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推荐中医典籍,第1张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十三、「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十四、「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十五、「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十六、「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十七、「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十八「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十九、「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二十、「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二十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二十二、「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二十三、「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二十四、「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肿木”的内容。

  广州的水果品种有500多种,其中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萝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此外,还有芒果、杨桃、石榴、龙眼、白榄、乌榄、黄皮、杨梅、菠萝蜜、三华李、西瓜等。

  广州地处亚热带,热带亚热带水果品种繁多,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上市,故有"水果之乡"的盛誉。广州果树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史书载,当年汉武帝便向岭南征贡"御橘",三国吴交址太守士燮向孙权进献的"瑞橘",指的都是甜橙,而非今日通常讲的柑橘。

  据调查,广州的水果有40个科、77个属、132个种及变种、500多个品种,其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33个。著名品种有增城挂绿荔枝、黄登菠萝、罗岗甜橙、石硖龙眼、芳村花地甜杨桃等。近年培育了细核淮枝、八月熟荔枝、红江橙、大果龙眼、穗中红番木瓜、翠宝西瓜等品种。

  “增城挂绿”

  “增城挂绿”外壳红中带绿,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荔枝都环绕有一圈绿线,果肉洁白晶莹,清甜爽口,挂齿留香,风味独特。现存活在增城荔城镇挂绿园的那株挂绿树是挂绿荔枝品种的老祖宗,有400多年树龄,高5米多,已由它成功培育了好几代的挂绿子孙树种,共100多株,在增城几个乡种植。

  柑、橙

  柑、橘、柠檬、橙与柚子是水果中的一大类。柑橙是广州名果之一,在广州广为栽培。早在五世纪南朝时期,广州已有很多的橘柚园。今天美国的花旗蜜橘,就是广州甜橙当年由欧洲间接引种去的。

  柑橙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春末、夏、秋开白色花,果扁圆,红或橙**,味甜酸。盛产我国,有4000栽培历史。广州地区柑橙类主要的优良品种有:暗柳橙、蕉柑、柑、大红柑、四会柑、蜜柑、年橘、新会甜橙等。广州人称:高身橙,光身橘,扁身柑,形象地说明了橙、橘、柑的外形。其中,白云区罗岗镇生产的罗岗暗柳甜橙最负盛名。

  潭州白蔗

  番禺市盛产甘蔗,有"糖都"之称,而潭州镇所产的白蔗更是驰名中外。潭州白蔗色泽青白,皮薄肉脆,汁多清甜,纤维少,可作为水果食用,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菠萝

  原名凤梨,原产巴西, 16世纪时传入中国, 有70多个品种, 岭南四大名果之一。

  菠萝是凤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每株只在中心结一个果实。其果实呈圆筒形,由许多子房和花轴聚合而长成,是一种复合果。菠萝果皮有众多的花器(俗称果眼或菠萝鸡),坚硬棘手,食用前必须削皮后挖去。

  菠萝一年有三次结果期,品质以6至8月成熟为最佳。鲜食以果色新鲜,果形端正,果身坚实,熟度八成的为好。菠萝常见品种有神湾种、巴厘种和沙捞越种三种,而以近年广州果农精心培育的"糖心菠萝"为最佳。

  “糖心菠萝”

  “糖心菠萝”属沙捞越种。沙捞越种又名"夏威夷",果实重两三公斤,果眼大而浅,一般削皮后即可食用。其果形端正,果肉柔滑多汁,甜酸适中,是鲜食和制罐头的优良品种。"糖心菠萝"中,尤以广州黄埔区黄登村出产的"黄登菠萝"为最佳,它以个大肉厚汁多、甜似蜜、芳香异常而闻名远近。

  木瓜

  学名番木瓜,又名万寿果,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素有"岭南果王"的称号。

  木瓜原产墨西哥,17世纪时传入我国,现广东各地均有栽培,而以广州市郊最为集中。

  木瓜是番木瓜科常绿软木性乔木,与香蕉、菠萝同称为"热带三大草本果树"。广州所产较好的品种有岭南种、穗中红、泰国红肉等,品质以岭南种为最佳。其果形长圆丰满,肉厚籽少,有桂花香味。木瓜果实硕大,其果重一二公斤,大的可达六七公斤。其果鲜食,口味美好,营养丰富;还可炖食,冰糖炖木瓜可清心润肺,医治喉炎等疾患;未成熟的木瓜可糖渍,作蔬菜煲汤食用,或腌制成"咸酸木瓜"等。

  万顷沙的大蕉

  广州名水果中,同属蕉类还有大蕉。万顷沙除盛产香蕉外,也盛产大蕉,其"红嘴绿鹦哥大蕉"是大蕉名贵品种之一。其蕉果色泽金黄,蕉边有一条绿线,熟透时蕉柄仍保持青绿色,果实顶端呈紫红色,故得此名。

  万顷沙的香蕉

  香蕉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栽培中数量仅次于柑橘、荔枝、菠萝。

  我国栽种香蕉有2000多年历史,广东除东莞、中山、新会、顺德之外,还有番禺和广州市郊。

  香蕉是芭蕉科多年生常绿大型草本果树,每株抽蕾结果一次,每株香蕉生十余梳,每梳果实10-15只。其果肉软甜可口,独具香气,有润肠通便、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番禺万顷沙的香蕉产在沙质泥土上,其果具有浓郁的香味。

  石硖龙眼

  龙眼,正名叫做桂圆,是多年生常绿乔木植物,春天开花夏日结果。其果球形,壳淡**或褐色,果肉白色透明,汁多味甜。是岭南佳果之一。连壳的龙眼还可加工焙晒成龙眼干(即桂圆肉),是一种具有镇静、滋补功能的药材。

  龙眼原产中国,已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现广州白云区、海珠区,增城、番禺和花都市都广种龙眼,其品种有乌圆、石硖、水眼、米仔眼、圆眼等,其中尤以海珠区新硖龙眼最为出名。

  石硖龙眼果实大,产量高,清甜之中带有蜜糖的味道。传说,"石硖"是"石夹"的意思,最早的龙眼树是从大石缝中长出来的,由于树根被大石夹住,只好往深土层里钻,树根吸收了地下的“精气”,结出来的龙眼果特别好吃。

  乌榄

  乌榄和白榄合称橄榄,是增城市的特产。

  乌榄是"增城四宝"之一(另三宝是挂绿荔枝、丝苗米、凉粉草),它全身是宝:榄肉制榄角、榨油;榄仁可作菜肴,又是点心的上好配料;榄核是著名工艺品榄雕的原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乌榄共有30多个品种,其中以西山、羊角、黄肉、鹅膏、三方、油榄仔最为著名。

  白榄

  增城还出产白榄。可以制成各种凉果小食,如我们平日爱食的甘草榄、和顺榄、辣椒榄、化皮榄、桂花榄和卫生榄等,就是用盐渍,用糖腌,或加上香料与食用色素等,经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成的。

  芒果

  芒果是漆树科芒果属,享有"热带果王"的美称。芒果树是常绿乔木,树高10-20米,主根粗大,树冠圆头形。果实呈球状或肾脏形,淡绿或淡**。其果肉汁多味甜,可鲜食或制成果脯、榨制芒果汁。广州芒果品种主要有紫花芒、桂香芒、串芒、绿皮芒、土芒等。其中,白云区石井镇夏茅村出产的"夏茅香芒",是驰名中外的优质芒果品种。

  "夏茅香芒"除果肉柔软香甜外,剥去皮后,肉质干爽,易于贮存和携带。据说,夏茅香芒于清康熙年间从外地引进种植,后来因质量上乘而被定为贡品。现在,真正的名牌香芒树只有数株,每年收果只有一千数百斤,极为珍贵。

  杨桃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素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杨桃果实形状特殊,颜色呈翠绿鹅**,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除含糖10%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其主要品种有"崛督(平顶)甜杨桃"、"尖督(尖顶)甜杨桃"、"酸杨桃"三种。而最负盛名的当数芳村区花地所产的杨桃。

  杨桃是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浆果一年四季交替互生,但品质以7月开花,秋分果熟的为最佳,产量也最高。中秋前后为杨桃的旺产期。

  番石榴

  番石榴原产美洲;引入广州有2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海珠区,番禹和增城等市。品种有以早熟日、宫粉红、金红、出世红、七月熟等。果多成葫芦形,青色或浅**,青爽香甜、风味独特。既可鲜食,也可制成石榴罐头或软包装饮料。著名的有大塘番石榴。

  西瓜

  葫芦目、双子叶植物纲、葫芦科、西瓜属

  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瓤脆嫩,味甜多汁,含有丰富的矿物盐和多种维生素,是夏季主要的消暑果品。西瓜清热解暑,对治疗肾炎、糖尿病及膀胱炎等疾病有辅助疗效。果皮可腌渍、制密饯、果酱和饲料。种子含油量达50%,可榨油、炒食或作糕点配料。

  特性:西瓜主根系,主根深1米以上,根群主要分布在20厘米--30厘米的耕层内,根纤细易断,再生力弱,不耐移植。幼苗茎直立,4--5节后间伸长,5--6叶后匍匐生长,分枝性强,可形成3--4级侧枝。叶互生,有深裂、浅裂和全缘。雌雄异花同株,主茎第3--5节现雄花,5-7节有雌花,开花盛期可出现少数两性花。花冠**。子房下位,侧膜胎座。雌雄花均具蜜腺,虫媒花,花清晨开放下午闭合。果实有圆球、卵形、椭圆球、圆筒形等。果面平滑或具棱沟,表皮绿白、绿、深绿、墨绿、黑色,间有细网纹或条带。果肉乳白、淡黄、深黄、淡红、大红等色。肉质分紧肉和沙瓤。种子扁平、卵圆或长卵圆形,平滑或具裂纹。种皮白、浅褐、褐、黑或棕色,单色或杂色。种子千粒重大籽类型100克--150克、中籽类型40克--60克、小籽类型20克--25克。子瓜类型150克--200克。

  栽培:西瓜喜高温干燥气候。 生长适宜温度25~30℃, 6~10℃时易受寒害。月平均气温在19℃以上的月份全年多于 3个月的地区才可行露地栽培。属长日照植物,喜强光,光饱和点为8万勒克斯。适宜干热气候,耐旱力强,要求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土壤pH5~7为宜。中国的西瓜栽培方式多种多样。属于露地的有西北的旱塘栽培和砂田栽培,华北的平畦栽培,长江以南的高畦栽培等;属于保护地的有北京的风障栽培,保定的苇毛栽培,以及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温室栽培等。不论露地或保护地栽培,均于春季先行保护地育苗,然后定植。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过磷酸钙和硫酸钾可提高果实的含糖量。种植密度一般亩栽 500~600株。华北行整枝,一株一蔓一瓜;华南不整枝,一株多蔓多瓜。自播种至收获约80~ 120天,从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约30~50天。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种蝇、守瓜等。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山东省莱西有大量栽培,莱西市河头店镇出产的南岚西瓜以瓤沙、味甜、水多、营养丰富而闻名。

  用途 西瓜果实为夏季主要水果。成熟果实除含有大量水分外,瓤肉含糖量一般为5~12%,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甜度随成熟后期蔗糖的增加而增加。几不含淀粉,采后贮藏期间甜度会因双糖水解为单糖而降低。瓜子可作茶食,瓜皮可加工制成西瓜酱。在中医学上以瓜汁和瓜皮入药,功能清暑解热。

  堪称瓜中之王,因在汉代时从西域引入,故称西瓜。西瓜亦属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非洲,目前除少数边远寒冷地区外,国内各地均有种植,果味甘甜而性寒。

  西瓜是夏天的典型水果,也是夏季的主要水果,在炽热的夏日或气温闷热的热带夜晚,只要有冷冻的西瓜,便具有消除暑热的效果。

  柑桔

  柑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水果,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广的果树,也是广西最重要的果树。它包括的种类很多,广西主要栽培的有甜橙、宽皮柑桔、柚、金桔、柠檬等,而每一种类又有许多优良品种。

  古籍《禹贡》记载 4000 年前的夏朝,我国的广西、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柑桔,已列为贡税之物。到了秦汉时代,柑橘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史记•苏奏传》(西汉司马迁著)记载:“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园”,说明楚地(湖北、湖南等地)的柑桔与齐地(山东等地(的鱼盐生产并重,《史记》中还提到:“蜀汉江陵千树桔,……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当时柑桔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柑桔的果实汁多味美,风味可口,含有丰富的糖分、有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成分,营养价值很高。柑桔还是医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果肉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罐头、果汁、果酱等;果皮可提取橙皮苷,提炼香精和果胶。

  可以美容的水果有:

  奇异果 柠檬 柑橘 木瓜 葡萄 菠萝 樱桃 草莓 苹果

   学名 Litchi chinensis Sonn

   别名 大荔、 丹荔

   科属 无患子科(Sapindaceae)荔枝属(Litchi)

   特性 与特征 常绿乔木。 树皮灰褐色,不裂。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 4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 12cm。 花小,无花瓣,成顶生圆锥花序。 果球形或卵形,熟时红色,果皮有显著突起小瘤体,种子棕红色,花期3 4月,果5 8月成熟。 喜暖热湿润气候 ,喜光,怕 霜冻。 生长发育期间要求高温多湿,最 适生长温度23 29℃,10 12℃生长缓慢。 需要充足水分,要求年雨量1200mm以上。 土壤适 应性 强,但以土层深厚、 排灌良好、 有机质2%以上、 土壤疏松以及能促进根菌繁衍的酸性 (pH5 6)砂壤土为好。

   分布状况 原产于我国南部,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广东、 广西、 福建、 海南、 台湾等省区,云南、 贵州、 四川等地也有少量栽培。 18世纪末向世界各地传播,现栽培面积较大并已发展成为商品性 生产的国家有泰国、 越南、 印度、 澳大利亚、 美国、 南非等。

   作用 荔枝果实营养丰富,具有一 定的药效和滋补作用。 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荔枝干、 糖水荔枝罐头、 荔枝汁、 速冻荔枝、 荔枝酒等。 荔枝花量多,花期长,泌蜜量大,是良好的蜜源果树。

   荔枝药用

   性味归经

  根:微苦、 涩,温。

  假种皮(果肉):甘、 酸,温。

  核:甘、 微苦、 涩,温。

   功能主治

  根:消肿止痛。 用于胃脘胀 痛。

  假种皮(果肉):益气补血 。用于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 崩。

  核:理气,散结,止痛。 用于疝气痛,鞘膜积液,睾丸肿痛,胃痛,痛经。

   用法用量 果、 果核:3 5钱。 根1两。

  种类

  荔枝有多个品种,当中桂味,糯米糍是上佳的品种,亦是鲜食之选 ;挂绿更是珍贵难求的品种。 “罗岗桂味” ,“ 笔村糯米糍” 及“ 增城桂绿” 有“ 荔枝三杰” 之称。

  挂绿:因外壳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都有一 圈绿线而 名。 据《 广东新语》 说,挂绿“ 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 之,三日不变。 ”当中增城挂绿历来都是皇帝的贡品。 据闻乾隆年间,增城人因为不堪每年纳贡之扰,把百棵挂绿砍掉,只存一 棵母树现仍存在增城荔枝镇挂绿园,称” 西圆挂绿” 。西圆挂绿每年仍有结果,2001年便有一 颗西圆挂绿荔枝,在拍卖会中创下” 最贵水果” 的世界纪录。

  桂味:特点是有桂花味,肉爽而 清甜。 果皮浅红色,皮上的裂片峰尖刺手,皮薄而 脆;核有正常发育的大核,亦有退 化的焦核。 桂味中有一 种叫” 鸭头绿” ,有墨绿色的斑片,是特佳的品种。

  糯米糍:特点是肉厚,多汁,浓甜如蜜。 果皮鲜红,皮薄,皮上裂片无峰尖。 核小,更有退 化成无核的。

郭梅峰广州中医学院创院人之一,其女郭燕文於广州行医。

广州巳故名老中医郭梅峰(公元1879—1970)一生行医72年,年逾九十,犹策扙应诊,处方用药,一丝不苟,其用药反对滥施攻伐,力主保真元,其用药份量以 轻、甘、效的特点(类似孟河医派)以平淡之法治疗男妇儿科取得良好疗效,

郭梅峰深得《内经》「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及仲景「无犯二焦及胃气」之旨,

其婿杨干潜,女郭燕文,矢志发掦中医,将郭梅峰学术思想概括为「养阴津(温热病)、益心脾(内儿科)、补冲仼(妇产科),九字大法门。

又把郭梅峰常用方药,组成方剂六十,如郭梅峰感冒方、梅峰温病方、养血方、小儿方等,均以平淡而称奇。经他们三十年数十万人次使用,行之有效。

如岭南豆花等芳香甘平轻清之品,实可谓岭南中医界别树一帜。

郭梅峰 感冒方

蘇梗钱半 南豆花钱半 杭白菊钱半

葛花钱半 莲子肉(去心)十粒,白薇一钱

生甘草一钱 单钩藤钱半 茵陈三钱

生谷芽四钱 干苇茎四钱

水煎服

方义 内经云:「人之伤於寒也侧为病热。」故用蘇梗辛㪚风寒以绝其源,合甘艸辛甘发散,钩藤疏风㪚风热,南豆花芳香透表疏解暑热,菊花合甘艸则疏风清燥,甘守津还。张子和谓「风从火化,湿与燥兼。」

我们以此方取代柴葛、银翘、治疗时行感冒风热,即以白薇代连翘之苦,以花类代泊荷之㪚,有易於入口,无副作用,疗效确实的优点,定为广州市中医院协定方。

杨干潜

转自香港草药游杨根锚药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