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对元代中外金丹术交流的情况有哪些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古籍对元代中外金丹术交流的情况有哪些记载?,第1张

元代是中外金丹术交流的重要阶段。在元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对中国影响很大。元朝在上都、大都各设回回药物院,管理回回药事;现存明初刻本《回回药方》,当是元代翻译的阿拉伯医书和药书。很多阿拉伯学者在元大都工作。例如,据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九载,丁鹤年,西域人,算数、道引、方药之说,靡不旁习,在四明或卖药自给。1273年(至元七年),北司天台申报该台“合用文书经,计经书二百四十二部”,其中存放在提点官札马鲁丁家内的经书47部。在这47部文书中,就有亦乞昔儿撰的金丹术著作《烧丹炉火》8部。这证明阿拉伯金丹术知识在元代曾大量传入中国。在《庚道集》卷二第6页中提到“北卢甘石即回回名脱梯石。”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记载:“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阿剌吉是阿拉伯语Araq的音译,说明元朝时阿拉伯蒸馏器曾传入我国。中国金丹术知识在元代大量传入阿拉伯国家。元兵西征时,使阿拉伯人学会了火药的配制技术和火器的使用方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在元代被译成波斯文。拉施特在1313年前后主编了一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题名《伊尔汗国的中国科学宝藏》,书中涉及中国药物学。这些著作中都包含有中国金丹术知识。英国金丹家罗吉尔·培根曾同出使过元帝国的法国人吉尧姆·卢布鲁克有交往。培根不仅同卢布鲁交谈过,而且阅读了他的旅游报道。卢布鲁克于1253年从黑海北岸沿陆路跋涉到和林,受到元宪宗的接见。卢布鲁克是否向培根介绍过中国金丹术和火药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培根在其《大著作》里使用了卢布鲁克提供的资料,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在英国人的著作里,而这位英国人却是一位金丹家。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身前还是身后事,皇帝都极其在乎。尤其是身后事,即便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皇帝,对于其死后的陵墓修建极为重视,首先陪葬物品要够多够珍贵,陵墓所在地的风水要好,且防盗墓机关要做的好,所以这也导致了皇陵被发现的比较少。

关于这样的风俗,大概是从秦始皇开始,据野史记载,秦始皇征用三十万民夫为其修建皇陵,并且妄图到黄泉路上征战,建造大量的兵马俑,目前已经发现有三个兵马俑坑,共计八千余个。另外以大量水银灌注墓穴,使得墓穴内几千年无菌不腐,可以说是中国皇帝陵墓最豪华的一个。

自秦始皇之后,无论是王侯还是帝皇,对于自身陵墓都极为重视,其中不乏有几点原因。一是作为皇帝,身份极为尊贵,是天下第一人也是“代天受命”之人,再加上古代对来世的观点,死后修建皇陵,挑选风水宝地,来世还会富贵。

二是中国礼乐制度中,对于祭祀极为重视,一是祭祀上天,二是祭祀大地,三是祭祀先祖,对于帝皇而言,只要王朝不倾,他们就是被祭祀的对象,陵墓自然要在各方面都彰显不一样。

如此看来,皇帝陵墓是重中之重,而且按照习俗,皇帝还在世时就要修建皇陵的。历史却有一桩悬案——元朝皇帝到底有没有陵墓?

现在史学家为了了解古代文明,除了古籍和史料的记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通过陵墓的陪葬品以及修建风格来了解历史,到目前为止,各朝各代皇帝的陵墓都有被发现,即便是秦始皇的陵墓(不论世人所认为的真假秦始皇陵)也被史学家发现,却唯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元朝皇帝的陵墓,所以有人觉得,元朝皇帝没有修建陵墓。

关于这点,笔者查过史料,元朝是游牧民族,向来没有中原百姓落叶归根的思想,所以也就没有中原地区皇帝对于陵墓那样的重视,他们认为死后该回归自然,修建陵墓与这理念不符。而且他们对于肉体也没有太多敬畏,甚至他们那时候已经有了火葬,由此看来,元朝皇帝没有陵墓似乎有点可能。

不过中原水土养人,成吉思汗最初建立大一统,而后忽必烈定都北京,经过几代人的影响,虽然是蒙古族,再加上中原礼仪的冲击,皇陵的重要性应该不言而喻。定都之后,原本游牧民族的的风俗就已经变成了定居的形式,而且由于没有宗庙,祭祀就少了一项,于礼不符,元朝皇帝更该明白修建皇陵的重要性。

所以笔者猜测,应该是元朝皇帝修建皇陵与中原皇帝修建皇陵理念不同,且太过隐秘,一直没被后世发现。

针对这个现象,笔者查找史料,最后得出可能的原因。一是元朝由忽必烈建立并定都北京,成吉思汗虽然统一蒙古族,却没有以中原皇帝自称,所以并没有受到中原礼仪的影响,也就没有修建皇陵,而是以蒙古族的传统形式下葬。

为了保证蒙古的天可汗死后千百代不被打扰,对外宣传成吉思汗墓葬一切从简,且参与陵墓修建者全部殉葬,再由万马踏平痕迹,且禁止任何关于成吉思汗墓的书籍记载如此经过几代后,蒙古族又已经建都北京,所以成吉思汗墓葬地就慢慢成了秘密。

没有丝毫典籍记载,又与中原皇陵修建方式不一样,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墓穴的发掘都是以中原皇陵修建礼仪去寻找的,所以没有发现成吉思汗的墓葬,也就导致有人以为成吉思汗没有墓葬。

再看元朝其他皇帝,从元朝忽必烈到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至今没有一个皇帝的墓穴被后世发现,且不论前面七八百年的盗墓者,今世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史学家为完善史书,不遗余力寻找各朝各代的皇帝陵墓,却依旧没发现元朝皇帝陵墓。

笔者查到一个关于蒙古族下葬的习俗,为了防止死后被人打扰,蒙古族无论以哪种形式下葬,只要有固定墓地,就会把墓穴封死,不同与中原陵墓的修建,总会留有出入口,虽然为了防止盗墓者,设立了很多机关暗道,却依旧有被盗的风险。蒙古族这种封死的墓穴,外人无法进入,再加上在表面的后期处理,更不易被发现陵墓。

如果后人需要祭拜,会在下葬之后寻来一头母羊一头小羊,然后在墓葬地当着母羊面杀死小羊,祭拜之时只需要将母羊放出来就可以寻到墓葬地。且当这种做法可行,但是母羊寿命最大不过十几年,即使是每隔几年就以这种形式来一次,经历帝皇更替,朝代更迭,岁月流逝,又禁止任何关于陵墓的文字或者图像记载,所以陵墓地点就不甚明了。

如此看来,以现代所知的记载,对元朝修建陵墓没有任何了解,想要寻找元朝皇帝陵墓简直难如登天,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现代建国几十年,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没有寻到任何一个元朝皇帝陵。

所以总得来说,元朝皇帝没有陵墓,并非真正的没有,而是难以被后世发现。因为元朝是并非汉族,而是蒙古族,蒙古族一直被称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对于家国的概念不如中原汉族来的深刻,所以皇陵中的传承与宗庙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太过虚幻,没有太大意义。

他们认为人是天生地养,下葬形式不需要大兴土木去修建陵墓,只要不被后世打扰,能安心长眠,归墟于天地便是对身死之人最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思想下,元朝陵墓必定是极为隐秘,所以后世无法发现。

网上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国人建立的朝代,这种观点和日本以及西方反华势力的观点基本如出一辙。它们认为,中国的疆域就位于长城之南,长城以北就不属于中国。那么这种观点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于是小编写下本文,以示正听。

 一,中国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中国”一词在古今的概念可以说完全不同,现在的“中国”是国家概念,但是古代并非如此。在远古时代,所有的民族都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尤其是相对封闭的东亚农耕民族。在远古时代,中国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城镇,文明初期。大约在4000年前,大禹建立了夏朝。根据古文献可以得出,夏朝大概位于伊洛河一带。夏人自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中心,于是将首都称为“中国”,这里的“国”是城市的意思。

建立商朝的这个民族来自于东方,他们后来被称为“东夷”。商灭夏之后,将洛阳一带称为西邑,也就是西边的城市。对于商朝来说,那肯定就不是“中央之城”了。周人是夏人的后代,周灭商之后,周武王就想迁都洛阳,他说“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但是周武王为迁都就去世后,后来周公实现了“定鼎洛邑”的计划。

周朝推行严密的分封制,于是夏人后代就被分封到了东方的各个地方。这也就是华夏领土的第一次扩张。人们将西周分封诸国称为“诸夏”。很明显,当时的周是王朝概念,夏是国家民族概念,而中国只是地区概念。不过,周朝的“中国”一词的范围也在扩大。西周诸侯将自己的首都称为“中国”,久而久之,也就是将黄河流域称为“中国”。到了秦汉,人们所谓的“中国”也就等同于中原、中土、中州。

如果在古籍中看过“中国”一词,千万不要认为这就是现在的中国,应该只能理解为中原或者黄河流域。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这里中国就是中原,也就是当时的曹魏。如果非要认为这个就是现代的中国概念的话,那岂不是东吴和蜀汉不属于中国?

直到三国时代,人们认为的中国还只是中原

当然,从周朝开始,中国一词也开始和民族联系起来。因此华夏族长期占据中原,于是后来就将华夏和“中国”等同了,《论语集解》云:“诸夏,中国也”。周人又将周边的少数民族蔑称为“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等,并称“蛮夷”“四方”“四夷”。不过,后来这些民族都全部融合了,形成了汉族。于是,后来的中原、华夏、中国也就是汉族的聚居地。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汉族居住的地方才是中国的,其他的地区就不是。因为清朝之前的中国始终没有转化为国家概念,还依然是地域概念。不过,到了隋唐,中国一词的范围已经从北方扩展到了南方,基本和后来的“内地”、“汉地”是等同的。

二,少数民族王朝也可以是中国

上文提到,古代的“中国”一般就是“中原”,所以只要占据中原,就可以自称是中国。最早入主中原成功的游牧民族是鲜卑族。鲜卑族在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后,就自称为“中国”,后来的北朝历代都自称“中国”,反而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汉族南迁,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的衣冠,所以也自称为“中国”,称北朝为“索虏”。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华夷之辩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游牧民族。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古希腊人将自己看作是文明人,将周边的民族称为“蛮人”。实际上,蛮人和文明人之间并非血缘上的区别,只是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罢了。例如,早期被蔑称为蛮人的马其顿人实际上就是为开化的希腊人,后来马其顿人学习了希腊文化,还统一希腊,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于是没有人说亚历山大是蛮人了。

中国也是如此,周朝将周边的民族称为“蛮夷”,而将自己称为“华夏”。这样的蔑称,游牧民族自己是不承认的。因此,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也蔑称汉族为蛮夷。后来辽金宋也是如此。辽朝占据了属于中原的燕云十六州,而金国占据整个中原,于是他们都自称“中国”,将宋朝称为“南朝”。如辽国的全名是“大中央辽契丹国”。而宋朝,当然也自称中国上演新版本的“三国演义”。有意思的是,这时候的外国人将中国北部称为“契丹”,将南部称为“蛮子”。后来俄语中的“中国”还是“契丹”一词。

大辽道宗朝,有汉人讲《论语》,……至“夷狄之有君”,疾读不敢讲。(道宗)则又曰:“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卒令讲之。

因此,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可以称为“中国”。1260年,忽必烈继位,成为蒙古帝国皇帝。当时的蒙古已经灭了金和西夏,统一北方,于是忽必烈就开始以“中国”自居了。1271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正式建立元朝。诏书明确提出自己建立元朝,是继承尧舜禹汤、秦汉隋唐的伟业,也就是“绍百王而纪统”。而元朝对日本、朝鲜的国书都以“中国”自称,如对日本的诏书说“日本开国以来,亦世通中国,及朕继位,却无一乘之使者。”

建国号诏

而在古代,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例如汉朝时期,有汉人逃到匈奴,成为了游牧民族,也有匈奴人进入中原,成为了汉人,例如金日磾。后来,南匈奴就直接入全体加入了汉朝,为汉朝守边疆。西晋时期,南匈奴等就大规模进入中原腹地。有人认为游牧民族南下就是伴随着大屠杀,的确“五胡乱华”、元清入关都有大屠杀。但是,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大屠杀,例如东汉末三国初、隋末唐初不就是腥风血雨的大屠杀吗?

在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后,就会学习儒家文化,推行休养生息,将北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并不比汉家王朝差。也因为此,历史上有大量的民族融入了汉族,例如南匈奴、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等。可以说,汉族本身不是依靠血缘传承的民族,而是依靠文化传承的。另外,就算没有融入汉族,他们也依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因为中国的版图之内并非只有汉族这一个民族,中国并非是朝鲜、日本这样的单一民族国家

 三,“中国”一词成为国家概念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占据了中原,于是自称中国,即所谓“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明朝一带,也和过去的汉族王朝一样,将周边的民族都蔑称为“蛮夷”。明朝在对外方面依然都是称呼自己为“大明”,说明明朝的华夷观念十分严重。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于是清朝又宣布“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清朝在对外宣称自己的是“中国”。例如清朝和俄国谈判边境问题,清朝使用的国名就是“中国”。雍正又明确给中国的概念作了规定,他在《大义觉迷录》中写到“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朝疆域

雍正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古代王朝疆域不辽阔,只是将本国人称为“中国”,将之外的称为“蛮夷”。而清朝将“蒙古极边诸部落”都纳入版图,还分什么华夏和蛮夷,大家都是中国。清朝赋予了“中国”以新概念,“中国”一词正式从地域概念上升为国家概念。晚清时期,西方人入侵,于是就出现了“中华民族”“五族共荣”“五族共和”等概念。清帝退位,颁布诏书说“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我们现在将“中国”作为我们的国名,这个传统是从辽、金、元、清这样继承下来的。反而汉族建立的皇朝因为受到华夷之辩思想的束缚,总是将汉地视为“中国”,其格局自然小了很多。例如,明朝灭亡后,钱谦益写出“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他认为只有汉地才是中华,这明显太过于狭隘。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又在钱谦益这个汉奸的诗上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概念。其意思很明确,就是想制造中国的民族矛盾,认为中国的疆域仅限于长城之南。后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于是建立“满洲国”,说满洲、日本、满洲、中华是三个不同的国家。由此可见,日本的“元清非中国论”是多么的居心叵测,可悲的是,许多网友居然将之奉为真理。

历史对元朝进行忽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元朝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就灭亡了,由明朝所取代,另一方面是因为元朝统治期间,虽然疆域广阔,但是对于人民却实施了极其残酷的民族政策,大肆打压汉族人民,人民经过长时间的压迫最后不可避免的引起暴动压倒统治。

一、历史上很少记载元朝原因

相较于秦汉唐宋明清来讲,元朝在历史上的记载可谓是少之又少。造成历史上记载的原因有,首先,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自元朝建立之始,大肆征战成为这个朝代不可摘掉的标签,元朝统治期间的疆域达到了历史上无人能及的巅峰;其次,元朝统治时间长达九十八年之久,却很少有能够影响后世的事物,很难让民众铭记;除此之外,元朝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残酷不足以让民众信服和赞颂,多元化的制度经济文化需要结合世界历史上的相关资料才得以详知,加上语言与风俗文化各方面的不同让后世难以进一步了解。

二、元朝的统治带给中国的影响

元朝统治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出现了倒退的现象。政治方面实行民族压迫,逐渐滋生了消失已久的奴隶制;经济方面由于长期征战,南北经济差距增大,统治者不断进行掠夺,使得被征战的国家民不聊生;军事方面,残酷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被征战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方面,虽然融合了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很多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消亡,已经无法考证,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三、历史的车辙会保留对社会发展有利的部分

历史上传承下来人们所铭记的是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或是惨痛教训的,而元朝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元朝的出现将中国原有的繁荣景象完全覆灭,元朝军队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苦难和各种疾病,这是中国历史上令人痛心疾首的教训之一。

总结

一个朝代的发展存亡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一个脱离人民群众而想独立存在的政权是无法长久的,元朝统治的没落是必然的,常年征战带来的民不聊生,财力消耗,文化消亡这些伤痛是永远无法抹去的。

元代时一个诞生在宋之后,被明朝灭亡的一个朝代。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凡九十八年。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

但是元朝又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他不同于他的前代宋也不同于他的后辈明,也不类似于同样是少数民族通统治中原的清朝。

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国的朝代?这个问题困扰了每一个研究历史的中国学者。

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国?要问这个问题,先要确认什么是中国。

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很傻,我是中国人,还能不知道中国是什么?其实,知道中国是什么的人还真不多。

中国这个词,最早的含义,就是洛阳盆地,是地理概念。直到东周时,中国这个词的含义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中央之国”。

这个中央之国,是相对于周天子周边的各个诸侯国而言。周天子坐镇中央,诸侯则镇守四方,周天子之国就是中国。后来,秦朝一统7国,秦朝就成了中国。

从这里就明白什么是中国了:就是由周王朝孕育,并由秦汉催生的国家。

蒙古王国不是中国,但是元朝肯定是中国,因为元朝诞生于中国文化,是中华正统的继承者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命令史官修《宋史》,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元修《宋史》的举动可以看成是:元朝自己承认自己是宋朝的延续。而不带百年后,朱元璋灭元,朱元璋也命人修《元史》,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自己是元朝的继承人,是中华正统。

甚至就连元朝这个名字,都是忽必烈从中国古籍《易经》“大哉乾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历史也可以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

元朝的疆域很宽广,东起东海,西至欧洲。现在的外蒙古国和俄罗斯,土耳其都是他的统治范围。

在“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少数民族古籍珍品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旧抄文本《东巴舞谱》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记录了34种东巴舞蹈的仪式和跳法。东巴文是纳西族使用的一种文字,由象形符号、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以象形符号为主。从左向右书写。多年来,民族古籍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东巴文古籍,使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

八思巴文是元朝时通行的蒙古文,八思巴文是1269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拼音文字,它用于拼写蒙古语、汉语、藏语等文字,通行了大约有100多年的时间。八思巴文有41个基本字母,它自上而下书写,行款自左往右。

我国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整理、研究等工作的实施,八思巴文、东巴文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古籍原件被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项目。

都是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让文化传承下去。

当时的蒙古大军,喜欢屠城,基本是打到哪屠到哪。在消灭南宋政权的过程中,他们也屡屡屠城。这对中原人的内心,造成了非常深的伤害。

且蒙古人统治中原,这是异族入主,在传统文化价值观视角下,存在着天然的法理缺憾。“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

元朝没有更多的建设性。秦朝虽然短暂,但是秦朝干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比如书同文、车同轨,比如修建万里长城等等。这几件大事情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秦朝值得拿出来说的非常多。而元朝几乎没有干过什么在历史上能够留下来的东西。

元朝没有很好地融入汉族社会。他对汉族的典籍汉族的礼仪传统比较轻视,因而也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深厚的根基。而且元朝把人分成四等,人和人之间相互剥离,这就相当于元朝建立在一块浮冰之上,它失败也是必然的。

这就是元朝前半部分的皇位更迭史,怎么样,晕了没?反正袅袅是晕了。

元朝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纸币为主要货币的朝代,所以,后世很多人认为,元朝的衰落与“通货膨胀”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元朝末年吏治混乱,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是个像朱由校一样的“木匠皇帝”,喜欢造一些机械玩具。相传,元顺帝曾经亲手制造了一座宫漏,巧夺天工。

同时元朝沉重的赋税,加上瘟疫肆虐和黄河改道等天灾,使得无法生活下去的平民百姓不得不组织起来推翻统治,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然而此时的元朝内部仍然是内斗不停,最终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灭亡。

完全靠武力征服世界的元朝,因为内部文化实力的落后,导致不断对外扩张的帝国,其内部矛盾和文化矛盾越来越严重。外强中干的元朝表面上封疆扩土,霸气威武,实际上内部已破败不堪一击,注定这个庞大的帝国不足百年就彻底消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