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怎么去
黄河源交通指南:青藏铁路、青新公路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呈平行状态,从海西境内的南部通过,又有省级德都公路把青新公路和遥遥相对的青藏公路联结起来。海西东与省会西宁市、西与格尔木市由铁路和公路两条运输线路连结,南与都兰县、北与敦煌市,西北与大柴旦镇、冷湖镇、花土沟镇、茫崖镇出公路连接,基本上形成了青海至西藏、青海至新疆、青海至河西走廊交通网络上一个交通枢纽。海西经济是交通通道型经济,是随交通事业的兴旺发达而繁荣起来的,其进一步发展也维系在交通事业上,这是海西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青藏、青新两条大动脉为枢纽,海西的交通将进一步向南、向东、向西延伸,形成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而且随着青藏铁路的改造,青新公路等级的提高,大动脉的运输能力将有较大的增长,这一切都为通道型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约古宗列盆地海拔高程4500m,是一个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盆状滩地,当地藏胞称"约古宗列",意思是"炒青稞的锅"。在盆地西南山坡有众多的泉水自地下涌出,合成三股泉流汇入盆地,逐渐形成一条宽6~9米的小河,蜿蜒曲折地向盆地东北边缘流去。经过宛如满天星斗的星宿海,逐渐再现规顺的流路,先后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黄河源头涓涓细流,水草丰茂,景色宜人。
关于河源,我们的祖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多有记载。如《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河水出东北隅,即西而北,大禹所导积石山。《穆天子传卷一》曰:积石之南河,即意为黄河从积石山南面流过。西汉司马迁著《史记索隐》中也有河源发昆仑,禹导河自积石而加功也之言。这些古籍中的河就是指黄河。虽说黄河发源昆仑山较为笼统,但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源头情况已有了大致了解和认识,知道黄河流经积石山(即今阿尼玛卿山,也称大积石山)。
我国人民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及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因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特别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据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番王松赞干布在河源亲迎。公元821年,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还曾专门考察过黄河源。至此,人们对黄河源头已有相当的认识。
到了元代和清代,中央皇朝曾多次派专使探查黄河源。公元1280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发现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源头。清代,黄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滥,灾害频繁,清朝曾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穷河源,告祭河神。拉锡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东流入扎陵湖。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弥达西逾星宿海300里,对三条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改造黄河,造福人民,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查。1978年,国家再次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更为详实的调查时,再一次肯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正源。
中国黄河源头在卡日曲,位于青海境内。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似繁星点点,又似晶莹的粒粒珍珠。
中国黄河源头在卡日曲,位于青海境内。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似繁星点点,又似晶莹的粒粒珍珠。
本文2023-08-21 11:32: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3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