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第1张

桃花是我国传统园林花木,其树姿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鲜艳,花开平添无限春花,是优良的观花观果植物。桃的栽培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我国西北高原,在河南的殷商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桃核,在我国有3000年历史以上。《诗经》中载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名句,表明西周时代人们已有“桃花美”的共识。公元前140—88年传入波斯,得名“波斯果”,16世纪传到欧洲,17世纪传到美国,在世界上许多桃的优良品种,都有中国桃的血缘。桃树成花容易,结果早,管理简单,易于掌握,非常适于盆内栽培,盆桃观花、赏果、美食兼而有之,独具特色,颇受世人的喜爱。

一,桃源诗会。即如古人一样。游园赋诗,并题于壁上。现在我们写诗能力下降,但可以背诵,可以吟唱。

主持人要讲一下吟诵的技巧,接着大家轮流或抽签进行。

二,画桃,即用笔墨纸画各种桃子,桃花等。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用桃木板摆在门户两旁,称为“仙木”或“桃符”,上书“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神荼和郁垒是专管惩治恶鬼、邪神的仙王,到了唐代,门神除了神荼、郁垒又增加了秦琼、敬德。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病,“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秦琼、敬德主动请缨,顶盔披甲、手持鞭锏,守候在门外,一夜平平安安。唐太宗不能让两员大将夜夜为他守护,于是命画工画二人戎装形象,“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已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也有这个故事,情节与《三教搜神大全》相同:“选两个会写真的,着胡、秦二公,依前披挂照样画了,贴在门上。夜间也即无事。”受道教的宣传尤其《西游记》的影响,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喜欢印有秦琼、敬德的门画。

三,桃公驱鬼。用桃子和桃木做各种卡通形象,继而形成许多情节,如桃太郎治妖,桃兄桃弟,桃公桃婆,桃公打鬼等。王充《论衡·订鬼》卷中引《山海经》佚文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约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这是较早把桃木与辟邪巫术联系在一起的史料,道出了桃木辟邪的起源。《淮南子·诠言训》载“羿死于桃棓。”许慎注曰:“棓,大仗,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鬼畏桃也。”这里讲的是《孟子》中“逢蒙学射于羿”的传说。羿以善射闻名,逢蒙拜师学艺,学成后恩将仇报,从师身后下毒手,举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猛砸。羿死后做了阅领万鬼的官。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杀,所以众鬼皆怕。驱鬼辟邪功能是桃木的最基本的文化功能。《左传》记载:“使巫以桃荀先拔殡”,“桃弧棘矢,以除其灾”。桃荀是以桃木为柄的扫帚,“桃弧”是用桃木制成的弓弩,都是驱邪的工具,桃木在先秦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驱邪灵物。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记载一种仙桃“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饮之,愈众疾,尤治邪气”。《齐民药术前·种桃》注引《本草经》说:“桃枭在树不落,杀百鬼。”桃枭即桃树上经冬未落的干桃,古人用来治病,说桃枭“杀百鬼”。古人为了防止得病,挖空心思利用桃的神力来保护自己,可知桃这一风俗事象在古人心目中的力量。相关文献表明,秦统一后,鬼畏桃的观念真正突破了地域的局限而成为一种普偏的信仰。人们普遍相信桃木有拔除凶邪的功能。至于桃木插门厌鬼的观念,见《玉烛宝典》(卷一)引《庄子》:“斩鸡于户,悬韦(苇)炭于其上,插桃其旁,连灰其下,而鬼畏之。”《艺文类聚》(卷八十六)引《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可见至少在汉代鬼畏桃木的俗信已经形成,这种俗信是从先秦时桃能驱邪御凶的观念发展而来。古人认为:桃者,五木之精,故压伏邪气。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做桃人、桃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本草纲目》引《典术》言:“桃乃西方之木,又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传统中医也认为:“桃木属温性,有镇静祛邪,活血化瘀,促脑安神,促进人体代谢之作用。”由此可见,桃木驱鬼避邪以及镇病祛灾的文化功能在早期已有深刻体现。

四,夸父种桃。历史由来:万物有灵是原始初民的普遍信仰,而神树崇拜是原始初民最常见的自然崇拜之一。桃木在上古时代,即被人们赋予了不朽的生命意义。《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中山经》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夸父逐日是一则充满悲剧色彩的远古神话,它表现了人类对勇敢、力量和气魄的歌颂。清毕沉考证“邓林”即“桃林”。夸父死后,其杖化为桃林的故事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味。夸父逐日神话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失败的悲剧,是追求光明而不得的悲剧。“道渴而死”是悲剧的高潮和结局。而弃其杖化为桃林则表明一种生命与希望的延续。学者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神话和有关记录材料的考察与分析,认为夸父族是以桃树为图腾的氏族;王大有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认定,桃为夸父族的图腾,夸父死而化桃,即死而返祖归根之意。在神树崇拜中,表现了先民对延续生命的渴望和热爱生命的呼唤。

五,东方朔偷桃。把一个桃子做一个特别记号,谁找到有奖励。由来:东方朔偷桃的故事,此故事也是渲染西王母桃长寿的功能而已。晋朝张华《博物志》在西王母赠桃给武帝的情节后又写了东方朔的出现,间接叙述了东方朔偷桃之事。“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煽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煽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东方朔神仙也。”《汉武帝内传》也记有此则神话异文。西王母的桃要三千年才一次果实,而东方朔偷了三次,意味着遇上了三次结实,可见东方朔寿命之长,所以武帝非常奇怪,世上的人也以东方朔为长生不死的神仙。由传说可见东方朔的长寿显然与王母桃密切相关,所以“东方朔偷桃”就成了民间祝寿图长盛不衰的题材。。

六,献桃祝寿。孩子们用桃向长辈祝寿。由来:以桃象征长寿,并形成以桃为老人祝寿的民间俗信,这与渊源甚远的桃为长寿食物的观念有关。古籍中多载有王母长寿桃的神话传说。王母娘娘专司为人间赐福,而且还是长寿的象征。民间祈寿,往往拜祭西王母。蟠桃盛会的传说是王母桃信仰的衍生物。元朝无名氏的杂剧《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即取材于民间传说,多用于庆寿。明朝朱有焊《群仙庆寿蟠桃会》等仍是王母蟠桃会传说的演绎,也是祝寿时演出的杂剧。明朝吴承恩《西游记》写悟空偷桃,则用小说的笔法详细描绘了蟠桃盛会。戏曲和小说的传播,使得蟠桃盛会传说影响逐步扩大,西王母桃既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必为人所垂涎。

六,桃文化宴会设计。在五七桃源,少不了饮食,至少包括午餐。一场主题文化宴犹如一台综艺晚会,节目好比是一道道菜点,舞台犹如餐厅,而灯光、音乐、台饰也都是宴会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晚会文稿变成菜肴典故解说词,晚会节目顺序、序幕高潮设计、观众欣赏效果等,与宴会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主题文化宴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设计、菜品设计、服务设计、环境设计等。1, 主题设计:桃文化宴会的灵魂是桃文化。2,菜品设计桃:文化宴会的核心是菜品设计。在合理选料,注重色、味、形、质等之外,能体现文化内涵的有菜的命名和菜品的桃文化元素设计,即每道菜都要与桃文化有关联,要么反映在命名上,如“桃园结义”(选用地产紫薯、南瓜、香芋切粗条,插香葱、薄荷叶); 要么反映在造型上,以桃花、桃枝造型的果蔬雕装饰菜品;要么反映在菜点本身的典故传说上,如:用莲叶盛桃子沙拉,讽刺慈禧之连夜出逃。要么反映在菜点的盛装器皿上,如桃木碗呈上桃胶羹;要么反映在菜点的寓意上,如“麻姑献寿”(寿桃包)等。诸如脆桃沙拉,桃胶甜汤,桃胶肘子,蜜桃滑蛋,桃花羹、桃园鸡等也很适合作为桃文化宴会菜品。在每道菜上打上桃文化的烙印,整桌筵席才会充盈着桃文化的氛围和气息。3, 服务设计:桃文化宴会的服务设计包括宴会程序设计、礼仪设计、音乐设计、服装设计、解说词设计、台面设计、餐具设计等。是宴会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宴会服务设计应遵循“尊重历史(民俗),烘托主题”的原则。在服务程序设计上,既要符合一般宴会的服务程序,又要根据烘托桃文化的需要,使整个宴会起伏有致,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宴会礼仪设计上,—定要研究、尊重、还原历史(民俗),使服务礼仪行为尽量符合桃文化的历史和民俗要求。宴会音乐设计是选择与桃文化相贴近或相吻合的主题音乐,有助于提升整个宴会的文化品位,营造和烘托桃文化气氛。譬如以民乐《桃花源》为背景音乐,可以让与宴者在品味的同时,伴随着音乐节奏慢慢走进《桃花源》的意境中。宴会服装设计是指对服务生的服饰要求,在服饰样式风格的设计上,一定要符合桃文化的历史和民俗要求。建议以粉色调中式服饰为服务着装。宴会解说词包括对整个宴会的概况解说和对每道菜的设计特点解说,它是帮助食客了解桃文化宴会特色的关键所在。解说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宴会台面设计在台型、餐具、台面装饰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要围绕桃文化作文章,充分发挥台面设计的点缀、烘托作用。宴会餐具在形状、材料的应用等方面也要为桃文化服务,可使用桃木餐具。如果条件许可,可按桃文化要求定制一套特殊餐具,从造型、色彩、图案、文字、选用材料等方面,尽量与主题文化的历史和民俗相吻合,彰显主题文化的内涵。在服务设计上如能穿插安排一组与桃文化相关的民俗表演,则更能突出和烘托主题文化。 4,环境设计:桃文化宴的环境设计是桃文化的有益补充和无形衬托。宴会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场地的自然环境为大环境,餐厅的装饰环境则为小环境。当然,桃文化宴若能在桃树林中举办,则更能烘托桃文化气氛,效果也会更好。如果是桃花节期间,食客身临桃林,观桃花之色、闻桃花之香、摸桃树之枝、品桃花酒之味,桃文化的主题意蕴骤升。

桃文化中一直关照着生命的意识。桃是远古人类童年时期,生命的载体、一种精神的转移,这主要表现在孕育生命、庇佑生命、延续生命三个方面。从桃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起笔,追溯了桃文化产生的原生文化土壤即图腾崇拜和生殖信仰;借用桃的生物性特征,从与桃有关的民众信仰出发,阐述了桃在民俗生活中所表征的生育、吉祥、长寿意义;利用民俗符号学理论,将体现生命意识的桃进行文化阐释,深化其在文化中的表征意义。当然也不忘将桃体现的生命观置于中日文化中作以比较,相似的民间故事情节,由于不同民族民族文化底蕴不同,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不同,相似故事情节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最后,反观在当代社会里,桃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嬗变。在此基础上,分析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桃文化的现实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桃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意识,长期潜存于民俗内心,并通过民众活动能够继续传承,同时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神秘色彩的淡化,使桃文化向着实用、娱乐、审美方向发展。

桃文化的社会背景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滞后性和原始社会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两方面进行。然后从夸父神话入手,捕捉夸父神话中有关桃的生命信息,由此引出桃文化产生的文化土壤,即根植于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土壤之上。 桃在民俗生活中生命意义的象征与表现。第一,桃的“子繁而易植”因孕育生命而有了生育的象征:多子多福,春天使者,喻指婚姻。第二,受先民“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人们赋予桃镇鬼避邪的作用,从而保护了生命,使桃具有了吉祥的象征意义:神荼郁垒的传说衍生了桃的吉祥内容;桃在日常生活、岁时节日、人生仪礼中的辟邪求吉的行为表现,传达了桃作为镇邪纳吉之物的原始信仰。第三,桃的食用和养生功能,让人们意识到了桃在益寿延年、延续生命方面的重要性,使桃具有长寿的象征意义:通过桃长寿象征意义历史渊源的追溯,桃长寿象征意义在民俗生活中的事象例举,让人们挖掘到了更深层的桃长寿象征意义。

把桃又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符号学阐释。桃成为民俗符号有其必然性,同时对桃作为民俗符号的构成分析,利用民俗符号学理论,将体现生命意识的桃,进行文化阐释,深化其在民俗文化中的表征意义。民俗符号它还传递着生命信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与原始思维方式在文化意义上是吻合的,费雷泽的“金枝”效应昭示了原始思维中人与植物交感互通的巫术原理,使传统生命意识与原始思维方式在生命的强大主旋律中达到和谐一致。在桃文化发展流变中,人们跳跃着的思维一直在主导着桃文化的生命意识。俗民以桃为载体,创造了许多极具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当然也不忘将桃的生命意识置于中日民间文化中作以比较,通过中日关于桃的相似情节的民间故事的分析,比较出由于不同民族对生命意识的理解差异性,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 桃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传承、嬗变及发展趋势。由于桃文化本身文化因子的长久沉淀,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新的文化模式尚未形成的不稳定时期,主体性功能在社会转型期仍占主导性地位。当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桃文化因社会内应力和外应力的作用又会不断变迁,桃文化部分功能也有会相应的变化。桃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神秘色彩淡化逐渐向世俗化方向发展;通过民众活动的传承,桃文化向实用、娱乐、审美方向发展。桃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发展趋势:桃文化的部分功能将会有越时长效之性;物质型桃文化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精神文化领域中的桃的因素将呈简约化趋势;科技的进步,会唤起民族传统与风格的重视,桃文化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其某些形态会作为未来生活的点缀或民族精神的象征从而得到夸张的应用和推广。

种种罗列与阐释,附以相关理论深究桃文化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为桃文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思维角度。通过对与桃的相关民俗信仰的分析,附以相关理论方法剖析桃文化的民间信仰中的生命意识的积淀,对于扩展民俗学信仰方面的研究也有促进作用。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黄花瘦;……”全诗哀怨凄楚,宝玉看了,不觉滚下泪来,于是大家商量,又建了“桃花诗社”。

自古以来,写桃花的诗很多。如《诗经》:“桃子夭夭,灼灼其华。”唐代诗人高蟾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裁”。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天地。

中国是桃的故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世界上桃的品种有3000多种,中国占1/4以上,可分为食用桃和观赏桃两大类,观赏桃主要是观赏桃花,有桃红、嫣红、粉红、银红、殷红、紫红、橙红、朱红……,真是万紫千红,赏心悦目。

中国传统文化将世界上的物质都用“五”来概括:五行、五脏、五谷、五畜、五菜、五果、五音、五气、五色、五味、五官、五体、五志……。其中五果是桃、李、杏、梨、枣,桃是五果之首。可见人们对桃子的重视。 关于桃子,在中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在传说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实。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正因为此,桃子被称为“仙桃”、“寿桃”。在《西游记》里,天官里的王母娘娘做寿时,就曾设蟠桃盛会招待群仙。这虽然是神话,也说明桃决非一般水果可比。至于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及他的子孙们,均是以桃子为粮食。

民间年画上的老寿星,手里总是拿着桃--“寿桃”,过生日做寿时要蒸桃形的馒头,或实心、或空心里面填馅,做成圆馒头状,在顶都捏出桃尖,用竹刀或刀背从上至下轧出一个桃形槽来,将桃尖略微弯曲,再染成红色,上笼蒸熟,“寿桃”就做成了。在老人生日那天,献给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不但桃有仙缘,连桃木都有神灵,而且她在民间的威望比桃还大。早在先秦时代的古籍中,就有桃木能避邪的记载,一切妖魔鬼怪见了都逃之夭夭。 崔护桃花《题都城南庄》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下邽庄南桃花》、《春晚寄微之》、《彭蠡湖晚归》《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辞命》 韦庄《伤昔》 贾至《春思》 李白《山中问答》、《赠汪伦》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再游玄都观》 张旭《桃花溪》 志勤《三十年来寻剑客》 辛弃疾《生查子》 朱淑真《鹧鸪天》 徐兰《出关》 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浩歌》、《题赵生壁》、《仙人》 王昌龄《古意》、《留别武陵袁丞》 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戏题湖上》 孟浩然《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赵嘏《寄归》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韩翃《复偶见》 和凝《天仙子》 皇甫松《梦江南》、《竹枝》 刘禹锡《忆江南》 王建《调笑令》 张志和《渔歌子》 晏几道《鹧鸪天》、《阮郎归》、《御街行》 晏殊《胡捣练》、《燕归梁》 毛泽东《看山》 陈祗时《左溪》

桃原产中国,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西部山区谷地,包括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的西北部。

沿着金沙江首先传至云南、贵州和四川等西南地区,形成西南次生基因中心;同时向西北,在甘肃、陕西西南部形成西北次生中心。然后再传至全国其他地区。目前除黑龙江北部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由于属于良渚文化的杭州水田畈和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桃核,加之近年来在天目山还发现有野生桃,而水蜜桃又是杭州地区最先培育成功,因而有人认为中国桃的起源中心可能不止一个。

桃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栽培历史已有4000多年。从文献记载上看,《诗经》中已有“园有桃,之_”并赞美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桃即沿着“丝绸之路”传至波斯,以后继续西传至欧洲各国。公元530年法国从意大利引进,13世纪左右英、法、比、荷等国从法国引进栽培。1633年前后传入美国。日本的桃亦是从中国引种的。

满意答案此号已作废3级2010-06-09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 补充: 《西游记》叙述天庭桃园土地给新上任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介绍园里桃树情况时这样描绘:蟠桃分前、中、后三园,前园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可以得道成仙,体健身轻;中园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园桃树九千年一熟,人吃了可以与天地同寿。孙悟空也正是吃了这些神秘的蟠桃之后,才得以成为不老不死的灵猴。那么,为什么说吃了蟠桃能够长寿呢?这有什么理由吗? 桃子是中国传统水果中的一大美味,居“五果”(指桃、李、杏、枣、栗)之首。据考证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几乎遍及全国,品种多样。从医学角度来讲,桃子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蛋白质、葡萄糖、纤维素等等,可以增津润肺,治疗便秘、咳喘和面黄起皱。而桃花含有山奈酚、香豆精和维生素A、B、C等,可以治疗女子因肝气不通、血气不畅而导致的面色晦暗、皮肤干燥无光及雀斑、黄褐斑等。可见其中最为突出的药用作用是美容、养气,经常食用可以使人焕发青春。 与此同时,桃子在我国民俗学涵义中还有来源古老的生殖意义。这主要是由于桃子形状近似雌性动物生殖器的外形,被古人联想起生育之事。古代史志典籍记载了大量因吃仙桃而生子的传说。如《栖霞县续志》记述,元代清虚真人范全生的母亲梦见“神人出桃一枚,俾啖之,觉而有孕”,之后生下范全生。《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述,井德真人的母亲陈氏同样是得仙人“授桃一枚,食而有娠”。按照民俗学原理而言,生殖无疑意味着生命的延续。 东方朔偷桃图此图表现的是东方朔成仙得道后,去天宫偷吃蟠桃的故事。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桃子在远古时代就被视作延年益寿的重要果品,并且被加以渲染神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歌咏事物。早自先秦时期,中国就流行仙桃神话。据传,在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上就有人间罕得的仙桃。《汉武帝内传》记载,出于回报武帝的慕仙诚心,西王母例外赠桃五颗,并介绍说:“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食此可得极寿”。同时又有海上仙桃。《十洲记》云:“东海有山名度索山,有大桃树,屈盘数千里,曰蟠桃。”《拾遗记》云:“扶桑东五万里,有磅磄山,上有桃树百围,其花青黑,万岁一实。”后来人们将东、西两种神奇的桃树神话杂糅在一起,塑造了天庭上王母娘娘的蟠桃形象。而骚人墨客自汉魏以来,不断吟诗作赋对桃加以歌咏,由此衍生出蟠桃祝寿、寿星捧桃等多重文化涵义。民间好事者,也不断加工创作,演绎出《王母蟠桃会》、《八仙庆寿》、《偷桃记》二是健身调息。生命在于运动,人们早就意识到强身健体对延续生命的重要作用。古代早就有导引之术,原理上如同现在的气功。例如,华佗所创“五禽戏”就 曾使他的弟子吴普等许多人年届百岁而口不落齿,鹤发童颜。尽管导引之术和后来的气功不能使人得道成仙或者具有什么特异功能,但是其调息生理,延年益寿的作用是可信的三是改善心理。中医认为病症虚实相依,所谓虚病就是来自心理上的缺陷和偏差。改善心理,特别是以平常心对待世事风雨,尽量给自己一个愉悦、顺畅而且充满自信和情调的心境,这是防止病自心生的有效手段。现代心理科学的巨大发展,使人们通过这一途径延年益寿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四是修道逐仙。这是古代世人比较迷信,而且充满荒诞的一种方法。人就是人,根本不能成仙,也根本没有什么神仙。不过,如果能通过这一途径给自己创造一个可以修身养性、调理身心的良好环境,这也不失为延年益寿的良好办法。据说,一些真正能够将身心寓于山水的道士真人,确实也活得比一般人长寿。桃子,或者用白面做上几个仙桃模样的馒头,以表示给老人增寿的心愿。

桃在中华文化中寓意吉祥,美满和长寿。而桃园具有仁义的象征。

关于桃园的文化意蕴,最初是与英雄人物相连的,是忠义、仁义的化身。如《三国演义》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其首篇“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阐述的就是一种精神上桃园结义元素。

因此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他们意气相投,会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其要义就是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其目的就是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据此,人们就把“桃”当成了“仁义”的见证物。

另外,古人还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寓意知恩图报,礼尚往来,也是一种古朴民风的体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