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4收藏

谁写的“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第1张

这句话是南怀瑾写的。

原句: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赏析:为了所谓的追求,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到头来,人们发现这些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实际上,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生境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参考资料:

南怀瑾-

文/时光了了

社会 的进步,是在前辈失败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一步步的 探索 和实践,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功。

人生在世,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些前辈的经验,教训和告诫,一定都是有用的,可能对你的人生起不到最直接的帮助,但你一定能够从中有所启发。

所以说,与其每日浪费时间,去多管闲事,不如好好 读一读古书,丰富自己的内心。

读古书,能让人开眼界。

虽然“得来纸上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人不是机器,身上也没有安装永动机。每个人的生命,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能实践。

但是,多读古书终究是有好处的。

古书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多年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和道理,这些古书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经过了时间和生活的考验,依旧屹立不倒,其中的奥义是值得后人拜读。

读一本有益的古书,能让你暂时脱离现在浮躁的现实环境。

在精神上,与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话。以一种超越现实的眼光看待当代的生活,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你读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人生的番外篇章。

在读书的过程中,与古人交谈,放平心态,沉静内心,在片刻的安宁中,修炼自己的一方净土。

再次醒来,眼里看见的便是浪漫的远方。

当你对生活有了更高境界的思考,眼界也随之而拓宽,不再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不再止步于眼前的苟且。

眼界开阔了,心便更能包罗万象,生活自然也变得更加的轻松愉悦。

少管闲事,修炼自我。

人生在世,没有什么绝对的错和对。你所以为的对,或者你以为的为别人好,在别人看来,或许并非如此。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是孤独的。

没有人能从生到死,一直陪伴在一个人的身边。

你总会错过一个人的一部分时光,在那段缺失的时光里,你并不知晓那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

贸然的对别人的做法加以指责和批评,是万万不可的。

你不知道他曾经经历过什么,所以你无权去替他做决定。

无论别人作何选择,都请尊重他人的选择,少管别人的闲事,多看书提升自己的境界。

正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组成了这个复杂而又美丽的世界。

别人做什么,怎么做,自有他的考量,后果如何,你不必过多的干涉。

少管闲事并非是乐于助人的反义词,而是让你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别人。更不能以一种优胜者的心态,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

当你的肚子里没有墨水时,邻里间的闲言碎语,别人的鸡毛蒜皮就成了你生活中信息的主要来源。

但那些终究是别人的生活,并不属于你。

你要做的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多读书,多读一点古书。

孔子的儒家之道,至今仍被大家所认可。这意味着,有道理的书籍所蕴含的道理,是代代相传的。

你应该多看一点有用的古书,感受古人的境界,体验其中古人所想要传达的思想,为自己的心灵添砖加瓦。

当你的心中有了知识,生活中的琐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当你心中有了沟壑,看待万事万物就能客观公正。

当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足够的思考,大脑也会变得更加明晰,说话行事,也变得果敢直接。

人生一世,皆为不易。自己的生活已经够让人烦恼了,何必再去管别人的闲事,为自己徒增无端的烦恼。

后来,你也会渐渐明白人生的道理,清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闲事是管不完的,唯有过好自己的生活,多读书多吸收知识,去看更广阔的天空,才不枉来这人世走一遭。

朋友的闲事,少管,让友谊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邻居的闲事,少管,让邻里之间能更加的和谐相处;

无关紧要之人的闲事,少管,让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不管他人的闲事,而要管好自己的琐事。

多读一点古书,就能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那些跨越千年,来到你面前的古书中,学会一国之首的大家风范,学会逆境中永不言弃的贱人精神,学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高瞻远瞩。

当自己的眼光不再拘泥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便也无心再去关心那些无意义的闲事。这一生,是为自己而活,管好自己,平和的看待他人,便足以。

典籍里的中国之《传习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

《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对其言行思想的记录和整理,纵观王阳明一生,从小立志“学为圣贤”,曾为钻研格物之理,格竹子七日却一无所获,入仕后,又逢官宦专权,受牵连惨遭廷杖,好不容易捡回一条性命,却被贬至贵州龙场,这样的生死考验,不仅没让他灰心丧志,反而促成他龙场悟道,悟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先生的一生,王阳明生命的最后一刻,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坦荡地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经典语录:

知识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做到“知行合一”,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常常反观自省,实践出真知,肯定自我价值成为对时代有用的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