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天水蚁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天水蚁草简介,第1张

《中医大辞典》·天水蚁草天水蚁草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记载的秋鼠曲草之别名。别名天水蚁草、下白鼠曲草、黄花草、大叶毛鼠曲草、白调羹、碎叶青花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秋鼠曲草GnaphaliumhypoleucumDC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性味微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咳化痰,降血压,解湿毒。1治风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风疹,湿疹,痔疮,脱肛。煎服:9~15g。2捣敷治下肢溃疡。《辞典》·天水蚁草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TiānShuǐYǐCǎo别名下白鼠曲草(《中国药植图鉴》),石曲菇、白调羹(《闽东本草》),山果花、大叶毛鼠曲、碎蚁草、黄花草、碎米花(《江西草药》);大叶青花、碎叶青花、大白艾、青节草、毛鼠肉、火草、野火草、雷公青、水杨花杆、大水牛草(《湖南药物志》)。来源为菊科植物秋鼠曲草的全草。夏季采收。原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30~80厘米,质较坚硬,密被白色绵毛。叶互生;线形,长4~5厘米,宽25~7毫米,先端尖,全缘,基部半抱茎,上面绿色,疏被绵毛,下面白色,密被绵毛;茎下部的叶开花时枯萎。头状花序顶生,复伞房状排列;总苞片5层,干膜质,白色或淡**,外层较短,广卵形。有白毛,内层长卵形或椭圆形,光滑;花全部为管状花,**,周围雌花的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稍长;中央两性花的花管细长,先端5齿裂;雄蕊5,药连生,基部箭形,尾纤小;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冠毛黄白色。花期9~10月。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性味甘苦,平。①《闽东本草》:"性平,味淡微苦。"②《江西草药》:"甘,平。"③《陜西中草药》:"味微苦涩,性寒。"归经《闽东本草》:"入肺、肝二经。"功能主治祛风,宣肺化痰,解湿毒。治伤风感冒,咳嗽痰多,气喘,湿疹,下肢溃疡。①《植物名实图考》:"补筋骨。"②

详见百科词条:天水蚁草 [ 最后修订于2015/10/7 15:49:11 共124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症状 5 病因病机 6 发病阶段 61 小儿哮喘·发作期 62 小儿哮喘·缓解期 7 辨证分型 71 小儿哮喘·外寒内热证 72 小儿哮喘·虚实夹杂证 73 小儿哮喘·肺脾气虚证 74 小儿哮喘·脾气虚证 75 小儿哮喘·肾虚不纳证 8 治疗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儿哮喘的方剂 2 治疗小儿哮喘的穴位 3 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 4 小儿哮喘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小儿哮喘 1 拼音

xiǎo ér xiào chuǎn

2 英文参考

infantile asthm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小儿哮喘(infantile asthma[1])为病名[2]。是指发生于小儿的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又名小儿吼病[2]。

4 症状

哮和喘是两种不同的症状[2]。

《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惟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哮者,其症似喘,但不如喘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俱有声音,甚至隔壁亦闻,以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出入有声,此为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

哮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寒冷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2]。

5 病因病机

其病机与肺、脾、肾有关,《保婴撮要》指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2]。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症象[2]。

6 发病阶段 61 小儿哮喘·发作期

小儿哮喘·发作期(attacking stage of infantile asthma[1])是指以喉中哮鸣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明显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哮喘阶段,此阶段一般以邪实为主[3]。

62 小儿哮喘·缓解期

小儿哮喘·缓解期(remitting stage of infantile asthma[1])是指哮喘主要症状消失,临床病情基本缓解的小儿哮喘阶段,此时一般以正虚为主[3]。

7 辨证分型 71 小儿哮喘·外寒内热证

小儿哮喘·外寒内热证(infantile asthm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1])是指外感寒邪,寒郁化热,热蕴于肺,肺气上逆,以咳喘哮鸣,恶寒发热,流涕喷嚏,咽红,口渴,痰黏色黄,舌偏红,苔薄白,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小儿哮喘发作期证候[3]。

72 小儿哮喘·虚实夹杂证

小儿哮喘·虚实夹杂证(infantile asth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1])是指邪正抗争,日久伤正,邪实正虚,以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满,端坐抬肩,不能平卧,病程较长,面色欠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可伴发热,咳嗽喉间有痰,舌淡,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弱为常见症的小儿哮喘发作期证候[3]。

73 小儿哮喘·肺脾气虚证

小儿哮喘·肺脾气虚证(infantile asthm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1])是指肺气虚而表卫不固,脾气虚而运化失司,以反复感冒,反复诱发哮喘,气短自汗,咳嗽无力,神疲懒言,形瘦纳呆,面白少华,大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细软为常见症的小儿哮喘缓解期证候[3]。

74 小儿哮喘·脾气虚证

小儿哮喘·脾气虚证(infantile asthma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qi deficiency[1])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微咳痰多,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色少华,唇舌淡白,脉细或指纹红紫为常见症的小儿哮喘证候[3]。

75 小儿哮喘·肾虚不纳证

小儿哮喘·肾虚不纳证(infantile asthma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to receive qi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1])是指肾气虚弱,摄纳无权,以肢冷畏寒,动则气短,面色晄白,腰膝酸软,尿床或夜尿增多,生长发育迟缓,舌淡,苔薄,或舌红、少苔,脉沉细为常见症的小儿哮喘证候[3]。

8 治疗

发作时治以平喘降逆、宣肺化痰为主,用定喘汤、五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细辛、生姜)[2]。

痰多者,配合涤痰汤加减以豁痰[2]。

缓解期,治宜调理脾肾,如异功散加黄芪、紫菀,或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补骨脂等,随症选用[2]。

针灸可取膻中、璇玑、三间等穴[2]。若哮喘持续发作,宜进一步辨证,加强综合治疗[2]。

9

花怜,惜!

作者:可儿

基于国家利益考量,他屈从的娶了母亲硬塞的替身新娘

但她无欲无争的样子教他的不甘渐为日益浮动的情思所替

宁愿为她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不意她竟恃宠而骄的令人难以恭维

先是刁难厨子没日没夜的做点心,再者对母亲出言不驯 甚且打扰他工做兼探他行踪,更不时藉细故掴人

最不能忍受的是无缘无故撕毁他珍藏的画像 堂堂一国之君的权威岂容她这般挑兴 她如此做不啻是自掘坟墓,他是不会轻易善了的!

履行和亲归定是身为皇室一份子的她无从推械责任 原本以为出阁后也能和姐妹一样寻到幸福依归 怎么也没想到她识得情爱后才明白自己无福消受

不能生育的事实让她犹坠万劫不复境地 更教她憬误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错误连连 病体孱弱是她犯下的第一个错误,答应和亲是第二个错误 爱上他是关键性的错误,得到他宠爱更是最大的错误!

为了皇室传承,就算她再不舍亦得咬牙斩断情爱 绝不能因贪恋他的专宠而成为千古罪人……

是这本书吗?

中脘穴的别名·上纪上纪为经穴别名,即中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上纪者,胃脘也。”王冰注:“谓中脘穴也。”《类经图翼》作中脘之别名。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CV12,RN12)。出《脉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中脘穴的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穴名解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难经·

详见百科词条:上纪 [ 最后修订于2017/2/20 10:53:53 共69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玉屏风丸 玉屏风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yù píng fēng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yupingfeng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005189

23 处方

黄芪 360g 白术(炒) 120g 防风 120g

24 制法

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淡**的水丸;味微甜。

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 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维成束或散离,壁厚,表面有纵裂纹,两端断裂成帚状或较平截 石细胞黄绿色,长卵形、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孔沟明显。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2页)。

28 功能与主治

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或体虚 易感风邪者。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g,一日 3次。

210 规格

每15粒重 1g

211 贮藏

密闭,防潮。

古籍中的玉屏风丸 《寿世保元》:[卷九·外科诸症]疠风

圣散。此方乃汗下之剂也。非荣卫虚弱者所宜。今以玉屏风丸更之。则黄可以排脓补表。防风可以利气疏邪。白术

《时方妙用》:[卷三]恒法

。此久风成食泄。风气通于肝。肝伤不能藏血也。宜玉屏风散。去白术。倍防风。加羌活葛根升麻主之。宜玉屏

《友渔斋医话》:[第五种证治指要一卷]哮喘

兼固表调里之药。如异功散合玉屏风,再加甜杏仁、苏子、梨汁。或莱菔汁熬膏为丸,以杜不发。华真人曰∶哮喘

《医学从众录》:[卷六自汗盗汗]方药

真武汤(方见《伤寒》)外治法用五倍子研末,口水为丸,贴脐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药封之,不

《医学实在易》:[卷五表证诸方]汗出不治症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粟芽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粟芽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炮制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粟芽的用法用量 213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粟芽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粟芽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粟芽 1 拼音

sù yá

2 《辞典》:粟芽

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

Sù Yá

23 粟芽的别名

蘗米(《别录》),粟蘗(《本草衍义》)。

24 来源

为粟的发芽颖果。将粟谷入水中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稻草,每日洒水4~5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毫米许,取出晒干。

25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粟米"条。

26 生境分布

主产华北各地。

27 性状

干燥粟芽呈小球形,径约1毫米。表面淡**,有外稃与内稃包围,多数均已裂开,露出长约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无初生根。剥去壳即为果实,表面淡**,光滑,基部有黄褐色的胚,长约1毫米,胚乳近白色。质坚,断面粉质,气无,味微甜。以**、有芽、颗粒匀整者为佳。

28 炮制

炒粟芽: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为度。取出放凉。亦有炒至焦**者。

29 性味

①《别录》:"味苦,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温,无毒。"

210 归经

《本草汇言》:"入脾、胃二经。"

211 功能主治

健脾,消食,治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①《别录》:"寒中,下气,除热。"

②《日华子本草》:"除烦,消宿食,开胃。"

③《纲目》:"消导米面诸果实积。"

④《山西中药志》:"健脾,消食。治食滞胀满,食欲不佳。"

212 粟芽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213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粟芽的方剂 辛夷散

)、蝉退9只(去头翅足),白芷2钱,川芎2钱,黄粟芽8分,薄荷5分,陈茶5钱,苍耳4分,木通1钱,陈

粟米粉

拼音:sùmǐfěn《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方名:粟米粉组成:粟米粉不拘多少。主治:代指。用法用量:

粟煎散

音:sùjiānsǎn《杨氏家藏方》卷七:方名:粟煎散组成:**壳10枚(蜜炙**),甘草3寸半(

人参理肺汤

拼音:rénshēnlǐfèitāng《李氏医鉴》卷五:组成:人参、杏仁、当归、**壳、木香。主治:

玉饮

:yùyǐn《圣惠》卷二十七:组成:真玉10两,粟谷1升。功效:镇心神。主治:虚劳烦渴。用法用量:

更多用到中药粟芽的方剂

用到中药粟芽的中成药 哮喘姜胆片

拼音:xiàochuǎnjiāngdǎnpiàn英文:哮喘姜胆片说明书:药品名称:哮喘姜胆片药品汉语

艾烟丸

拼音:àiyānwán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14粒,胆矾(研)半豆

泻痢固肠片

拼音:xièlìgùchángpià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eliGuchangPian标准编号

复方川贝母片

拼音:fùfāngchuānbèimǔpià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fangChuanbeimu

咳欣康片

拼音:kéxīnkāngpià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KexinkangPian标准编号:WS3B

更多用到中药粟芽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粟芽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米

方。《日华子》谓米为作醋黄子者,亦误矣。粟(一名粟芽)气味苦,温,无毒。宗曰∶今谷神散中用之,性

《普济方》:[卷二百十一泄痢门]下赤痢白痢

两)阿胶乌贼鱼骨(各一两)上研为末。再同研匀。以粟米饮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米饮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粟米

。熟者滞气,隔食,生虫。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瑞曰∶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雁

《普济方》:[卷二百九泄痢门]诸痢

核各一两)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粟米汤下。一方白汤下。无白矾诃子。加减平胃散白术浓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阴都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石宫穴的定位 10 石宫穴的取法 11 石宫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石宫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石宫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石宫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石宫穴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石宫 1 拼音

shí gōng

2 英文参考

Yīndū KI19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石宫为经穴别名,即食宫(出《针灸甲乙经》),为阴都之别名[1]。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 阴都 汉语拼音 Yindu 罗马拼音 Yintu 美国英译名 YinCapital 各

号 中国 KI19 日本 19 法

国 莫兰特氏 R19 富耶氏 德国 N19 英国 K19 美国 Ki19

阴都为经穴名(Yīndū KI19)[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食宫[3]。属足少阴肾经[3][2]。阴都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3][2]。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2]。阴都穴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胸满气逆,胁肋胀痛,呕吐,胃痛,腹胀,肠鸣,便难,不孕,盗汗,疟疾,泄泻,便秘,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阴都穴治疗肺气肿,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胃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结膜炎,角膜白斑等。

4 阴都穴的别名

食宫(《针灸甲乙经》),食吕、石宫(《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关(《针经摘英集》)。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身寒热,阴都主之。

6 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阴,地气也。《左传·襄九年》:“积阴之气。”疏:“土积则为阴。”穴当上腹,胃为土气之都。都,有会聚之义。此处阴,指水谷之气与阴经。都,居、会之处。指穴处为地气之所聚,亦为阴经之所会也。《淮南子·修务》云:“阴气所聚,故名幽都。”幽,隐也,冥也。幽都,即阴都也。本穴秉少阴之气,外平中脘,内应胃弯,胃主中气,宜常充盈,故名阴都。于此处所云中气者,即脾胃之潜力也。肾脏、命门,为人身水火之元,有助于中土之气。譬如火在釜下,而功在釜上,犹大地春阳之生也。此之谓火生土,而水又在釜上,水上火下,水火交功,而万类生化,此之谓既济。由此观之,五行之土,所以居水火金木四者之中,而其为用,则在四者之间也。在人身喻脾胃为中土,又曰脾主四肢,乃深悟此理,而有此言也。道家有言“以土为釜”,乃内功之言,非用瓦器煮饭也。本穴虽属肾经,其用则多关脾、胃、中气之事。但脾胃之气不宜过散,宜阴都常满也,故以穴名暗示之,人能洞明此理,则丰都、地藏,均在自家腹内。[4]

7 特异性

阴都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8 所属部位

上腹[5]

9 石宫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都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6]。

阴都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仰卧取穴[2]。

阴都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3]。

另说在脐上3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上3寸,旁开1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

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

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

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

10 石宫穴的取法

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阴都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仰卧取穴[2]。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7]。

11 石宫穴穴位解剖

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同石关。皮肤由第七、八、九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参看商曲、肓俞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3]。

12 石宫穴的功效与作用

阴都穴具有调理胃肠,宽胸降逆的功效。

阴都穴有和脾胃、调气机的作用[2]。

阴都穴系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理气调胃作用[4]。

13 石宫穴主治病证

阴都穴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胸满气逆,胁肋胀痛,呕吐,胃痛,腹胀,肠鸣,便难,不孕,盗汗,疟疾,泄泻,便秘,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阴都穴治疗肺气肿,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胃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结膜炎,角膜白斑等。

阴都穴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胸满气逆、胁肋胀痛、呕吐、胃痛、腹胀、肠鸣、便难、不孕、盗汗、疟疾等[2]。

阴都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3]。

阴都穴主治腹痛、腹泻、月经不调、不孕、便秘[8]。

阴都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不孕[7]。

现代又多用阴都穴治疗肺气肿、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胃炎等[2]。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角膜白斑;

3 其它:胸膜炎,疟疾。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3]。

直刺1~15寸[7][8],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胃脘部[7]。

注意:阴都穴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胃[7]。

14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石宫穴的配伍

阴都穴配建里、足三里,有理中气,和胃肠的作用,主治腹胀,肠鸣,腹痛。

阴都配天枢、中脘、支沟、足三里,治便秘[7]。

阴都配大椎、间使、陶道、后溪,治疟疾[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身寒热,阴都主之。心满气逆,阴都主之。

《针灸大成》:肺胀膨膨,气抢胁下热满痛,阴都、太渊、肺俞。

《针灸集成》:盗汗不止。

17 石宫穴研究进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