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第1张

正确。《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篇》)

《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100篇。“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又称虞舜王朝,与唐尧建立的唐朝,并称唐虞。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商曲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商舍穴的定位 10 商舍穴的取法 11 商舍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商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商舍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商舍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商舍 1 拼音

shāng shě

2 英文参考

Shāngqū KI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商舍为经穴别名,即商曲[1]。出《针灸学》(南京)。

穴位 商曲 汉语拼音 Shangqu 罗马拼音 Shangchu 美国英译名 Trade an's Music 各

号 中国 KI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R17 富耶氏 德国 N17 英国 K17 美国 Ki17

商曲为经穴名(Shāngqū KI17)[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高曲[3]。属足少阴肾经[2]。商曲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2][3]。商为金声,大肠属金,曲即弯曲,此穴内对大肠弯曲之处,故名商曲[2]。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

4 商曲穴的别名

高曲(《备急千金要方》),商谷(《针灸集成》),商舍(《针灸学》(南京))。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腹中积聚,时切痛,商曲主之。

6 穴名解

商为金声,大肠属金,曲即弯曲,此穴内对大肠弯曲之处,故名商曲[2]。

商为秋金之令,于六气为阳明。曲,有不直、弯曲之义,深隐盘屈之象。指肺商之气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与食物由此下降进入肠曲,以及胃肠盘曲之象。本穴内景所在,在胃与大肠之间,胃肠俱具屈曲之象,故名之以“曲”。胃与大肠俱属阳明燥金之经,俱属喜燥恶湿之性,且具秋商肃敛之气,故曰“商曲”。商言穴之性能,曲言穴之内在地位。且本穴与足阳明之太乙门平,乙亦曲屈也,又鱼肠也。《尔雅》鱼肠为乙,借此以合人身之肠也。又《礼记·月令》注:“秋气和,则商气调。”本穴所治,多属胃肠疾患,以其内通胃肠之曲,外得商金之气。[4]

7 特异性

商曲穴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交会穴。

8 所属部位

上腹[5]

9 商舍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商曲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6]。

商曲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商曲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2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3]。

另说在脐上1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上1寸,旁开1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商曲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商曲穴在上腹的位置

商曲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

商曲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

商曲穴在上腹的位置

10 商舍穴的取法

仰卧位,在肓俞上2寸,下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商曲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点处,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7]。

11 商舍穴穴位解剖

商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八、九、十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有腹壁上及下动、静脉分支。分布著第九肋间神经。腹直肌鞘前、后层在腹直肌内侧缘合,向内移行腹白线。穴位深部,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大网膜、小肠,胃充盈时,可达此穴深面。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9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分布,深层有第9胁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下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通过[3]。

12 商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商曲穴有健脾和胃、通肠消滞的作用[2]。

商曲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止痛的功效。

商曲穴系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有调理肠胃之功,主治腹痛,泄泻,便秘[4]。

13 商舍穴主治病证

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

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等[2]。

商曲穴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等[3]。

商曲穴主治腹痛、泄泻、便秘[8]。

商曲穴主治肠病:腹痛,腹胀,泄泻,便秘。

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等[2]。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便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3]。

直刺1~15寸[7][8],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上腹部[7]。

注意:商曲穴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胃[7]。

14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商舍穴的配伍

商曲穴配中脘、足三里,有理中气,调胃肠的作用,主治胃痛,腹痛。

商曲穴配支沟、丰隆,有清三焦,调肠腑的作用,主治腹胀,便秘。

商曲配中脘、上巨虚、支沟,治便秘[7]。

商曲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恶心、呕吐[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腹中积聚,时切痛。

《针灸聚英》:目赤痛从内眦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腹中积聚,肠中切痛,不嗜食。

《针灸大成》:主腹痛,腹中积聚,时切痛,肠中痛,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

  嘉业堂《二十四史》书箱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编辑本段

  二十四史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1]

  编辑本段

  主要版本

  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

  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编辑本段

  相关评价

  梁启超评价二十四史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点校本二十四史评价

  点校本二十四史,底本选择精当,点校体例谨严,点校确当,版式设计,清晰便览。

  点校本动员了全国史学家许多学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古籍整理工作者,历时二十余年,于1978年全部出齐,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二十四史版本。

  编辑本段

  二十四史内容

  史记

  汉·司马迁著,130卷。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庇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东汉·班固著,100卷。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详细的展现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著,120卷。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西晋·陈寿著,65卷。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

  唐·房玄龄等著,130卷。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宋书

  南朝梁·沈约著,100卷。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

  《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梁书

  唐·姚思廉著,56卷。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陈书

  唐·姚思廉著,36卷。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北齐·魏收著,130卷。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徙,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氐族建立的前秦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珪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珪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拓跋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齐书

  唐·李百药著,50卷。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

  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隋书

  唐·魏征等著,85卷。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南史

  这个好像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网上机构、专业拍卖机构,也有很多线下实物交易市场,知名的有:

  中国主要古玩市场资料

  北京

  北京古玩城

  东三环南路21号(华威桥西侧)

  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是北京首都旅游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主要从事古玩艺术品市场的经营,为入驻商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经营平台。

  北京古玩城总建筑面积26400㎡,市场可出租面积近11000平方米,建筑古朴典雅,装饰富丽堂皇。目前有驻店民营古玩经销商600余户,主要经营古玩杂项、古典家具、古旧钟表、古旧地毯、古旧陶瓷、名人字画、白玉牙雕等十大类上千个品种,并在白玉、水晶饰品、寿山石雕、鼻烟壶、古旧地毯、铜器佛像、古旧钟表、古陶古瓷、藏传文物、民族织绣服饰等十大商品上保持全国之最的领先优势,从规模上讲在亚洲首屈一指,从商品档次上讲国内难出其右,其龙头地位得到业内一致称道和公认。

  北京古玩城市场遵循优质服务、规范管理、守法经营、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连续四年荣获“北京市文明市场”的称号,在海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北京古玩城每年一度的“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已举办九届,由于精心组织、形式新颖、精品荟萃、需求旺盛,历届均呈现商贾云集、购销两旺的景象,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古玩艺术品专业展会。

  北京古玩城集中华文明于一隅,融现代化设施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一体,是中外收藏家、古玩爱好者的乐园,是中外旅游观光者领略华夏文明的艺术殿堂。

  上海

  上海云洲古玩城

  上海大木桥路88号(肇嘉浜路口)

  上海云洲古玩城前身为上海太原路邮币古玩集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迁入云洲商厦,是一个具有 25 年悠久历史、在收藏界享有盛名的古玩市场。古玩城位于肇嘉浜路大木桥路口,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紧依繁华的徐家汇商圈和淮海路商业街,商贾云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古玩城入驻商户一千余家,有九个楼层二万平方米经营面积,环境典雅舒适,硬件设施一流。八楼的古玩会展中心近千平方米,是开展收藏展会活动的理想场所。还配备中央空调、观光电梯、自动滚梯和咖啡厅、美食城、网站等配套设施,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古玩收藏市场。

  经营种类齐全是云洲古玩城的一大特色,集瓷器、玉器、青铜器、木雕、字画、大铜章、明清家具、集邮票品、古今钱币以及各种债券、股票、**等收藏品之大全,具有浓郁的海派收藏特色。逢双休日举办的露天收藏品集市人气旺盛,交易热烈,享有淘宝拾贝好去处的绝佳口碑。

  举办丰富多彩的会展活动是云洲又一大特色,云洲古玩城自开业以来举办了数百场展览、拍卖、鉴定、沙龙和讲座等活动。 2006 年中央电视台首届民间藏宝展将上海选区设在云洲。

  云洲是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的副会长单位和上海古玩商分会的副会长单位。上海市收藏协会授牌命名为“上海收藏活动基地”,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授予“上海市接待旅游团队推荐单位”称号。众多国内外颇具实力的收藏界名家纷纷入驻,可谓群贤毕至,雅客云集,人气旺盛,交易活跃。

  “云集天下奇珍宝,洲联四海集藏家”。上海云洲古玩城热诚欢迎各界朋友的光临。

  云洲古玩城与上海市收藏协会合作为国内外古玩藏品鉴赏爱好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藏品鉴赏交易活动。

  .每月举办“大家来竞宝”民间藏品交易会。

  .上海市收藏协会古玩鉴定专家每月举行“免费古玩鉴定咨询会”。

  .每月不定期的轮换举办各种讲座:“古玩鉴赏系列讲座”、“陶瓷收藏技巧系列讲座”、“书画鉴定与鉴赏系列讲座”等等,邀请沪上著名古玩鉴赏专家主讲。

  .上海市钱币学会每月底周未举办“中国钱币鉴定会”。

  .每月举办“上海生肖集邮研究会”、“上海极限集邮沙龙活动”。

  .上海市收藏协会陶瓷、钟表、大铜章、股票等专业委员会定期举办古陶瓷 、钟表、大铜章、股票沙龙、女红收藏家等活动。

  .逢双休日、节假日增设露天古玩收藏品交易市场,摊位有300余家。

  天津

  天津古玩城

  天津南开区古文化街海河楼商贸区

  天津古玩城坐落在古文化街旅游商贸区中央部位,北临家世界超市,南至天后宫,西接东马路,东面与古文化街北段紧密相连,古玩城由六个相对独立的单体建筑构成,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05万平方米(含地下车库),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专业古玩市场。

  古玩城地下一层,为大型的地下停车场;地上五层,为经营性店铺及仓储用房。一、二层共有300余间店铺,经营古玩物品,专业性强,购物环境优越。三层为举行各类展览、拍卖、鉴定活动使用,设有综合精品展示厅及多功能鉴赏拍卖厅,设备先进、设施齐全,完全可以达到国际化拍卖会水平,这里为收藏爱好者以及古玩行家提供一流的交易环境,是天津古玩城的一大亮点。四、五层为专属仓储空间,作为完善的配套工程,可直达地下停车场,送货、出货方便快捷,与国际先进设计紧密接轨,体现了古玩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天津古玩城建筑延续了古文化街两侧原有道路肌理和建筑风格,在外形效果上高低错落、起伏跌宕;在平面设计上,蜿蜒曲折、视觉流畅。总体布局采用单元重复的平面布局,通过六个相似建筑单元的错落布置,形成景观效果。

  店面式经营与地摊式经营并存——天津古玩城的一大特色

  地摊对收藏者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以前说的地摊是指专门卖古旧工艺品、旧书画的地摊。地摊这一交易形式自古就有。清朝时,地摊一般在黎明时分交易便达到高潮,待到天色大亮,地摊即已散去,所以人们都习惯称它为鬼市。这都是过去的情形。在过去,卖者多是败落的王公贵族、顺手牵羊的偷儿、从家里拿几件东西换钱的不肖子弟,也有专门作假货来蒙事儿的。

  现在的地摊都已变成全天交易,不过早上仍是最热闹的,尤其到了双休日,地摊上更是热闹非凡。

  天津古玩城的古物市场形成了地摊交易群,每周四、周日早晨采用“地布”形式经营;为了维护古物市场的经营环境,方便商户交易,古玩城管理中心为摆地摊的商古玩户提供每个摊位12平方米的一块彩色绒布,并且编号排列。别开生面的地摊经营方式,不仅继承了老天津卫原始的古玩交易模式,还融合近现代规范的市场管理办法,津味十足,古意盎然,打造出天津人情故里的新领域。

  天津古玩城古物市场的地摊基本上都是一些古董旧货,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经营品种包括古籍书善本、玉件、古玩等。有名人字画、珠宝首饰、古旧瓷器以及旧首饰盒、旧钟表、旧唱片之类。这里的经营环境轻松,买卖随意平和,交易气氛融洽。井然有序的购物环境,排列整齐的古董古玩使得买卖双方达到双赢

  澳门

  大三巴古玩街

  大三巴牌坊附近

  澳门是中国大陆文物出口的重要通道之一,正因为如此,很多文物在这里积淀了下来,而这里的古玩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接触大陆古玩行业的群体之一,在古玩鉴定欣赏方面有相当的功力。如果熟门熟路,在这里还是可以找到非常不错的古玩的。这些商店都集中在议事亭前地至大三巴一带的大三巴街、草堆街和花王堂街。街的两边陆陆续续开设有二十余家古玩店,有专卖旅游工艺品的,有卖高古陶瓷器如彩陶器、汉绿釉、唐三彩、宋青瓷的,有卖明清瓷器,还有专卖各式仿古家具的,不少古董家具来自中国,然后经过精心的翻新工序,修补损坏的地方,更新金属配件等。另外,也有用优质木材做成的仿古新家具。不少商店都备有家具目录,无论是流行的还是古典的款式,都可以要求按照照片中的式样订做。 除家具外,还有其它一些古玩象木漆盒、青铜制品、旧钱币、大小不同的木雕刻品、各类传家之宝、中国的古字画也是应有尽有。

  近来国内的民间收藏热潮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宝文物的流失,还是应该鼓励的啊。

  香港

  荷里活道古玩市场

  港岛荷里活道

  荷李活道位于香港上环的荷李活道辟,建于1844年,是香港开埠以来第一条街道,英国海军曾于1841年在荷李活道西端的水坑口街初次登岸,并在该处悬挂英国国旗。同时因为有文武庙在此,所以亦称文武庙直街,是香港所有大小街道的"一哥",开埠初期为华人聚居地。由于街道早年沿路种满冬青树,因此得名,中译为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虽然在太平山上经历无数变迁,但只要细心观察,仍可在该区窥见许多香港开埠以来的历史足迹。香港是全球著名的古董集散地与交易中心,各种古董、古玩包罗万有。每年在香港举行的古董拍卖会,都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竞标。而它位列香港三条古董街之一,同时也是全世界十大购物街之一,可见其地位。在这里,古董、酸枝家具、文玩、摆设等各式齐备,喜爱收藏的人士,到此必定大有收获。

  荷李活道,弯曲绵长,由中环伸展至上环、西环,大大小小竟有百多间古董店,铺陈着许许多多上好的中国古物,而且种类繁多,举凡陶瓷、玉器、石雕、牙雕、铜器、银器、漆器、家具、屏风、字画、古籍,及至罕见的出土文物、中国古代婚礼服饰等无所不有。此外,还有来自西洋的古老电风扇、留声机……以及来自日本、泰国和东南亚的珠宝银器、古董古玩,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给。其中以陶瓷、雕刻品及家具最多。难怪这里成为世界各地的古董收藏家与古董迷搜寻心爱古物的必游之地。贯连半山与中环闹市的行人扶手电梯,长达88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室外扶手电梯。整条电梯将旧式楼宇与新型高级住宅连在一起。在这里,大尊的武神像或石狮子,矗立在店铺门前,几乎挡去入口之路,是荷李活道的特色之一。

  同样是古董店,但他们的装修不一,有采用中国式的、园艺式的、西洋博物馆式的,又或是百货公司形式和杂货店形式的,总有一间能吸引你的目光。有以杂货店形式经营的店铺,就放满中国瓷器,大尊的花瓶、大尊的瓷像堆满整间店内,其实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只要你说出想找寻的东西,店员一定努力为你寻找。那天正好在我的旁边有一位美艳的金发女郎,说要寻找"Chinese calendar",我有点不明所以,经那店员细问,才知道是看风水时使用的罗庚。毛主席的画像及像章之类,也是不少外国人的青睐之物。

  有些信誉良好的店铺,会在每件陈列品上,列明古玩的类别、原产地、年份、修补纪录以及专家鉴证,确保顾客买到真正的古物。木制家具,如酸枝坐椅或木刻等,亦有不少店铺售卖,游客多在选好后,要求店员代办寄运。其中有店铺以售卖古董木具为主,当中更有不少古老店铺的木制招牌。

  参考资料

  艺术品古玩市场一直由三大板块分三个层次在占有。即拍卖公司、文物商店和古玩大市场组成的三分天下。古玩大市场也叫古玩城,是一个项目繁多、定时开放的大众化市场。其货源以新品居多,老品极少,品位很低,真假混杂的特色为主流,它是为初学者练眼力的地方。花钱不多,可得到一种收藏人生的艺术感受。所以这类市场全国各地比比皆是,非常普级。

  第二个层次是文物商店。文物商店的历史比较悠久,自古有之,不过发展还是很慢的。北京的琉璃厂是典型的文物商店群,有国营的、更多则是私营的,它们属于中低档水平。在二十年前,拍卖公司和古玩城还没建立起来时,文物商店则在艺术品市场中唱主角,有专门卖瓷杂的、有专门卖字画的,有专门卖古家俱的,分工不同各有所长。文物商店也是以诚信为首,真就是真,仿就是仿对客户负责,基本上做到老少无欺,不会骗人。但是由于实力不强,成本不多,难以预防大批积压资本的风险。因为市场的变化风云莫测,积压藏品多年不得出手是常有的。随着拍卖行业的兴起和古玩市场的建立对文物商店是个很大的冲击,门庭冷落业务萧条也就必然降临。文物商店必须改进现在状况,提高品位,达到以中高档次的水平为主,增强实力,除买进卖出之外还可经营寄卖、代买方式来扩大交易范围,只要守住诚信和公平交易的原则,尽量做到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则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是大有作为的。艺术品古玩市场前景看好,大势所趋,应当抓住这大好时机发展自我。

  第三个层次是拍卖公司。拍卖公司是属于顶级艺术品交易场所。它的货源充足,品质精良,水平很高,以高中档精品为主流,价位居市场之首,卖真保真,不能卖假,诚信度应极高是吸引投资商和收藏家的宝地,其交易额非常可观让其它同业市场追之莫及,尤其在前几年仅由几家公司独占中国市场都有一种强劲的霸气 ,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长,在飞快发展形势下,近两年拍卖公司猛增至数百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出现了一些不合规范的行为把自己的这块基地搅混了。

  如今市场上杀出一匹“黑马”——艺术品经纪公司艺术品投资咨询公司这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的需要而必然孕育出来的一种艺术品经营机构。它的性质临界于拍卖公司和文物商店之间,有中介的职能又有经销职能。它不受时间限制,地点限制和品种限制,是很灵活的一个市场。不像拍卖公司一年只拍两三次,它可以天天成交,它可以为卖家找投资商,也可以为买家寻货源,它不像拍卖现场几秒钟内落锤,几百万、上千万的投入来不及思考就得付出。也许买来一件宝,也许买的是一把草?这样残酷的现实要多大的胆量才能举牌?要冒多大的风险才能碰中这一机遇?一般人是缺少这个勇气的。而经纪公司的交易是平稳的、安全的,它可以让你看个明白、想个够,三五天不行,七八天也可,个人看不好再找人掌眼,达到看透想好再成交,让你放心,没有风险,卖方也不必交这个费,付那个费,抓鸡不成倒失把米的担心,成交不成交没有损失,所以这种放在桌面上谈的交易三方都乐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