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适合孩子们读吗?这本书会改变孩子们的三观吗?
《朝花西施》是教育部编撰教材推荐的儿童第一本必修课外书。说实话,这本书不容易读。这是鲁迅在中年时写的个人回忆录。虽然这本书很薄,但内容非常丰富,对于13、1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消化。我猜,教育部把这篇文章放在必读书目的首位,是想为孩子们今后更多地了解鲁迅打下基础。
可很多小朋友只是在打开书的第一天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看不懂”。我告诉孩子们,不理解是正常的,你们刚刚小学毕业,如果能理解鲁迅中年想表达的情感那还好。与其去理解这本书想要表达什么,不如去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去接近鲁迅,通过鲁迅去了解社会和人性。
网上有句很经典的流行语——读书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怕周树人就是怕背课文,因为鲁迅的文章都选进课本了,十有八九需要背。要学好语文,阅读是不可避免的,但仅仅是阅读就缺少了很多东西。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带孩子们去看朝花西拾。我之所以认识郭楚阳老师,是因为我以前认真读过郭楚阳老师的《语文课》,我发现“教室很小,但中文的世界可以很大”。我也明白了精读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学会引导孩子精读,打开中文世界。
然而,作为家长,要像专业的语文老师那样引导孩子,真的很难。尤其是到了孩子的小学高年级,开始面对必读书目都是名著,真的是无所适从。中文看起来很容易,但学起来并不容易。经典作品也是如此!对于经典作品,大多数人都只是看了几下,懂了几下,就能学几下,那真是一点把握都没有!
这一次,郭楚阳老师也很有效果。郭楚阳主编的《不寻常的语文课》(七年级阅读课),介绍了姜弱水、王松洲、连华、常立四位名师对《朝花西诗》、《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阅读经典的途径和方法。
1、三观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理论体系上它们的相互关系与概念如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2、世界观: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4、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另外:三观是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理实践修行之骨架系对一切存在之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空假中三观”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为旨趣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
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意思是“着眼世界之上”,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就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它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成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也就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人生观是一个哲学术语,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指的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人们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实就是你对周围人以及事物的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三观的形成:
三观的形成有依存关系,同时也是并行的,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追求崇高的真善美。它的形成,是“个人经历”+“他人经验”+“思维发展”+“个人欲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人经历:这里的个人经历指的是人生中的事件,例如去过西藏,看过神圣的雪山;也许曾骑行跨过大半个中国;可能生于村庄,对农活了如指掌……等等,这些事件,会奠定你认识世界的基础。
他人经验:例如书本上面的知识,他人传授的道理,甚至包括网络上别人现成的三观,都有可能会被人吸收、接受。
思维发展:人的思维不断发展,有小时候感性的认识世界,到后来思维能力逐步完善,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逻辑思维。
个人欲望:渴望安逸,因此三观偏向轻松、与世无争;渴望金钱,因此三观更重利益;渴望感情,因此可能三观倾向于家庭。仅仅作为举例,因为欲望并不是决定三观的唯一因素。
三观的其他定义:
新三观定义:
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而在2009年中央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新三观指的是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事业观: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个意义是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因此,马克思主义事业观,就是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树立忠于党的事业的观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记团干部的身份,以优秀青年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站在党和人民的角度看待事业,从党的利益出发对待工作,以艰苦奋斗、敬业、勤业、创业、精业的精神,忠诚于党的事业,立足本职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做贡献和为国家而献身。
工作观:要勇于在服务大局中主动出击,把握好职业观与事业观的关系。其次,要树立一种紧迫感。主动服务党政大局和党的中心工作。
政绩观:所谓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包括干部的政绩为谁,树立什么样的政绩和怎样树立政绩的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领导干部中的根本体现。
佛教的三观定义:
传统宗教中的佛教三观指的是一心三观,为空观、假观、中观。 根据《君友会大藏经》记载: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各具千秋的说法:
一天台宗:(一)空观-具云“从假入空观”。即了别一切事物万象,都属虚幻不实,由修观力认识一切非真,趋入真实相的本体。(二)假观-具云“从空入假观”。即不执于空而还入幻化世谛,运用妄相直显破用平等。(三)中观-具云“中道观”,即不执空有二边,谛照实相,证入清净性海。
二华严宗:(一)真空观-即泯绝有无的情计,寄显事色,尽摄于空平等。(二)理事无碍观-即万象差别与平等无差理性,镕融相涉而无碍自在。(三)周徧含容观-由万象无碍自在而一多相即相入。
三唯识宗:(一)有观-即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观。(二)空观-以遍计的一性为空观。(三)中观-了知诸法遍计性之非有,依他圆成之非空,即非有、非空为中道。
四律宗:(一)性空观-观诸法因缘性空,以因缘生相,为实有而性空。(二)相空观-观诸法相为空,如视有实相之相,尚为妄计,其实无相,即空无诸法的相。(三)唯识观,以一切万法,都属各自识所变,即心外诸法性相皆空,惟心内万法空。
五净土宗:(一)观瞩观-依五识,缘五尘境。(二)观知观-意识相应,得解生智。(三)观行观-依定力,察境行持。
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
空观:又云从假入空观。空是离性离相义。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为空;由观一念空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以空观荡除见思,以假观荡除尘沙,以中观荡除无明,即毕竟空为空观。换言之:自世俗常识(假)进入宗教认识真理(空)为空观。
假观:又云从空入假观。假是无法不备义。观一念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为假;即由观一念假,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法,以假观立俗谛法,以中观立中谛法,三法皆立为妙假观。换言之,不留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为假观。
中观:又云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之对待。观一念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为中;由观一念中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为圆中观。简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以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为中道观。
三观不合的意思:
现实中我们说的三观不和指的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别人的观点不一样,对待同一事物的观点不一致,存在矛盾。三观不合的两个人在一起共事或者生活的时候,所会产生的矛盾非常多,因为双方在很多的事情上认知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认知很容易带来争吵,然后使得双方都承担很大的精神压力。
古代军事系统中的三观是指旗、鼓、金。它们的作用如下:
1 鼓:鼓声是用来激励士兵前进的。
2 金:铜制的打击或吹奏乐器,金声是用来命令军队停止的。
3 旗:旗子是用来指示军队立兵、制兵、偃兵的。
以上三物,被称为“三官”,是古代军事指挥系统中常用的器物。
本文2023-08-21 09:31: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