,继而董鄂氏归道山”去了,即成永别。这接连的打击之重,远远胜过前两次婚姻的不幸。他的爱的港湾”被击毁,他感情依赖和寄托之处不复存在。他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 当此极度痛苦之时,他万念俱灰,遂产生出家之念,欲彻底摆脱人间的烦恼,求得灵魂的安宁。

二、从顺治的佛教情缘看他出家之谜

长久以来,人们把顺治帝之死改为出家为僧,确也事出有因。 《顺治帝独宠董鄂氏》已提到其出家之事,语焉不详。

这里有必要简述此事之来龙去脉,有助于揭开顺治帝结局之迷。

顺治帝崇佛、信佛,并非始于董鄂氏死后,而是在此之前很早就接触了佛教。 史载,顺治八年十月,顺治帝奉皇太后,携皇后至北京东行猎。在回程中,曾途经滦河、遵化等地,在这两处都有娘娘庙,顺治帝都亲历其处,给庙中僧道士等赏赐银两。这也许是他第一次触佛”?惟满文档案中保存此项记载,而《清实录》却只字不记,也许是避讳皇帝礼佛事,不致引起人们把顺治帝信佛同此次活动联系起来。

此次触佛”,竟使顺治帝与佛结下佛缘”,次年五月,他就下令将在景忠山修行的僧人别山”召入北京,安置在西苑椒园,并改为禅室,敕封他为慧善普应禅师”。据时人所见,顺治帝对于学佛的子弟特别崇敬,使学佛日开奔竞之端”,椒园也成了学佛问佛的场所。

据说,顺治帝对佛学悟性甚高,有独特的理解能力,心有灵犀一点通。佛家称禅悟”。他的禅悟”之高,令佛家中的人也感到惊异。顺治帝开始并扩大同佛家的人交往。他慕名请来江南名僧玉林与木陈来京,亦住西苑万善殿,他一有机会,便过来与他们讨论佛学。这两高僧对顺治帝产生了重要影响。

玉林即玉林琇,任湖州(今浙江吴兴)报恩寺住持。 顺治十六年二月召他进京,顺治帝拜他为师学佛。他的法名行痴”,就是玉林给选的。 木陈即木陈忞,是宁波天童寺住持。顺治十六年九月奉召入京。 顺治帝对他同样尊崇,关系更为密切,顺治帝甘愿执弟子礼,两人悟佛参禅,无不一拍即合。他曾流露出欲为僧人的意念。

有一次,他对木陈说: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常到寺,见僧家明窗净几,辄低回不能去。”又说: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拔不下的。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觉亦风云聚散,没甚关情。 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指木陈)出家去。”如果不参禅到极深的程度,他绝不可能说出这番话来。

次年五月,在京已住了大半年的木陈南归,顺治帝以依恋不舍的心情,特书敬佛”两字相赠。其真迹,迄今尚存。

顺治帝此心向佛,早已有之,只是他无法摆脱尘世间各种藩篱,至少说,他还牵挂其母皇太后,不忍弃母绝尘而去。当然,木陈和尚也不赞成他出家,还是力劝他打消此念。然而,当其爱子与爱人相继早亡,如前所叙,他痛不欲生,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服侍他的人,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 求死不得,惟有出家,彻底脱离凡尘。此时,他觉得再无牵挂,故擅自决定剃度,才闹出剃发的一出闹剧来。因为发现及时,立即予以制止。

这就是顺治帝所谓出家的始末,到此为止,所传他到五台山清凉寺出家、以驾崩来掩饰其出家等事,根本没有发生,换言之,纯属子虚乌有!

顺治帝最终因病不治而夺去了生命。去世前,他的身体状况已现先兆。他本来身体就赢弱,至两皇后与之不协,使他郁懑成病”。他为此郁郁寡欢,思虑过重,以至夜不能寐,睡眠严重不足。他曾说:朕再与人同睡不得,凡临睡时,一切诸人俱命他出去,方得睡着。若闻有一些气息,则通夕为之不寐矣。”这是神经衰弱的严重症状。

他为失去董鄂氏,更加重了病情,身体急剧衰弱下去,变得消瘦,以至骨瘦如柴,形容枯槁。顺治帝已预感自己的生命将枯竭,难以长久。 还在木陈南归前,董鄂氏尚在世,有一次,顺治帝却像个预言家,向木陈谈起自己的生命问题。

他说,老和尚您许愿朕 30岁时,来为朕祝寿。这或许可以等待。报恩和尚(玉林琇)答应朕40岁时来祝寿。朕是绝对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木陈很惊讶,说:皇上当万有千岁,何出此言”

顺治帝用手弹一下脸颊,说:老和尚相朕面孔,还有点好看吗 他自叹:此骨已瘦如柴,似此病躯,如何挨得长久!”

无论是相面,还是望气,顺治帝及他的师父都预感到他难以久持。他们不幸而言中,只是比他们的预料(以 40 岁为极限)来得更早更快!

三、顺治驾崩的历史证据

刚刚入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已属岁尾,一切如常。为庆贺元旦的到来,宫中已动手准备过年应置办的各种物品,诸如宫女、太监及内务各部门开始忙了起来。 顺治帝虽说情志不舒,仍然强打精神,照常处理政务,取其重要,简列十二月内他办的政务:

初二日,他派内大臣索尼祭端敬皇后(董鄂氏);赏军政卓异”总兵官张勇等两将袍服;

初五日,他向吏部发出谕旨,要正确处理诸臣世袭官职问题。他说:朕念诸臣世袭官职,得之不易;国家延世报功,典至重也。”存在的问题是,如无子孙,其世职即行停袭”。他认为,此项规定不妥,对不住已逝去的功臣,他更改原定政策,此后,凡系世职,有子有孙者,照常袭替外,那些无亲生子孙,有本生祖、父及亲伯叔、兄、弟、侄男,侄孙,概许袭替”,此项要永著为例”。凡与此不合的,即予改正。

初八日,重新规定攻克城池功劳的等级。此前,顺治帝指出凡克城功次,应视攻战艰若、敌兵多寡而定,不可论(被克之)城中之贫富。”兵部据此指示,重拟条令,趋于合理。

十一日,礼部奏报元旦庆贺礼仪事。顺治帝指示:元旦免行庆贺礼。下旨,免去江南邳州、萧县、宿迁、沐阳等县顺治十七年内受水灾额赋不等。

十三日,指示礼部:端敬皇后在日,奉事皇太后,克尽孝道,赞助朕躬,裨益良多”,故一切丧祭典礼,悉从优厚”数月以来,因办理丧事,诸凡吉典,皆暂停止”。现在,可以恢复,如郊庙、视朝、庆贺诸大典,俱照旧举行”。

十八日,批准理藩院题: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等,每年应各进贡白马八匹、白驼一只,即九白之贡”。

二十三日,皇第八子永斡生。批准吏部遵前旨补办应袭世职人员。

二十四日,其乳母李氏病逝,顺治帝为之哀痛,回忆自出生至成人,皆系李氏哺育。指示礼部,对乳母追封恩恤,宜从优厚”。

二十八日,遣官分别祭太庙、永陵、福陵、昭陵、祭五祀之神等。

二十九日,十二月的最后一天,遣内大臣苏克萨哈祭端敬皇后。

在十二月内,还处理了几起贪官案,提拔一批将吏、表彰节烈妇等等。几乎每天都忙于政事,没有一天休闲或行乐之事。一切都很平静,社会安定。人们都在准备过个太平年。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元旦到了,整个宫廷早已张灯结彩,充满了祥和的节日气氛。按往常惯例,皇帝上朝,接受文武百官行庆贺礼。然而,顺治帝不上朝,免诸王文武百官行庆贺礼。也许,他已没有这个心思,心中充满了苦闷,再也乐不起来;也许,他从佛家看世俗,不愿再做这些过眼烟云的故事,还是以清静为好。

正月初二日,正是新年的第二天,顺治帝不豫”——病了!他似乎没有在意,近臣也没有去想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有御医在,及时诊治,很快会康复的。 不幸,初四日,信郡王多尼突然去世,年仅 26 岁。顺治帝于病中,还追封他为多罗宣和郡王。

初六日,他指示礼部:大享殿会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著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尔部即遵谕行。”晚上,顺治帝病情突然恶化。

顺治帝患有何病,竟使病情发展极快 原来,他已传染上了天花”,当时称出痘”。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那时的医疗水平和人们对医药知识的有限了解,出痘被视为不治之症。 一经患上此病,九死一生。所以,没有不惧怕此病的。当时,人们防范的方法,只有将患者隔离,谨防传染。

清入关前,在沈阳专设避痘所”。清太宗赶上几场天花疫情,他便到避痘所躲避一段时间,力图割断疫情蔓延,他本人不受传染,待疫情好转,再出来。 满州人很惧怕进关内居住,不服水土,很容易传染上。事实是,进关后,皇宫中许多人主要是年轻人,不断早亡。蒙古人、西藏人,都惧怕这种病。所以蒙古人等最怕夏季进京,惟恐自己染上天花。康熙帝在承德建山庄,气候凉爽,成为接见蒙古、维吾尔及藏人的政治场地。他们很乐意来这里。既是避暑,也是避痘”。

清军入关后,也出现过天花流行的疫情,比如,顺治八年十二月,天花流行,顺治帝即离开皇宫,到一处净地”躲避。 他指示,一切奏告违法的人,不得到衙门去告状。目的是防止接触,也有利于他们防止受传染。

顺治帝终没有逃过这一劫难,在 10 年后,也是这个寒冷的季节,染上了天花。他的体质差,抵抗力弱,一染病,便发展迅速,尽管服用了最好的药,有最好的医生,也是无力回天。仅发病 4 整天,已成病危之势。 初六日这天,他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达他的谕旨;京城内,除十恶不赦的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用此好生之德,来祈求他的病好转。据历代皇帝的做法,如行此善事,就说明皇帝的病已到了异常严重的阶段。

顺治帝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确立他的继承人。他继位时间短,还很年轻,诸皇子还小,加之当时尚未制定出建储的制度,所以,他一直未曾考虑继承人的问题,连朝廷大臣们也没议过此事。此时已到最后时刻,趁他尚清醒,赶快作出决定。他征询母亲——皇太后的意见。

鉴于汉文化和明制的传统,皇太后明确表示,应将皇位传给她的嫡孙。 顺治帝共有8个儿子,长子和四子已夭折,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年龄在 8 岁以上,但都是庶出,其余4个儿子都很小,不过牙牙学语,刚会迈步,最小的才出生 10 余天。 很自然,就在福全与玄烨中选一个。按顺治帝意图,想立福全,但太后的意向在玄烨身上。

顺治帝就召见他最信任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征求他的意见。因为汤若望与皇太后、顺治帝个人的关系极好,他平时建言,都被顺治帝采纳,给予汤氏以极大的信任。汤若望对立嗣这件要事,却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福全与玄烨年龄相差不多,各方面条件也很接近,但最重要的差别是,玄烨已出过痘,身体具有免疫力,这可以保证他今后不会再患有这一可怕的疾病,对大清江山必有好处。福全尚未出痘,这就不能保证他能否患此不治之症。

汤若望用西方医学知识终于说服了顺治帝,当即同意并决定立玄烨为嗣皇帝。继承人的问题已获解决,皇太后及近臣们都放下心来,顺治帝亦觉安慰。 历史证明,选择玄烨——未来的康熙帝,是顺治帝为清朝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汤若望其功尤不可没。

时间已到了半夜,顺治帝病情继续恶化,他感到生命垂危,事不宜迟,该写遗嘱了!他命太监速将王熙与麻勒吉传来养心殿,为他起草遗嘱。

王熙,顺天宛平(北京西郊)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累擢至弘文院学士,至顺治十五年(1658 年)再擢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再加尚书衔。

麻勒吉,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 年)翻译举人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一,授修撰。作为一个满洲人,科举取得优异成绩,脱颖而出。顺治帝非常器重他。次年,以兼通满汉文,气度老成”,擢弘文院侍讲学士,后又擢学士、教习庶吉士、经筵讲官。他屡次犯错,两度该革职、籍没,都被顺治帝保护而轻处。顺治帝爱惜人才,满洲人才很少,故对他宽大。

十八年命以原衔入直”。王熙与麻勒吉,分属汉、满,各以才学著称,又很年轻,才思敏捷。顺治帝相信他俩在紧迫的情况下,一定会把他的遗嘱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

王熙与麻勒吉于半夜奉召,料到顺治帝的病已处危险状态,遂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养心殿。顺治帝一见他们,有气无力地说:已患痘症,势将不起。”吩咐他俩就在御榻前速撰遗诏。

王熙看到顺治帝不久人世,忆起往昔恩遇,不禁悲从中来伏地欲泣”,手抖动而不能写。顺治帝勉励他抑制哀痛”一熙遵旨,与麻勒吉边听顺治帝口述,边作记录,边整理,很快写出第一段,让顺治帝过目。这时,顺治帝气喘吁吁,呼吸困难,难以支撑。王熙急忙建议:他们据皇上刚才口述,将其余部分的遗诏内容移到乾清门撰拟,再进呈皇上过目。顺治帝点头,表示同意。

王熙、麻勒吉即退下,赶到乾清门西朝房,迅速草成遗诏全文,交给内廷侍卫贾卜嘉,转呈给顺治帝审阅。由贾卜嘉诵读、顺治帝听后,当即提出修改意见。 贾卜嘉将顺治帝审后的遗诏稿,再交给王熙与麻勒吉进行修改,然后,再返给顺治密。如此往返 3 次,共修改三遍,直到顺治帝满意为止,这时,天色已明,初七日,新的一天开始了。顺治帝指示,由麻勒吉保管遗诏,等他更衣毕”,即与侍卫贾卜嘉奏知皇太后,宣示诸王贝勒”。

初七日,顺治帝又熬过了一天,已经是气若游丝,连睁眼的力气也没有了。御医们的医术与药方皆已用尽,此时束手无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皇上停止呼吸的那一刻! 诸王大臣及宫廷执事们都在静静而不安中等待着。终于等到了半夜,顺治帝在养心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让历史记录下这一时刻: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夜,子刻,享年24岁。

顺治帝一去世,就把他的遗诏颁示天下”。顺治帝的遗诏与任何一位皇帝的遗诏都不同,可以说,别具一格,他不是列举自己的功劳或成就,恰恰相反,他是自责自怨,自我批判,逐一列成罪状”, 公之于众。

顺治帝自责,列出 13 项罪过。遗诏的最后部分,公布其第三子玄烨为皇太子,持服 27 天后,释服,即皇帝位;并指定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保翊幼主,佐理政务”。

这篇遗诏自列罪状,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母责其子之言。其实不然。顺治帝还是以佛家的心性看待人生,举凡不足,皆称罪过”。他按佛法时时检讨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足,佛教宗旨,是劝人向善,凡于人不善之行为,都被视为罪恶。 顺治帝信佛,崇尚佛家清净、无欲、与人为善的信条,这反映在他多次下诏自责。

大约从顺治十三年(1656 年)以后,至死前遗诏,至少已做三次公开自责。一次是在顺治十三年三月,他谕礼部:朕自亲政以来,夙夜冰兢,不敢怠忽,务求克当天心,光昭祖德。”但近来冬雷春雪,陨石雨土,所在见告”等等,皆朕不德所致”。他承认今水旱连年,民生困苦,是朕有负于上天作君之心,一过也”;其次,今疆圉未靖,征调频兴,是朕有负于祖宗付托之心,一过也”;第三,朕有负于百姓望治之心,一过也”。有此三过”,使他恐惧靡宁,抚躬身责”,其目的是实图自改”。

顺治十七年(1660年)正月初,顺治帝又一次自责。他指示礼部:朕荷天眷佑,缵承祖宗鸿绪,统御天下,夙夜乾惕,图所以乂安海内,永底升平,十有七年于兹。乃生民尚未尽遂,贪吏尚未尽改,积习相仍,未臻丕变。且滇黔虽人版图,而伏莽未靖”,诸如此类问题,在在皆有,使四海万民感到失望,这并非他自己未尝励精图治”,追查原因,实由(个人)凉德所致”。

因此,他反复循省,罔敢即安。兹欲引咎自责”。此事关系重大,为表达他的诚意,他要自责”,需祭告天地、太庙、社稷,还要布告中外”。他要求礼部尽速作准备,选择好日期,再向他奏报。

至正月二十五日,顺治帝正式省躬引咎”,向全国颁诏,实行大赦。诏书文字较长,不便遂一征引。他自责”的基本内容,以及为什么要自责”,已在给礼部的指示中说得很清楚。 他首先说明,他已于正月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已分别祭告天地、太庙、社稷,抒忱引咎”,自今以后,元旦、冬至、生日等给他送的庆贺表章,暂行停止”。

为弥补自己的失误,他特颁恩诏,加惠元元(百姓),应行事宜,开列于后。”赦免内容,主要有:对各类罪犯,除犯十恶”不赦及贪官等不赦,其余都减等;各省拖欠钱粮,如属民欠,皆免。满洲兵丁生活困难、各地孝子、顺孙、节妇等,均给优恤;投诚降清者奖,处罚逃人降等、救济全活百名以上穷民者,皆给予优待等等。

据此可知,顺治帝临终前的遗诏,与上引两次自责,从思想到内容,完全一致,可以说,这一遗诏,应是对前两次自责”的总结,换言之,是在前两次自责”的基础上形成的。退一步说,不管出自什么动机,这种深刻自责,深刻反省,诚为可贵,其精神亦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一个至尊的皇帝,敢于否定自己,不言功而专言自己的过错,实属超凡脱俗。

这完全出自他个人的反省,不可能是其母责备其子而书列 13 条罪状,换言之,作为母亲不可能向自己的儿子身上泼脏水,污损其子的名声。一句话,这是顺治帝的个人行为。况且在起草遗诏时,有满汉两臣边听边记,整理成稿后,又经顺治帝亲自改过,其真实性,是无须过疑的。

诏书中最重要的决定,除了宣布玄烨即皇位,就是任命四辅臣辅政。这是对摄政”体制的重大变革:原由本家摄政,一改为异姓的满洲大臣为辅政,也是防止个人专权的一项防范性的举措。这一决策,肯定有其母皇太后参与其事,给予支持。

顺治帝的丧礼自正月初八日正式开始。办丧礼的过程十分繁杂,繁文褥节,自不必细说。他的灵柩停放百日后,实行火化,由他的密友僧人茆溪森主持,在寿皇殿前焚烧火化。他的骨灰被装入宝宫”,不过是一个坛子。

于次年即康熙元年五月,由辅政大臣等护送,至遵化,葬人他生前挚爱的女人董鄂氏的宝宫,两人合葬一墓,满足了顺治帝永远同她在一起的愿望。

顺治帝去世两个多月后,已到了三月,给他上尊谥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顺治帝去世了,标志着一个短暂的时代的结束。玄烨即位,一个新的时代即康熙时代开始。

在中国2200多年封建史上,每一个王朝之初往往都会发生谜案,仿佛魔咒一般:唐朝有玄武门之变谜案,宋朝有赵匡胤死因之谜,明朝有朱允炆下落之谜,清朝也不例外,有顺治帝死因谜团。

关于顺治帝的死因,历史传闻扑朔迷离,出家为僧终老而死,得天花或染疾而英年早逝,不爱江山爱美人抛下皇位飘然而去等等。然而,福建发现一本清朝奇书,记载内容却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认为顺治帝死于郑成功炮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历史真相又是如何?

2004年,《东南早报》和《厦门晚报》先后曝出一条新闻:“根据郑成功后裔《延平王(郑成功)起义实录》抄本,清顺治皇帝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所谓《延平王起义实录》,是在福建郑氏后人家中发现,由郑成功后人私家传承,现有版本源于郑成功第九世裔孙郑叔成,在1912年根据祖上珍藏的原稿辑录而成,详实记载了郑成功、郑经、郑克塽祖孙三人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延平王起义实录》:有人密启藩主以高崎之战伪帝顺治实在思明港被炮击没,达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无下落,召达素回京,达虏惧罪自杀。至是太子即位,宣顺治于正月崩者,伪虏之伎俩也。藩曰:余亦计之,但当时恍惚未敢再信。

所谓高崎之战,即为清郑厦门之战,发生于1660年,郑成功北伐南京兵败之后。根据此书记载,郑成功炮毙顺治之后,清廷内部大臣劝说康熙“藩(郑成功)能击崩主父(顺治),我皇(康熙)岂不能杀害其父(郑芝龙)乎”,于是康熙就把郑芝龙给杀了。

显然,郑成功炮毙顺治之说可谓石破天惊,但问题在于:这一说法靠谱吗?

关于顺治之死,《清史稿》记载:“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顺治死于1661年2月,距离清郑厦门之战已经过去数月。

顺治十八年正月,曾与礼部侍郎王熙有过单独密谈,最后王熙将部分内容记载在《王文靖集》中。书中记载,“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顺治让王熙书写遗诏,王熙一连写了三次,顺治才最终定稿,但王熙坦言密谈内容“不敢在书中披露”。没过几天,顺治驾崩。

所谓遗诏实为罪己诏,除了立康熙为帝之外,还罗列了十四条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几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绩。后世学者猜测,遗诏可能根本不是顺治所写,而是出自孝庄太后之手。

总之,在这些史料中,顺治根本不可能被炮毙,而是得了天花而死,只是母子矛盾严重,所以清史为了避讳这一点,就蜻蜓点水的记载,导致顺治之死变得讳莫如深。

但,清郑厦门之战的清廷诡异反应,却又仿佛在支持炮毙说。

一,《清史稿·世祖本纪》中对郑成功的军事行动一直记载详细,但却对这场战役一笔带过,只在他人“列传”中有零星记载,显然有欲盖弥彰之嫌。

二,清郑厦门之战,清军是以寡击众,但围攻数月之后,却非比寻常的退军,不免令人惊愕。会不会是因为顺治战死而退兵?

三,此战之后,《清实录》中鲜有顺治记载,而一直深居的孝庄太后,却开始走上前台,“皇太后慈谕”比顺治“上谕”多得多。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为何对顺治死因讳莫如深,因为染上天花未必需要隐瞒,为何传闻顺治陵中是空棺,为何火化顺治?答案或许因为顺治遭炮击而亡,已经尸体不全,清廷难以启齿,于是史书中关于顺治死因才语焉不详讳莫如深。

值得一提的是,据老一辈厦门人口口相传,当年顺治皇帝御驾亲征郑成功,驻跸于筼筜港对岸的“牛家村”,郑成功军中的“大号将军”一炮打过去,将顺治帝打得粉身碎骨。民间传说未必可信,但也未必全然虚构。

满清定都北京后,一个大喇嘛来拜见顺治帝。得知大喇嘛修为高深后,顺治帝便问起大清国运来。大喇嘛认真推算后,说道:“我身不残,国祚不灭。”顺治帝问何解。大喇嘛说这是天机,此时无解,他只能推算到如此地步。顺治又问大喇嘛清朝皇帝从他开始还能传几代,命运如何?大喇嘛又认真推算,然后说:“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以后,溥仪的名字中的“仪”字成了国之讳字。行文时一般禁用,非用不可时,也要将“仪”字下面的“我”少写一笔,曰避讳。这样一来,“我”就成了残字。而溥仪做皇上没多久,清朝就灭亡了。这个时候,人们才理解“我身不残,国祚不灭”的真正含意,大喇嘛的预言也就应验了。

后来,人们又推敲大喇嘛说的另一句话:“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结果发现,这句话也应验了。大清入关后,一共传了十位皇帝,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第九位皇帝是光绪,曾被慈禧囚于瀛台。而溥仪退位后逃到东北,成了傀儡皇帝。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至此,当初大喇嘛的预言全部应验,可惜清朝皇帝没有一个能猜到这样的结局,这大概就是天意,非世人可违也。

前两年,“顺治帝空棺之谜”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说是清孝陵地宫里面,顺治皇帝的棺材是空的,各种稗官野史记叙的顺治皇帝因董鄂妃之死伤心欲绝,出家为僧一事,由此得到新的例证。这也更加 了一些喜欢戏说历史的编剧,使他们勇于朝着天雷滚滚的方向更上层楼,更有甚者,说清孝陵纯粹是为了掩人耳目建造的“衣冠冢”,真正的顺治帝一直在五台山等韦小宝去探望他呢。

然而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换言之,顺治帝本来就不是葬在棺材里的,何来“空棺”之说?

火葬顺治帝的最后任性

嘉庆年间袭礼亲王爵号的爱新觉罗・昭在《啸亭杂录》里有记:“章皇(顺治帝)尝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处,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也就是说,孝陵是顺治帝早就给自己选下的一块吉壤。而对于顺治帝之死,清朝的笔记虽然记述不多,述者却往往具有权威性,比如张宸在《平圃杂记》中记载,正月初七晚“传谕民间毋炒豆……始知上疾为出痘”,为了给皇帝的病避讳,竟闹到了“只许皇帝出痘,不许百姓炒豆”的地步,而顺治帝也就驾崩于当夜,是为公元1661年2月5日。如果再深入一步,了解到张宸当时在内廷任中书舍人,大约相当于清廷的“中央办公厅秘书”,就可以确信这则史料的可信度。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在《世祖出家事考实》中,更是以大量翔实的史实考证:顺治皇帝确实死于天花,并未出家――这也是目前清史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

那么,前面说的,顺治帝本来就不是葬在棺材里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给读者们“科普”一下:有清一代,满人和 所用的棺材是不一样的,即所谓的“满材”和“汉材”之别。汉材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见到过的,大盖做成月牙形,两帮做成弧形,平底;而满材则是一个大六棱形,棺材的两帮上部为坡形,下边垂直到底――皇帝的棺椁也不例外,只是绘有金纹大龙。所以每每在清宫剧中看到皇帝驾崩后安详地睡在汉材里,我都替礼部捏了一把汗……

但是,顺治帝驾崩后,既没有躺在满材里,也没有躺在汉材里,而是“入住”了骨灰罐。

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有云:“顺治出家之说,不尽无稽,不过出家未遂而已。”顺治帝生前笃信佛教,多次试图披缁山林,甚至成功剃度过一次,但最终还是被劝阻,为此遗憾不已,多次叮嘱臣下,自己去世后必须火葬,这样才能按照佛教上说的让灵魂升天。按照清代之前的汉族传统习惯,“入土为安”是丧葬的“正途”,焚尸属于对死者的侮辱和惩罚。按理说,皇帝去世,改土葬为火葬,这要搁在明朝,谁敢提半个字,绝对是灭九族的大罪,皇帝自己签知情同意书也不行的,非掀起一场比“大礼议”①更加滔天的政治风浪不可,但是清朝不同,满族入关前,火葬就是其主要葬法。顺治去世后,朝局波诡云谲,索尼、鳌拜等人为各种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实在没精力再去和大臣们争论哪种丧葬方式更加绿色环保了,“爱咋咋地吧”。

史记:“四月十七日,(顺治帝)遗体火化,火化后宝宫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宝宫,就是骨灰罐。一辈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糟心的顺治帝,终于在死后任性了一回。

空棺茉莉花根制造假死

“顺治空棺”虽然是无稽之谈,但清代确实发生过非常离奇的“空棺案”,并被纪晓岚完整地记录在《阅微草堂笔记》第十七卷中。

有个“闽人之女”还没出嫁就死了,装入棺材里入土安葬。过了一年多,一位亲戚到另外一个县办事,突然在街上撞见了个和她一模一样的女子,一开始,这亲戚还以为是相貌相似的人,但是仔细看她的体态,再听她在市场上和别人讨价还价时的声音,简直像极了,就算是孪生姐妹也不可能相同至此。这亲戚也有急智,在人群拥挤的地方突然叫了一声死去女子的小名,迎来一记回眸,这下子可以确认了,这个女子不是什么高仿版,而就是一年前已经躺在棺材里下葬的人。

亲戚顿时觉得脊梁骨冒寒气,跑回乡里告诉了女子的父母,一开始,女子的父母以为是他遇到了鬼,不想深究,但女子的未婚夫家听到消息,不干了,假如真的是鬼魂作祟还好说,否则等于逃婚,夫家的颜面往哪里放!于是他们天天跑到女子的父母家纠缠不休,非要讨个说法不可,最后双方决定采取最直截了当的解决方法――开棺验尸。

众目睽睽之下,坟墓被扒开,棺材板掀开的那一刻,女子的父母傻了眼:棺材里竟然是空的,连一片骨殖也没有,在场者一片哗然!

父母跟着那个亲戚来到了另外的县里,很快就找到了女儿,责问女儿这到底是怎么搞的,女儿一开始不承认自己的身份,二老毫不客气,说她胸前腋下长有瘢痣,再不承认就报官查验,女子只得低头承认,她正是一年前埋在棺材里下葬的他们的女儿。

原来,这女子虽然已经许配他人,但与邻居家的儿子暗中相好,于是她服用了一种可以使人“假死”的药酒,等下葬后,邻居家的儿子扒开坟墓,打开棺材,带着她一起逃走了,为了“灭迹”,他们没有忘记扣上棺材板,重新用土掩盖。

女子所服的药酒,就是大名鼎鼎的“茉莉花根”。《阅微草堂笔记》中这样写道:“盖闽中茉莉花根,以酒磨汁饮之,一寸可尸蹶一日,服至六寸尚可苏,至七寸乃真死。”意思是茉莉花根,泡在酒里磨成汁喝下去,一寸长的茉莉花根可以使人假死一天,如果服到六寸长的茉莉花根还能苏醒,服到七寸长的可能就真的死了。明代医学家汪机在《本草会编》一书中也有相同记载,并特别强调了其医用价值:“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近代医学证实,茉莉花根的化学成分含生物碱、甾醇,茉莉花根酒浸液对中枢神经有麻醉止痛作用――这可能正是其用于“假死”的原因。

得知真相后,女子的未婚夫家鸣鼓告官。县令以“通奸诱拐”的罪名处理了女子和邻居家的儿子。一对苦命鸳鸯,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生生拆散这一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