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分段如何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标题分段如何分?,第1张

word正式文件格式:

标题必须居中,字号为2号方正小标宋,不需要加粗。如果标题过长可分多行,词句之间必须意思连贯、对称。

正文分为标题和正文:一级标题:如(一、为三号黑体,此标题不用加句号);二级标题:如((一)、为三号楷体,同样句末也不用加标点);三级标题:(1、为三号仿宋,需加粗,不用加标点);其余标题:如((1)、①等与正文相同)。

正文:3号仿宋体,段首空两格。页面的边距上:37厘米,下:34厘米,左:28厘米,右23厘米。行间距离的固定值一般在28磅左右。

表格:如遇表格类的文件,如果是横排的,单页码必须置于表格的右下角,双页码置于表格的左上角。标题为表格最上面,居中排版,字体为仿宋小四号字体,加粗。其它内容为五号。

页码:A4纸文件的页码需放置在最下面用阿拉伯数字居中显示,选择数字两边有横线的页码(-1-)。一般距离纸张边缘7毫米左右。

落款:落款一般靠右排版,文字大小和正文相同。

根据A4纸的页面来定,标题需居中为2号方正小标宋,不需要加粗,1号字体过大,3号又太小,所以2号字体即可。关于标题分段,打个比方:‘知识延展回答’,我们可以在知识后,延展后段行,但不能在知与识之间段行,这类词语之间段行都是不可行的。

因印刷需要,左比右的间距会多留一些,用于装订留余地。而上比下的间距多主要原因是头要比尾大。

把握好文章中的经史子集四个部分的方法是经部,史部不能太长,重点在子部。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

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

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当世作者只记“今人”)、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古籍抄写时题目是第一张纸起首空两行先写的,另起一行写正文。

人名是在末尾空一行再写的,不过先抄写书名后是字数然后抄写人姓名、抄写时间、抄写目的、用纸数字,甚至连校书人、审阅人、制卷人姓名也一一附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