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第1张

《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以阴阳为核心,以中庸为主体,以顺应自然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老聃、庄周、洪应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之多,不计其数,然散佚残混严重。其中虽不乏道家思想的踪影,但如今看来,纯而不杂的,唯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高深,要么过于混杂,无法与之平起平坐。

人们爱说“永远”“无穷”,却不知,时间尚不可永远,空间且不能无穷——何事何物,能无终无极?山再高也有顶,水再深也有底:世间最优的文化,出自中国;人类最高的智慧,源于道家。

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阴阳调和,方能长久。介于阴阳之间,不偏不倚,便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而中庸之理,易行难知;向阳之心,乃人之常情:圣人以己度人,故成人之美而尽心传道。

道家思想,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也因此备受讥评。从热入温,则觉水冷;先冷后温,便觉水热。道家所重,中庸而已;既不积极济世,也不消极避世——心中静躁不同,则眼中昏明有异。

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

有所作为,且不对人类的衍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即无为。故圣人只空谈,而不实干;只论道德,而不建功业。但常人,若无功业,则难以立足于世:所以,功名富贵之念,固不能重,亦不可太轻。于世无害,亦无大用;养家有余,济世不足:如此普通之业,平庸之辈,才是天地之幸,人类之福。

除了顺天,道家也讲究应命。须知命运,自有当顺应之处,也有该抗争之时。对逆境,若无可奈何,要坦然接受;如能够改变,当尽力扭转。对生活,既不能着意于精美奢华,也不可甘愿于清贫困苦。

《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

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

老聃所推崇的“柔弱”,实是柔弱于外,而刚强于内。内外皆柔,则软懦;皆刚,则暴躁。如外强而内弱,则伤人且害己。故性要随和,而心不可缺主见;外当浑厚,而内不可乏精明。

此外,道家特别注重养生,因此令人颇为迷惑:既然已经看淡生死,为何还痴迷于长寿?殊不知,智者养生,意在防病与修德;至于寿命,任其自然:人生贵精,而不贵长。

——避开了这些误区,感悟道家思想,将更为容易。当然,学问愈高,愈难言传;品读经典,还需意会。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能会意,不必字斟句酌;对常人而言,道家经典虽多,但要点,无非中庸而已。

道教十三经:——

《道德真经》(《老子》)、

《南华真经》(《庄子》)

《冲虚真经》(《列子》)

《通玄真经》(《文子》)

《洞灵真经》(《亢仓子》)

《太平经》

《太平经圣君秘旨》

《抱朴子内篇》

《阴符经》

《常清静经》

《度人经》

《心印经》

《玉皇经》

如下:

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语),代表作是《道德经》。其身世没有确定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一说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

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二说老子是老莱子;三说太史儋即老子。后人对这几种说法有不同的观点,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3、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老,主张“秉要执本,清虚无为”(汉朝学者刘向语)、“贵虚”、“贵正”。现存《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

4、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子居,是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贵生”、“重己”、“为我”,其名言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5、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现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6、田骈: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宗室。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人称“天口骈”。主张“贵齐”、“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经佚失。 

7、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早年学黄老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有盛名,后离齐至韩。主张“因循”、“尚法”和“重势”。《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列法家,现存残本仅7篇。他的名言是:“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者。”

8、宋钘(约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国人,主张“崇俭”、“非斗”、“别宥”。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仅存辑本。

9、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认为“道”即是“气”,明确提出了精气说。并对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其他主张与宋钘类似。现存《尹文子》一卷。

10、鹖冠子:战国晚期楚人,姓名不详,因“居深山﹐以鹖为冠”(《汉书‧艺文志》),故名鹖冠子。鹖冠子为赵将庞煖之师,庞煖曾多次向他请教,并领兵打败燕国,《太平御览》曾记载冯谖在赵国立功显名后,鹖冠子害怕庞焕举荐自己,便和庞焕断绝关系。

其代表作《鹖冠子》为战国晚期黄老道家重要著作。

11、司马谈(-前110) :司马迁父亲,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其代表作是《论六家要旨》,在这部著作中,他首次提出道家的名称。

12、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晚年被人告发谋反,被迫自杀。刘安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和别的诸侯王不同,他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并且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最后和众门客一起著成一部包罗万象的道家巨著——《淮南子》。另外,刘安还和其门客发明了豆腐,并用蛋壳做了最早的热气球升空实验。

13、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14、王弼,三国时代人。在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过程中,何晏、王弼起了关键作用,其中以王弼所做的贡献更大,他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提倡“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将易经的研究方向导向了纯粹玄学思想,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15、郭象(约252年~312年):中国西晋时期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

好老庄,善清谈,以《庄子注》闻名,他继承了向秀的一些观点,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主张“独化论”,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自为而相因”的关系,只要各顺其适,就可到达理想的“玄冥之境”。

除了上述著名道家学者外,还有姜尚、范蠡、吕不韦、曹参、汉文帝、窦太后、汲黯、王充、王导、谢安、刘基、傅山、严复、杨增新等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也服膺道家思想或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历来也被视为道家人物。

道家主要著作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上下两篇81章五千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其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通行本为王弼本,20世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29]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主旨是“天性神圣”。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

全书“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对后世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有极大影响。 

3、《黄帝帛书》: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

很多学者认为它就是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两大经典的《黄帝四经》。其主要内容是在道的基础上阐述如何安邦治国。

4、《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5、《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鹖冠子》: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

和其它黄老道家书籍一样,本书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等学,同样具有杂采百家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另外,《鹖冠子》记载了战国末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的战役﹐所以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7、《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同时兼采百家之言,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也多有吸收。

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中,曾出土《文子》的残简,确证了《文子》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8、《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9、《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今存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10、《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跋魏时期,传书分上、中、下三篇。该书言简意赅,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