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升麻消毒饮简介
升麻消毒饮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方。
详见百科词条:升麻消毒饮 [ 最后修订于2015/11/17 14:07:35 共30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升麻消毒饮如下:
中医·丹毒丹毒(erysipelas)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流火。是指以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丹毒常发生在面部或下肢。因皮损部位色红如涂丹状,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春、秋是丹毒发病季节,见于幼童和老年人。针具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如因混合感染形成溃疡,或出现败血症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的中医病因病机丹毒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丹毒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丹毒多因血分有热,更兼火毒侵袭,或皮肤黏膜破损,邪毒乘隙而入,火热邪毒郁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壅遏而成。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胁者,多挟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则多由胎毒内蕴,外邪引动而发。丹毒的诊断丹毒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全身症状明显,突然发冷、高热、全身不适和头
详见百科词条:丹毒 [ 最后修订于2017/6/14 23:01:43 共878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托里消毒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详见百科词条:托里消毒散 [ 最后修订于2016/3/3 19:34:33 共133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古籍中的托里消毒散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目录 1 拼音 2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3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5 《卫生宝鉴》卷九 51 方名 52 消毒丸的别名 53 组成 54 主治 55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57 各家论述 58 附注 6 《普济方》卷二七三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消毒丸 1 拼音
xiāo dú wán
2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21 方名消毒丸
22 组成黄耆1两半(蜜涂,慢火炙),荆芥穗1两,枳壳3两(汤浸去瓤,切作片子,麸炒**),薄荷叶(去土)半两,皂角子仁1两(炒令香熟),槐花1两(炒赤),蜗牛14枚(炙,去壳,焙干)。
23 功效消毒定痛。
24 主治肠风外痔,结核,或痒或痛。
25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至5070丸,食后茶清送下。
2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31 方名消毒丸
32 组成白僵蚕(炒去丝嘴)、牛蒡子(微炒)各等分。
33 主治喉痹口疮,腮颊肿痛。
34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含化。
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作15丸。
4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41 方名消毒丸
42 组成五倍子1两,马牙消1两,甘草3分(生,锉),蓬砂半两,白矾(熬令汁枯)半两,升麻半两,马勃半两,丹砂(研)1分,麝香(研)1分,龙脑(研)1分。
43 功效化涎生津。
44 主治脾胃毒热上攻,咽喉肿痛。
45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不拘时候。
46 制备方法上为末,糯米饭为丸,如鸡头子大。
5 《卫生宝鉴》卷九 51 方名消毒丸
52 消毒丸的别名消毒僵黄丸
53 组成大黄1两,牡蛎(烧)1两,僵蚕(炒)1两。
54 主治时疫疙瘩恶证。
55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新汲水化下,不拘时候。
56 制备方法上为末,蜜为丸,如弹子大。
57 各家论述《医方考》:《内经》:陷脉为瘘,留连肉腠。谓阳毒乘脉之虚而陷入之,便壅结而为瘘核,留连于肉腠之间,正此疫毒疙瘩之谓也。苦能下热,故用大黄;咸能软坚,故用僵蚕、牡蛎。
58 附注消毒僵黄丸(《杏苑》卷三)。
6 《普济方》卷二七三 61 方名消毒丸
62 组成白丁香2钱,黄丹1钱,巴豆1钱。
63 主治疔疮。
64 消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4丸,八赴筵丹23丸,冷水送下。
6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打面糊为丸,如萝白子大。
古籍中的消毒丸 《保婴撮要》:[卷十八]痘疮生痈毒之症)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犀角消毒丸治痘疹余毒,及一切疮毒。生地黄荆芥当归犀角(屑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痘后余毒证治)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犀角消毒丸治痘疹余毒,一切疮毒。生地黄荆芥当归犀角(屑)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痘后余毒证治)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犀角消毒丸治痘疹余毒,一切疮毒。生地黄荆芥当归犀角(屑)
《普济方》:[卷六十三咽喉门]咽喉肿痛(附论)一两)薄荷叶黄芩(净)川大黄(生各一两水一盏半消毒丸治脾胃毒热。上攻咽喉肿痛。化涎生津。五倍子马牙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通圣消毒散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伤寒全生集》卷四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通圣消毒散的用法用量 6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通圣消毒散 1 拼音
tōng shèng xiāo dú sǎn
2 处方防风 荆芥 连翘 赤芍药 当归须 黄芩 麻黄 栀子 青木香 黄连 黄柏 石膏 滑石 大黄 朴消 牛蒡子 川芎 桔梗 元参 蓝叶 甘草
3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泻火通便。治时毒肿痛,表里俱实者。
4 通圣消毒散的用法用量上药加薄荷,水煎服。
大便利,去大黄、朴消。
5 摘录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6 《伤寒全生集》卷四 61 方名
通圣消毒散
62 组成荆芥、防风、白芷、连翘、甘草、川芎、当归、薄荷、黄芩、山栀、滑石、桔梗、石膏、芒消、大黄、麻黄、牛蒡子(1方用犀角)。
63 主治头面肿大,目不开,鼻塞,口干舌燥,烦渴,内外有热,或咽肿痛不利,或内热大便秘结,脉洪数。
64 通圣消毒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65 加减肿不消,加重牛蒡子,再加玄参。
古籍中的通圣消毒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五]时毒以五利大黄汤。表里俱实而不解者,解表攻里,以通圣消毒散。表里俱解而不消者和之,以劫瘴消毒饮,肿甚痛
《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荆芥败毒散)发于鼻额。以至面目闭。阳明也。(通圣消毒散)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者。少阳也。(小柴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畔红赤渐散,开阔走胤不止,此名疔疮走黄,宜以通圣消毒散,通利两三行,次去大黄、朴硝,调理而愈,或解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五瘟疫门]药方身痛,羌活、防风、芍药俱宜加之。(《集成》)通圣消毒散治时行疫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鼻塞口干舌燥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七节·赤膈伤寒本文2023-08-21 12:12: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