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一生必读的中国古籍,第1张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韩愈的《进学解》,短短千字文章,其中包含的为后世所用的成语竟能找出几十条之多

第一类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语的,如: 

“业经于勤”、“形成于思”、“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牛溲马勃”、“败鼓之皮”、“投闲置散”。 

第二类是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成语,如: 

“提要钩玄/钩玄提要”: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焚膏继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力挽狂澜”: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闳中肆外”: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号寒啼饥”: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兼收并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第三类则是韩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语,如: 

“跋前踬后”:语本于 《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韩愈巧妙地将“所”字变成“宜”字,指每一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第四类是还有一些四字结构的词语,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作用已经接近成语,如: 

“左右具宜”、“较短量长”、“绝类离伦”、“安坐而食”、“动而得谤”、“人之瑕疵”,诸如此类四字短语,在《进学解》中,比比皆是,不可遍举 

《说文解字》这部字典,撰写者是何朝何人?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说文解字义证》,五十卷,清代

桂馥撰,为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经典著作之一。桂馥用了整整四十年的心血写成的文字学巨著。此书引群书用字之例来证许慎原著,罗列古籍而不下己意,分肌擘理、脉络贯通。

 说文解字十二卷 (汉)许慎撰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人。师事贾逵,受古文经学,为马蓉所推重,时人誉称“五经无双许叔重”。举孝廉,历任洨长、太尉阁祭酒。所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说文解字》始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前后经历二十余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许慎卧病在床,才由其子许冲进上。;而《五经异义》已佚,清人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辑注较备。

汉安帝

许慎于《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由于古人没有文字,只用结绳等方法来记事,以致“庶业其繁,饰伪萌生”。及至仓颉造字,才使“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然而,随着文字的演变,而时人又“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加上假借字的普遍,使许多字已失去了本义,或者出现误用的情况。为了“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许慎遂作《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它首立部首排列法,以六书理论解释字形、字义、字音及其互相关系的汉语字典,开创后世字典编排、查检的先河﹔保存了上古丰富的文字资料﹔阐发了前人的六书说,并首先运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因形说义,因声求源,是人们认识、掌握上古语音、词汇和读通先秦两汉古籍的重要工具书。

 此外,《说文解字》释字时往往先列出小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