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国家图书馆都有那些。我要看书和买书应该去国家图书馆的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请介绍一下国家图书馆都有那些。我要看书和买书应该去国家图书馆的哪,第1张

国家图书馆只有一个 位于北京市 海淀区 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单纯的看书 查资料 的地方 如果想看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文 英文原版 报纸 期刊 都有 用本人身份证就可以入馆看书咯~

如果是买书 可以选择的地方比较多 北京图书大厦(原来叫西单图书大厦) 王府井书店 海淀图书大厦 都是不错的选择 办张卡 还可以打折 要是想看外文的原版书 也有书店 在王府井 外文书店

买书和看书不是一回事儿哈~恩恩~

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有以下一些:

《史记》、《资治通鉴》和《通志》等后世的通史,对先秦历史皆有记载。

《尚书》、《礼记》、《春秋》、《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先秦的史籍。

《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后世整理和编著的记载先秦史实的著作。

《管子》、《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商君书》、《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中亦有不少史料记载。

以上只是部分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还有部分史书未列举出来,如果需查阅全面的历史古籍,可咨询相关历史专业人士或者查询历史类资料。

我们无论是做什么选择和决定的时候,都要广泛地搜罗资料,仔细对比思考,最终做出决定的时候,才能够去掉不好的选项,选出一个最优解。无论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这样的做法都是最合适的。

每一个名词的解释,每一次决定,都是反复考量、修改后最终定下来的。贾岛为了诗句中的一个字辗转反侧,深夜推敲,才有了后来惊艳众人的诗句。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细致认真的态度是普遍存在的。

四大名著,这个名词应该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有一段时间,是存在六大名著的,后来删去了两本才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版本。

少为人知的六大名著

如今,大家越来越重视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的知识,还十分注重扩展阅读。尤其是现在在提倡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大家都纷纷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其中,阅读是最受欢迎也最容易被人们实行的方法。

谈起阅读的书目,就不得不提到四大名著。从我们开始读书起,就一直被要求阅读这四本书。即使你没有看完过全本的著作,你肯定也看到过他们的影视改编作品。老版的《西游记》陪伴着许多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假期。

与现在广为人知的四大名著比较来,六大名著十分的不显眼。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经有过六大名著,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导致它不为人知。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民众重视并且有条件学习的时候,是在义务教育普及以后。那个时候,六大名著已经不存在,被删掉了两本。于是,大部分的人一开始接触到的删除后的版本,根本没有接触过六大名著,也就对他们没有印象了。

同时,人们对于知识的接收渠道较为狭窄,一般人们在选择读物的时候,会直接挑选那些名作。至于作品背后的称号,作者的详细事迹并不怎么关注。因为大部分人只是进行略读,不会关注著作背后的故事。这也就导致被删掉的两本书背后的故事少为人知。

最后,四大名著的确立也是经过各种专家、组织反复讨论,最终做出来的决定。之所以在浩瀚的书海中选取了这四本书,说明它们确实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傲立于历史长河的滚滚书海中。一经确立后,便进行了广泛地宣传,那么曾经存在过的版本便被抛弃了。

四大名著的最终定型凝聚了各方面的心血,我们现在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先辈精心打磨后呈现出来的精品。

被删掉的两本

优秀的古籍、图书众多,如果让大家去猜测删掉的书是哪本的话,相信大家的范围会十分的广泛,很难锁定目标。但肯定有人能够关注到这两本书,一本是《聊斋志异》,另一本是《儒林外史》。对文学或者历史稍微感兴趣的朋友,肯定对这两本书不陌生。

相比较起来,大家可能对《聊斋志异》更加的熟悉。即使你没有看过原著,也一定看过由这本书改编出来的电视剧,被各个单元的故事吸引、动情。这本书里的故事主角不是人,而是各种妖魔鬼怪。

如果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有点恐怖,其实并不是如此。主角是妖魔鬼怪,讲的却是人的故事。美好的感情、真挚的情谊、贪婪的人性,种种世间万象都在此书中呈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让人仿佛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美好与黑暗。

这本书并不是讲述一个从头到尾连贯的故事,它由许许多多的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情节不同,所想表达的感情也不相同。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纾解自己的感情。

同《聊斋》一样,《儒林》也是讲述不同人的故事。借这些人完全不相同的出身、经历来描述当时的社会,表达作者对当时学而优则仕的制度的不满与批判。这本书的故事主角都是人,背景均发生于成书的当下。作者既直接又隐晦地发表自己的政治看法,感情真切。

两本书均是清代的作品,那个时候正值王朝的没落时期,社会较为动荡,文学百花齐放的时代曾经存在过,盛世的美好景象也留存于记载中。饱读诗书的文人们,了解到了那些幸福的过去岁月,眼望的却是满目疮痍。因此有感而发,借他人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成就了这些世代流传的著作。

即使这两本作品被删去,但它们仍是十分优秀的书籍,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只不过因为它们在当时选取四大名著时稍微有些不合适被删去了,但这并不是对它们品质的否定。

删去原因复杂

浩瀚文海中,选出六本名著作为代表已十分的艰难。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考量,无法统一评价,而四大名著的成型也是进行了各种取舍,删去《聊斋》和《儒林》背后的原因众多。

四大名著的成型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选取的书目范围也是在不断地调整。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因为文化的普及程度不同,民众的接受程度差异,充当四大名著作用的书籍各不相同。

建国后我们所广泛提到的四大名著,其实是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的简称。也就是说,在选取的过程中,筛去了不符合长篇小说条件的书籍。最终,《聊斋》和《儒林》被删去,和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色彩有关,和时代背景有关,和想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关。

建国后,百废待兴,思想上的落后,精神上的麻木,种种问题急需解决,而教育、读书刚好能够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逐渐改善整个社会的风貌,形成良好的风气。在选取四大名著这种对民众的思想影响程度巨大且深远的书目的时候,考虑的就要十分的全面。书目本身的情感价值要正向积极,或是引导人们自强不息,或是引导人们反抗邪恶,要起到激励的作用。

同时,这样的书目应该满足老少皆宜的要求。有些晦涩难懂,或者表达的感情十分婉转的书目,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经历之后再去阅读,才能够逐渐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受众较窄。而被删去的这两本书就有这样的特点。

同时,书目所表现的价值导向也必须有广泛的普适性,通俗来说就是适用于每一个人、每个时代,永不过时。这样的要求十分的严苛,符合这些要求的书目并不多。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终删去了《聊斋》和《儒林》,四大名著的书目确立。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喜欢阅读电子书,因为便捷、快速、通俗,且又有爽感。很少有人能够坚持继续读名著、读纸质书,反反复复阅读同一本名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其实在闲暇时光,捧一本纸质名著品读,读的是书中的故事,也是真挚的情谊,更是流淌的岁月、阅历的增长。

虽然《聊斋》和《儒林》被删去,无缘四大名著的名号,但是这两本书仍旧十分出色。其实,我们拥有浩如烟海的名著,优秀的作品并不缺乏,少的一直是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它们的人。希望大家能有时间读一本名著,度悠长岁月。

这实际上包括两个问题。第一,湖南人大部分的祖籍是江西,第二,湖南本土的人去哪里了。现在长页就这个问题来分别回答。

一,湖南人大部分祖籍是江西人。

这个广为人知,其实不用多叙述,这是历史使然。

历史上几次南迁,但因为湖南开发较迟,南迁的百姓即使是避难途中也难以来到当时遍地瘴气的湖南。而江西总的来说比湖南开发的早,环境对人类比较友好。所以,数次南迁都很多北方人迁入江西。后面不得已,强制江西填湖广才来到了湖南。

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江西还是湖南其实主要还是北方人迁入的。比如我家从族谱上看到也是江西迁来的,但从更远的渊源来说,还是来自北方的山西太原。不只是湖南如此,南方大部分百姓包括江西其实大部分来自北方。因为北方是中国的文化发源地,也是人口最初繁衍之地。而南方因为地理环境是不适合最初的人类繁衍的,森林茂密,瘴气密布,崇山峻岭,人们交流困难,又野兽众多,所以人口一直得不到广泛的繁衍。

二,湖南原有的人去哪里了。

湖南原来的本土的人去哪里了,其实还在湖南呀!只是经过了和北方人的相互婚配,逐渐融入到了,整个群体当中,很多已经无法辨认本地人和北方人了。

但是,还是有些特征的。

湖南春秋时期本就是蛮荒之地,湖南北面大概属于罗国,南面就是一些部落联盟。大概属于百越之一的昆吾。

湖南南面的昆吾大概范围在衡阳以南,永州,怀化,郴州这些地方。战国时期,公元前392年楚王派吴起征伐昆吾,于是湖南全景才正式划入楚国范围,直到楚国灭亡。楚王把征服的地方设立三郡,长沙郡,苍梧郡,洞庭郡。此时的三郡居民大概就能算上湖南最早的居民了。

后来经过不断和周边融合,人口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江西填湖广,其实迁入也主要是一些居住环境比较好的一些,许多山地还是原始居民的。

能够证明为原始湖南居民的其实有三种方法。

1,语言。

湖南为什么方言甚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湖南的环境,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多啊,交通不便,人们交流就成问题,久而久之,许多地方就保存下来了各地的原始方言。就在如今的永州,邵阳,怀化,郴州,株洲的边远地区,方言简直如听外语。方言就是很好的证明。

2,姓氏与族谱。

湖南的原始居民有学者做过研究的,有几个主要主要姓氏是土著居民。但现在我真的找不到了,各位知道可以补充哦。

3,染色体

湖南的本地原始居民是与北方居民的染色体稍有区别的。各位可以去网上搜搜。我就不列出了。

总之,湖南原有那些本地居民当然还在湖南,只是经历历史风雨逐渐和外来居民融合到了一起而已。追究这个其实现在也没有多大意义了,不管来自哪里,总归一句都是华夏儿女,都是炎黄子孙。都在为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蚩尤故里

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都对蚩尤存在着强烈的偏见,认为他嗜血成魔,不是正义的人士,所以将他排除在三皇五帝之外。而在上个世纪的末期,史学家们终于为蚩尤恢复了声名,认为他和炎黄帝一样是我们人文祖先之一。从这一刻起,关于蚩尤故里的问题也有了纷纷扰扰的争议,河北省的逐鹿、湖南安化、新化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纷纷说蚩尤故里是自己那个地方。但是蚩尤故里到底是哪里呢?经过多年的考究和证明,湖南安化思游被确定为蚩尤真正的故里。

蚩尤故里景区

思游乡也是蚩尤文化的发展地带,里面和蚩尤文化相关的遗址非常多,不管是寺庙的建立还是原有的山洞奇景,都能看出蚩尤文化深入其中的渗透。思游乡的地理位置就在蚩尤界之上,在梅城和新化的中间,这个地区分布的分布着汉族、苗族和瑶族的人们,在蚩尤故里,还有着一条著名的蚩尤河,据说是当年蚩尤为了作战才开凿的,后来他的后人们也用作另一种相互连通的办法。在当地,现在还流传着一些嫁娶、祭祀等风俗习惯,从这些事情当中都可以看出蚩尤文化习惯的遗留。

曾经也有学者指出梅城才是蚩尤的故里,这个说法的主要根据还是在蚩尤界上存在着许多关于蚩尤的遗址和遗物。而思游乡在名字上就和思尤两个字是谐音,思念蚩尤,多么美好的心愿,多么直接的表达方式。

蚩尤的后代

蚩尤是上古时代最为著名的三大部落***之一,因为他对战争有着极大的热情,为人又比较狠辣残暴,所以被后人们尊称为战神。可惜在逐鹿之战之后,被黄帝打败并亲手斩杀,从此一代枭雄在人间消失。既然蚩尤是如此厉害的人物,那么蚩尤有后代吗?蚩尤的后代又去了哪里呢?

蚩尤后代姜承卡通形象

根据相关古籍的记载,蚩尤可能有个妻子,在蚩尤死了之后,他的妻子要离最后选择了在山上隐居,再也寻不到她的踪迹。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蚩尤的后代的相关记载,但是在蚩尤死后,他部落中其他的族人却还是存在的,这也算是仅存的蚩尤的后代了吧。据说蚩尤死后,各地的人们开始拥护黄帝为天子,黄帝为了安抚蚩尤的族人,将蚩尤的后代封为邹国和屠国,后来着这两个国家的人就分别以国姓作为自己的姓氏。黄帝通过这样的办法让局势稳定下来,同时也给了蚩尤的后代们一线新的生机。

在这一些后人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姜承,据说他在发现自己是蚩尤的后代,身上流淌着魔族的血液时,便发誓要承担起守护蚩尤族人的任务,并且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关于姜承的其他的事情却没有做过多的介绍。

在如今这个社会上,苗族的许多地区都信奉蚩尤才是他们的祖先,而蚩尤和现在的苗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关系,像苗族的苗王庙供奉的祖先的石像就是蚩尤。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后人们非常熟悉的古籍,作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籍之一,道德经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人们依然阅读道德经,上千年已经过去了,道德经没有丝毫的过时。

对于后人来说,老子是不陌生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是道学创始人,著名思想家,同时也是媲美孔子的古代圣贤之一。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贤,老子留下了唯一的著作《道德经》,时至今日,《道德经》影响力都不可小觑。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即使是外国人,也是会学习《道德经》的,由此可见《道德经》的影响力之广。不过作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这个谜团很多人都知道,老子在写完《道德经》后,走出了函谷关。

走出函谷关之后的老子杳无音讯,即使是史书中,也没有记载。那么老子出函谷关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首先要了解一下老子没出关之前的生活。老子在出关前一直担任周朝的守藏室史,这个官职类似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拥有这样的工作,老子的学识肯定是非常丰富的,即便是当时的孔子也求教过老子两次。对此,老子之所以出关,有一个比较认同的答案,就是老子是为了给孔子的问题——“关于神”一个满意的答复。

对于老子为什么会出关?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恐怕只有在老子的心中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后,究竟到底去了哪?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一时半会儿解不开。首先在史书《史记》中记载为:“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莫知其所终”,这一句话就表明了老子的去向成谜。老子出关之后,再无一史书言其踪迹,因此老子出关之后的去向就成为了历史谜题。《后汉书襄楷传》记载老子“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由此带来了老子化胡一说。

还有其余的说法,比如说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县‘飞升’;道家学派则更倾向于老子飞升化仙一说。道家认为,老子西出函谷关,乃是寻觅上古神迹,感悟自然大道。因此老子出关之后,任务完成,结果老子成仙。

还有一种有部分人认可的说法,即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又回到了河南鹿邑隐居。这种说法的来源于《韩非子》《礼记》中的一些记载。综上所述,老子出函谷关之后,他的去向一直是个谜题了,时至今日也没有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化,在这一过程当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无价之宝,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物以稀为贵,普通的文物还不足以被称之为“无价之宝”,真正的国宝绝对是拥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绝世珍宝了。若是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的话,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就出现过4大无价之宝,可后来却全都下落不明,它们到底去哪儿了呢

第一样: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镌刻而成,被视作为正统皇权的重要凭证,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字,传闻得到这块传国玉玺的人往往会被当作“天命之子”。秦朝灭亡,秦王子婴把它交给了刘邦,西汉灭亡,传国玉玺又辗转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

东汉末年发生了“宦官之乱”,传国玉玺意外被诸侯孙坚获得,后来又到了袁术手中,再之后重归汉室,曹魏代汉之后,传国玉玺归曹家;晋朝取代曹魏后,传国玉玺又到了司马家族手中。之后玉玺又多次更换主人,若隐若现,神秘无常,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第二样:随侯珠

“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导致“和氏璧”的风头远远盖过了另一件宝物:随侯珠。实际上,随侯珠、和氏璧并称之为“春秋二宝”,而随侯珠的来历,相传是随国的君主在路边偶遇了一条受伤大蛇,便心生怜悯,医治了它,大蛇为了报恩,衔来了这颗宝珠,赠送给随侯。

大蛇称自己是龙王之子,为感谢随候恩德,特意报答,说完便消失不见。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伐随,随侯珠流入楚国,楚国灭亡后,随侯珠又到了秦始皇手中。但秦始皇去世后随侯珠就消失了,有人认为它被秦始皇带入了皇陵,用作照明——这么说起来,“随侯珠”应当是一颗夜明珠,“珠联璧合”这个成语,讲的就是随侯珠与和氏璧。

第三样:秦始皇十二铜人

汉朝贾谊的《过秦论》中说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秦始皇确实铸造了12个大铜人像,把它们立在咸阳王宫的大殿前。据说这12个铜人的原材料,还包括了上古大禹铸造的“九鼎”,而12这个数字,寓意着大地一统。

不过,这12个铜人并没有被流传下来,关于它们的下落,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霸王项羽进入咸阳后放了三天大火,铜人被毁;二是东汉末年时被董卓毁坏;三是被秦始皇带入地宫。不过超哥认为,象征着秦朝定鼎天下的十二铜人,不太可能被秦始皇带走。

第四样:明朝《永乐大典》

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在位时重视文化,命解缙、姚广孝两人主持编纂了一部超级类书,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作成《永乐大典》。它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经史子集、阴阳医术、戏曲工艺、佛道藏经,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都登峰造极。

但这样一本奇书却莫名失传了,它的正本,相传被朱棣带入了皇陵,被收藏在朱棣与徐皇后合葬的明代长陵中,但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切依据。不过,《永乐大典》的副本,却因为战乱火灾等原因,四处散落,还被人偷走了一部分,严重缺失,令人遗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