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面部疤痕的最佳方法
美白,淡化 芦荟修复 告诉你10个自制去痘印方法 1。先准备半茶匙天然盐,一只鸡蛋的蛋白及一条匙蜜糖。 做法:把蛋白和盐搅拌至起泡,再倒入蜜糖搅拌。 敷面法:清洁面部后才敷上,但须避免触及眼和唇部四周。敷一至两分钟,待蛋白干透后用暖水洁面,再用冻水洗多一次,然后抹干。 2。蜂蜜双仁面膜 冬瓜仁内含脂肪油酸、瓜胺酸等成分,有淡印的功效。桃仁有丰富的维他命E、维他命B6,不仅帮助肌肤抗氧化,还能减少紫外线的伤害。蜂蜜的保湿效果,让面膜的效果更好。 做法:将冬瓜子仁、桃仁晒干后磨成细粉,加入适量蜂蜜混合成粘稠的膏状。每晚睡觉前涂在印上,第二天早晨洗净。敷三个星期后,印会逐渐变淡。治疗时要注意防晒。 3。红酒蜂蜜面膜 红酒中的葡萄酒酸就是果酸,能够促进角质新陈代谢,淡化色素,让皮肤更白皙、光滑。蜂蜜具有保湿和滋养的功能。容易对酒精过敏的人,要加以注意。 做法:将一小杯红酒加2到3匙蜂蜜调至浓稠的状态后,均匀地敷在脸上,八分干之后,用温水冲洗干净。 4。美白补水面膜 用喝剩下的牛奶泡面膜纸缚脸,可以淡化豆印,还可以做晒后修复。缚15分钟就行了,不过牛奶最好是脱脂的,免得长脂肪粒哦,牌子不限。 5。柳叶去斑护理液 原理:柳叶中含有的水杨酸能够有效地去斑。 材料:10克新鲜的柳叶,50毫升苹果醋 方法:制作时,先将柳叶切碎并浇上苹果醋。然后倒入瓶内,摇匀后放入冰箱内保存。每天摇匀一次,持续1周。之后将醋汁过滤至消毒过的瓶内。使用时,用棉绒垫将醋汁涂抹于痘疤上。 另外,也有人用以下方法,我没试过,不过还是讲一下: 1用茶叶水(热的)涂在痘印处 2每天早晨用温水洗脸,里面加一些白醋。 3多喝水(每天至少8杯),多吃蔬菜水果,吃维生素(如果觉得维生素VA,VC,VE等等分开买很麻烦的话,建议可以吃21金维它。 4早上起来空腹喝一杯蜂蜜水,然后早晚吃皮肤血毒丸是同仁堂出的,很便宜才五六块钱一瓶注意,配喝蜂蜜水效果才大啊! 5多吃甚麼食物才能淡化暗疮印呢? 维他命C食物,士多啤梨,奇异果含极丰富维他命C,提子,西柚也是。 避免吃刺激及深色素的食物,例如咖啡,奶茶,木瓜。我建议由内到外治疗会比较有效。可试用粗盐在面上轻轻打转地磨,约2分钟,洗去。再按平日方法抹上爽肤水即可。 PS:个人认为,茶水最好用绿茶水,因为绿茶有消炎的作用。有DD的MM可以用绿茶水当爽肤水用,对DD很有效果呢!VA可以促进皮肤修复,增加弹性,VC,可以美白,说不定还可以淡化豆印呢。VE,可以防止氧化。
中药美白祛斑淡斑
中药美白祛斑淡斑,爱美是每个女性天生都是很重视的外在因素,大部分的女性都为可以有一张洁白无瑕的脸而努力的做美容保养,下面看看中药美白祛斑淡斑及相关资料。
中药美白祛斑淡斑1中药美白淡斑最简单的方法如下:
1、中药敷面
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中药敷脸,如白芨、白术、茯苓以及珍珠粉等等这些中药都具有美白淡斑的效果,把这些中药粉末与适量的水和白醋均匀调和,涂在脸上也有很好的祛斑效果。
1、生姜蜂蜜茶
蜂蜜是美容护肤佳品,内含的营养成分很丰富。无论是食用还是外服都能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尤其是内服,经常食用蜂蜜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物水平,皮肤可以变得细腻红润。把生姜切碎后放入茶壶中煮开,再加入蜂蜜,可以制成生姜
2、黑木耳红枣汤
黑木耳有很好的淡斑祛斑效果,同时还有效为肌肤补水,让容颜青春常驻。讲清洗干净的黑木耳与红枣混合,加入适量的水在锅中煮半小时左右,然后就可以食用了。除了能有效祛斑之外,还能防止皮肤老化。
3、白萝卜
白萝卜是秋冬季节一种常见的一种煲汤食物,但是它富含大量的维生素C,而维生素C则可以抗氧化,一直黑色素沉淀,有效防止色斑出现。秋冬季常食用白萝卜炖汤,可以让皮肤变得细腻白净,帮助有效美白祛斑。
中药美白祛斑淡斑21、白僵蚕
白僵蚕 《本草纲目》记载:“蜜和擦面,灭黑黯好颜色,或加白牵牛,白僵蚕末,水和掺之。”《神农本草经》中则载有:“灭黑斑,令人面色好”的功效。
通过白僵蚕来进行美容去斑时,可采用外用法,也可使用内服法。外用时,将白僵蚕研成粉末,与蜂蜜调和成膏状,洁面后涂抹适量进行敷面,有不错的祛斑效果。内服时,可与白茯苓、白菊花、玫瑰花、丝瓜络等一起入锅煎汁。目前,利用白僵蚕来美白祛斑,已在现代女性中广为流行的做法啦!
2、白芷
白芷 其味香、辛,性温。历代视为美容佳品。可改善人体微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去除面部色斑瘢痕,治疗皮肤疱痍疥癣等。《本经》记载:“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膜。”无论是《千金面脂方》或是《玉容散》中都记载白芷是制作面脂的主药。可以美白,又可美体。
方法一:白芷粉末装碗,加入蛋黄搅匀。加入蜂蜜和小黄瓜汁,调匀后涂抹脸上,约二十分钟后,用清水洗干。
方支二:把白芷捣碎,磨成粉,加蜂蜜拌成糊状。两天一次敷面,一次不要超过30分钟。
3、白蔹
白蔹 功效: 美白、治疗面部雀斑、清热祛风。 白蔹对美白肌肤有特效。《药性论》记载:“可治面上疮疱”。
白蔹粉功效:美白消斑、除痘祛印、清热解毒、收敛粗糙毛孔,肌肤光洁白皙,祛斑控油。白蔹具有治痈疮,烫伤,消肿,溃后收敛等功效,内服外敷均可。
4、白茯苓
白茯苓 外用可润滑肌肤,除面上疮。《药性论》记载:“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白茯苓既能去除黑白面,美白肌肤,有固牙乌发,延年益寿之功效。
5、白芨
白芨外用可润滑肌肤,除面上疮。《药性论》记载:“治面上疮,令人肌滑。”《本草纲目》记载:“洗面黑、祛斑。”它主要是润肤白面、去灭瘢,而且能医手足皲裂等,是古代美容的常用药。
6、白术
白术功效:美白、除痘、消斑、清热燥湿、杀螨、治疗皮肤癣症。白术对于美白皮肤有特效。对皮肤致病真菌如雾状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古籍《药性论》记载:“主面光悦,驻颜祛斑。”用白术蘸酒(或醋)如研墨之状,均匀涂抹面上,可美白,治疗雀斑和黑斑。圣医李时珍曾说此方治雀斑“极致”。
7、珍珠粉
珍珠粉 美白、润肤、祛痘,珍珠所含的氨基酸种类: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结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络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2-氨基乙磺酸、牛磺酸。
提供几种自制的珍珠面膜,仅供参考。
1,珍珠+牛奶+蜂蜜(祛斑)
准备清洁的容器,先倒进一些珍珠粉,配以牛奶和蜂蜜,调匀。蜂蜜量不要太多,否则会使珍珠粉在脸上涂抹不均匀。洁面后,将调好的珍珠粉混合物均匀地敷在睑上,雀斑处多按摩一会儿。20分钟之后用温水洗掉。每晚临睡前做最好。
2,珍珠粉+蛋清(防敏感、除痘)
把蛋清和珍珠粉在容器里搅匀,涂在脸上。尽量涂厚一点,不然会很快干掉。15-20分钟后洗掉。
3,珍珠粉+芦荟(滋润)
将芦荟汁、面粉和珍珠粉搅拌成糊状,然后均匀涂于脸上、颈部,当开始干燥时,再涂第二层,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
4,酸牛奶+珍珠粉
将酸牛奶和珍珠粉放在小钵中,调匀成浓稠的面粉糊。(不要调得太稀,否则无法将面膜涂厚。) 必要时酌量加水调整浓度。 将酸奶珍珠粉面膜厚厚涂满全脸,静待20-30分钟后,以温水洗净。
5,珍珠粉香蕉面膜
香蕉一根去皮捣烂,加入2匙奶油和03克珍珠粉,与2茶匙浓茶水混匀,涂于面部,10-20分钟后洗净即可。 功效: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可消除皱纹,使肌肤光洁。
中药美白祛斑淡斑31、中药取白果、草果、黑豆等,将药物研成为细末,每天早晨取出适量搅入到水中洗脸,之后再擦上适量的润肤霜,连续使用30天,可以淡化皮肤的斑块,达到非常不错的美白祛斑功效。
2、药物组成有柴胡、桃仁、土元、红花、苍术、生地等,将所有药物加入到清水中煎煮,每天用药一剂,将药物水煎三次,供患者服用,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美白祛斑疗效。针对于肝郁火旺的患者,应当酌情加用丹皮、栀子等,可改善患者的不适。必要时可以第三次煎煮,使用药液薰洗患处,每天一次,每次时间在15-20分钟,能缓解患者皮肤发黄等症状。
3、通窍活血汤是一种疗效显著的中药祛斑方,组成药物有红花、三棱、桃仁、莪术、川芎、赤芍、柴胡等,以上的药物加水之后煎煮,患者每天用药一剂,煎煮好的药液分为两次服用。用药期间注意皮肤的护理工作,养成早晚洗脸的好习惯,禁忌使用刺激性严重的护肤品。还要注意日常饮食的调整,补充清淡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上述三种中药方剂能起到非常不错的美白祛斑功效,改善患者的色斑、雀斑以及黄褐斑,坚持使用能有效淡化皮肤斑块。用药期间应当注意多休息,患者不能疲劳过度,还要注意饮食调节,杜绝食用刺激性严重的食物。除此之外还要远离粉尘污染严重的场所,以免刺激到皮肤,加重病情。
天泡疮
病名。见《外科发挥》卷六。同名天泡疮者有两种不同之皮肤发泡性疾病。其一为多发于夏秋之间,小儿易患。多因暑湿之邪侵犯肺经不得宣泄,郁于皮肤而发泡疮。发病急骤。互相传染。初起者为潦浆水泡,界限清晰,皮薄而光亮,泡顶白而根基肤色红赤,破则外流滋水,痒痛并作,蔓延迅速,甚则化脓结痂,绵延不断。相当于脓疱疮病。治宜清热解毒利湿之剂,方用内服清暑汤,或黄连解毒汤,外用多选青黛散或三石散敷贴。其二之发则不分季节,且发病缓慢而无传染性。病因多由心火妄动、脾湿内蕴、外越皮肤所致。证见皮肤发有大小不等之水泡。所同者其泡基之皮肤赤红与前者相似,然泡壁松薄易于因擦破而滋水,多伴有长期发热,胸闷,食欲不振等证候。若病时久则有潮热骨蒸、舌红光泽、脉细数等伤阴之表现。治宜清热除湿之剂,方选清脾除湿饮内服。若伤阴证候明显者,则宜养阴益胃之法,方用益胃汤,或清脾甘露饮。外用可选石珍散。
1、治天泡疮。用生百合捣涂,二日即安。或用百合花晒干为末,调菜油涂搽亦有效。
2、天泡疮的治疗便方。用无名异末,水调服。
3、天泡湿疮。用野菊花根、枣木,共煎汤洗患处。
4、天泡湿疮,用龙葵苗叶捣敷。
5、天泡热疮。用蓝叶捣敷。
6、天泡湿疮。用天花粉、滑石,等分为末,水调搽涂。
7、天泡水疮。用黄药子研末涂搽。
8、婴儿泡疮(遍身象鱼鳔,又象水晶,破则流水,疮又再生)。用密陀僧研末洒敷,内服苏合香丸
中医红斑狼疮,红斑狼疮在中国古代医籍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但就红斑狼疮各种症状在历代医学典籍中都有不少记载,如中医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症状的描述。就本病病名而言有的按照本病斑疹红赤如丹涂之状,形如蝴蝶,名之为"红蝴蝶疮"、"马缨丹"、"茱萸丹"等。又因红斑狼疮常因日光暴晒而诱发或日晒后病情加深,名之为"日晒疮"。
而盘状红斑狼疮常在面部形成周边盘状隆起的红斑性损害,有人称其为 “鬼脸疮” 、 “流皮漏”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发热、发斑者,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治疗,称其为 “温毒发斑” 、 “热毒发斑”、 “阴虚发斑”、 “血热发斑”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心脏、肝脏、肾脏等,出现胸水、腹水、水肿等症状者,中医称为 “悬饮” 、 “水臌” 、 “水肿” 等,如病程较久,人体比较虚弱者,可以归属于 “虚劳” 范畴。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外在的表现不一,累及脏腑各异,中医有不同的相对应的名称。
中医对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认识不一,大致认为本病有先天不足,身体亏虚,加上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外受 “六*”之邪侵袭,引起五脏亏虚,三焦阻滞,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临床以虚象为主要特点,兼有湿阻、血瘀等标实之症。
治疗上普遍认为红斑狼疮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数十种,所选药物达到了上百种。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治疗的同时不断的总结,逐步提高,经过锤炼筛选产生了雷公藤多甙片、昆明山海棠、狼疮饮系列方剂等不同的治疗药物,使红斑狼疮的中医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狼疮(Lupus)一词来自拉丁语,在19世纪前后就已出现在西方医学中。但直到19世纪中叶,有一位叫卡森拉夫的医生才正式使用“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不过他所说的红斑狼疮仅指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盘状红斑狼疮而言。人们看到得这种病的人,在颜面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反复出现顽固性难治的皮肤损害,有的还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萎缩,瘢痕,素色改变等,使面部变形,严重毁容,看上去就象被狼咬过的一样,故有其名。
中医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即将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红斑狼疮主要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间还有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深部红斑狼疮等亚型。1851年 Cazenave 首次提出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时,是指盘状红斑狼疮而言。我国古代医籍中并无与此雷同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症状仍有类似的记载。由于当时诊疗技术的客观条件限制,而且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未能将其确切命名和归属,以致今人在论及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现代中医一般将DLE归于“皮肤病”范畴,而将SLE归纳到“风湿病”范畴中,或笼统地称为“痹病”、“痹证”。多种疾病,一种命名,难免概念模糊,于临证带来诸多不便。今不揣浅陋,对红斑狼疮古名略作追溯。
根据病因命名
日晒疮 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最早提到,其病因乃由“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工作,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而成。红斑狼疮患者有不少是因受酷日曝晒而起,约60%的患者有光过敏现象,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是防止光过敏的有效方法。然而,据此就将“日晒疮”与“红斑狼疮”对应起来难免有些牵强。光过敏无特征性,并非所有光过敏患者均患有红斑狼疮,而且也并非所有的红斑狼疮患者有光过敏。“日晒疮”病机“非血气所生也”,另从申氏所列的方药“内宜服香茹饮加芩连之类,外搽金黄散制柏散青黛等药”看,“日晒疮”似乎与现代医学的日光性皮炎更为吻合。
肾脏风毒 肾脏风毒乃风邪客于肾经,久而不去,遂酿成风毒之邪,风毒上攻下注,而引起寒热、疼痛、浮肿或生疮疡等症。SLE表现主要有不规则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肿胀、多形性皮损、斑疹散发、时隐时现。而中医所言风毒特点是易袭阳位,伤人体上部及体表,病位游走,游走性关节痛,肌肉痹痛,风疹、疮疡、瘙痒,时隐时现。另外,风毒之邪也常可致眩晕、振颤抽搐、颈项强直等症。风毒之邪又常兼夹其他病邪伤及他脏。《普济方·肾脏门》曰:“夫肾脏风毒流注腰脚者,其状腰脚沉重,筋脉拘急,或作寒热、或为疼痛、或发疮疡是也。”并引用《和剂方》“磁石丸”治“肾脏风毒上攻头面浮肿……瘾疹生疮,百节疼痛,皮肤麻痹”。虽然“肾脏风毒”之称更加侧重于病因病机一面,但其临床表现与SLE损及肾脏的症状相近。
根据病机命名
阴阳毒 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描述过“阴阳毒”,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隋代《诸病源候论·时气阴阳毒候》载:“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毒。若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为阴毒。或得病数日,变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依证急治。失候则杀人。”从张仲景和巢元方所论“阴阳毒”的症状及预后来看,颇似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活动期。唐代孙思邈进一步详述了四时五脏阴阳毒证治,皆以发热为主,伴见发斑、舌破、关节疼痛等症。其后,宋代名医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卷三中专列“阴毒证”、“阳毒证”两篇,并分别以升麻汤、甘草汤主之。后世医家对该病还有不少阐述,是SLE中医病名中资料最为详实的名称之一。
发斑 从引起红斑狼疮出现各种皮疹的病因出发,SLE又有“温(瘟)毒发斑”、“热毒发斑”、“血热发斑”等名称。近代朱仁康认为“温毒发斑”类似SLE,其病因为心经有火,脾经积热或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热盛成毒,毒热走于营血而致。《诸病源候论·温病发斑候》指出:“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疹。”“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至夏遇热,温毒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文也。”并由此开创了“发斑”论之先河。
在治疗上,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治疗“温毒发斑”的黑膏方,有凉血(营)解毒,透斑外出的作用。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斑疹倍加重视,其认识也渐趋深化。叶天士认为“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吴又可在《温疫论·发斑》中说:“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亦从而疏畅,或出表为斑,则毒邪亦从而外解矣。”叶霖认为:“伏气温毒发斑,热毒甚而内结,……若仅以犀、地、膏、连,扬汤止沸,不能去其病,设欲釜底抽薪,非加大黄不可。盖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化炎为清凉矣。”叶氏所述对后世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伏气温病 SLE患者约有92%以上出现发热,其中约70%的患者以发热为初发症状而就诊,并可出现斑疹、关节痛、疲乏等症,与中医伏气温病起病时见里热炽盛、发热、斑疹显露等特征相吻合。清代吴鞠通认为:“温病最善伤阴”,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伤阴现象,而阴精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又云:“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并将顾护阴精贯穿于治疗温病的始终。在论述斑疹的用药禁忌时指出:“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温病条辨》卷三所列青蒿鳖甲汤乃治疗温热余邪深伏阴分的著名效方,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根据症状命名
皮疹是红斑狼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8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因此,以皮疹特征来命名红斑狼疮是造成其病名繁多的关键因素之一。
鸦疮 在明代《疮疡经验全书·鸦疮》中说:“鸦者,久中邪热,脏腑虚寒,血气衰少,腠理不密,发于皮肤之上,相生如钱窍,后烂似鸦,日久损伤难治。”朱仁康认为盘状红斑狼疮类似“鸦疮”,由于肝郁气滞,血瘀凝聚成斑。
红蝴蝶疮 为近代医家根据SLE面部特有的蝴蝶形红斑而提出的新病名,另外也有称为“红蝴蝶丹”、“蝴蝶斑”或“红蝴蝶斑”者,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命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红蝴蝶疮病”作为SLE的中医病名。
赤丹 《诸病源候论·赤丹候》:“赤丹者,初发疹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鸡冠肌理。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据此候之描述,与狼疮的红色丘疹、斑丘疹和红斑而不痒很相似。《外台秘要》卷三十:“《肘后》疗面目身体卒得赤斑或黑斑。如疮状;或痒瘙之,随手肿起,不急疗之,日甚杀人,方用羚羊角煎。”
马缨丹、流皮漏 两者均为近代所创之新病名,前者类似SLE,而后者类似DLE,现已很少应用于临床。
鬼脸疮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通常毁坏面容,根据这一特征,北京赵炳南教授最早提出盘状红斑狼疮为“鬼脸疮”,指出其病因病机为标实本虚,阴阳不调,上火下寒,上实下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并以秦艽丸为主方,根据病人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另外,由于红斑狼疮皮疹好发于面部,有人认为“颧疡”、“颧疽”亦属于红斑狼疮。参考《疡医准绳》和《疡科选粹》中的文献记载,两证均由风热而生,发于颧骨类处,不论左右,由小而渐大如榴,初起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用仙方活命饮治疗。显然此二证为发于颧部的痈疽,与红斑狼疮的面部皮疹并不完全相符。“血风疮”、“面游风”则系某些瘙痒性皮肤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复杂,不仅损伤皮肤出现各种皮疹,还可累及多个脏腑。故在其对应的中医病名上千差万别,以致难以以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名来概括。如多关节疼痛是“痹病”、“周痹”,有肾炎、肾功能损害属“水肿”,有肝脏损害属“黄疸”、“胁痛”,有急性心内膜炎、心肌损伤者属“心悸”,有胸水者属“悬饮”,表现神志异常者,可称为“癫狂”、“痫证”等。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累及的脏腑各异,可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SLE的中医命名,尚缺乏能反映本病内涵的统一的认识,因此沈丕安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体会,提出了“斑痹”的新病名,值得借鉴。
小 结
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这是红斑狼疮的“本质”所在。反映在“标”上则为结缔组织病变,包括皮肤、粘膜、肌肉、血管、浆膜的炎症;有各系统和器官的表现,也可出现全身症状。一般DLE、SCLE以皮损表现为主,而SLE则常伴随全身各系统器官的症状。纵观以往的中医命名可以发现,古代医家尤其重视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如“温毒发斑”、“红蝴蝶”、“鸦疮”、“赤丹”等病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斑狼疮的特征性表现,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所反映的病情往往很局限,有时一种命名包含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而且在不分型的情况下很难把握病情和预后。因此,将中医病名进行规范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①便于学术交流,在彼此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的发展;②规范临床,以利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预后;③使中医能与西医同步发展。虽然祖国医学并未确切论述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但临证时我们不妨借鉴古人治疗上述各病的宝贵经验,取各家之长,并结合现代科技,以期开辟一条治疗红斑狼疮的新途经。
本文2023-08-21 10:02: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