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接种“人痘”免疫天花的方法,怎么研究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古代就有接种“人痘”免疫天花的方法,怎么研究的?,第1张

我国在16世纪时就已经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天花大约在汉代由战争的俘虏传入我国。古医书中的"豆疮"、"疱疮"等都是天花的别名。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天花病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国古代人民在同这种猖獗的传染病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中,于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种法。清代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说:"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

数千年以来,天花到处肆虐逞凶,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国人也深受其害。唐宋以来,中国的天花发病人数逐渐增多。15世纪之后,由于交通的便利,人员来往更加频繁,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因此,关于天花的记载,史书上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医学界普遍认为:葛洪对天花疾病症状和治疗药方的记述,迄今为止,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根据葛洪《肘后救卒方》中记载,天花是"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乎为虏疮"。葛洪大约生于晋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因为他著有《肘后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成为中国著名的医学家。

因为天花是由战场上的俘虏带来,所以称它为"虏疮"。据史书记载,征侧、征贰一呼百应,先后攻下"六十余座城池",然后自立为王,南疆动荡的告急的文书,很快就送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刘秀不仅勃然大怒。于是,以骁勇善战著称的马援,被朝廷拜为"伏波将军",负责率领大军挥师南疆讨平叛乱。

明代医学家万全也认为:痘疮,是马援南征交趾时带回中原。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明确提到"虏疮"是汉军在"南阳"的战斗中,从俘虏中传染。而交趾的地理位置,远在在中国的南方,为此,有的学者作了认真的考证后指出:葛洪《肘后救卒方》中的"南阳"是笔误。它实际上所指的应该是中国南疆的交趾。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谈到天花的源流时,都认为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带入中原的说法可信。

明代医学家万全在《痘疹世医心法》中记载:"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之八、九。"

采用改进了的种苗,预防天花的效果在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方》中指出:过去,医师种痘若是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人们则称为太平痘。……如今,要是为一百个小儿种痘,假设其中损伤四五个,则必然要惩罚种痘的医师……以上的话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治疗天花,要求种痘的失败率不能高于5%,否则,种痘医师就可能丢掉饭碗。但是,假如没有"熟苗",也可以使用"时苗"进行人痘接种,但是必须严格把关。

乾隆十七年,清政府组织太医院编纂(zuan3)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里面这样记载:"选时苗的惟一标准是区别痘苗的顺与不顺……顺的痘苗,苍蜡光泽,肥大厚实,可以收而用之--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时苗,宁愿不用。也不能滥用,种痘者千万谨慎。"此外,古代的医师们还发明了用稀释的痘疮浆液,来作为种苗使用。

  1 激素。以泼尼松为例,首剂量一般为:轻症05mg/kg日,中症075mg/kg日,重症10mg/kg日,严重15mg/kg日。用药后3~5天,若皮损无好转且出现较多新水疱,则递增原剂量的50%,直至皮损控制。口服泼尼松120mg仍不能控制皮损者应改变方案。对重症及严重病例,可予甲泼尼松龙冲击疗法(静脉滴注500~1000mg/日,连续3日)。仅有口腔黏膜损害的早期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可予泼尼松龙(含服)30~40mg/日。

  一般在皮损愈合2周后开始减激素量,疗程一般3~4年。药物减量时,早期可以稍快,后期要慢,忌骤然停药。一般第一年末减至控制量的40%~50%,以后视病情每年可减上一年剂量的50%,并逐渐改为隔日服药。

  2免疫抑制剂:中、重症及严重病例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每周一次10mg,可渐增至每周15~20mg)、环磷酰胺(50mg,每日2~3次,严重病例可静脉滴注每周一次600~800mg或隔日200mg)、硫唑嘌呤(50mg,每日2~3次)或环孢素(3~5mg/kg日)。

  有激素禁忌证者可单独使用免疫抑制剂,但常在用药4~6周后才显效。

  3抗生素:创面广泛患者,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抗生素。对陈旧性结核患者应注意监测,必要时给予抗结核药。

  4创面护理及支持治疗:用005%黄连素溶液清洁并湿敷创面。对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者应予纠正。对肝肾功能不全者要审慎选择药物并适当调整剂量。

  其他措施:包括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输新鲜血等。

天疱疮的治疗疗程较长,需要3年-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治疗方法较复杂,起始治疗需住院,出院后门诊复查、逐渐停药。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皮质类固醇激素:自身免疫性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案;

2、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效果差或者无法使用大剂量激素时,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菌素A;

3、免疫球蛋白:又称IVIG,可起到营养支持的作用;

4、生物制剂、血浆置换:适合于重症、难治性天疱疮。

基本原则与天疱疮相似。控制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所需的皮质类固醇用量要小,一般为泼尼松40一60mg/d。水疱控制后2周逐渐减量至维持量,并长期服用,一般需服2年左右。不宜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如伴发糖尿病、结核病等的患者,可用氨苯砜(100一150mg/d)或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多甙,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治疗。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年迈体弱,全身支持疗法也是很重要的。在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期间,应注意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一)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是首选治疗。由于本病患者多为老年人,且疾病过程相对良好,皮质类固醇激素剂量低于寻常性天疱疮。一般为泼尼松40~80mg/d或等量的其他皮质类固醇激素,如甲泼尼龙等,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

2免疫抑制剂可用硫唑嘌呤100~150mg/d或甲氨蝶呤25~50mg静脉每周1次,可与皮质激素联合或单独使用。

3磺胺吡啶30~60g/d,氨苯砜50~150mg/d,亦有一定疗效。极少数病例用四环素500mg3次/d,联合尼克胺500mg3次/d。亦有一定疗效。

4对于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引起患者免疫抑制导致的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应保持高度警惕。

5局部治疗与天疱疮基本相同。

中医治则参照天疱疮。

(二)预后

本病呈慢性过程,有复发和缓解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继发细菌感染如支气管肺炎、败血症等。年龄愈大,预后相对较差。

(一)治疗

1支持治疗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进食困难者应由静脉补充,贫血者及营养不良显著者给予输血。长期用皮质激素者应补充钾以防低钾血症。如有细菌或真菌感染应给予足量敏感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2全身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为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应尽量做到早期治疗,足量控制,正确减量,继用维持量。一般用量为每天80~120mg泼尼松。治疗1周后,如无明显疗效,应增加剂量,主要根据新发水疱数、水疱愈合速度和天疱疮抗体滴度来判断疗效。增加剂量前应排除继发感染的可能。皮损控制后继续用药2~3周,然后减量,口腔损害往往不易短期消退,不一定作为减量的标准。维持量一般为每天10~15mg,小剂量时可改为隔天服药。从控制量到维持量的时间一般为2~3个月,减量过程中如有水疱发生,可暂停减量,稳定一段时间,多数病人皮质激素需维持数年,少数病人完全可撤除。在应用激素过程中,应注意可能伴发的各种副反应如糖尿病、胃溃疡,骨质疏松、结核病的复发及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2)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单用免疫抑制剂部分病例可获缓解。对于大部分病例,免疫抑制与皮质类固醇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避免或减少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片,环磷酰胺1~2mg/(kg�6�1d)口服或硫哗嘌呤1~25mg/(kg·d)(每天50~100mg)为宜。甲氨蝶呤每周25mg,肌注。免疫抑制剂一般在用药1个月后出现疗效,出现疗效后,一般先减激素用量,以后再减免疫抑制剂至维持量,长期连续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可以几种免疫抑制剂交替使用,以减少副作用。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副作用如贫血、肝肾功能损害、感染及肾功能衰竭等。

(3)金制剂:硫代苹果酸金钠(goldsodiumthiomalate)对不能耐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可每周肌内注射1次,第1次10mg,第2次25mg,以后每次50mg,直至皮损控制后,用金制剂维持,每2~4周肌内注射50mg。

(4)血浆置换疗法:当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或血清天疱疮抗体滴度较高,对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时,可考虑血浆置换疗法。每周更换一次,每次1000~2000ml。

(5)环胞素:用量为5~6mg/(kg·d),口服有一定疗效。

3局部治疗局部治疗的目的为保护创面,预防感染。

(1)对小面积者可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复方硫酸铜溶液或黄柏地榆煎水湿敷。以龙胆紫锌氧汕,松碘油等制成油纱布外敷。

(2)对面积较大,结痂及渗液较多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清洗创面。用消毒凡士林纱布,维氏油纱布外敷创面,有条件者可行暴露疗法。

(3)对黏膜损害,可用2%~3%硼酸溶液,1%过氧化氢(双氧水),1%明矾溶液漱口,每3~4小时1次,具有消毒收敛作用。含漱后外用25%金霉素甘油涂剂,亦可用中药金银花、白菊化煎液含漱或用金莲花片每次2片口含。

4中医疗法

(1)毒热炽盛型: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方药:羚羊粉06g(冲服)、板蓝根30g、地丁30g、草河车15g、连翘15g、双花炭10g、生地炭10g、白茅根30g、赤芍15g、猪苓30g、车前草30g、大黄5~10g。

分析:方中板蓝根、羚羊粉、地丁、大黄、草河车、连翘清热解毒,白茅根、赤芍、双花炭、生地炭凉血,猪苓、车前草利湿。

(2)心火脾湿型:

治法:泻心凉血、清脾除湿。

方药:黄连10g、连翘15g、丹皮15g、栀子10g、生地15g、竹叶10g、莲子心10g、白茅根30g、生苡仁30g、猪苓15g、茯苓皮15g。

分析:方中黄连、连翘、丹皮、栀子、白茅根、生地、竹叶、莲子心泻心凉血,生苡仁、猪苓、茯苓皮清脾除湿。

(3)湿热熏蒸型: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猪苓15g、茵陈15g、车前草30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黄柏10g、黄芩10g、泽泻10g、枳壳10g。

分析:方中猪苓、茵陈、车前草、茯苓皮、冬瓜皮、泽泻清热利湿,黄柏、黄芩清热燥湿,佐以枳壳行气导滞。

(4)脾虚湿盛型:

治法:健脾除湿。

方药:生苡仁30g、白术10g、山药30g、党参6g、芡实10g、扁豆10g、猪苓15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泽泻10g。

分析:方中生苡米、白术、山药、党参、芡实、扁豆健脾除湿,猪苓、茯苓皮、冬瓜皮、泽泻利水渗湿。

(5)气阴两伤型: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黄芪30g、党参5g、太子参10g、沙参15g、麦冬15g、白术10g、生苡米30g、花粉10g、车前草15g、当归10g。

分析:方中生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生苡米益气,沙参、麦冬、花粉养阴,佐以当归养血,车前草除湿。

(二)预后

1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前,天疱疮的预后极差,死亡率极高,预后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老年及幼年患者死亡率比中年患者高。

(2)死亡发生在3年内,如生存超过5年,其预后非常好。

(3)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者,预后较差。

(4)红斑性天疱疮较其他各型天疱疮预后好。

2天疱疮的死亡原因

(1)感染: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重要的死亡原因。

(2)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在导致病人死亡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感染、消化道出血、胃穿孔、栓塞、心功能衰竭等。

(3)其次天疱疮本身和并发症如癌症等亦是致死原因之一。

1一般支持治疗

极为重要,对损害广泛者应给予高蛋白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禁食者应由静脉补充。全身衰竭可多次小量输血或血浆。加强护理,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以减少创面继发感染,并防止发生压疮。

2全身治疗

(1)糖皮质激素 为治疗本病首选药物,尽量做到及时治疗,足量控制,正确减量,继用最小维持量。病情严重者可采用冲击疗法。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近半数死于糖皮质激素的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肺栓塞、糖尿病和消化道溃疡,故必须随时警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2)免疫抑制剂 可抑制自身抗体的形成,是本病主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常用者为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

(3)金制剂 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后,可加用金制剂治疗。

(4)血浆交换疗法 适用于病情严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无效、血中天疱疮抗体滴度高的患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副作用或疗效不明显时可选用。每周1或2次,每次交换1~2L,根据病情可连续进行4~10次。如与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并用效果最好。

(5)其他 少数病例用以下药物治疗有效,如氨苯枫、磺胺吡胺、烟酰胺、四环素,单纯或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是天疱疮很快缓解,但持续时间短。阿维A联合泼尼松治疗增殖型天疱疮。

3局部治疗

注意口腔卫生,治疗牙周疾病。口腔糜烂可用2%硼酸溶液或1%过氧化氢每3~4小时漱口一次。疼痛明显时可在进食前涂用3%苯唑卡因硼酸甘油溶液,或1%普鲁卡因液含漱。皮损少时,糜烂面外用锌氧油、2%甲紫锌氧油。红斑损害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损害广泛时,注意避免条件致病菌感染,如渗液结痂较多,病人一般情况好,可采取药浴,如1:10000高锰酸钾液进行药浴。外用抗生素、抗真菌制剂。

1、天疱疮分为几种类型,首先你要明确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对症治疗。

2、治疗上一般来说有这几种:

(1)、支持疗法: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和病情变化给予剂量不同的泼尼松等药物进行治疗。

(3)、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和泼尼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以达到减少后者的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的目的。

(4)、抗生素治疗:防止并发感染。 

(5)、局部用药:针对皮肤不同症状对症治疗。

(6)、其他治疗:如使用各类蛋白分解酶、中医中药等情况进行治疗。

3、最后祝早日恢复健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